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你读不下去的名著”——谈品位与真诚
自从发现自己的文章中不断地提到老Joe,我有了点顾虑:我是不是在炫耀?
无疑是有的。但似乎也无可厚非,老Joe是一个学识渊博(至少在他熟悉的戏剧、电影领域)、经历丰富的智慧长者,即使是不多的几次谈话,我也收获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例如keep a healthy distance with your work),能与这样一位艺术家成为朋友,我绝对感到骄傲。而且说起来,他算是我的第二个艺术家朋友(第一个也是在泊星地认识的,一位导演/编剧),而我的同学同事里则没有一个艺术家,所以和他的交流竟意外地独特、宝贵。所以我想整理这些谈话的愿望,应该很合理了吧。
前两天,我向Joe说了一个困惑:有些作品(小说、电影),众口称赞,但我却不喜欢,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他说,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
他想了想,举了个例子,是Dan Brown的《达芬奇密码》,书极其畅销,电影也是大热。他读了那本书,他认为idea是很好的,但Dan实在是个蹩脚的作家,文笔实在太糟糕了。他问了一些朋友,感觉和他类似。
这种例子当然不少见,符合了大众口味,有某一独特的闪光之处,但过些日子,可能就被人遗忘。(插嘴:你还玩偷菜、切水果、愤怒的小鸟、植物大战僵尸、draw something吗?)晓晴同学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时间未必能淘出金子,但肯定能淘出垃圾。
但问题是,对于那些“经典”呢?
我以前曾想列过一个单子,叫“那些年你读不下去的名著”,那一次我只写了杜拉斯的《情人》,我现在也认为那是个胡写的小说,故事讲得神经兮兮,毫无逻辑,一看就是个不可理喻的女人写的,但以此为代价,也没有提供出独特的视角来增加其价值。
我没继续列下去的原因是:我读得太少了。现在让我写,我首先就要说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关心拉斯科尼科夫杀死老太婆的事,而像马美拉多夫在酒馆里的长篇独白更是觉得莫名其妙。说起人们津津乐道的心理描写,当然必须说很到位,可是在写主人公的神智反复出现的那些状态时,用的词句居然是一样的,一会儿一句浑身发冷,一会儿一句头痛欲裂,这简直比单曲循环还要灾难,你能受得了满篇都是“另一棵也是枣树”吗?——这当然有可能是翻译问题,但这也没办法,何况我看的是众口称赞的译本。
而且,不谦虚地说,写心理恰好是我本人爱好和擅长的,洞察笔下人物的心思对我并非难事,老陀写的缠绕纠结我不用看好像也知道,所以感觉很无聊。然而我却极欣赏《红与黑》中的心理描写,司汤达笔下,于连的灵魂和拉斯科尼科夫一样动荡不安,我却觉得充满了魅力。
但老陀的厉害之处也还是随处可见。那种动辄三五页的独白(或信件内容)或许是19世纪欧洲小说的常见手段(《呼啸山庄》里也见过),我相信对于今天的读者的有限耐心,这应该是一种过时手法了,但老陀还是能让人看下去,这着实不易。另外,拉斯科尼科夫第一次到警察局时,屋中的情景,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都体现了老陀高超的描述功力,三五笔让一个人站在你眼前(是次要人物),这可不容易。然而这些好处大多是使用理智观察到的,或许还是在评论家的指引下发现的,就好比吃一口菜,没任何感觉,这时身边的美食评论家说“这道菜的特点是鲜、香、脆”,然后才品出“好像是真的”。我想最关键的原因是,我根本不感兴趣,不关心这些人物,所以写得再逼真也没用。
说起理智鉴赏,我接下来要提到《佩德罗.巴拉莫》,它被称为拉美文学的高峰。但由于在中国大众中毫无名气,书商当然不会忘记在新译本的腰封上写道“马尔克斯惟一能倒背如流的书”,以及“苏童、余华推荐”之类。余华的评论我看过,正是从那里我得知这本书的存在。但余华的评论也基本引用的是马尔克斯的话,然后在这些话的基础上讨论了“文学传承”以及“作品的浩瀚与数量”的问题,只字没提他自己喜爱这本书。
