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的变化
# 兴趣的变化
## 最早的印象
我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很喜欢画画,尽管技术可能不怎么样,不过家人倒是经常可以看到我在画画。虽然说是画画,不过并不是想电视剧、电影或者动画中所表现的那样画国画或者其它看起来感觉很高雅的东西,就是画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玩的东西罢了。例如小时候因为被翡翠台(即香港的TVB)所播放的动画所吸引,喜欢画里面的人物形象——与其说是人物,还不如说是怪物(非贬义)XD。例如以前喜欢看《弹珠人》,尤其喜欢四天王里面的玄武,于是就很喜欢对着自己的玄武玩具画一通。那时候很喜欢画侧面,也只会画侧面,或许是因为不懂得运用透视原理所以画不出立体的东西吧。后来又喜欢看《数码暴龙》,就开始画数码兽。不过其实画得一点也不多,几只手指就可以数得过来了:战斗暴龙兽、机械邪龙兽以及机甲龙兽——可能还有别的一些,不过不太确定就不写了。
而且以前比较喜欢画小一点的东西,感觉作品一旦大了我就控制不住了——不是控制不了作品的内容,而是觉得画起来好难,可能是因为那时候年龄小脑子不好把握不了太大的画面吧。不过这几只东西就不再是画侧面的作品,也算是一个进步吧。我还记得当初刚刚画出自己的第一幅非侧面作品的时候(我已经忘记了那幅东西是什么了),是晚上,而且还有人来家里作客呢,哈哈。
玩游戏王怪兽卡的故事就忽略了吧……
## 不爱学习的阶段
初一的时候很喜欢打篮球,同样的技术也不太行并且一直没有什么进步←_←每天放学之后就会和同学一起去操场打篮球,有时候也会去到另一个学校那里打球,大抵都是自己学校的操场已经被人给占满了的情况。那时候真的很喜欢打球,也会耍耍小酷,不过那时候一开始会去打球大概也是因为希望自己可以长高吧。那时候在班里面喜欢一个女生,然后发现那位女生比我高,于是拼命地想找到办法可以快高长大,结果误打误撞地接触了篮球,也多少喜欢上了。
## 中二病时期
如果学习也可以成为一项兴趣的话,那么在我上初中,尤其是初二的阶段的时候,我的兴趣就是学习数学和读和相对论有关的科普作品了。那时候也正是中二病发作的年龄吧,自己也整天总喜欢把一些事情挂在嘴边,尤其喜欢标榜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比较典型的就是自己对于**科学**这两个字的无限推崇,其实自己心里压根儿就没弄明白科学的外延和内涵到底是指什么但就是有种经常挂嘴边的感觉。还是说兴趣吧,那时候学校有个图书馆(第一次去到有图书馆的学校),里面虽然藏书也不算很多,不过却非常有意思地有不少讲相对论和数学的科普书籍。于是每天中午吃完饭,我就去泡图书馆了。到了后期还拿着本子和笔去抄录那些书里面的内容,不知道现在那个写满了各种方程和公式的小黄本是不是还在家里呢XD
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当属《黑洞与弯曲的时空》了。那个时候看了很多讲相对论的科普书籍,有的是纯粹文字形式的,有的则是有很多的公式的,甚至还有简单的公式推导的过程。那个时候除了去图书馆看书之外,还用了舅舅家里的电脑上网找了相关的资料,记得有本网上的书,叫《打开原子的大门》的,里面的内容也是科普性的,觉得还写得很不错呢。上网找资料多了,也逐渐找到了和公式推导有关的内容,例如就曾经找到了怎么根据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假设来推导出洛伦兹方程的,实在是太过瘾了。不过看得懂,多半是因为那时候看到的内容是初等数学的原因,像广义相对论的那一套什么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就完全不懂了。不过其实有些书讲狭义相对论也不简单的,例如有些公式出现了微积分,有些则是矩阵,那时候看到着实觉得很捉急啊。
