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
我看过一张照片,上面是三个年轻人并排站在一条河的岸边,望着那位看不见的摄影师摆出那个时期年轻人特有的天真无邪的表情。他们在一所农村中学里念高中,班上偶尔会组织同学们到附近的一座小山郊游。由于没有人想到把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开发成旅游景点,所以没有上山的栈道,没有人工设施,没有卖饮料点心的摊子,只有登山远足的人留下来的垃圾。前天刚下过大雨,河水泛浊,三位年轻人的心情却完全没有受到影响,亲亲热热地簇在一块儿看着镜头。扎法式辫子的那个姑娘长得不漂亮,可是笑得无比灿烂,温柔又略带狡黠地望着前方,仿佛望着自己的恋人;站在中间的男孩子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身上的格子衬衣最上面三颗纽却都没扣上,洒脱的笑容透露出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最靠右的那个小伙儿头发理得短短的,戴着黑框眼镜,因为心情紧张,笑得非常僵硬,像是在拍证件照时不小心听到一个笑话而败坏了原本的肃穆。
这位笑容僵硬的同学,他的表情并没有透露出他的性格。他笑成这样只是因为他很少照相,不懂得怎么摆表情。
一年后,出了点事故。不是那姑娘罹患重病死了,也不是两小伙同时爱上了女孩而反目成仇。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往往没有戏剧性。出于一种连他自己也无法解释的原因,戴眼镜的孩子变得沉默,不再喜欢和两位朋友呆在一起了,选择了自我放逐。他嗅到了一种潜在的危险,发现三人的关系正在向一种无可挽回的质变迈进,所以及时从圈子里撤了出来,尽管这样做似乎没有必要。小姑娘很不能理解,对眼镜小伙的为了应考而专心学习的借口表示怀疑,尽管如此她尊重他的决定,不再去打扰他。至于那位穿格子衬衣的男孩,非常善解人意地知道眼镜小伙是打算为前途拼高考而放弃了社交,所以也由着他了。高考过后,三个人去了不同的学校,女孩选了酒店管理,在一所专科学校里念书,后来又去了北京实习;衬衣小伙在本省主修土木工程;眼镜小伙去了广东,学德语。后来他常常和那女孩在QQ上联系,重叙往事,小伙子无论去到哪都会寄一张明信片给自己的铁杆女友,两人的关系再次变得无比亲密,女孩找了男朋友后来又失恋,第一倾诉对象永远是小伙子。至于那个穿格子衬衣的小伙子,很奇怪,两人都找不到他的联系方式,他以前的QQ已经停止使用了。看来,这位小伙子是想和过去告别,开始新生活。聚会的时候,他也没来,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多同学都没出席,不是不在家乡就是因为高考不理想而不愿露面。眼镜小伙子和女孩胡聊了一晚,女孩说那张有爱的照片不见了,所以小伙子把自己那张送给了她。一贯不怎么喝酒的小伙子在那晚喝得有点多,在回家的计程车上头抵着车窗冰冷的玻璃,整个人疲倦而没有感觉,就像注射了一管镇静剂。车窗外黑黢黢的景物不断往后退出视野,他感到过去正在慢慢地离开自己的脑际。
又过了好几年,戴眼镜的小伙子开始思索自己当初为什么要撤退。
他不觉得自己很喜欢那个洒脱的男孩子,事实上也不太可能,他和他几乎没有共同话题。尽管在高中时代有好几次他把他拉到男孩子中间参加他们的讨论,眼镜小伙子觉得无比窘迫。男孩子谈NBA的时候,他在想约克帕塔法世系;男孩子谈美妞的时候,他在想D.H.劳伦斯。“这些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谁是卡夫卡,”他心里暗想。同时他又深知自己在社交方面的无能,感到羞愧无比。和一群人(特别是和老师们)在一起的时候他属于比较健谈的人,一开口就能不受打扰地讲一个小时,很多人喜欢和他辩论;但是事关一般的社交,就算是在他已经变得比较外向的现在,对眼镜小伙子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对那些流行的东西他完全没有兴趣,老歌和古典音乐比贾斯汀•比伯之类的更能使他动情;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术男不是为了装逼,而是觉得太过关注外界会使人筋疲力尽。他喜欢撤回到自己的世界里,观察身边的人,而不是成为观察的对象。
我已认识这位眼镜小伙子20余年,时时替其担心,因为一个过于文艺的人是活不下去的。他跟我谈到自己想当一位作家,我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您当作家以后就等着冻死街头吧。”他深受打击,再次像蚌一样撤回到自己的世界不再言语。后来他放弃了当作家的梦想,转而专注于自己钟爱的德语。我知道,对他来说,除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以外,很可能就只剩下一篇惨淡的空白。他其实拥有很多,不过也可以说,他什么也没有。
那么回到刚才的问题:小伙子为什么要撤退呢?
