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
刚刚读完了《诺拉和爱德华•赖森讲座: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一文。这是《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一书的第三章,文章首先对莎士比亚、贝多芬和牛顿的经历扼要的叙述了一番,最后谈及科学和艺术都有对美和真的追求,而诗歌是科学和艺术两者平衡和谐的一种形式。
我不是很懂诗歌、更不懂科学问题的研究过程,所以很难准确地去判别。只觉得剧作家、音乐家之类的艺术工作者和科学家的创造模式不同,可能直接来源于工作方式的不同,对对象进行“动作”的方式不同(我姑且用“动作”这个词)决定了二者的不同。人文艺术这种对人类体验表达的事业,或许需要有成熟的体悟和一套娴熟的拿捏才能更好地传达。但是从idea和发掘新形式、新问题来讲,仍然会觉得还是年轻人的头脑好使些,这一点估计和作者所谈及的科学家的工作特点是极其相似的。面向人类的过去和属性,面向认知的盲区和不确定性,分别将他们导向了不同的道路。
在我看来,科学、哲学(这两者在最初是紧密关联的)或者哪怕是诗歌其实都是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包括中国的风水,先不说其中合理不合理的部分,它首先代表的是历史上积累演变出来的对世界的理解,与科学不同的仅仅是能不能诚实地反应对象。
作者说的美,我更愿意用秩序这个词,它代表的是冥冥之中的规律。对其的追索,或许是我们进化出来的一种官能认识的需要,这个真不懂。
因为不懂,所以决定再看看第二章和第四章,分别作于1985年和1979年,希望这两篇能比第三章(1975)表述更清楚成熟些。
我不是很懂诗歌、更不懂科学问题的研究过程,所以很难准确地去判别。只觉得剧作家、音乐家之类的艺术工作者和科学家的创造模式不同,可能直接来源于工作方式的不同,对对象进行“动作”的方式不同(我姑且用“动作”这个词)决定了二者的不同。人文艺术这种对人类体验表达的事业,或许需要有成熟的体悟和一套娴熟的拿捏才能更好地传达。但是从idea和发掘新形式、新问题来讲,仍然会觉得还是年轻人的头脑好使些,这一点估计和作者所谈及的科学家的工作特点是极其相似的。面向人类的过去和属性,面向认知的盲区和不确定性,分别将他们导向了不同的道路。
在我看来,科学、哲学(这两者在最初是紧密关联的)或者哪怕是诗歌其实都是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包括中国的风水,先不说其中合理不合理的部分,它首先代表的是历史上积累演变出来的对世界的理解,与科学不同的仅仅是能不能诚实地反应对象。
作者说的美,我更愿意用秩序这个词,它代表的是冥冥之中的规律。对其的追索,或许是我们进化出来的一种官能认识的需要,这个真不懂。
因为不懂,所以决定再看看第二章和第四章,分别作于1985年和1979年,希望这两篇能比第三章(1975)表述更清楚成熟些。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