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窍是一瞬间的事(文/王路)
前文聊了内功,此文再聊入门的问题。
当年高宏课堂上,徐老板指着黑板上的Ramsey模型说:“每年,最多的学生死在这里。这个坎很高,但你们必须得过去,头破血流也得过去,爬也要爬过去。过不去,就入不了宏观经济学的大门。”
人各有差别。Ramsey模型没有把我卡死,倒是计量成了我最头疼的问题。读研之前,我完全不懂计量,连李子奈的书都看不懂。当时百思不得其解,头撞墙都撞过几十次。突然有一天夜里,我在伍舜德图书馆上自习时,瞬间开窍了。很快,eviews会玩了,stata会玩了,gauss也会玩了。几天后,我把数据上传到服务器,程序经过上百次的debug,保存,点run,然后转过椅子细细品味我的速溶咖啡。一杯咖啡饮毕,转头,恰好run出结果,我盯着结果看了三分钟,然后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太尼玛帅了!”自此,我算是入了经济学的大门。
我有个业余爱好是书法,懵懵懂懂从小练到现在。“爱好”两个字不是重点,重点是“业余”。善意提醒大家一句,在问别人爱好的时候,千万不要在“爱好”之前加上“业余”,这太伤感情。
我对书法是什么时候入门的呢?认得草书之后。入门后,我猛然觉醒。——那些“业余”书法爱好者,之所以业余,就是因为不懂草书。他们临颜柳欧赵,兰亭、圣教序,苏黄米蔡、汉隶魏碑甚至金文甲骨文都玩,就是不碰草书。为什么呢?他们觉得自己楷书行书还写得不够好,草书太难,要等真书玩转了再玩草书。顶多是看看《草诀百韵歌》,也不好好练。
其实,切不可有那样的认识。我有好些年徘徊在这一地带走不出,就是因为不敢轻易迈出第一步。如果不迈出第一步,哪怕你练了好多年,写废了好多纸,还是一只菜鸟。别人写了一幅作品,你从头扫到尾,有一半的字不认识,还有三分之一的字模棱两可。有人把“實事求是”读作“足求事宝”;把“賓至如歸”读成“妇女至宝”。(难道从右往左读就是书法了?)还有人指着“奮鬥”两个字说:“看哪,这字写得多有劲儿,奋门。”
谁告诉你草体字难学?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我很长一段时间对楷书、行书的间架和结体搞不明白,一直认为这是天赋问题。直到学了草书之后,才发现对楷行的间架结体太有帮助了。要知道,汉朝就有了草书,魏晋才有行书,唐朝才有正儿八经的大楷(魏晋小楷都有汉隶的意思在,到初唐虞世南褚遂良那时还没完全抹去影响),也就是说,在颜真卿开创他的楷书纪元时,他的行书和草书水平已经炉火纯青了。你要登上山顶,再看山下的路,才能搞得清楚来龙去脉,如果只是站在半山腰,就永远没有头绪,这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重要。
退一步山穷水尽,进一步海阔天空。很多时候你不敢前进,以为前面一定是悬崖深谷,于是宁可在原地徘徊良久。其实,天堂和悬崖总是一线之隔,像花果山的瀑布一样,你不跳过去,怎么知道瀑布之后别有洞天呢?
有个朋友喜欢佛学,买了成堆成堆的佛学书籍,星云法师的、圣严法师的、还有很多我根本没听说过的法师的。心经、金刚经抄写过不知道多少遍。一天,我去他的书房,他把他的佛学藏书给我看,颇有炫耀的意思。然后问我:“你想看哪本?随便拿去看。”
我说:“梁武帝建了这么多寺庙,供养这么多僧人,有多大功德?”
他说:“功德为零。这是很简单的佛学掌故,你不用考我。”
我说:“你跟梁武帝一样,买了这么多佛学书籍,抄了这么多遍金刚经,佛学基本功为零。”
他不高兴了:“你有基本功,你看的佛学书有我多吗?你知道的公案恐怕连我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我说:“你看过一百本,不一定入门。我看过一本,就入门了。”
他说:“胡扯,我看一百本还顶不过你一本?”
我说:“我看的是《瑜伽师地论》。三藏典籍浩如烟海,但只要你没读过《瑜伽师地论》,就不足以谈论佛学。”
他心悦诚服:“我听老师说过,书店里也翻过,读不懂。”
我说:“骨头要拣硬的啃。什么叫发大愿力?越是你望而生畏的东西,越是拿过来啃,一直到把它啃烂为止。”
他说:“一直啃不烂怎么办?”
