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庄子》(二):绝圣弃智、新治、回归、奇点与终局
《庄子·外篇·胠箧》选段:
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犬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故跖之徒问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智能在出现之时,就注定了它本身的中立性。无论是古时注重人伦的仁义,抑或是西方注重理性的科学,本身都不具备分辨善恶的能力。因而智能在赋予人类便捷与幸福的同时,也使破坏与毁灭变得更加容易。
儒家所倡导的仁义,可以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处何其之大?然而仁义之道可以安抚人心,使民归附,这也正是欺世盗名、为祸天下之徒所需要的伪装。正如苏洵在《辨奸论》中所言: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表面道貌岸然,宣扬仁义之道;实则居心叵测,阴险毒辣。原先的跳梁小丑若得仁义之道以欺骗世人、赚取信任,身居高位、权倾朝野后又将会引发怎样的浩劫?
又如蓬勃发展的科学,在给人类带来发展的同时,也让更大规模的破坏成为了可能。譬如千年之前,有谁能想象坦克这般庞然大物对士兵的碾压?谁能想象原子弹在瞬间让一座城市生灵涂炭?谁能想象战争竟然不再满足于被局限于在袤的陆地,还要向海洋,向天际,向太空扩张?伟大的思想者不断地向前推进着科技的疆界,然而谁能说他不是一步一步地向着毁灭的悬崖靠近?20世纪时人们终于拥有了可以摧毁地球文明的原子弹储备,然而这怎会是冷兵器时代人们的担忧?
顺着文明的阶梯拾级而上,辉煌的同时却是愈加的脆弱。人们前赴后继,耗费短暂的一生不断地向这座巴别塔添砖加瓦,却依然不知这样的辉煌是否会在某刻轰然崩塌。
毁灭总是比创造容易太多。辉煌难以长存,毁灭却可以是永恒的静寂。
庄子当真是眼极冷呵。冷眼看着这世间人们的奔波。
奔波?又想起那个奔波在列国疆土的孔子。
身处乱世之初,孔子所在的时代正是礼崩乐坏的开端,而孔子却正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希望重建上古之时和平宁静、康乐幸福的理想社会的仁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上古的民风淳朴早已不再。面对不断发展的智谋与日趋复杂的人心,孔子相应地提出了仁义的观念,希望用对行为以及思想的约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以期达到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虽然理念相同,然而途径却有所革新,上古之时何曾有智巧之徒,又何曾有仁义之观?孔子的理想,或许是另一种意义上新的开始,一种依靠仁义的新治。
然而如何才能回归天下大同的理想?一直觉得《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有一种坚定而乐观的情绪,弥漫在这美好图景的字里行间。然而,这样的理想竟然绵延了千年尚未实现!回想孔子的生平,耗费十余载,足迹遍布列国,却是无功而返,其中奔波辛劳,却少有知音,《论语》中所记载的“累累若丧家之犬”,或许就是这样一种自嘲吧。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替他做出了这样坦荡的回答。
然而即便是这样令人动容的笃定,即便在千年之后似乎仍有回音,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前赴后继,却依旧尚未能使人们回到那最初的淳朴治世。以仁义这样后天产生的智,来对抗世间层出不穷的智谋,究竟能否取得理想中的胜利?
庄子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庄子·外篇·马蹄》中有这样的文字: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圭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儒家的目标虽然与庄子的社会理想相似,但是选择的途径却可谓是背道而驰。庄子鲜明地指出,儒家为了对抗世俗的智谋工巧,在人们的思想上强加了仁义礼乐的约束,使人们费尽心思地遵守绳墨规矩,反而偏离了本性,无法回归上古的淳朴。
那么庄子的回归是怎样的图景呢?
《庄子·内篇·大宗师》选段: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人们早已离开大道。人类在这荒芜的人世间建造了自己的家园、村落、城市、国家,相依为命,相互关照着在这险恶冷酷的世界上生存着。但是,如果能够重返那远古时大道的源泉,回归到大道的江河湖海,在广袤的通达中各自徜徉,不是比当今人们绞尽脑汁、穷形尽相的生活要逍遥自在许多?
