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第一篇读书笔记,选择了村上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一个原因是昨晚我刚刚看完这本书。
准确的说,是第二次读完这本书。一直以来,我有个坏习惯——书只读一遍——无论是囫囵吞枣快速翻阅过的,还是认真仔细碰到好词好句摘抄划线过的,都只是一遍。这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喜欢新鲜刺激,总是好奇那些尚未得手的,永远感觉更好的书在前方向我丢媚眼抛酥手,禁不住总对下一本春心荡漾心驰神往,同时又缺乏耐心厌恶重复,不管是舆论炒作多经典也好,看完忘得一干二净也好,觉得近期无书可读也好,总之任何理由都提不起兴趣重读。然而今年,我偶然发现,在不同时间读同一本书,得到的感受竟然有天壤之别。最明显的是诗歌类,面对一句当年我想起就会落泪的诗句,如今我百思不得其解它好在哪里,竟能让我如此动情。于是我想,也许是我老了,不适合继续盲目的在路上追奔逐北,是该好好思考一下如何读书了。叹口气后,我从书架上抽出了村上的这本书,村上写这本书时是56岁,他在50多岁时借对跑步的自问自答,反观写作这件事,我想我是那么那么的早熟,现在看这本书,也许刚好。
另一个原因是新年将至,回头一望,发现自己又晃晃悠悠浑浑噩噩混过一年,失望+沮丧+毫无成就的挫败感,让我既没法写一篇满意的年终总结,也没法做出充满期待的新年展望。当时间这把无情杀猪刀把我被迫架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界线上,我别无选择也无处可逃,只好花了一个晚上失眠来痛定思痛反思自己,莫名想起一句话,说任何事大多抵不过坚持,世间事莫不如此。仔细想想,原来,是我缺少坚持。那么村上这本书,最合适给我励志不过。
书中有几个地方让我有所感触:
1、跟村上一样,我也是个不怎么有竞争意识,不善于团体竞技的人。凡事不喜欢看别人,也很少遵循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之判断和评价标准,而是有一套自我考核体系。这就像一友说的时常观照自己。说到底,其实就是凡事但求自己心安。
对此书中有三段话,我觉得描述的非常准确:
“无论何事,赢了别人也罢输给别人也罢,都不太计较,倒是更为关心是否达到为自己设定的标准”
“我固然不是了不起的跑步者,而是处于极其平凡的——毋宁说是平庸的——水准。然而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即便未能在预想的时间内跑完全程,只要有了业已尽力的满足感,或者是为下次比赛奠定了些基础,抑或有了某种类似重大发现的东西,大约也算大功告成了吧。”
2、人需要一个爱好,或者说,需要一项热爱的可以长久持续的事物存在。而关于这个爱好的选择,则是非常主观自我的事情,若有一件事,或某一样东西,每次你做起它或看到它,就不由自主的快乐,这估计就是与你性格相符的那个爱好。运动、工作、爱人,莫不如此。对此村上曾说,“只要跑步,便感到快乐”,大抵就是这种感觉。
书中有一段话“对感兴趣的领域和相关的事物,按照与自己相配的节奏,借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追求,就能极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术。”
对此我深有体会。09年我突然心血来潮想练毛笔字,自小学毕业后,我再也没有拿起过毛笔,我咨询一个毛笔字写得极好的朋友,该去书店买谁的字帖。朋友只简单的说,买自己看的顺眼的就好。初时我并不明白,接着问,上小学时好像练的是颜真卿,不需要继续练这个?朋友仍然只说不用管那么多,只买自己看的顺眼的就好。于是最后瞅来瞅去,买了赵孟頫,回来练字时发现,不知怎么写起来非常顺手,每天吃完早饭,带上耳机,坐在阳台小桌前摊开纸笔,一小时嗖的就过完了,完全不似小学练毛笔字时的那般痛苦难耐,而且进步很快,半个月就很有型的样子。后来某次吃饭,和朋友聊起这件事,她说看着顺眼,说明对了你的性情,练起来自然顺手些。(以此类推,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对待那些推荐榜、热销榜、爆款榜,还是谨慎理智些的好)
3、从1月份开始,我每天都抽出30分钟-60分钟时间运动,且准备尽量坚持,与其说是为了健康或是瘦身之类,不如说,我发现在运动的这一刻,全情投入忘掉外界的感觉很好,当然也有运动完心情舒畅原因在里头。
所以当我看到书中的一段话时,当时就有很强烈的共鸣。
“一天跑一个小时,来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时间,对我的精神健康来说,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课。至少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需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便可。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宝贵时刻。”
虽然我是个很容易集中精神投入某一状态的人,写字时、工作时、看书时、甚至打游戏时,但是我一直习惯性的把这当做理所当然,现在由旁人点醒,才发现自己原来有那么多幸福的个人沉默时间。
