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绑架
校内上朋友转了一个豆瓣的贴子《与我十年长跑的女朋友就要嫁人了》,这个贴之前也有人转过,只是当时觉得太长就没看。而今天是逃避着学习才点开看下去的。几度戳中泪点,结束时早已用掉好几张纸巾。
这个故事本身真实与否无法确定,只是它的真实性集中体现在了普遍性上。其实整个剧情简单来讲可能在现在的中国社会并不罕见:高中时追求到的女孩子,几年爱情长跑,等到大学毕业迎来现实的一次次冲击和挑战。男生的学历不如女生,先进了社会打拼,可想而知收入也并不理想。女孩则继续学业道路升上了研究生。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人世界的现实终于来了。女孩的父母催着女孩找男朋友,女孩扛不住只好招认自己已经有男朋友了。为了让家人接受男友,能谎报的地方几乎都进行了谎报。男孩也为了让自己得到女孩家人的同意,远走它地进行危险的工地作业,只为收入好一点能让她家人看到他也能给她好的生活。可是女孩的母亲以性命相要挟,差点就要断绝母女关系。亲情永远是爱情中跨不过去的一道坎。
男孩写下这么一段话“我很想将她牢牢抓住,可我又觉得自己像在与她的家人打一场拉锯战,每个人都打着爱她的旗号不肯撒手,却从未有人在乎她夹在其中被撕扯得多痛苦”。现在很多的人都在打着爱的名义举着爱的大旗趾高气昂理直气壮地绑架着自己爱的人,尤其是父母如此绑架孩子。中国父母的这一点确实始终无法理解,时代进步了,可是貌似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言的规矩却深深地扎在了我们的潜意识里。大部分父母在面对子女带回来的另一半时会百般挑剔,其实那只是对自己孩子的不信任和完全自大的家长控制欲。现在房价高了,嫁女儿的要求也相应地提升了。想娶我女儿,没房没车收入低,你还好意思来提亲?!如果说父母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生活的轻松一点幸福一点,能得到不错的物质待遇,那么看似也没什么值得责怪的地方。只是他们就这么简单粗暴的把有房有车有钱等同于自家女儿嫁过去就会过上好日子,这思维可真心不能理解。可能他们那个年代的条件比较差,能有吃有穿就很满足了,爱情婚姻什么的只要不讨厌日子也就这么凑活着过了下来。所以他们把这个标准也用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不要去追求什么虚无缥缈的爱情,爱情又不能当饭吃。他都不能保证你一日三餐,光有爱情你们走得下来吗?在现在这个标准俨然已经提升至了他都没房没车没高收入,光有爱情你们过得下去吗?所以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找的是一个经济条件好的,至于相不相爱,感情可以慢慢培养,结了婚日子总会过下去的。这大概就是他们的理由和思维了。所以当孩子领回来一不符合他们心目中经济条件的对象时,这一对就立刻出局了。他们会搬出各种招数来拆散你们,运用的最好也最有效的就是压在千千万万孩子头上的那个大大的“孝”字。
故事里的女孩母亲将这一点运用得淋漓尽致,那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几乎可以秒杀一切。其实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孩子做不好重要的决定,孩子经历的社会太少,需要他们来帮忙把关。只是,每个到了结婚年龄的孩子在怎么小在法律意义上和社会意义上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一个成年人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更有能力也更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一些好的或不好的结果。今天她选择了这个人,哪怕他日她过得并不宽裕,可是只要她觉得幸福便好;即使她觉得过得不幸福,那也是她自己选的路种下的种子,也当有她自己品尝这个果子。而如果硬是拆散了他们,为她另行安排一人强迫其结婚,那么她过得宽裕你们便宽心,不问她是否快乐以求自己内心的安慰;如果她过得不好,你们又当如何自责呢?龙应台在文章里说过,父母和子女只是一路短暂的陪伴,更确切地是父母一路目送子女的成长,只能凝望其背影直到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不见,追不上的。所以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决定,祝福孩子的未来呢?只为了自己心目中所谓的“幸福标准”而打着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幸福,会不会太残忍了点。
年轻的爱情似乎总是要经历各方几近残酷的考验。几番折磨下来,便是女孩在电话里的那一句“我会尽力扛”和紧接着的“可是,我已经很累了啊”。其实在现在社会各种看上去的阻碍和考验归根到底也就是一个钱字。就是因为男孩经济条件不好,才是父母反对的最大理由。钱,就是这个社会真实得令人不想却又不得不直视的冷酷现实。钱虽然不是万能的,可是却能做很多事。有钱你可以在亲人生病住院时住最好的病房请最好的专家得到最好的看护,很有可能这些挽回了你至亲的生命;有钱你可以在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而不必太过担心自己买不起;有钱你可以在亲人弥留之际包坐专机赶回来看他最后一面了却他的心愿尽收自己的孝心。有钱可以做的事情太多,而没有钱不能做的事情太多。这个故事里如果男孩有钱或许他们的爱情就不需要女孩父母的反对,他们可以比较顺利的在一起。所以说金钱是万恶的根源,可是你不但不能恨它讨厌它,你还得努力地去追寻它,因为你要在这个社会活下去,如果你还想活得很好。其实这就是在你无法改变习惯用爱绑架孩子的父母的想法时,最能解决问题的一条道路了。