但即使是我这种没读过《百年孤独》的人,也没法无视马尔克斯的评价:“胡安.鲁尔福的书只有三百页,但却比我们所知的索福克勒斯还要浩瀚”、“我能背下来,甚至能倒着背,我知道每一页上出场的人物……”老马说他上一次受到这种震撼是读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之后就只读卡夫卡,因为觉得其他的作品不够劲。
现在该说我的评价了。简单来说,除了突然发现说话的那些人都死了——包括叙述者“我”其实也死了——的时候,突然感到一些恐怖的兴奋之外,胡安.鲁尔福的叙述让我感到莫名其妙。恐怖的兴奋后,紧接着就是无味,因为我觉得这完全是故弄玄虚,如果我在买书之前眼贱看了点评论得知这一点,这兴奋也便不复存在。
但理智地讲,我倒也能品出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因为让我来这样地写这样一个故事,我绝逼是写不来的(这一点和《罪与罚》不一样,《罪与罚》中除去它的宗教观念,作为主线的主人公心理过程,对我并不新鲜,也不困难,它能达到的细致我也能达到),《佩》的叙述全是无头无尾也无顺序的碎片,每个碎片里会有零星的人物出现,这些人物有些会再次出现(例如佩德罗.巴拉莫本人),更多的是再也不见。这不像《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一出场就被赵云一枪挑于马下,这种再也不见是“有所终”,有逻辑,不过是快了点。而《佩》里的不见可没有逻辑——他们当然没法因为死而不见——因为他们说话的时候都已经死了。《佩》没有试图去建立自己的逻辑体系,在《哈利波特》里,扫帚能飞,时光能倒流(只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次,罗阿姨就意识到它太过强大,用一种说不通的方式在后面的书里禁掉了),这是《哈》里明确允许的规则,《佩》里则默许野魂四处游荡,说话、吃饭、睡觉,甚至做爱,和正常人没区别,小说家当然能在这里看到一种所谓的“叙事自由”,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自由对于表达效果真的有好处么?
前两天看到某人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图片,是《芬尼根守灵夜》的书页照片,评论是:“这让人怎么读啊?精神分裂啊!”我相信,对他而言,这本书更适合装饰书架。其实这一点也不丢人,且不说普通人和天才之间灵魂的隔阂,想想“隔行如隔山”就知道这很正常。更贴切的例子可以想想欣赏抽象画的经历,毕加索的变形积木也好,莫奈的乱七八糟也罢,我相信更多的人在第一次“欣赏”它们时,是不可能独立做出评论界广泛认可的评论的,因为那确实是难以理解的东西,离我们的经验差别太远,除了古怪、混乱,再说不出什么来了。这种经验不易从欣赏画迁移到欣赏文本,因为那些字我们每个都认识,每个词,每句话,我们也都能看懂——可就是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我想还有个更好的例子来解释这种情况,那就是棋。你懂得棋的规则,也会下,有一定水平,但去看那些高手的棋谱,没有人讲解,怕是根本看不懂。什么叫“不懂”呢?就是如果是你,这棋肯定不会这么下,你觉得该这样下,而谱上则是那样下,这意味着你认为谱上的下法是一步臭棋——至少比你的下法要臭(否则你会抛弃自己的下法,认同他的下法),这意味着你觉得那位高手的水平比你的要低,而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连曹薰铉都说读前辈高手的谱是件很难的事,就连职业高手也未必能看懂前辈棋路里的深刻内涵。棋的内涵背后无非是变化,就算有千百种变化,也是能通过努力研究清楚的,文本可就不是了。文本背后的东西比棋要复杂得多,虽然每个词你都懂——就如你懂得棋的规则——你还是可能搞不懂他在说什么以及他要说什么。
但问题在于,棋有输赢,文则没有。读者理解不了,作者永远难辞其咎。但我们必须明白文本的表达力以及传达力有其局限,无论多么伟大的教材也无法让一个不懂微积分的人搞弄量子力学——我们还必须考虑读者。所以,我们——应该说我——就陷入一个陷阱:我不喜欢,我不理解,我觉得它简直一陀屎,那么,到底是我的问题,还是作者的问题?——特别地,如果它是“经典”呢?
