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徽因《悼志摩》
前些天看《晓说》介绍林徽因,节目里面高晓松连带着讲述了那个时代围绕着林徽因的许多大家的故事,不由得又勾起了对林徽因的兴趣。其实并不是心血来潮,很早以前就买来了林徽因的传记和诗文集来读,大抵是因为高中时候的语文老师眉飞色舞的在讲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时十分八卦的连带陆小曼张幼仪和林徽因纠缠不清的感情史全都讲解了一遍,说到底当时并没有觉得林徽因有什么特别之处,倒是老师课上给我们放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这个名字给自己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来在百度上搜索的时候,那首诗就自然地跳到面前。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其实后来想想林先生威名赫赫,惹得不少文学青年无比神往,其实也多是因为这首诗,要真是让人们随口再说出林先生的其他著作,大部分人可能只会哑口无言。关于建筑学的诸多著述,因为专业性的关系,也不会有很多人去涉猎。人们了解的,也就是林徽因和她身旁一个个男人们之间的故事,以及和一个个女人之间的纠葛。
抛开那些不谈,虽然关于林徽因的介绍上总会有那么一句“文学方面,一生著述不多”,但是积累起来还是有一册书的量,而且也不仅仅是诗歌,小说、散文皆有。
这次读林徽因为徐志摩写的悼文,除开文章里面的追思和情感,也有许多很有趣的地方。我想林徽因也自是在乎外人对自己和徐志摩之间的看法,但是不写这篇悼文,心中的很多郁结和思念难以排遣,所以行文显得小心谨慎,把自己置于晚辈的立场,说自己之于志摩不过是个“小朋友”等等。不过其实最吸引我的,是林徽因写的那一段两个人曾经对话的场面,里面写着“今夏我在香山养病,他常来闲谈,有一天谈到他幼年上学的经过和美国克莱克大学两年学经济学的景况,我们不禁对笑了半天······”,看到这里,不由得微笑起来,想象着那是什么样的光景,眉目如画的清秀女子卧在病榻上,年轻的诗人说起自己曾经的经历,然后两人相视而笑。
这样美好的时刻,一定常常浮现在两人的心中。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又岂是那么容易用一两个故事说清的。所以如今的时代,实在无胆对前尘旧事妄加评论,何况是为建筑学奉献一生的大家。只是了解到他们只言片语的过去时,感佩于那个年代的真诚,勇敢的去爱,不逃避,不遮掩。这份勇敢,有岂是今天这个时代的人们所拥有的?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其实后来想想林先生威名赫赫,惹得不少文学青年无比神往,其实也多是因为这首诗,要真是让人们随口再说出林先生的其他著作,大部分人可能只会哑口无言。关于建筑学的诸多著述,因为专业性的关系,也不会有很多人去涉猎。人们了解的,也就是林徽因和她身旁一个个男人们之间的故事,以及和一个个女人之间的纠葛。
抛开那些不谈,虽然关于林徽因的介绍上总会有那么一句“文学方面,一生著述不多”,但是积累起来还是有一册书的量,而且也不仅仅是诗歌,小说、散文皆有。
这次读林徽因为徐志摩写的悼文,除开文章里面的追思和情感,也有许多很有趣的地方。我想林徽因也自是在乎外人对自己和徐志摩之间的看法,但是不写这篇悼文,心中的很多郁结和思念难以排遣,所以行文显得小心谨慎,把自己置于晚辈的立场,说自己之于志摩不过是个“小朋友”等等。不过其实最吸引我的,是林徽因写的那一段两个人曾经对话的场面,里面写着“今夏我在香山养病,他常来闲谈,有一天谈到他幼年上学的经过和美国克莱克大学两年学经济学的景况,我们不禁对笑了半天······”,看到这里,不由得微笑起来,想象着那是什么样的光景,眉目如画的清秀女子卧在病榻上,年轻的诗人说起自己曾经的经历,然后两人相视而笑。
这样美好的时刻,一定常常浮现在两人的心中。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又岂是那么容易用一两个故事说清的。所以如今的时代,实在无胆对前尘旧事妄加评论,何况是为建筑学奉献一生的大家。只是了解到他们只言片语的过去时,感佩于那个年代的真诚,勇敢的去爱,不逃避,不遮掩。这份勇敢,有岂是今天这个时代的人们所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