我不知道。可能他害怕自己受到伤害。我不知道。他一直在让自己变得坚强,事实证明他现在对很多事都可以淡然处之,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神经质、那么敏感。他有时会爱上一个人,不过他打算把爱埋在心里。像一位暴露狂那样拼命宣泄自己的情感,他无法忍受。他常常自我分析吗?是的,而且每次分析完之后他都会感到一种巨大的挫败感,会从兜里掏出烟。他有一包烟,不过只是用来自我安慰的,因为他觉得抽烟的男人心里其实都很痛苦,但也很坚强。他有一只打火机,从来不用,那是他父亲留给他的。
他其实不喜欢自己一个人,不过有些事不是你不喜欢就可以改变的。我问过他,为什么不住集体宿舍,而要自己一个人住在大学里那偏僻的39栋。这栋楼有好些年头了,而且几乎是法学院学生的地儿,他旁边有几位住户就是已经从学校毕业的法学院学生,其中有位师姐和他还很聊得来。他回答得很干脆:“以前住的是六人间,我不喜欢一个人留在一间太大的宿舍里,太揪心。所以我就离开了。”
他在大一的时候结识了一个同样很爱好文学艺术的小伙子,不过后来因为价值观上的差异不欢而散。一般人遇到争执时会摊牌,大吵一架,然后决绝地分道扬镳,这种情况他倒是没遇到过,他的情况总是一个模式:因为一件件不足道的小事,友谊出现了裂痕,他想尽办法修补,并且尽可能做到不被对方察觉,然而对方的冷漠和无动于衷总是会使他受到伤害。长此以往,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很紧张,他装作什么也没发生的样子和对方热情地打招呼,但得不到回应。他陷入了一种极其痛苦的情绪当中,不知道自己是否要再做一点努力让两人的关系恢复正常,还是应该顺应对方的意愿彻底放弃这段情谊。他觉得很累,知道这段友情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开始变成另外一种他叫不上来名字的东西。与其小修小补,不如主动退出。最后,他静静地离开了。有时他会整夜睡不着,咬着被单默默流泪,同时为自己的懦弱感到害臊。太重感情的人,结果只能是孤身一人从对方的生命里撤出。在了解这一点之后,他开始变得麻木了,开始以一种潇洒嬉皮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他变得很会讲笑话,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他觉得自己现在能够不把一段感情(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其他)握得太紧,这是一种成熟。然而总会碰到一些人,他希望能为他们付出自己最真实的感情,不过因为过去的经历不断在暗暗警告他不要走得太近,所以他还是宁愿默默地关心他们,不表现出来。
我问他以后有什么打算,他对未来有着极其清晰的目标。我知道他倾向于活在当下,或是活在未来,因为他太脆弱。脆弱的人无法活在过去的记忆里。从过去里全身而退,这是不可能的,不过总有些人在努力。撤退有时候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回归,回到自己,回到内在真实的感觉。戴眼镜的小伙子选择从三人关系中撤退,选择从宿舍生活里撤退,我知道,都是错的。然而错误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况且一切已经无法挽回。
他的德语名字叫Ludwig,路德维希,一个老名字了。我开玩笑说他是不是对贝多芬或维特根斯坦情有独钟,他笑着说不是,他取这个名儿是因为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一位文艺又多愁善感的国王,因为自己对文艺的爱而放弃了整个国家。小路德维希看来还非常幼稚。但其实没有什么人可以彻底放弃自己幼稚的一面,我也一样。
他不久前刚刚从台湾交换回来,我们约在老地方又见了一次面。他笑着说自己在留胡子,并且已初见成效。说话老练了,不过还是摆脱不了男孩子的稚气。他给我看自己在高雄拍的照片。我看着照片,心想这孩子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