回到《佩》,现在让我想想,如果真想写这么多人物,说不定这种碎片叙事的确是最合适的叙事手段(之一),但这样一个故事真的需要写这么多人物么?其实故事并不复杂,在我看到一半的时候,忍不住去看了书尾的译者评论,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就丢下不看了。这样一个故事,让一个有经验的小说家用我们熟悉的叙事手段讲下来,相信也能够精彩,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讲呢?这样叙事代价是很大的,原本应该用一面镜子来照出事物的全貌,《佩》却特意把这镜子摔碎,然后用这一地的碎片来照,你是何必呢?虽然能这么照出来当然算你NB,但这种NB真的有意义么?——所以我认为,这种代价必须换来更有价值的东西——例如你的碎片如果能成一个万花筒,那就是一面整镜子做不到的了。可能否欣赏这个万花筒,显然因人而异。
原谅我越写越没逻辑。跑了这么远,让我回到和老Joe这位可爱长者的对话上来。Joe小声对我说:你知道,我排过莎士比亚所有的剧,有些非常好,但其中有一些,我觉得really stupid,我不相信他竟能写出这种东西来,我绝不会再排它们了。
我对他说:对自己诚实真的挺难。
其实我会想起毛姆的话:即使所有人都一致称赞的书,你也可以不喜欢,这没什么关系。
我还会想起伍尔夫的话:也许对如何读书惟一正确的建议就是,永远不要听别人的读书建议。
但从一个真人嘴里面对面地说出类似的话,正能量的能量值还是不一样。我向老Joe说出我的大疑问: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时,什么也不懂,你不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必须有人引导,有人告诉你,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那么现在,我长到这个年纪了,我不能简单地把我不喜欢这件事归为“口味”问题……
Joe的具体回答我不记得了。但我记住了一些片段:it's not your problem, just where you are.
他又提到一些作品是他年轻时不喜欢,但后来突然喜欢起来的。这让我想起了余华谈论的鲁迅,他叙述的经历和老Joe的说十分相似。这就是对where you are的注解了。
总结一下,Joe对我的困惑回答了两个点:not your problem, just where you are & not good or bad, just taste
现在我想说说taste的问题。这真是和小说一样,虽然口味是个主观的东西,但“好吃”这件事却又似乎非常客观。我们会说某个店的某道菜好吃,或者某人炒的某道菜好吃,名厨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他做的菜“好吃”,在谈论这一点的时候,我们从来不会去说是谁吃了之后说好吃,而只会说“好吃!”仿佛好吃是一种客观存在。
这个困惑我并没解决。在棋、武的世界,只需要交手,分个高下就好,在工程的世界,衡量的标准就是能不能work,或者能不能works well,科学的世界我们有数据说话,那么艺术世界怎么办?