这个故事里,男孩叫吕钦扬,女孩叫凌一尧。吕钦扬的最后一句话是“凌一尧,我迷路了啊……”,而在留下的最后笔迹是“别告诉凌一尧”
这个故事本身真实与否无法确定,只是它的真实性集中体现在了普遍性上。其实整个剧情简单来讲可能在现在的中国社会并不罕见:高中时追求到的女孩子,几年爱情长跑,等到大学毕业迎来现实的一次次冲击和挑战。男生的学历不如女生,先进了社会打拼,可想而知收入也并不理想。女孩则继续学业道路升上了研究生。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人世界的现实终于来了。女孩的父母催着女孩找男朋友,女孩扛不住只好招认自己已经有男朋友了。为了让家人接受男友,能谎报的地方几乎都进行了谎报。男孩也为了让自己得到女孩家人的同意,远走它地进行危险的工地作业,只为收入好一点能让她家人看到他也能给她好的生活。可是女孩的母亲以性命相要挟,差点就要断绝母女关系。亲情永远是爱情中跨不过去的一道坎。
男孩写下这么一段话“我很想将她牢牢抓住,可我又觉得自己像在与她的家人打一场拉锯战,每个人都打着爱她的旗号不肯撒手,却从未有人在乎她夹在其中被撕扯得多痛苦”。现在很多的人都在打着爱的名义举着爱的大旗趾高气昂理直气壮地绑架着自己爱的人,尤其是父母如此绑架孩子。中国父母的这一点确实始终无法理解,时代进步了,可是貌似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言的规矩却深深地扎在了我们的潜意识里。大部分父母在面对子女带回来的另一半时会百般挑剔,其实那只是对自己孩子的不信任和完全自大的家长控制欲。现在房价高了,嫁女儿的要求也相应地提升了。想娶我女儿,没房没车收入低,你还好意思来提亲?!如果说父母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生活的轻松一点幸福一点,能得到不错的物质待遇,那么看似也没什么值得责怪的地方。只是他们就这么简单粗暴的把有房有车有钱等同于自家女儿嫁过去就会过上好日子,这思维可真心不能理解。可能他们那个年代的条件比较差,能有吃有穿就很满足了,爱情婚姻什么的只要不讨厌日子也就这么凑活着过了下来。所以他们把这个标准也用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不要去追求什么虚无缥缈的爱情,爱情又不能当饭吃。他都不能保证你一日三餐,光有爱情你们走得下来吗?在现在这个标准俨然已经提升至了他都没房没车没高收入,光有爱情你们过得下去吗?所以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找的是一个经济条件好的,至于相不相爱,感情可以慢慢培养,结了婚日子总会过下去的。这大概就是他们的理由和思维了。所以当孩子领回来一不符合他们心目中经济条件的对象时,这一对就立刻出局了。他们会搬出各种招数来拆散你们,运用的最好也最有效的就是压在千千万万孩子头上的那个大大的“孝”字。
故事里的女孩母亲将这一点运用得淋漓尽致,那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几乎可以秒杀一切。其实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孩子做不好重要的决定,孩子经历的社会太少,需要他们来帮忙把关。只是,每个到了结婚年龄的孩子在怎么小在法律意义上和社会意义上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一个成年人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更有能力也更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一些好的或不好的结果。今天她选择了这个人,哪怕他日她过得并不宽裕,可是只要她觉得幸福便好;即使她觉得过得不幸福,那也是她自己选的路种下的种子,也当有她自己品尝这个果子。而如果硬是拆散了他们,为她另行安排一人强迫其结婚,那么她过得宽裕你们便宽心,不问她是否快乐以求自己内心的安慰;如果她过得不好,你们又当如何自责呢?龙应台在文章里说过,父母和子女只是一路短暂的陪伴,更确切地是父母一路目送子女的成长,只能凝望其背影直到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不见,追不上的。所以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决定,祝福孩子的未来呢?只为了自己心目中所谓的“幸福标准”而打着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幸福,会不会太残忍了点。
年轻的爱情似乎总是要经历各方几近残酷的考验。几番折磨下来,便是女孩在电话里的那一句“我会尽力扛”和紧接着的“可是,我已经很累了啊”。其实在现在社会各种看上去的阻碍和考验归根到底也就是一个钱字。就是因为男孩经济条件不好,才是父母反对的最大理由。钱,就是这个社会真实得令人不想却又不得不直视的冷酷现实。钱虽然不是万能的,可是却能做很多事。有钱你可以在亲人生病住院时住最好的病房请最好的专家得到最好的看护,很有可能这些挽回了你至亲的生命;有钱你可以在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而不必太过担心自己买不起;有钱你可以在亲人弥留之际包坐专机赶回来看他最后一面了却他的心愿尽收自己的孝心。有钱可以做的事情太多,而没有钱不能做的事情太多。这个故事里如果男孩有钱或许他们的爱情就不需要女孩父母的反对,他们可以比较顺利的在一起。所以说金钱是万恶的根源,可是你不但不能恨它讨厌它,你还得努力地去追寻它,因为你要在这个社会活下去,如果你还想活得很好。其实这就是在你无法改变习惯用爱绑架孩子的父母的想法时,最能解决问题的一条道路了。
这个故事里,男孩叫吕钦扬,女孩叫凌一尧。吕钦扬的最后一句话是“凌一尧,我迷路了啊……”,而在留下的最后笔迹是“别告诉凌一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