4、曾经我对作家有些错误的认识,比如我以为作家都该像安妮宝贝在早期书中所写的昼夜颠倒、离群索居的生活形态,或者有张恨水一样左手麻将右手写书的天赋才情。所幸这种肤浅的认知,导致我在年少时早早认清自己,既没有作家的天分,又缺乏历练各种迥异常人生活的勇气,于是早早过上心安理得普通人一枚的小日子。
如今知道世界万千,成功之路各自不同,每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没有所谓对错好坏,只有合适与不合适而已。
早几年我生物钟极其混乱,作息毫无规律可言,一切全凭兴致与灵感,日复一日的恶性循环,工作效率和质量忽高忽低,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后来发现生活颠三倒四,精神很容易感觉疲惫,有时一觉醒来已是午后,总有被人无故偷去半天时间的不爽感。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最合适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规律,这样可能更容易事半功倍,也更易于持久。
在这里我推荐村上的生活规律,这貌似是比较正常也有益的一种方式。
“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就寝,这样一种简素而规则的生活宣告开始。一日之中,身体机能最为活跃的时间因而而异,在我是清晨的几小时。在这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随后的时间或是用于运动,或是处理杂务,打理那些不需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日暮时分便优哉游哉,不再继续工作。或是读书,或是听音乐,放松精神,尽量早点就寝。”
5、由于目前为止我一直没搞明白人活着到底所谓何事,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胸无大志。顶多能制定个一年计划,超过一年就变成未知的命运安排了。
上周我冥思苦想了几小时,决定开始写读书笔记。这第一篇虽然让我写的痛苦(因为第一次这么正儿八经的写,且看的时候翻得快,写的时候不得已又重新翻阅,等于说这本书看了三遍),也写的够烂(不但没有兴奋感,反而困倦连连),但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所一直在说的,坚持。
书的序言中有一段话,作为结尾,鼓励自己最佳:“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
总而言之,我完成了第一篇,且尽力了。
(⊙o⊙)…
洗洗睡吧
晚安
一个原因是昨晚我刚刚看完这本书。
准确的说,是第二次读完这本书。一直以来,我有个坏习惯——书只读一遍——无论是囫囵吞枣快速翻阅过的,还是认真仔细碰到好词好句摘抄划线过的,都只是一遍。这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喜欢新鲜刺激,总是好奇那些尚未得手的,永远感觉更好的书在前方向我丢媚眼抛酥手,禁不住总对下一本春心荡漾心驰神往,同时又缺乏耐心厌恶重复,不管是舆论炒作多经典也好,看完忘得一干二净也好,觉得近期无书可读也好,总之任何理由都提不起兴趣重读。然而今年,我偶然发现,在不同时间读同一本书,得到的感受竟然有天壤之别。最明显的是诗歌类,面对一句当年我想起就会落泪的诗句,如今我百思不得其解它好在哪里,竟能让我如此动情。于是我想,也许是我老了,不适合继续盲目的在路上追奔逐北,是该好好思考一下如何读书了。叹口气后,我从书架上抽出了村上的这本书,村上写这本书时是56岁,他在50多岁时借对跑步的自问自答,反观写作这件事,我想我是那么那么的早熟,现在看这本书,也许刚好。
另一个原因是新年将至,回头一望,发现自己又晃晃悠悠浑浑噩噩混过一年,失望+沮丧+毫无成就的挫败感,让我既没法写一篇满意的年终总结,也没法做出充满期待的新年展望。当时间这把无情杀猪刀把我被迫架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界线上,我别无选择也无处可逃,只好花了一个晚上失眠来痛定思痛反思自己,莫名想起一句话,说任何事大多抵不过坚持,世间事莫不如此。仔细想想,原来,是我缺少坚持。那么村上这本书,最合适给我励志不过。
书中有几个地方让我有所感触:
1、跟村上一样,我也是个不怎么有竞争意识,不善于团体竞技的人。凡事不喜欢看别人,也很少遵循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之判断和评价标准,而是有一套自我考核体系。这就像一友说的时常观照自己。说到底,其实就是凡事但求自己心安。
对此书中有三段话,我觉得描述的非常准确:
“无论何事,赢了别人也罢输给别人也罢,都不太计较,倒是更为关心是否达到为自己设定的标准”
“我固然不是了不起的跑步者,而是处于极其平凡的——毋宁说是平庸的——水准。然而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即便未能在预想的时间内跑完全程,只要有了业已尽力的满足感,或者是为下次比赛奠定了些基础,抑或有了某种类似重大发现的东西,大约也算大功告成了吧。”