顺带因为看物理的缘故,也经常跑去校外的新华书店那里看高中的一些教学辅导书,希望可以找到简单易懂不用很麻烦很累就可以看懂的微积分,结果貌似只看懂了怎么计算初等函数的导数而已。当时买的现在记得比较清楚,有三本书,一本是物理相关的《物理学的100个基本问题》,另一本是《数学超入门》,最后一本是《实用数学手册》。还有一本书不太记得内容了,不过在高中考试复习的时候倒是很有用,是教学辅导书来的。
## 一如漫门深似海
我的动漫生涯大概要从高一开始算起,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才开始了主动接触日本动漫的历程,也是因为身边有动漫宅的缘故啦。首先要感谢我的第一个同桌,他让我知道了《Fate/stay night》;然后要感谢我的第二任同桌,他为人比较低调,让我也渐渐地学会了更多地去了解其它各种类型的动漫,好像是在他的影响下看《死亡笔记》的;最需要感谢的莫过于第三任的同桌了,因为经常去他家里玩的缘故,领略了不少的动画,如《凉宫春日的忧郁》、《秒速五厘米》和《愿此刻永恒》等等。自己也慢慢地开始寻找喜欢的动画了,然后很幸运地邂逅了诸如《Sola》、《叛逆的鲁鲁修》、《魔法少女奈叶StrikerS》等作品,此后,看动漫似乎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到现在也喜欢着动漫,尽管可能没有以前那么积极地对待了。
## 穷人的野望
高一那时的另一个主要的爱好,就是研究手机。那时候手上只有一台二手的索爱K600i,可是我真是有着乞丐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啊,那时候虽然手上只有一台穷酸手机,不过却很喜欢研究手机,于是买了不少的杂志看,坚持买的也就是《数字通信》了,这本杂志一直到我上大学大一的时候还有断断续续地买来读,真是挺怀念的呢。好吧,回到研究手机。那时候身边有不少高帅富同学,他们的手机都是我可望不可及的,例如诺基亚的N70、N93、N95、N81、N-Gage系列的QD,索爱的W900i等等。不过我那时候可不是光研究手机的外表和配置的,除了研究手机的摄像头是CMOS还是CCS,屏幕的尺寸是2.0还是2.4,UI是S40、S60还是UIQ以外,我还喜欢了解它们的*心*:手机的操作系统。不过因为其实也没什么深入的了解,也就不说了。那个时候还没有Android系统,我也只是在买的其中一期《数字通信》上看到说Google要折腾手机操作系统了而已,iPhone也还没出现。
## 小白的程序世界
我高二的时候一定是脑子被普京养的驴踢了才会想要去学编程,而且还是学C语言。不过如果真有那么一头驴,我还真的感谢那头驴,把我引入了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美妙世界中来。那时候学习编程的出发点也很扯淡,主要的推论过程是这样子的:首先要为大学的专业选定一个方向(我一定是看了什么鼓舞人心的文章才会这么想的←_←),为此,我需要从自身的理科身份出发选择。我大胆地猜测自己将来肯定从事和计算机有关的工作(居然猜对了!),而计算机可以大略地分为硬件和软件,鉴于自己的物理如此地菜,因此应该选择相对没那么有难度(谁说的?)的软件行业,为此必须从现在开始打基础,就从选择编程语言入手吧。然后就想起了高一的时候看到同学的书桌上有一本C语言的教材,因此心血来潮去了一趟北京路附近的科技书店买了本名字看起来很基础的C语言入门书来看。剩下的事情,就是历史了……