然而果真能够回归大道?这让我想起了《旧约》中的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偷尝了智慧之果,从而分辨善恶是非,被上帝永远地逐出了乐园。这正与庄子的观点惊人地相似。然而圣经中的人类自从离开伊甸园,便不曾返回那片乐土,相反生生世世依靠这被诅咒的智慧在大地上生存着,尝尽欢乐与痛苦。从古至今,庄子的大道早已隐没不见于世,相反人们却在儒学抑或是科学的土地上不断开垦,并且似乎自得其乐。庄子向往的无为无欲,或许正像圣经中所叙,一旦离开,便无法从这喧嚣的世界返回。
但是,无论如何,科学作为智慧的代表,还是不断地蓬勃发展着,为人们指出了回归以外的一条道路——奇点。
// 以下内容引用自技术奇异点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技术奇异点(奇点)是一个根据技术发展史总结出的观点,认为未来将要发生一件不可避免的事件──技术发展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极大的接近于无限的进步。当此转折点来临的时候,旧的社会模式将一去不复返,新的规则开始主宰这个世界。而后人类时代的智能和技术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就像金鱼无法理解人类的文明一样。
人类文化的发展,经过新人阶段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后,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及金属时代。愈到后来发展愈为迅猛。从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到现在至多不过一万年左右,金属时代的开始到现在不过数千年,人们开始利用电能到现在不过一百多年,原子能的利用则仅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而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发展阶段,则动辄以数十万年到千百万年计。由此可见,人类的发展不是等速度运动,而是类似一种加速度运动,即愈到后来前进的速度愈是成倍地增加。
一般设想技术奇异点将由超越现今人类并且可以自我进化的机器智能、或者其它形式的超级智能的出现所引发。由于其智能远超今天的人类,因此技术的发展会完全超乎全人类的理解能力,甚至无法预警其发生。
最早意识到人类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的是波兰数学家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于1945年和计算机科学家冯·诺伊曼的一次对话中。而统计学家I.J. Good于1965年提出技术奇异点的必要条件──“智能爆炸”概念:
“让我们将超级智能机器定义为一种能够远远超过任何人的所有智力活动的机器。如果说设计机器是这些智力活动的一种,那么超级智能机器肯定能够设计出更加优良的机器;毫无疑问,随后必将出现一场“智能爆炸”,人类的智能会被远远抛在后面。因此,第一台超级智能机器是人类需要完成的最后一项发明,前提是这台机器足够听话,会告诉我们如何控制它。“
// 引用完毕
人工智能——既然我们可以制造出实现各种复杂功能的程序,为何不从根本上让机器具有人的思维能力?既然机器可以具有人的思维能力,那么它也将可以制造出更加优秀的机器,如此循环往复,仿佛一个“提靴带”(Bootstrapping)的过程。
西方有这样一句熟语,曾被用来描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To pull oneself up by one's bootstraps(直译为拎着鞋带把自己提起来,又简译为自举),因为似乎不断提着自己的鞋带,就能将自己提到更高,同时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以不断将自己提升到新的高度。这看来简直是痴人说梦。然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启动过程(Boot)即是提靴带(Bootstrapping)的缩略,因为让计算机运作就必须将代码加载进内存,而完成这个任务的又只能是代码,仿佛遇到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奇怪悖论。然而这样的悖论,最终由程序员在BIOS中写入固定指令得到了解决,从CPU执行BIOS中的几行指令,到装载硬盘中的引导程序,再到装载数以万计的操作系统内核指令,最后在用户面前展现出绚丽的图形界面,如此由渺小到宏大、颇具史诗意味的过程,竟每天都在我们接通计算机电源后不易察觉的短暂时间里发生。
鼠标的发明者恩格巴特对于提靴带的解释是“让改进的过程得到改进”,由上看来,这个提靴带的梦想也似乎并非绝无可能。从人类科学的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的更新也正是这样一个奇妙的、不断更加快速地自我改进的“提靴带”的过程;那么奇点的迫近,似乎在吾辈的有生之年便即将到来。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带给人们的究竟将是永恒的幸福,还是永远的毁灭?
至少庄子的态度不甚乐观。“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或许曾经存在只具利他性的生物,但却立即被自然选择的法则淘汰,只有那些兼具利己性与利他性且比例适当的生物,才能在这世间长久生存。然而这样的度究竟如何,将会把我们引向何处?在庄子所处的战国乱世中,世间总体上是恶多善少,那么智能的发展终将走向悲剧与毁灭。然而现今技术奇异点不断迫近之时,若大多数人能存有善心,更加具体地,如果恰巧研发人工智能的先行者能够拥有仁人之怀与智者之法,结局却或许可以有所改观。
人类的终局,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概率事件。然而所谓“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或许冥冥之中,当真有命,有古人所笃信的大道的运行,虽然不能如西学知晓细致入微的过程,但在宏观的层面,却早已注定这一切事物的方向与结局?吾远非通达之人,不曾体会到这微妙的直觉;但或许在这世间行走久了,便能心有所感罢。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犬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故跖之徒问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智能在出现之时,就注定了它本身的中立性。无论是古时注重人伦的仁义,抑或是西方注重理性的科学,本身都不具备分辨善恶的能力。因而智能在赋予人类便捷与幸福的同时,也使破坏与毁灭变得更加容易。
儒家所倡导的仁义,可以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处何其之大?然而仁义之道可以安抚人心,使民归附,这也正是欺世盗名、为祸天下之徒所需要的伪装。正如苏洵在《辨奸论》中所言: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表面道貌岸然,宣扬仁义之道;实则居心叵测,阴险毒辣。原先的跳梁小丑若得仁义之道以欺骗世人、赚取信任,身居高位、权倾朝野后又将会引发怎样的浩劫?