最简单的标准就是市场,但谁都知道并不是卖得好的书就是好书,这个标准粗暴极了。
另一种常见标准是“专家评论”,这和上面的标准一样不可靠,且不说专家可能收钱成为市场的一部分,他们自己装起逼来,也很可能去捧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万圣书园算是个很有品的书店,然而在莫言得奖后,却莫名其妙地将莫言作品全部下架,这算是个不大不小的例证。其实,批评家盛赞的东西也有相当多被证明毫无价值,他们发言的时候,常常是生意的一部分。
更另人费解的就是“出土”现象,例如司汤达,例如王小波,例如梵高。我想一定有不少和他们一样有才华的人真的被埋没了,能出土的也一定是极少数幸运分子(或者叫不幸?),这样的话,我们身边或许就有这样的人物,他们根本不起眼,一直到他死了,我们也死了,也都不起眼,然而在我们都死了以后,却成为了司汤达。
我想,艺术品“好”与“不好”显然是有个标准的,虽然它不会像温度计刻度那么精确,能量出每部作品的“值”,但我们肯定能确定,有些东西是一定比另一些东西“好”的,有些东西是垃圾,有些东西则伟大。
所以,对我来说,现在似乎只能相信自己的眼光。毕竟评价艺术品说到底是主观的东西,它的客观性也是从无数主观评价中总结出来的,而这种评价一旦形成,还能继承。
其实这个结论意外地简单,无非是: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觉得是垃圾,就是觉得是垃圾,即使是托尔斯泰写的也一样。我想起《古惑仔》里,一个叫骆驼的老大对山鸡(陈小春)说:“你知不知道我是谁啊!”山鸡说:“我才不管你是谁啊!”把他给扁了。
是啊,“我才不管你是谁啊!”
但我依然不能像批评洪峰的《梭哈》或绿妖的《北京小兽》一样放肆地批评杜拉斯的《情人》,虽然在我眼里它们是同一等级的烂东西。但我或许能像赞美《红与黑》一样赞美莫索克的《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虽然后者名气似乎小得多,但在我看来,它把某些人性的讨论做到了无法超越的极致。
再容许我热捧一本没有名气的书。你们一定既没看过,也没听说过,买不到,找不来,看了也八成不会喜欢,未来也不会被广泛承认,那就是韩松的《红色海洋》,特别是它的第一部“我们的现在”。这书我买了很久了,现在我发现这是让我真正觉得好的小说。我认为它绝对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别相信豆瓣的书评,他们都不懂。内容简介也别信,不是那回事。
前几天去书店,我似乎终于能够抛开他人的观点,去买了一本我早就想买,真正感兴趣的小说,《当尼采哭泣》,它果然没让我失望。
上面的行文早就跑了题,也失去了逻辑。谢谢你能看到这里。
以上。
无疑是有的。但似乎也无可厚非,老Joe是一个学识渊博(至少在他熟悉的戏剧、电影领域)、经历丰富的智慧长者,即使是不多的几次谈话,我也收获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例如keep a healthy distance with your work),能与这样一位艺术家成为朋友,我绝对感到骄傲。而且说起来,他算是我的第二个艺术家朋友(第一个也是在泊星地认识的,一位导演/编剧),而我的同学同事里则没有一个艺术家,所以和他的交流竟意外地独特、宝贵。所以我想整理这些谈话的愿望,应该很合理了吧。
前两天,我向Joe说了一个困惑:有些作品(小说、电影),众口称赞,但我却不喜欢,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他说,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
他想了想,举了个例子,是Dan Brown的《达芬奇密码》,书极其畅销,电影也是大热。他读了那本书,他认为idea是很好的,但Dan实在是个蹩脚的作家,文笔实在太糟糕了。他问了一些朋友,感觉和他类似。
这种例子当然不少见,符合了大众口味,有某一独特的闪光之处,但过些日子,可能就被人遗忘。(插嘴:你还玩偷菜、切水果、愤怒的小鸟、植物大战僵尸、draw something吗?)晓晴同学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时间未必能淘出金子,但肯定能淘出垃圾。
但问题是,对于那些“经典”呢?