## 不明真相的Linuxer
高二的时候还很喜欢扯和Linux有关的话题,为此经常乘我的室友去洗澡的时候用他的手机来上网,去Linux伊甸园看和Linux有关的新闻和博客之类的。然后就凭着一腔热血,而丝毫不顾自己对Linux这个概念的理解的狭隘,开始了向世人,哦不,是向身边的人无脑灌输*大家一起用Linux吧*这样的想法。推广的理由同样的很扯淡,诸如*不需要磁盘整理*(网上看回来的)、*可以像安装普通Windows软件一样安装*(Ubuntu的wubi功能,当时以为这是所有Linux发行版都有的东西)以及*不怕中毒*这样的理由绝对会出现在我的宣传话语中。唉呀,现在想想还真觉得有点丢脸啊。那时候还很热衷于为自己从Windows下面切换到Linux阵营中去做准备。什么准备呢?无非就是找找在Windows下的常用软件在Linux平台上的替代品罢了,并且还会满心欢喜地把这种内容写到Google Docs中去——那时候还很容易上去。
## 游戏的轨迹
我已经记不请到底是谁告诉了我《空之轨迹》这样的优秀作品了(很可能是之前提到的那位第三任同桌),也是这一款游戏让我慢慢地开启了游戏旅程。当然了,在玩《空之轨迹》之前也并非没有玩过游戏,不过玩的种类确实很少,大抵也就是《KOF》和《红色境界》罢了(不懂得玩Dota)。玩了《空之轨迹FC》之后,又接着玩了《空之轨迹SC》和《空之轨迹3rd》,还玩了《伊苏:起源》和《伊苏:菲尔盖那的誓约》,最近玩的一款就要数《零之轨迹》,期待三月份可以玩到《碧之轨迹》。也是因为《空之轨迹》的关系,我也开始买起了正版游戏,觉得对于自己非常喜欢的游戏,买一款正版支持一下还是应该的,不然Falcom要是因为PC市场盗版横行而不出PC版的游戏了,我这种没有PSP又没有PS的就遭殃了QAQ而且因为玩《空之轨迹》的原因,而心血来潮地想学吹口琴——特意拜托同学去买了一个:-)
## 后记
诸如玩摇摇(溜溜球)、写小说和下国际象棋这样的兴趣还是一笔带过好了。当然了,这些都是过去,未来会喜欢上什么事情,谁都说不准呢:-)
## 最早的印象
我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很喜欢画画,尽管技术可能不怎么样,不过家人倒是经常可以看到我在画画。虽然说是画画,不过并不是想电视剧、电影或者动画中所表现的那样画国画或者其它看起来感觉很高雅的东西,就是画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玩的东西罢了。例如小时候因为被翡翠台(即香港的TVB)所播放的动画所吸引,喜欢画里面的人物形象——与其说是人物,还不如说是怪物(非贬义)XD。例如以前喜欢看《弹珠人》,尤其喜欢四天王里面的玄武,于是就很喜欢对着自己的玄武玩具画一通。那时候很喜欢画侧面,也只会画侧面,或许是因为不懂得运用透视原理所以画不出立体的东西吧。后来又喜欢看《数码暴龙》,就开始画数码兽。不过其实画得一点也不多,几只手指就可以数得过来了:战斗暴龙兽、机械邪龙兽以及机甲龙兽——可能还有别的一些,不过不太确定就不写了。
而且以前比较喜欢画小一点的东西,感觉作品一旦大了我就控制不住了——不是控制不了作品的内容,而是觉得画起来好难,可能是因为那时候年龄小脑子不好把握不了太大的画面吧。不过这几只东西就不再是画侧面的作品,也算是一个进步吧。我还记得当初刚刚画出自己的第一幅非侧面作品的时候(我已经忘记了那幅东西是什么了),是晚上,而且还有人来家里作客呢,哈哈。
玩游戏王怪兽卡的故事就忽略了吧……
## 不爱学习的阶段
初一的时候很喜欢打篮球,同样的技术也不太行并且一直没有什么进步←_←每天放学之后就会和同学一起去操场打篮球,有时候也会去到另一个学校那里打球,大抵都是自己学校的操场已经被人给占满了的情况。那时候真的很喜欢打球,也会耍耍小酷,不过那时候一开始会去打球大概也是因为希望自己可以长高吧。那时候在班里面喜欢一个女生,然后发现那位女生比我高,于是拼命地想找到办法可以快高长大,结果误打误撞地接触了篮球,也多少喜欢上了。
