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963年的年末,工作单位旁边的一个机关里放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电影一结束,我们几个住在单位的人一边走回去,一边热烈地谈论刚看完的电影。一致认为,已好长时间没有看到这样精彩的影片了。特别认为雷振邦先生的配音,既烘托了情节,又锦上添花,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境界。而那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不必找歌谱,我们几个爱唱歌的同学,很快就能哼能唱了。
但两年后,单位领导在会上宣告,说有文件,“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支歌以后不准唱了。大家弄不懂,要说“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这支歌似搭不上;要说这支个是“黄歌”,那里面的用词也好,要表达的情感也好,都还是很纯洁的啊?大家实在糊涂了。
工作单位地处粤西,白天热得整日昏昏沉沉,但晚上,倒凉风习习。我们几个从一个学校里出来的老同学就常在一起,天黑后去市里仅有的一条马路上或在我们宿舍楼周围散步。宿舍楼位于已搬走了的工程局的家属区的大院子里,一排排的平房,也有几幢楼房,仍住满了还未调动的干部工人和家属。一天晚上,我们几个照常在这大院子里散步,一位嗓音特好唱歌水平已达到能在舞台上独唱的老同学,忽然拉开嗓门,调门高亢音色明亮有板有眼地唱出“花儿为什么红?”头一句。就在那“红”字的拖腔还未拉完,前方一幢楼房的三层楼上“啪”的一声打开一扇窗,探出两个年轻女孩的脑袋;显然,她们是要看看谁在唱这支歌,还唱得这么好听。我们几个在心里说,“老兄,你不能唱下去了。”那位同学当然也有数,闭口了。这件事(也算不上一件事)和这支歌,大家以后也从不提起。
也在那时,有天报上登载了一位作曲家写的一篇文章。他从作曲理论从歌的曲调旋律的角度分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歌是一首“靡靡之音”。这位作曲家,当时还有点知名度,但忘了他的姓名。(还是忘掉了好。)我对乐理只懂一些皮毛,这篇文章,读不懂,像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这支歌,以后不在哼不再提起就是了。
前几年,看到曾做过文化部长的王蒙写的当年他下放新疆时,和一帮少数民族的民兵一起看那本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回家路上大家不顾禁令骑在马上一路高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他这篇文章,读来特感有趣。
但两年后,单位领导在会上宣告,说有文件,“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支歌以后不准唱了。大家弄不懂,要说“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这支歌似搭不上;要说这支个是“黄歌”,那里面的用词也好,要表达的情感也好,都还是很纯洁的啊?大家实在糊涂了。
工作单位地处粤西,白天热得整日昏昏沉沉,但晚上,倒凉风习习。我们几个从一个学校里出来的老同学就常在一起,天黑后去市里仅有的一条马路上或在我们宿舍楼周围散步。宿舍楼位于已搬走了的工程局的家属区的大院子里,一排排的平房,也有几幢楼房,仍住满了还未调动的干部工人和家属。一天晚上,我们几个照常在这大院子里散步,一位嗓音特好唱歌水平已达到能在舞台上独唱的老同学,忽然拉开嗓门,调门高亢音色明亮有板有眼地唱出“花儿为什么红?”头一句。就在那“红”字的拖腔还未拉完,前方一幢楼房的三层楼上“啪”的一声打开一扇窗,探出两个年轻女孩的脑袋;显然,她们是要看看谁在唱这支歌,还唱得这么好听。我们几个在心里说,“老兄,你不能唱下去了。”那位同学当然也有数,闭口了。这件事(也算不上一件事)和这支歌,大家以后也从不提起。
也在那时,有天报上登载了一位作曲家写的一篇文章。他从作曲理论从歌的曲调旋律的角度分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歌是一首“靡靡之音”。这位作曲家,当时还有点知名度,但忘了他的姓名。(还是忘掉了好。)我对乐理只懂一些皮毛,这篇文章,读不懂,像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这支歌,以后不在哼不再提起就是了。
前几年,看到曾做过文化部长的王蒙写的当年他下放新疆时,和一帮少数民族的民兵一起看那本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回家路上大家不顾禁令骑在马上一路高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他这篇文章,读来特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