我以前曾想列过一个单子,叫“那些年你读不下去的名著”,那一次我只写了杜拉斯的《情人》,我现在也认为那是个胡写的小说,故事讲得神经兮兮,毫无逻辑,一看就是个不可理喻的女人写的,但以此为代价,也没有提供出独特的视角来增加其价值。
我没继续列下去的原因是:我读得太少了。现在让我写,我首先就要说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关心拉斯科尼科夫杀死老太婆的事,而像马美拉多夫在酒馆里的长篇独白更是觉得莫名其妙。说起人们津津乐道的心理描写,当然必须说很到位,可是在写主人公的神智反复出现的那些状态时,用的词句居然是一样的,一会儿一句浑身发冷,一会儿一句头痛欲裂,这简直比单曲循环还要灾难,你能受得了满篇都是“另一棵也是枣树”吗?——这当然有可能是翻译问题,但这也没办法,何况我看的是众口称赞的译本。
而且,不谦虚地说,写心理恰好是我本人爱好和擅长的,洞察笔下人物的心思对我并非难事,老陀写的缠绕纠结我不用看好像也知道,所以感觉很无聊。然而我却极欣赏《红与黑》中的心理描写,司汤达笔下,于连的灵魂和拉斯科尼科夫一样动荡不安,我却觉得充满了魅力。
但老陀的厉害之处也还是随处可见。那种动辄三五页的独白(或信件内容)或许是19世纪欧洲小说的常见手段(《呼啸山庄》里也见过),我相信对于今天的读者的有限耐心,这应该是一种过时手法了,但老陀还是能让人看下去,这着实不易。另外,拉斯科尼科夫第一次到警察局时,屋中的情景,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都体现了老陀高超的描述功力,三五笔让一个人站在你眼前(是次要人物),这可不容易。然而这些好处大多是使用理智观察到的,或许还是在评论家的指引下发现的,就好比吃一口菜,没任何感觉,这时身边的美食评论家说“这道菜的特点是鲜、香、脆”,然后才品出“好像是真的”。我想最关键的原因是,我根本不感兴趣,不关心这些人物,所以写得再逼真也没用。
说起理智鉴赏,我接下来要提到《佩德罗.巴拉莫》,它被称为拉美文学的高峰。但由于在中国大众中毫无名气,书商当然不会忘记在新译本的腰封上写道“马尔克斯惟一能倒背如流的书”,以及“苏童、余华推荐”之类。余华的评论我看过,正是从那里我得知这本书的存在。但余华的评论也基本引用的是马尔克斯的话,然后在这些话的基础上讨论了“文学传承”以及“作品的浩瀚与数量”的问题,只字没提他自己喜爱这本书。
但即使是我这种没读过《百年孤独》的人,也没法无视马尔克斯的评价:“胡安.鲁尔福的书只有三百页,但却比我们所知的索福克勒斯还要浩瀚”、“我能背下来,甚至能倒着背,我知道每一页上出场的人物……”老马说他上一次受到这种震撼是读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之后就只读卡夫卡,因为觉得其他的作品不够劲。
现在该说我的评价了。简单来说,除了突然发现说话的那些人都死了——包括叙述者“我”其实也死了——的时候,突然感到一些恐怖的兴奋之外,胡安.鲁尔福的叙述让我感到莫名其妙。恐怖的兴奋后,紧接着就是无味,因为我觉得这完全是故弄玄虚,如果我在买书之前眼贱看了点评论得知这一点,这兴奋也便不复存在。
但理智地讲,我倒也能品出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因为让我来这样地写这样一个故事,我绝逼是写不来的(这一点和《罪与罚》不一样,《罪与罚》中除去它的宗教观念,作为主线的主人公心理过程,对我并不新鲜,也不困难,它能达到的细致我也能达到),《佩》的叙述全是无头无尾也无顺序的碎片,每个碎片里会有零星的人物出现,这些人物有些会再次出现(例如佩德罗.巴拉莫本人),更多的是再也不见。这不像《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一出场就被赵云一枪挑于马下,这种再也不见是“有所终”,有逻辑,不过是快了点。而《佩》里的不见可没有逻辑——他们当然没法因为死而不见——因为他们说话的时候都已经死了。《佩》没有试图去建立自己的逻辑体系,在《哈利波特》里,扫帚能飞,时光能倒流(只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次,罗阿姨就意识到它太过强大,用一种说不通的方式在后面的书里禁掉了),这是《哈》里明确允许的规则,《佩》里则默许野魂四处游荡,说话、吃饭、睡觉,甚至做爱,和正常人没区别,小说家当然能在这里看到一种所谓的“叙事自由”,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自由对于表达效果真的有好处么?
