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傅雷 (2008年3月17日)
去年的四月末写过一篇有关傅雷的东西。
周六无意中在图书馆看到叶永烈写的《傅雷画传》,和《那远逝的雷火灵魂》的学术味道相比更多一份生活化。
解答了我很多疑惑,让我了解到了真实的傅雷。
其中的图片多是第一手资料,忍不住拍下来,现在看图说话吧~
欣赏傅雷,从“傅译”开始,《罗丹艺术论》,我对比其他翻译版本,发现傅雷的文字无人可比!正如他自己所说:“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他学贯中西,才能准确无误地掌握法国文化并用中国精神表现出来。
去年三月借了一本作家写给儿女的合集,其中有一篇选自《傅雷家书》,是傅雷与傅聪谈爱情的那篇,父亲的忠告如此恳切,对艺术家的爱情感受尤其深刻,他的爱情观对现代的青年也很有启发。我用了一个晚上将全文抄入读书笔记。
从那时开始寻找傅雷,借了《傅雷——那远逝的雷火灵魂》。书中多从学术角度写傅雷,他的文人气质,他的正直,他对文学、音乐、美术的独到见解,以及文学批评都很有傅式特色——严谨、分条缕析、公正却不乏温柔。
看完传记,开始欣赏他的为人,他的气节。他工作时的认真、对生活的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让他对艺术有超强感悟能力的“赤子之心”。
由于父亲早逝,母亲严厉,傅雷的性格越来越暴躁。
四岁的傅雷和母亲
他学会法语,接触西方文学、音乐、美术,翻译生涯自此始。在法国他与刘海粟结识。
归来后为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的学生们讲西方美术史,
那本著名的《西方美术史二十讲》即使那时的讲义。
经过法国的恋情波折,傅雷终于归来与他青梅竹马的表妹结婚
朱梅馥,她美丽端庄,用善良宽厚的心包容着暴躁的傅雷,真正地与他同生死。
这本传记真实地说出了傅雷回归大陆的原因,他曾辗转香港,但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又从昆明回上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成了一个自由人,独自译书,不属于任何单位,也不属于任何党派。解放前,他曾是民进党的党员,解放后,他却不肯再加入,因为他说,“党章明确写着,国家一旦民主,民进党就自动解散。”——就是这样一个有个性有原则的傅雷!
他专心译著,字迹工整,每一次都要读上几遍原著,才下笔动手翻译,即使这样他也从未对他的作品满意过,他总是认为自己文笔不够好,缺少文学家的热烈。
他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但是那一封封家书中,却又如此深情,也许是儿子的远在他乡让他内心深处强烈的爱得以自然流露。
看到这张照片旁边的字也许你会感觉到什么……
傅聪与傅敏,一个成为钢琴家,一个成为教育者。
原本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书,因为文革,傅敏的那部分全部烧毁,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都是偏心的家书。
傅敏,也受连累,原本外交学院毕业,却由于父亲是右派,而被分如一所普通的高中做英语老师;
本来和父亲一样的右分头,也因为文革时自杀撞墙留疤而变成向左分。
后来,他成为了优秀的英语教师。《傅雷家书》及《傅雷全集》也由他来编辑。
他不苟言笑,但得知傅聪在波兰得了钢琴大奖,他却笑得很真,很灿烂。
母爱自然不用言说
他简单,真诚,却入“右派”的队伍中……
傅聪远在波兰,却也每天受着批判,他怕到了父子相互揭露的地步,于是出走英国,背上了“叛徒”的罪名
他们用信件寄托着遥远的思念,思念中却始终有爱国的情怀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父子之间是朋友,他们之间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智慧和智慧的碰撞!
以傅雷的个性怎能受得了如此的屈辱,他用自杀的方式宣告自己的清白。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去上海看看这里……
傅雷夫妇自杀后无人敢收骨灰,一个自称傅雷干女儿的女子将骨灰完好地保存,也因此受尽折磨。
她一生贫苦,却与艺术为伴,她始终不肯接受傅家的一点恩惠。
这是她赠给叶永烈的字: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自处超然,群处蔼然
这也是她一生的写照。
此时,傅聪的感想又有谁知呢?
写到此,我想自己还是没把全部的感想都倾倒出来。
只是,看的更多,欣赏的更多。
因为傅雷而学着欣赏音乐、欣赏美术作品,接受艺术的恩泽。
做人,做个正直的人;对艺术、对一切表现人心灵的伟大学问,潜心钻研,始终保持真诚和明净。
以傅雷的名言结束我这篇感悟吧,“赤子之心便是不知道孤独,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像明镜一般怎么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么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访客 says:
2008-07-04 at 08:00 (编辑)
你好,我谈谈我的看法.
我觉得傅雷活在现在也肯定对现世不满的.傅雷早年是学美术的,在上海美专教过书.他辞去工作的原因书上都写过.他的耿直性格现在已经没有了.我是学画画的,我没有看到过像他这样的老师,现在老师在制度面前都能把坏画都说成好的,嘴里还振振有词,我也想发出真诚的声音,谁会理睬呢? 好平庸的社会......
回复
访客 says:
2008-07-06 at 08:00 (编辑)
大环境是改变不了的,毋宁说人渺小的,马克思在的时候他也没有改变社会,只是为社会描绘了最好的图景呀,呵呵.
未来也许会改变,不过我不在世了.只有当人的身心达到又一种平衡的时候,精神创作的高峰才会又一次到来.古希腊时代与中国的春秋战国就是这样的时代.
最后我要说的是:没有伟大的品格是不会有伟大的作品诞生的,古今中外无例外.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作品中是有这样类似几句话的.