其中有一张照片,小路德维希站在高雄爱河的一艘渡轮上望着远方,戴着手套的双手紧紧扶着栏杆,看不到他转过去的脸。那天肯定很冷吧。我看着照片中沉默的他,就像凝视着青年时代的自己。
28.1.2013
这位笑容僵硬的同学,他的表情并没有透露出他的性格。他笑成这样只是因为他很少照相,不懂得怎么摆表情。
一年后,出了点事故。不是那姑娘罹患重病死了,也不是两小伙同时爱上了女孩而反目成仇。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往往没有戏剧性。出于一种连他自己也无法解释的原因,戴眼镜的孩子变得沉默,不再喜欢和两位朋友呆在一起了,选择了自我放逐。他嗅到了一种潜在的危险,发现三人的关系正在向一种无可挽回的质变迈进,所以及时从圈子里撤了出来,尽管这样做似乎没有必要。小姑娘很不能理解,对眼镜小伙的为了应考而专心学习的借口表示怀疑,尽管如此她尊重他的决定,不再去打扰他。至于那位穿格子衬衣的男孩,非常善解人意地知道眼镜小伙是打算为前途拼高考而放弃了社交,所以也由着他了。高考过后,三个人去了不同的学校,女孩选了酒店管理,在一所专科学校里念书,后来又去了北京实习;衬衣小伙在本省主修土木工程;眼镜小伙去了广东,学德语。后来他常常和那女孩在QQ上联系,重叙往事,小伙子无论去到哪都会寄一张明信片给自己的铁杆女友,两人的关系再次变得无比亲密,女孩找了男朋友后来又失恋,第一倾诉对象永远是小伙子。至于那个穿格子衬衣的小伙子,很奇怪,两人都找不到他的联系方式,他以前的QQ已经停止使用了。看来,这位小伙子是想和过去告别,开始新生活。聚会的时候,他也没来,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多同学都没出席,不是不在家乡就是因为高考不理想而不愿露面。眼镜小伙子和女孩胡聊了一晚,女孩说那张有爱的照片不见了,所以小伙子把自己那张送给了她。一贯不怎么喝酒的小伙子在那晚喝得有点多,在回家的计程车上头抵着车窗冰冷的玻璃,整个人疲倦而没有感觉,就像注射了一管镇静剂。车窗外黑黢黢的景物不断往后退出视野,他感到过去正在慢慢地离开自己的脑际。
又过了好几年,戴眼镜的小伙子开始思索自己当初为什么要撤退。
他不觉得自己很喜欢那个洒脱的男孩子,事实上也不太可能,他和他几乎没有共同话题。尽管在高中时代有好几次他把他拉到男孩子中间参加他们的讨论,眼镜小伙子觉得无比窘迫。男孩子谈NBA的时候,他在想约克帕塔法世系;男孩子谈美妞的时候,他在想D.H.劳伦斯。“这些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谁是卡夫卡,”他心里暗想。同时他又深知自己在社交方面的无能,感到羞愧无比。和一群人(特别是和老师们)在一起的时候他属于比较健谈的人,一开口就能不受打扰地讲一个小时,很多人喜欢和他辩论;但是事关一般的社交,就算是在他已经变得比较外向的现在,对眼镜小伙子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对那些流行的东西他完全没有兴趣,老歌和古典音乐比贾斯汀•比伯之类的更能使他动情;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术男不是为了装逼,而是觉得太过关注外界会使人筋疲力尽。他喜欢撤回到自己的世界里,观察身边的人,而不是成为观察的对象。
我已认识这位眼镜小伙子20余年,时时替其担心,因为一个过于文艺的人是活不下去的。他跟我谈到自己想当一位作家,我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您当作家以后就等着冻死街头吧。”他深受打击,再次像蚌一样撤回到自己的世界不再言语。后来他放弃了当作家的梦想,转而专注于自己钟爱的德语。我知道,对他来说,除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以外,很可能就只剩下一篇惨淡的空白。他其实拥有很多,不过也可以说,他什么也没有。
那么回到刚才的问题:小伙子为什么要撤退呢?