前两天看到某人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图片,是《芬尼根守灵夜》的书页照片,评论是:“这让人怎么读啊?精神分裂啊!”我相信,对他而言,这本书更适合装饰书架。其实这一点也不丢人,且不说普通人和天才之间灵魂的隔阂,想想“隔行如隔山”就知道这很正常。更贴切的例子可以想想欣赏抽象画的经历,毕加索的变形积木也好,莫奈的乱七八糟也罢,我相信更多的人在第一次“欣赏”它们时,是不可能独立做出评论界广泛认可的评论的,因为那确实是难以理解的东西,离我们的经验差别太远,除了古怪、混乱,再说不出什么来了。这种经验不易从欣赏画迁移到欣赏文本,因为那些字我们每个都认识,每个词,每句话,我们也都能看懂——可就是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我想还有个更好的例子来解释这种情况,那就是棋。你懂得棋的规则,也会下,有一定水平,但去看那些高手的棋谱,没有人讲解,怕是根本看不懂。什么叫“不懂”呢?就是如果是你,这棋肯定不会这么下,你觉得该这样下,而谱上则是那样下,这意味着你认为谱上的下法是一步臭棋——至少比你的下法要臭(否则你会抛弃自己的下法,认同他的下法),这意味着你觉得那位高手的水平比你的要低,而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连曹薰铉都说读前辈高手的谱是件很难的事,就连职业高手也未必能看懂前辈棋路里的深刻内涵。棋的内涵背后无非是变化,就算有千百种变化,也是能通过努力研究清楚的,文本可就不是了。文本背后的东西比棋要复杂得多,虽然每个词你都懂——就如你懂得棋的规则——你还是可能搞不懂他在说什么以及他要说什么。
但问题在于,棋有输赢,文则没有。读者理解不了,作者永远难辞其咎。但我们必须明白文本的表达力以及传达力有其局限,无论多么伟大的教材也无法让一个不懂微积分的人搞弄量子力学——我们还必须考虑读者。所以,我们——应该说我——就陷入一个陷阱:我不喜欢,我不理解,我觉得它简直一陀屎,那么,到底是我的问题,还是作者的问题?——特别地,如果它是“经典”呢?
回到《佩》,现在让我想想,如果真想写这么多人物,说不定这种碎片叙事的确是最合适的叙事手段(之一),但这样一个故事真的需要写这么多人物么?其实故事并不复杂,在我看到一半的时候,忍不住去看了书尾的译者评论,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就丢下不看了。这样一个故事,让一个有经验的小说家用我们熟悉的叙事手段讲下来,相信也能够精彩,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讲呢?这样叙事代价是很大的,原本应该用一面镜子来照出事物的全貌,《佩》却特意把这镜子摔碎,然后用这一地的碎片来照,你是何必呢?虽然能这么照出来当然算你NB,但这种NB真的有意义么?——所以我认为,这种代价必须换来更有价值的东西——例如你的碎片如果能成一个万花筒,那就是一面整镜子做不到的了。可能否欣赏这个万花筒,显然因人而异。
原谅我越写越没逻辑。跑了这么远,让我回到和老Joe这位可爱长者的对话上来。Joe小声对我说:你知道,我排过莎士比亚所有的剧,有些非常好,但其中有一些,我觉得really stupid,我不相信他竟能写出这种东西来,我绝不会再排它们了。
我对他说:对自己诚实真的挺难。
其实我会想起毛姆的话:即使所有人都一致称赞的书,你也可以不喜欢,这没什么关系。
我还会想起伍尔夫的话:也许对如何读书惟一正确的建议就是,永远不要听别人的读书建议。
但从一个真人嘴里面对面地说出类似的话,正能量的能量值还是不一样。我向老Joe说出我的大疑问: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时,什么也不懂,你不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必须有人引导,有人告诉你,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那么现在,我长到这个年纪了,我不能简单地把我不喜欢这件事归为“口味”问题……
Joe的具体回答我不记得了。但我记住了一些片段:it's not your problem, just where you are.