## 中二病时期
如果学习也可以成为一项兴趣的话,那么在我上初中,尤其是初二的阶段的时候,我的兴趣就是学习数学和读和相对论有关的科普作品了。那时候也正是中二病发作的年龄吧,自己也整天总喜欢把一些事情挂在嘴边,尤其喜欢标榜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比较典型的就是自己对于**科学**这两个字的无限推崇,其实自己心里压根儿就没弄明白科学的外延和内涵到底是指什么但就是有种经常挂嘴边的感觉。还是说兴趣吧,那时候学校有个图书馆(第一次去到有图书馆的学校),里面虽然藏书也不算很多,不过却非常有意思地有不少讲相对论和数学的科普书籍。于是每天中午吃完饭,我就去泡图书馆了。到了后期还拿着本子和笔去抄录那些书里面的内容,不知道现在那个写满了各种方程和公式的小黄本是不是还在家里呢XD
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当属《黑洞与弯曲的时空》了。那个时候看了很多讲相对论的科普书籍,有的是纯粹文字形式的,有的则是有很多的公式的,甚至还有简单的公式推导的过程。那个时候除了去图书馆看书之外,还用了舅舅家里的电脑上网找了相关的资料,记得有本网上的书,叫《打开原子的大门》的,里面的内容也是科普性的,觉得还写得很不错呢。上网找资料多了,也逐渐找到了和公式推导有关的内容,例如就曾经找到了怎么根据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假设来推导出洛伦兹方程的,实在是太过瘾了。不过看得懂,多半是因为那时候看到的内容是初等数学的原因,像广义相对论的那一套什么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就完全不懂了。不过其实有些书讲狭义相对论也不简单的,例如有些公式出现了微积分,有些则是矩阵,那时候看到着实觉得很捉急啊。
顺带因为看物理的缘故,也经常跑去校外的新华书店那里看高中的一些教学辅导书,希望可以找到简单易懂不用很麻烦很累就可以看懂的微积分,结果貌似只看懂了怎么计算初等函数的导数而已。当时买的现在记得比较清楚,有三本书,一本是物理相关的《物理学的100个基本问题》,另一本是《数学超入门》,最后一本是《实用数学手册》。还有一本书不太记得内容了,不过在高中考试复习的时候倒是很有用,是教学辅导书来的。
## 一如漫门深似海
我的动漫生涯大概要从高一开始算起,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才开始了主动接触日本动漫的历程,也是因为身边有动漫宅的缘故啦。首先要感谢我的第一个同桌,他让我知道了《Fate/stay night》;然后要感谢我的第二任同桌,他为人比较低调,让我也渐渐地学会了更多地去了解其它各种类型的动漫,好像是在他的影响下看《死亡笔记》的;最需要感谢的莫过于第三任的同桌了,因为经常去他家里玩的缘故,领略了不少的动画,如《凉宫春日的忧郁》、《秒速五厘米》和《愿此刻永恒》等等。自己也慢慢地开始寻找喜欢的动画了,然后很幸运地邂逅了诸如《Sola》、《叛逆的鲁鲁修》、《魔法少女奈叶StrikerS》等作品,此后,看动漫似乎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到现在也喜欢着动漫,尽管可能没有以前那么积极地对待了。