我说:“那是你愿力不够大。一座看上去永远不可能逾越的高山,只要你尽力去翻越它,最终是能翻过去的。而且,往往不是你竭尽全力之后勉强翻过它,更可能的是,突然在某个瞬间,你一下子就飞过去了,自己都不曾预料到的。开窍只是一瞬间的事,这种快感你体验了才会知道。但你首先要尝试去翻越它。”
他感慨到:“翻越了,你就精通了。”
我说:“不,翻越了,你就入门了。”
当年高宏课堂上,徐老板指着黑板上的Ramsey模型说:“每年,最多的学生死在这里。这个坎很高,但你们必须得过去,头破血流也得过去,爬也要爬过去。过不去,就入不了宏观经济学的大门。”
人各有差别。Ramsey模型没有把我卡死,倒是计量成了我最头疼的问题。读研之前,我完全不懂计量,连李子奈的书都看不懂。当时百思不得其解,头撞墙都撞过几十次。突然有一天夜里,我在伍舜德图书馆上自习时,瞬间开窍了。很快,eviews会玩了,stata会玩了,gauss也会玩了。几天后,我把数据上传到服务器,程序经过上百次的debug,保存,点run,然后转过椅子细细品味我的速溶咖啡。一杯咖啡饮毕,转头,恰好run出结果,我盯着结果看了三分钟,然后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太尼玛帅了!”自此,我算是入了经济学的大门。
我有个业余爱好是书法,懵懵懂懂从小练到现在。“爱好”两个字不是重点,重点是“业余”。善意提醒大家一句,在问别人爱好的时候,千万不要在“爱好”之前加上“业余”,这太伤感情。
我对书法是什么时候入门的呢?认得草书之后。入门后,我猛然觉醒。——那些“业余”书法爱好者,之所以业余,就是因为不懂草书。他们临颜柳欧赵,兰亭、圣教序,苏黄米蔡、汉隶魏碑甚至金文甲骨文都玩,就是不碰草书。为什么呢?他们觉得自己楷书行书还写得不够好,草书太难,要等真书玩转了再玩草书。顶多是看看《草诀百韵歌》,也不好好练。
其实,切不可有那样的认识。我有好些年徘徊在这一地带走不出,就是因为不敢轻易迈出第一步。如果不迈出第一步,哪怕你练了好多年,写废了好多纸,还是一只菜鸟。别人写了一幅作品,你从头扫到尾,有一半的字不认识,还有三分之一的字模棱两可。有人把“實事求是”读作“足求事宝”;把“賓至如歸”读成“妇女至宝”。(难道从右往左读就是书法了?)还有人指着“奮鬥”两个字说:“看哪,这字写得多有劲儿,奋门。”
谁告诉你草体字难学?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我很长一段时间对楷书、行书的间架和结体搞不明白,一直认为这是天赋问题。直到学了草书之后,才发现对楷行的间架结体太有帮助了。要知道,汉朝就有了草书,魏晋才有行书,唐朝才有正儿八经的大楷(魏晋小楷都有汉隶的意思在,到初唐虞世南褚遂良那时还没完全抹去影响),也就是说,在颜真卿开创他的楷书纪元时,他的行书和草书水平已经炉火纯青了。你要登上山顶,再看山下的路,才能搞得清楚来龙去脉,如果只是站在半山腰,就永远没有头绪,这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重要。
退一步山穷水尽,进一步海阔天空。很多时候你不敢前进,以为前面一定是悬崖深谷,于是宁可在原地徘徊良久。其实,天堂和悬崖总是一线之隔,像花果山的瀑布一样,你不跳过去,怎么知道瀑布之后别有洞天呢?
有个朋友喜欢佛学,买了成堆成堆的佛学书籍,星云法师的、圣严法师的、还有很多我根本没听说过的法师的。心经、金刚经抄写过不知道多少遍。一天,我去他的书房,他把他的佛学藏书给我看,颇有炫耀的意思。然后问我:“你想看哪本?随便拿去看。”
我说:“梁武帝建了这么多寺庙,供养这么多僧人,有多大功德?”
他说:“功德为零。这是很简单的佛学掌故,你不用考我。”
我说:“你跟梁武帝一样,买了这么多佛学书籍,抄了这么多遍金刚经,佛学基本功为零。”
他不高兴了:“你有基本功,你看的佛学书有我多吗?你知道的公案恐怕连我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我说:“你看过一百本,不一定入门。我看过一本,就入门了。”
他说:“胡扯,我看一百本还顶不过你一本?”
我说:“我看的是《瑜伽师地论》。三藏典籍浩如烟海,但只要你没读过《瑜伽师地论》,就不足以谈论佛学。”
他心悦诚服:“我听老师说过,书店里也翻过,读不懂。”
我说:“骨头要拣硬的啃。什么叫发大愿力?越是你望而生畏的东西,越是拿过来啃,一直到把它啃烂为止。”
他说:“一直啃不烂怎么办?”
我说:“那是你愿力不够大。一座看上去永远不可能逾越的高山,只要你尽力去翻越它,最终是能翻过去的。而且,往往不是你竭尽全力之后勉强翻过它,更可能的是,突然在某个瞬间,你一下子就飞过去了,自己都不曾预料到的。开窍只是一瞬间的事,这种快感你体验了才会知道。但你首先要尝试去翻越它。”
他感慨到:“翻越了,你就精通了。”
我说:“不,翻越了,你就入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