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三毛
一夜读了6本。三毛全集这种东西从小读到大,只是转行之后不再去读了。这次重读实在是惊诧莫名。就像去年重读福尔摩斯全集一样,字里行间一些细微的东西不小心就发现了。
三毛的所有问题在于她并不区分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第一人称这种叙述方式会造成极大的混淆。这次稍稍留意就发现了她的虚构和想象方式。应该说她与《立春》里的几个人一样,患有某种程度的日常生活恐惧症,于是她的出口在于将想象赋予日常生活。读者不加区分就导致了某种感情投射。而三毛的流行,一个相当内在的原因是台湾的“出国潮”与稍后大陆的出国潮,在台湾现代主义文学后期转向之中三毛正好碰到了一个合适的时机,放在海外中文写作脉络里倒也是很逻辑的。或许有机会了再做一篇文章出来。
不过有些很有趣的东西,这次看三毛的文章,某些地方便可以看出原文是什么了,她的翻译方式实在是有趣,小时候不通西文,虽然现在也不通,但是颇能看出一些词语。另外则是她有意识的去政治化写作,中南美洲游记里面暴露无遗。查看年表的时候,1967、68几年正好在欧洲,心下大喜,去翻她较早的文章,却只看到一篇文章里提到了学潮——仅仅是轻描淡写的同宿舍女生被警察浇了水,一到复活节放假各自鸟兽散。好罢,不久又想起那篇《倾城》,一读之下差点笑出声来,真TMD右,真TMDYY。于是心下坦然,再去翻小时候最喜欢的《闹学记》,哎,马上原形毕露,比如有篇《星石》,也是YY到死。于是终于明白小时候困惑不解的一个问题,三毛的家人都不看三毛的书,原因很简单,这个人什么样子他们太了解了,三毛文中的第一人称根本不起作用,看了必然忍不住笑倒在地。
于是三毛的所有文章最终形成了一部庞然大书,一辈子讲一个故事——或者一辈子讲一个谎言。这个女人或许过的很真,但是Echo这个名字揭示了她自怜自恋的一切。再出三毛作品集,还是把小说和散文分开编排吧——不过散文也未必纪实,再转一圈回来,三毛这种作家,互联网时代必无容身之处——你敢YY我就敢人肉,你敢矫情我就说被你雷到。说到底,一切还是源自八十年代的社会心理结构。若是今天去看三毛,必然被雷到颤抖。不信就去看看,此人自恋程度远胜于郭小四。
看来挖坟这种事还是少做为妙,尤其是挖自己的坟。
三毛的所有问题在于她并不区分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第一人称这种叙述方式会造成极大的混淆。这次稍稍留意就发现了她的虚构和想象方式。应该说她与《立春》里的几个人一样,患有某种程度的日常生活恐惧症,于是她的出口在于将想象赋予日常生活。读者不加区分就导致了某种感情投射。而三毛的流行,一个相当内在的原因是台湾的“出国潮”与稍后大陆的出国潮,在台湾现代主义文学后期转向之中三毛正好碰到了一个合适的时机,放在海外中文写作脉络里倒也是很逻辑的。或许有机会了再做一篇文章出来。
不过有些很有趣的东西,这次看三毛的文章,某些地方便可以看出原文是什么了,她的翻译方式实在是有趣,小时候不通西文,虽然现在也不通,但是颇能看出一些词语。另外则是她有意识的去政治化写作,中南美洲游记里面暴露无遗。查看年表的时候,1967、68几年正好在欧洲,心下大喜,去翻她较早的文章,却只看到一篇文章里提到了学潮——仅仅是轻描淡写的同宿舍女生被警察浇了水,一到复活节放假各自鸟兽散。好罢,不久又想起那篇《倾城》,一读之下差点笑出声来,真TMD右,真TMDYY。于是心下坦然,再去翻小时候最喜欢的《闹学记》,哎,马上原形毕露,比如有篇《星石》,也是YY到死。于是终于明白小时候困惑不解的一个问题,三毛的家人都不看三毛的书,原因很简单,这个人什么样子他们太了解了,三毛文中的第一人称根本不起作用,看了必然忍不住笑倒在地。
于是三毛的所有文章最终形成了一部庞然大书,一辈子讲一个故事——或者一辈子讲一个谎言。这个女人或许过的很真,但是Echo这个名字揭示了她自怜自恋的一切。再出三毛作品集,还是把小说和散文分开编排吧——不过散文也未必纪实,再转一圈回来,三毛这种作家,互联网时代必无容身之处——你敢YY我就敢人肉,你敢矫情我就说被你雷到。说到底,一切还是源自八十年代的社会心理结构。若是今天去看三毛,必然被雷到颤抖。不信就去看看,此人自恋程度远胜于郭小四。
看来挖坟这种事还是少做为妙,尤其是挖自己的坟。
胤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与电影(学)有关的十件小事 (101人喜欢)
- 2024我的十佳电影 (115人喜欢)
- 播客全集 (20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