又如蓬勃发展的科学,在给人类带来发展的同时,也让更大规模的破坏成为了可能。譬如千年之前,有谁能想象坦克这般庞然大物对士兵的碾压?谁能想象原子弹在瞬间让一座城市生灵涂炭?谁能想象战争竟然不再满足于被局限于在袤的陆地,还要向海洋,向天际,向太空扩张?伟大的思想者不断地向前推进着科技的疆界,然而谁能说他不是一步一步地向着毁灭的悬崖靠近?20世纪时人们终于拥有了可以摧毁地球文明的原子弹储备,然而这怎会是冷兵器时代人们的担忧?
顺着文明的阶梯拾级而上,辉煌的同时却是愈加的脆弱。人们前赴后继,耗费短暂的一生不断地向这座巴别塔添砖加瓦,却依然不知这样的辉煌是否会在某刻轰然崩塌。
毁灭总是比创造容易太多。辉煌难以长存,毁灭却可以是永恒的静寂。
庄子当真是眼极冷呵。冷眼看着这世间人们的奔波。
奔波?又想起那个奔波在列国疆土的孔子。
身处乱世之初,孔子所在的时代正是礼崩乐坏的开端,而孔子却正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希望重建上古之时和平宁静、康乐幸福的理想社会的仁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上古的民风淳朴早已不再。面对不断发展的智谋与日趋复杂的人心,孔子相应地提出了仁义的观念,希望用对行为以及思想的约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以期达到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虽然理念相同,然而途径却有所革新,上古之时何曾有智巧之徒,又何曾有仁义之观?孔子的理想,或许是另一种意义上新的开始,一种依靠仁义的新治。
然而如何才能回归天下大同的理想?一直觉得《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有一种坚定而乐观的情绪,弥漫在这美好图景的字里行间。然而,这样的理想竟然绵延了千年尚未实现!回想孔子的生平,耗费十余载,足迹遍布列国,却是无功而返,其中奔波辛劳,却少有知音,《论语》中所记载的“累累若丧家之犬”,或许就是这样一种自嘲吧。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替他做出了这样坦荡的回答。
然而即便是这样令人动容的笃定,即便在千年之后似乎仍有回音,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前赴后继,却依旧尚未能使人们回到那最初的淳朴治世。以仁义这样后天产生的智,来对抗世间层出不穷的智谋,究竟能否取得理想中的胜利?
庄子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庄子·外篇·马蹄》中有这样的文字: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圭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儒家的目标虽然与庄子的社会理想相似,但是选择的途径却可谓是背道而驰。庄子鲜明地指出,儒家为了对抗世俗的智谋工巧,在人们的思想上强加了仁义礼乐的约束,使人们费尽心思地遵守绳墨规矩,反而偏离了本性,无法回归上古的淳朴。
那么庄子的回归是怎样的图景呢?
《庄子·内篇·大宗师》选段: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人们早已离开大道。人类在这荒芜的人世间建造了自己的家园、村落、城市、国家,相依为命,相互关照着在这险恶冷酷的世界上生存着。但是,如果能够重返那远古时大道的源泉,回归到大道的江河湖海,在广袤的通达中各自徜徉,不是比当今人们绞尽脑汁、穷形尽相的生活要逍遥自在许多?