周六无意中在图书馆看到叶永烈写的《傅雷画传》,和《那远逝的雷火灵魂》的学术味道相比更多一份生活化。
解答了我很多疑惑,让我了解到了真实的傅雷。
其中的图片多是第一手资料,忍不住拍下来,现在看图说话吧~
![]() |
欣赏傅雷,从“傅译”开始,《罗丹艺术论》,我对比其他翻译版本,发现傅雷的文字无人可比!正如他自己所说:“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他学贯中西,才能准确无误地掌握法国文化并用中国精神表现出来。
去年三月借了一本作家写给儿女的合集,其中有一篇选自《傅雷家书》,是傅雷与傅聪谈爱情的那篇,父亲的忠告如此恳切,对艺术家的爱情感受尤其深刻,他的爱情观对现代的青年也很有启发。我用了一个晚上将全文抄入读书笔记。
从那时开始寻找傅雷,借了《傅雷——那远逝的雷火灵魂》。书中多从学术角度写傅雷,他的文人气质,他的正直,他对文学、音乐、美术的独到见解,以及文学批评都很有傅式特色——严谨、分条缕析、公正却不乏温柔。
看完传记,开始欣赏他的为人,他的气节。他工作时的认真、对生活的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让他对艺术有超强感悟能力的“赤子之心”。
![]() |
由于父亲早逝,母亲严厉,傅雷的性格越来越暴躁。
![]() |
四岁的傅雷和母亲
![]() |
他学会法语,接触西方文学、音乐、美术,翻译生涯自此始。在法国他与刘海粟结识。
归来后为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的学生们讲西方美术史,
那本著名的《西方美术史二十讲》即使那时的讲义。
![]() |
经过法国的恋情波折,傅雷终于归来与他青梅竹马的表妹结婚
![]() |
朱梅馥,她美丽端庄,用善良宽厚的心包容着暴躁的傅雷,真正地与他同生死。
![]() |
这本传记真实地说出了傅雷回归大陆的原因,他曾辗转香港,但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又从昆明回上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成了一个自由人,独自译书,不属于任何单位,也不属于任何党派。解放前,他曾是民进党的党员,解放后,他却不肯再加入,因为他说,“党章明确写着,国家一旦民主,民进党就自动解散。”——就是这样一个有个性有原则的傅雷!
![]() |
他专心译著,字迹工整,每一次都要读上几遍原著,才下笔动手翻译,即使这样他也从未对他的作品满意过,他总是认为自己文笔不够好,缺少文学家的热烈。
![]() |
他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但是那一封封家书中,却又如此深情,也许是儿子的远在他乡让他内心深处强烈的爱得以自然流露。
![]() |
看到这张照片旁边的字也许你会感觉到什么……
![]() |
傅聪与傅敏,一个成为钢琴家,一个成为教育者。
原本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书,因为文革,傅敏的那部分全部烧毁,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都是偏心的家书。
傅敏,也受连累,原本外交学院毕业,却由于父亲是右派,而被分如一所普通的高中做英语老师;
本来和父亲一样的右分头,也因为文革时自杀撞墙留疤而变成向左分。
后来,他成为了优秀的英语教师。《傅雷家书》及《傅雷全集》也由他来编辑。
![]() |
他不苟言笑,但得知傅聪在波兰得了钢琴大奖,他却笑得很真,很灿烂。
![]() |
母爱自然不用言说
他简单,真诚,却入“右派”的队伍中……
![]() |
傅聪远在波兰,却也每天受着批判,他怕到了父子相互揭露的地步,于是出走英国,背上了“叛徒”的罪名
![]() |
他们用信件寄托着遥远的思念,思念中却始终有爱国的情怀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父子之间是朋友,他们之间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智慧和智慧的碰撞!
![]() |
以傅雷的个性怎能受得了如此的屈辱,他用自杀的方式宣告自己的清白。
![]() |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去上海看看这里……
![]() |
![]() |
傅雷夫妇自杀后无人敢收骨灰,一个自称傅雷干女儿的女子将骨灰完好地保存,也因此受尽折磨。
她一生贫苦,却与艺术为伴,她始终不肯接受傅家的一点恩惠。
这是她赠给叶永烈的字: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自处超然,群处蔼然
这也是她一生的写照。
![]() |
此时,傅聪的感想又有谁知呢?
![]() |
写到此,我想自己还是没把全部的感想都倾倒出来。
只是,看的更多,欣赏的更多。
因为傅雷而学着欣赏音乐、欣赏美术作品,接受艺术的恩泽。
做人,做个正直的人;对艺术、对一切表现人心灵的伟大学问,潜心钻研,始终保持真诚和明净。
以傅雷的名言结束我这篇感悟吧,“赤子之心便是不知道孤独,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像明镜一般怎么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么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访客 says:
2008-07-04 at 08:00 (编辑)
你好,我谈谈我的看法.
我觉得傅雷活在现在也肯定对现世不满的.傅雷早年是学美术的,在上海美专教过书.他辞去工作的原因书上都写过.他的耿直性格现在已经没有了.我是学画画的,我没有看到过像他这样的老师,现在老师在制度面前都能把坏画都说成好的,嘴里还振振有词,我也想发出真诚的声音,谁会理睬呢? 好平庸的社会......
回复
访客 says:
2008-07-06 at 08:00 (编辑)
大环境是改变不了的,毋宁说人渺小的,马克思在的时候他也没有改变社会,只是为社会描绘了最好的图景呀,呵呵.
未来也许会改变,不过我不在世了.只有当人的身心达到又一种平衡的时候,精神创作的高峰才会又一次到来.古希腊时代与中国的春秋战国就是这样的时代.
最后我要说的是:没有伟大的品格是不会有伟大的作品诞生的,古今中外无例外.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作品中是有这样类似几句话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