他又提到一些作品是他年轻时不喜欢,但后来突然喜欢起来的。这让我想起了余华谈论的鲁迅,他叙述的经历和老Joe的说十分相似。这就是对where you are的注解了。
总结一下,Joe对我的困惑回答了两个点:not your problem, just where you are & not good or bad, just taste
现在我想说说taste的问题。这真是和小说一样,虽然口味是个主观的东西,但“好吃”这件事却又似乎非常客观。我们会说某个店的某道菜好吃,或者某人炒的某道菜好吃,名厨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他做的菜“好吃”,在谈论这一点的时候,我们从来不会去说是谁吃了之后说好吃,而只会说“好吃!”仿佛好吃是一种客观存在。
这个困惑我并没解决。在棋、武的世界,只需要交手,分个高下就好,在工程的世界,衡量的标准就是能不能work,或者能不能works well,科学的世界我们有数据说话,那么艺术世界怎么办?
最简单的标准就是市场,但谁都知道并不是卖得好的书就是好书,这个标准粗暴极了。
另一种常见标准是“专家评论”,这和上面的标准一样不可靠,且不说专家可能收钱成为市场的一部分,他们自己装起逼来,也很可能去捧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万圣书园算是个很有品的书店,然而在莫言得奖后,却莫名其妙地将莫言作品全部下架,这算是个不大不小的例证。其实,批评家盛赞的东西也有相当多被证明毫无价值,他们发言的时候,常常是生意的一部分。
更另人费解的就是“出土”现象,例如司汤达,例如王小波,例如梵高。我想一定有不少和他们一样有才华的人真的被埋没了,能出土的也一定是极少数幸运分子(或者叫不幸?),这样的话,我们身边或许就有这样的人物,他们根本不起眼,一直到他死了,我们也死了,也都不起眼,然而在我们都死了以后,却成为了司汤达。
我想,艺术品“好”与“不好”显然是有个标准的,虽然它不会像温度计刻度那么精确,能量出每部作品的“值”,但我们肯定能确定,有些东西是一定比另一些东西“好”的,有些东西是垃圾,有些东西则伟大。
所以,对我来说,现在似乎只能相信自己的眼光。毕竟评价艺术品说到底是主观的东西,它的客观性也是从无数主观评价中总结出来的,而这种评价一旦形成,还能继承。
其实这个结论意外地简单,无非是: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觉得是垃圾,就是觉得是垃圾,即使是托尔斯泰写的也一样。我想起《古惑仔》里,一个叫骆驼的老大对山鸡(陈小春)说:“你知不知道我是谁啊!”山鸡说:“我才不管你是谁啊!”把他给扁了。
是啊,“我才不管你是谁啊!”
但我依然不能像批评洪峰的《梭哈》或绿妖的《北京小兽》一样放肆地批评杜拉斯的《情人》,虽然在我眼里它们是同一等级的烂东西。但我或许能像赞美《红与黑》一样赞美莫索克的《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虽然后者名气似乎小得多,但在我看来,它把某些人性的讨论做到了无法超越的极致。
再容许我热捧一本没有名气的书。你们一定既没看过,也没听说过,买不到,找不来,看了也八成不会喜欢,未来也不会被广泛承认,那就是韩松的《红色海洋》,特别是它的第一部“我们的现在”。这书我买了很久了,现在我发现这是让我真正觉得好的小说。我认为它绝对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别相信豆瓣的书评,他们都不懂。内容简介也别信,不是那回事。
前几天去书店,我似乎终于能够抛开他人的观点,去买了一本我早就想买,真正感兴趣的小说,《当尼采哭泣》,它果然没让我失望。
上面的行文早就跑了题,也失去了逻辑。谢谢你能看到这里。
以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岁羽中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AAA-灵魂批发 (2人喜欢)
- 第八回 廣隶奉茶留单客,沈彬挥墨战群生 (1人喜欢)
- 微死意 (1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