然而果真能够回归大道?这让我想起了《旧约》中的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偷尝了智慧之果,从而分辨善恶是非,被上帝永远地逐出了乐园。这正与庄子的观点惊人地相似。然而圣经中的人类自从离开伊甸园,便不曾返回那片乐土,相反生生世世依靠这被诅咒的智慧在大地上生存着,尝尽欢乐与痛苦。从古至今,庄子的大道早已隐没不见于世,相反人们却在儒学抑或是科学的土地上不断开垦,并且似乎自得其乐。庄子向往的无为无欲,或许正像圣经中所叙,一旦离开,便无法从这喧嚣的世界返回。
但是,无论如何,科学作为智慧的代表,还是不断地蓬勃发展着,为人们指出了回归以外的一条道路——奇点。
// 以下内容引用自技术奇异点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技术奇异点(奇点)是一个根据技术发展史总结出的观点,认为未来将要发生一件不可避免的事件──技术发展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极大的接近于无限的进步。当此转折点来临的时候,旧的社会模式将一去不复返,新的规则开始主宰这个世界。而后人类时代的智能和技术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就像金鱼无法理解人类的文明一样。
人类文化的发展,经过新人阶段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后,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及金属时代。愈到后来发展愈为迅猛。从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到现在至多不过一万年左右,金属时代的开始到现在不过数千年,人们开始利用电能到现在不过一百多年,原子能的利用则仅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而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发展阶段,则动辄以数十万年到千百万年计。由此可见,人类的发展不是等速度运动,而是类似一种加速度运动,即愈到后来前进的速度愈是成倍地增加。
一般设想技术奇异点将由超越现今人类并且可以自我进化的机器智能、或者其它形式的超级智能的出现所引发。由于其智能远超今天的人类,因此技术的发展会完全超乎全人类的理解能力,甚至无法预警其发生。
最早意识到人类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的是波兰数学家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于1945年和计算机科学家冯·诺伊曼的一次对话中。而统计学家I.J. Good于1965年提出技术奇异点的必要条件──“智能爆炸”概念:
“让我们将超级智能机器定义为一种能够远远超过任何人的所有智力活动的机器。如果说设计机器是这些智力活动的一种,那么超级智能机器肯定能够设计出更加优良的机器;毫无疑问,随后必将出现一场“智能爆炸”,人类的智能会被远远抛在后面。因此,第一台超级智能机器是人类需要完成的最后一项发明,前提是这台机器足够听话,会告诉我们如何控制它。“
// 引用完毕
人工智能——既然我们可以制造出实现各种复杂功能的程序,为何不从根本上让机器具有人的思维能力?既然机器可以具有人的思维能力,那么它也将可以制造出更加优秀的机器,如此循环往复,仿佛一个“提靴带”(Bootstrapping)的过程。
西方有这样一句熟语,曾被用来描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To pull oneself up by one's bootstraps(直译为拎着鞋带把自己提起来,又简译为自举),因为似乎不断提着自己的鞋带,就能将自己提到更高,同时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以不断将自己提升到新的高度。这看来简直是痴人说梦。然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启动过程(Boot)即是提靴带(Bootstrapping)的缩略,因为让计算机运作就必须将代码加载进内存,而完成这个任务的又只能是代码,仿佛遇到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奇怪悖论。然而这样的悖论,最终由程序员在BIOS中写入固定指令得到了解决,从CPU执行BIOS中的几行指令,到装载硬盘中的引导程序,再到装载数以万计的操作系统内核指令,最后在用户面前展现出绚丽的图形界面,如此由渺小到宏大、颇具史诗意味的过程,竟每天都在我们接通计算机电源后不易察觉的短暂时间里发生。
鼠标的发明者恩格巴特对于提靴带的解释是“让改进的过程得到改进”,由上看来,这个提靴带的梦想也似乎并非绝无可能。从人类科学的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的更新也正是这样一个奇妙的、不断更加快速地自我改进的“提靴带”的过程;那么奇点的迫近,似乎在吾辈的有生之年便即将到来。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带给人们的究竟将是永恒的幸福,还是永远的毁灭?
至少庄子的态度不甚乐观。“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或许曾经存在只具利他性的生物,但却立即被自然选择的法则淘汰,只有那些兼具利己性与利他性且比例适当的生物,才能在这世间长久生存。然而这样的度究竟如何,将会把我们引向何处?在庄子所处的战国乱世中,世间总体上是恶多善少,那么智能的发展终将走向悲剧与毁灭。然而现今技术奇异点不断迫近之时,若大多数人能存有善心,更加具体地,如果恰巧研发人工智能的先行者能够拥有仁人之怀与智者之法,结局却或许可以有所改观。
人类的终局,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概率事件。然而所谓“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或许冥冥之中,当真有命,有古人所笃信的大道的运行,虽然不能如西学知晓细致入微的过程,但在宏观的层面,却早已注定这一切事物的方向与结局?吾远非通达之人,不曾体会到这微妙的直觉;但或许在这世间行走久了,便能心有所感罢。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梦断代码
(San Francisco Bay Area, United States)
乐天知命。 ---- Arch Linux 用户 ---- UID: 48680898 ---- GitHub:htt...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