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之河
著名美国导演伊利亚·卡赞(Elia Kazan,909-2003)最为人称道之处是将戏剧“体验派表演方法”(method acting)引入好莱坞电影,启用马龙·白兰度、詹姆斯·迪恩等演员在《欲望号街车》(1951)、《码头风云》(1954)、《伊甸之东》(1955)等片中都有引人注目表现。卡赞作品中,观众与评论界反响冷淡而导演个人甚爱的一部,当属《狂野之河》(Wild River,1960),关于三十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联邦官员Chuck到田纳西河谷说服一位固执的八旬老妪“钉子户”搬迁出河心小岛,故可建水坝减少洪水泛滥、大规模发电及提供当地人就业机会。传统方式与现代科技、新与旧、公共利益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之复杂图景。拍摄此题材影片是卡赞自三十年代去此地区拍摄纪录片起就有的愿望,可惜二十五年后,制片公司与美国观众对“新政”已无甚兴趣,导致票房失败。不过此片对“大萧条”时期的兴趣和处理影响到后来的《邦妮与克莱德》(1967)。
《狂野之河》在南部田纳西乡间实景拍摄,卡赞力排众议使用当地人为群众演员,几位主演的身体语言和微妙表情都令人物多面有深度,彩色宽银幕也展示自然景观与表演空间……使得评论者推崇其“真实性”与自然主义色彩。影片风格也不乏苏维埃电影影响痕迹;涉及的种族问题更预示之后几年美国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卡赞作为资深左翼人士,在“麦卡锡”时代出卖朋友及同事,名声不佳,在1999获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仍有很多人表示不满。
《狂野之河》在南部田纳西乡间实景拍摄,卡赞力排众议使用当地人为群众演员,几位主演的身体语言和微妙表情都令人物多面有深度,彩色宽银幕也展示自然景观与表演空间……使得评论者推崇其“真实性”与自然主义色彩。影片风格也不乏苏维埃电影影响痕迹;涉及的种族问题更预示之后几年美国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卡赞作为资深左翼人士,在“麦卡锡”时代出卖朋友及同事,名声不佳,在1999获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仍有很多人表示不满。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