一个伪文艺青年的自白
1
如果类比于美色,“文艺”这个词绝对是词汇界的赫本,是“第一眼美女”。我现在都能清楚地记得高中第一次被人唤作文艺青年时,心里的得瑟劲。
这得瑟像穿上了红舞鞋一样,不停歇地蹦达了好几年。可后来我对这个词开始反感了。这始于豆瓣曾经红极一时的三种青年自拍活动。各位青年在上传的照片里二逼得五花八门,连普通也普通得不一而足,可一到了文艺,十张里有八张是驾副眼镜斜视镜头,眼里带点憋着尿似的忧郁。
靠,原来这就是文艺青年哪。当下我有一种被人说成是猪还欣欣然地哼哧哼哧学了好几年猪叫的感觉。
这样的反感随着“文艺”的日趋流行而变得越发强烈。身边人用“文艺”来形容麦当劳的咖啡柜台,豆瓣变得越来越不着四六,苏打绿居然红得开始代言苏宁电器...我痛心疾首得仿佛眼睁睁看着一个扎小辫、穿校服的清纯姑娘一夜之间变成了满身油烟味、奶下垂的中年大妈。
2
写这篇文章前,我本来也正酝酿着发条微博抒发对“文艺”的厌倦。可我一不小心陷入了漫长的发呆。以下是发呆成果。
我意识到我抵触文艺这个词的原因不过是觉得好逼被狗操了,说得文雅点就是因为流行而变得庸俗。这是一个多么情绪化、不讲道理的结论啊——庸俗掉的只是群众对于文艺的认知,而并不是文艺本身呀。这就好比,再多的屌丝对着女神的照片打飞机,也不会让女神变成公共汽车的。
转念一想,我最开始对它的趋之若鹜,何尝不是情绪化的——从头到尾,我仔细想过到底什么是文艺么?写点肉麻幽怨小文章就自认文艺了,看部希区柯克就更文艺了、读点法国小说简直是文艺大发了。我照样把文艺简化成了“高”或者“瘦”这样的形容词,用丝绸擦着屁股还觉得这才叫品味,咳。
而如果把“文艺”回归到它的本源——文学、艺术,就会发现这简直就是开启人心的刚性配备。德国有一部电影叫窃听风暴,说的是一位东德特工的头子在为了寻找叛国证据而窃听一对艺术家夫妇的过程中,居然被窃听器那头传来的音乐和诗句所感动了,甚至开始暗中帮助这对夫妇。
瞧瞧,文艺是一件何其伟大的事情啊!伟大得像人们麻木于眼前的苟且恣睢时,抬头看到的月亮。而我居然因为豆瓣的线上活动里的几张戴眼镜自拍照,因为苏打绿代言了苏宁电器,就堂而皇之的抵触文艺了...这...这是个人该干出来的事儿么这这...
3
这确实挺让我惶恐的。一是因为明明告诫自己要理性,却连这么点简单的逻辑都弄不明白;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不止一次地把对外界的抱怨当成了停止自我要求的借口。
比如,有段时间我喜欢跟风地咒骂体制对于文艺创作的限制,可床头那本《1984》买了快两年了还没看完。这多可怕啊!时不常就把抱怨和愤怒当成了没被“同化”的证明,却浑然不知这样无意识的情绪只会把我推得离真正的精神独立越来越远。
说到底,别人把文艺或者文艺青年解读成什么模样,跟我有何干系呢。有遣词造句讽刺挖苦的闲工夫,干嘛不多度两页书呢。电脑都快坏了,去年下载的教父三部曲也还只看了半部不到呢。现在看来,依我这臭水平,是无望成为真的文艺青年了。那就像着文艺中年的目标,衰老着,前进着吧。
如果类比于美色,“文艺”这个词绝对是词汇界的赫本,是“第一眼美女”。我现在都能清楚地记得高中第一次被人唤作文艺青年时,心里的得瑟劲。
这得瑟像穿上了红舞鞋一样,不停歇地蹦达了好几年。可后来我对这个词开始反感了。这始于豆瓣曾经红极一时的三种青年自拍活动。各位青年在上传的照片里二逼得五花八门,连普通也普通得不一而足,可一到了文艺,十张里有八张是驾副眼镜斜视镜头,眼里带点憋着尿似的忧郁。
靠,原来这就是文艺青年哪。当下我有一种被人说成是猪还欣欣然地哼哧哼哧学了好几年猪叫的感觉。
这样的反感随着“文艺”的日趋流行而变得越发强烈。身边人用“文艺”来形容麦当劳的咖啡柜台,豆瓣变得越来越不着四六,苏打绿居然红得开始代言苏宁电器...我痛心疾首得仿佛眼睁睁看着一个扎小辫、穿校服的清纯姑娘一夜之间变成了满身油烟味、奶下垂的中年大妈。
2
写这篇文章前,我本来也正酝酿着发条微博抒发对“文艺”的厌倦。可我一不小心陷入了漫长的发呆。以下是发呆成果。
我意识到我抵触文艺这个词的原因不过是觉得好逼被狗操了,说得文雅点就是因为流行而变得庸俗。这是一个多么情绪化、不讲道理的结论啊——庸俗掉的只是群众对于文艺的认知,而并不是文艺本身呀。这就好比,再多的屌丝对着女神的照片打飞机,也不会让女神变成公共汽车的。
转念一想,我最开始对它的趋之若鹜,何尝不是情绪化的——从头到尾,我仔细想过到底什么是文艺么?写点肉麻幽怨小文章就自认文艺了,看部希区柯克就更文艺了、读点法国小说简直是文艺大发了。我照样把文艺简化成了“高”或者“瘦”这样的形容词,用丝绸擦着屁股还觉得这才叫品味,咳。
而如果把“文艺”回归到它的本源——文学、艺术,就会发现这简直就是开启人心的刚性配备。德国有一部电影叫窃听风暴,说的是一位东德特工的头子在为了寻找叛国证据而窃听一对艺术家夫妇的过程中,居然被窃听器那头传来的音乐和诗句所感动了,甚至开始暗中帮助这对夫妇。
瞧瞧,文艺是一件何其伟大的事情啊!伟大得像人们麻木于眼前的苟且恣睢时,抬头看到的月亮。而我居然因为豆瓣的线上活动里的几张戴眼镜自拍照,因为苏打绿代言了苏宁电器,就堂而皇之的抵触文艺了...这...这是个人该干出来的事儿么这这...
3
这确实挺让我惶恐的。一是因为明明告诫自己要理性,却连这么点简单的逻辑都弄不明白;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不止一次地把对外界的抱怨当成了停止自我要求的借口。
比如,有段时间我喜欢跟风地咒骂体制对于文艺创作的限制,可床头那本《1984》买了快两年了还没看完。这多可怕啊!时不常就把抱怨和愤怒当成了没被“同化”的证明,却浑然不知这样无意识的情绪只会把我推得离真正的精神独立越来越远。
说到底,别人把文艺或者文艺青年解读成什么模样,跟我有何干系呢。有遣词造句讽刺挖苦的闲工夫,干嘛不多度两页书呢。电脑都快坏了,去年下载的教父三部曲也还只看了半部不到呢。现在看来,依我这臭水平,是无望成为真的文艺青年了。那就像着文艺中年的目标,衰老着,前进着吧。
-
鹿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2-18 09: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