我不知道。可能他害怕自己受到伤害。我不知道。他一直在让自己变得坚强,事实证明他现在对很多事都可以淡然处之,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神经质、那么敏感。他有时会爱上一个人,不过他打算把爱埋在心里。像一位暴露狂那样拼命宣泄自己的情感,他无法忍受。他常常自我分析吗?是的,而且每次分析完之后他都会感到一种巨大的挫败感,会从兜里掏出烟。他有一包烟,不过只是用来自我安慰的,因为他觉得抽烟的男人心里其实都很痛苦,但也很坚强。他有一只打火机,从来不用,那是他父亲留给他的。
他其实不喜欢自己一个人,不过有些事不是你不喜欢就可以改变的。我问过他,为什么不住集体宿舍,而要自己一个人住在大学里那偏僻的39栋。这栋楼有好些年头了,而且几乎是法学院学生的地儿,他旁边有几位住户就是已经从学校毕业的法学院学生,其中有位师姐和他还很聊得来。他回答得很干脆:“以前住的是六人间,我不喜欢一个人留在一间太大的宿舍里,太揪心。所以我就离开了。”
他在大一的时候结识了一个同样很爱好文学艺术的小伙子,不过后来因为价值观上的差异不欢而散。一般人遇到争执时会摊牌,大吵一架,然后决绝地分道扬镳,这种情况他倒是没遇到过,他的情况总是一个模式:因为一件件不足道的小事,友谊出现了裂痕,他想尽办法修补,并且尽可能做到不被对方察觉,然而对方的冷漠和无动于衷总是会使他受到伤害。长此以往,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很紧张,他装作什么也没发生的样子和对方热情地打招呼,但得不到回应。他陷入了一种极其痛苦的情绪当中,不知道自己是否要再做一点努力让两人的关系恢复正常,还是应该顺应对方的意愿彻底放弃这段情谊。他觉得很累,知道这段友情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开始变成另外一种他叫不上来名字的东西。与其小修小补,不如主动退出。最后,他静静地离开了。有时他会整夜睡不着,咬着被单默默流泪,同时为自己的懦弱感到害臊。太重感情的人,结果只能是孤身一人从对方的生命里撤出。在了解这一点之后,他开始变得麻木了,开始以一种潇洒嬉皮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他变得很会讲笑话,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他觉得自己现在能够不把一段感情(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其他)握得太紧,这是一种成熟。然而总会碰到一些人,他希望能为他们付出自己最真实的感情,不过因为过去的经历不断在暗暗警告他不要走得太近,所以他还是宁愿默默地关心他们,不表现出来。
我问他以后有什么打算,他对未来有着极其清晰的目标。我知道他倾向于活在当下,或是活在未来,因为他太脆弱。脆弱的人无法活在过去的记忆里。从过去里全身而退,这是不可能的,不过总有些人在努力。撤退有时候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回归,回到自己,回到内在真实的感觉。戴眼镜的小伙子选择从三人关系中撤退,选择从宿舍生活里撤退,我知道,都是错的。然而错误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况且一切已经无法挽回。
他的德语名字叫Ludwig,路德维希,一个老名字了。我开玩笑说他是不是对贝多芬或维特根斯坦情有独钟,他笑着说不是,他取这个名儿是因为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一位文艺又多愁善感的国王,因为自己对文艺的爱而放弃了整个国家。小路德维希看来还非常幼稚。但其实没有什么人可以彻底放弃自己幼稚的一面,我也一样。
他不久前刚刚从台湾交换回来,我们约在老地方又见了一次面。他笑着说自己在留胡子,并且已初见成效。说话老练了,不过还是摆脱不了男孩子的稚气。他给我看自己在高雄拍的照片。我看着照片,心想这孩子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
其中有一张照片,小路德维希站在高雄爱河的一艘渡轮上望着远方,戴着手套的双手紧紧扶着栏杆,看不到他转过去的脸。那天肯定很冷吧。我看着照片中沉默的他,就像凝视着青年时代的自己。
28.1.20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