2、人需要一个爱好,或者说,需要一项热爱的可以长久持续的事物存在。而关于这个爱好的选择,则是非常主观自我的事情,若有一件事,或某一样东西,每次你做起它或看到它,就不由自主的快乐,这估计就是与你性格相符的那个爱好。运动、工作、爱人,莫不如此。对此村上曾说,“只要跑步,便感到快乐”,大抵就是这种感觉。
书中有一段话“对感兴趣的领域和相关的事物,按照与自己相配的节奏,借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追求,就能极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术。”
对此我深有体会。09年我突然心血来潮想练毛笔字,自小学毕业后,我再也没有拿起过毛笔,我咨询一个毛笔字写得极好的朋友,该去书店买谁的字帖。朋友只简单的说,买自己看的顺眼的就好。初时我并不明白,接着问,上小学时好像练的是颜真卿,不需要继续练这个?朋友仍然只说不用管那么多,只买自己看的顺眼的就好。于是最后瞅来瞅去,买了赵孟頫,回来练字时发现,不知怎么写起来非常顺手,每天吃完早饭,带上耳机,坐在阳台小桌前摊开纸笔,一小时嗖的就过完了,完全不似小学练毛笔字时的那般痛苦难耐,而且进步很快,半个月就很有型的样子。后来某次吃饭,和朋友聊起这件事,她说看着顺眼,说明对了你的性情,练起来自然顺手些。(以此类推,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对待那些推荐榜、热销榜、爆款榜,还是谨慎理智些的好)
3、从1月份开始,我每天都抽出30分钟-60分钟时间运动,且准备尽量坚持,与其说是为了健康或是瘦身之类,不如说,我发现在运动的这一刻,全情投入忘掉外界的感觉很好,当然也有运动完心情舒畅原因在里头。
所以当我看到书中的一段话时,当时就有很强烈的共鸣。
“一天跑一个小时,来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时间,对我的精神健康来说,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课。至少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需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便可。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宝贵时刻。”
虽然我是个很容易集中精神投入某一状态的人,写字时、工作时、看书时、甚至打游戏时,但是我一直习惯性的把这当做理所当然,现在由旁人点醒,才发现自己原来有那么多幸福的个人沉默时间。
4、曾经我对作家有些错误的认识,比如我以为作家都该像安妮宝贝在早期书中所写的昼夜颠倒、离群索居的生活形态,或者有张恨水一样左手麻将右手写书的天赋才情。所幸这种肤浅的认知,导致我在年少时早早认清自己,既没有作家的天分,又缺乏历练各种迥异常人生活的勇气,于是早早过上心安理得普通人一枚的小日子。
如今知道世界万千,成功之路各自不同,每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没有所谓对错好坏,只有合适与不合适而已。
早几年我生物钟极其混乱,作息毫无规律可言,一切全凭兴致与灵感,日复一日的恶性循环,工作效率和质量忽高忽低,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后来发现生活颠三倒四,精神很容易感觉疲惫,有时一觉醒来已是午后,总有被人无故偷去半天时间的不爽感。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最合适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规律,这样可能更容易事半功倍,也更易于持久。
在这里我推荐村上的生活规律,这貌似是比较正常也有益的一种方式。
“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就寝,这样一种简素而规则的生活宣告开始。一日之中,身体机能最为活跃的时间因而而异,在我是清晨的几小时。在这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随后的时间或是用于运动,或是处理杂务,打理那些不需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日暮时分便优哉游哉,不再继续工作。或是读书,或是听音乐,放松精神,尽量早点就寝。”
5、由于目前为止我一直没搞明白人活着到底所谓何事,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胸无大志。顶多能制定个一年计划,超过一年就变成未知的命运安排了。
上周我冥思苦想了几小时,决定开始写读书笔记。这第一篇虽然让我写的痛苦(因为第一次这么正儿八经的写,且看的时候翻得快,写的时候不得已又重新翻阅,等于说这本书看了三遍),也写的够烂(不但没有兴奋感,反而困倦连连),但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所一直在说的,坚持。
书的序言中有一段话,作为结尾,鼓励自己最佳:“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
总而言之,我完成了第一篇,且尽力了。
(⊙o⊙)…
洗洗睡吧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