## 穷人的野望
高一那时的另一个主要的爱好,就是研究手机。那时候手上只有一台二手的索爱K600i,可是我真是有着乞丐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啊,那时候虽然手上只有一台穷酸手机,不过却很喜欢研究手机,于是买了不少的杂志看,坚持买的也就是《数字通信》了,这本杂志一直到我上大学大一的时候还有断断续续地买来读,真是挺怀念的呢。好吧,回到研究手机。那时候身边有不少高帅富同学,他们的手机都是我可望不可及的,例如诺基亚的N70、N93、N95、N81、N-Gage系列的QD,索爱的W900i等等。不过我那时候可不是光研究手机的外表和配置的,除了研究手机的摄像头是CMOS还是CCS,屏幕的尺寸是2.0还是2.4,UI是S40、S60还是UIQ以外,我还喜欢了解它们的*心*:手机的操作系统。不过因为其实也没什么深入的了解,也就不说了。那个时候还没有Android系统,我也只是在买的其中一期《数字通信》上看到说Google要折腾手机操作系统了而已,iPhone也还没出现。
## 小白的程序世界
我高二的时候一定是脑子被普京养的驴踢了才会想要去学编程,而且还是学C语言。不过如果真有那么一头驴,我还真的感谢那头驴,把我引入了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美妙世界中来。那时候学习编程的出发点也很扯淡,主要的推论过程是这样子的:首先要为大学的专业选定一个方向(我一定是看了什么鼓舞人心的文章才会这么想的←_←),为此,我需要从自身的理科身份出发选择。我大胆地猜测自己将来肯定从事和计算机有关的工作(居然猜对了!),而计算机可以大略地分为硬件和软件,鉴于自己的物理如此地菜,因此应该选择相对没那么有难度(谁说的?)的软件行业,为此必须从现在开始打基础,就从选择编程语言入手吧。然后就想起了高一的时候看到同学的书桌上有一本C语言的教材,因此心血来潮去了一趟北京路附近的科技书店买了本名字看起来很基础的C语言入门书来看。剩下的事情,就是历史了……
## 不明真相的Linuxer
高二的时候还很喜欢扯和Linux有关的话题,为此经常乘我的室友去洗澡的时候用他的手机来上网,去Linux伊甸园看和Linux有关的新闻和博客之类的。然后就凭着一腔热血,而丝毫不顾自己对Linux这个概念的理解的狭隘,开始了向世人,哦不,是向身边的人无脑灌输*大家一起用Linux吧*这样的想法。推广的理由同样的很扯淡,诸如*不需要磁盘整理*(网上看回来的)、*可以像安装普通Windows软件一样安装*(Ubuntu的wubi功能,当时以为这是所有Linux发行版都有的东西)以及*不怕中毒*这样的理由绝对会出现在我的宣传话语中。唉呀,现在想想还真觉得有点丢脸啊。那时候还很热衷于为自己从Windows下面切换到Linux阵营中去做准备。什么准备呢?无非就是找找在Windows下的常用软件在Linux平台上的替代品罢了,并且还会满心欢喜地把这种内容写到Google Docs中去——那时候还很容易上去。
## 游戏的轨迹
我已经记不请到底是谁告诉了我《空之轨迹》这样的优秀作品了(很可能是之前提到的那位第三任同桌),也是这一款游戏让我慢慢地开启了游戏旅程。当然了,在玩《空之轨迹》之前也并非没有玩过游戏,不过玩的种类确实很少,大抵也就是《KOF》和《红色境界》罢了(不懂得玩Dota)。玩了《空之轨迹FC》之后,又接着玩了《空之轨迹SC》和《空之轨迹3rd》,还玩了《伊苏:起源》和《伊苏:菲尔盖那的誓约》,最近玩的一款就要数《零之轨迹》,期待三月份可以玩到《碧之轨迹》。也是因为《空之轨迹》的关系,我也开始买起了正版游戏,觉得对于自己非常喜欢的游戏,买一款正版支持一下还是应该的,不然Falcom要是因为PC市场盗版横行而不出PC版的游戏了,我这种没有PSP又没有PS的就遭殃了QAQ而且因为玩《空之轨迹》的原因,而心血来潮地想学吹口琴——特意拜托同学去买了一个:-)
## 后记
诸如玩摇摇(溜溜球)、写小说和下国际象棋这样的兴趣还是一笔带过好了。当然了,这些都是过去,未来会喜欢上什么事情,谁都说不准呢:-)
-
justashotawa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2-04 04: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