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一)奴役与自由
如果被自己喜欢的事物奴役,那何尝不也是一种自由?因为心甘情愿。如果不得近于自己喜欢的事物,这样的自由何尝不是一种束缚?所以奴役,不在于限制与否,而在于喜欢不喜欢。只是凡事宜适度,过犹不及。奴役是内心的失序,欲望与心不统一。失序也是得与失的冲突。而其实,得非全然的得,失亦非毫无所得。得与失之间无明确的界限,只是一种缘起的关系。
(二)无我 有我
无有自性之常我。我只是缘起,我是短暂的存在。无我,不是完全没有我的存在,而是叫人不要执着于我取,我要,我得,我失等。有我,不是叫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叫人要有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要有定力。
无我也是成就自我的一个方法,有我,无我都是为了成全我,目的一样,只是方法不同。佛教中之无我是为了我了三界生死轮回,世俗中的无我是为了我能获得爱与和平及内心的喜悦。有我,无我,还是为了我,真要无我,除非我无思想无欲望。
(三)真理
如果说真理是指普遍永恒的事物,那么难道日与月是真理吗?真理是相对于群体性的生命来讲的,是指持久适用于普遍生命群体,指导生命有秩序能幸福的道理。
世间本来存在的普遍性的持久性的事理,世间从来不缺少真理,只缺少认识与发现。
(四)精进
精进,是主动的。是有心用功。以有心功到无心用行为目的,即不必刻意却能言行得当。
人,不进,即退。精进是进步也是活力。人的自由是认识的自由,对事物的认识都以精进为基础。
(五)执着
一切痛苦烦恼始于执着。
破除执着方法:不以假名的界线去分别事物,理解万物的缘起。
(六)无明
人很难在不知道的状态下知道自己不知道,只有知道自己不知道,才会精进探索,但前提是必须有所知道,这是基础。人也很难对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保持无知或者放下。知道也许比不知道明,有时候知道反而不如不知道,不知是无明,知也是另一种无明,知即见解立。有见解就会有分别有比较。有进步也会有烦恼。真正的智者反而若愚,或者返朴归真了。
(七)极端与中道
知与无知,善与恶,好与坏,爱与恨等等任何事物的相对面往任何一边偏去都是极端,会造成内外失序,都不能带来和谐。
(八)爱情
毛姆认为爱情是人们完成传宗接代的理由,我认为婚姻才是,但爱情不是,爱情纯粹是因为互相喜欢和愉悦,可以发生但不一定会发生婚姻与传宗接代的事。爱情也许会死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认为的:多数人为了安定和保障宁愿放弃最内在最有我性的自由。他说的这个现象比较普遍。我也以为自由是比被奴役更要负责与艰难的事,非意志坚定者不能拥有。不成熟的爱情可能会成为两个人的奴役,而圆融的爱情不会,因为其中有深度了解所产生的信任和自由,不存在奴役,但这样的爱情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才能达到山顶,而太多的人困于半山腰,于是慨叹世间没有所谓的爱情。
(九)不快乐的原因
不快乐的原因很简单,都是因为人性中的弱点引起的,不离轻重不同的我执,自私,恐惧,忧伤,嫉妒,身体不适,情绪激烈暴躁,贪婪等。这一切都因为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心态与情绪,心跟着外物转。即使是一个修过行的人也难免会不愉快,所以修行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生的事。也并非只有出家人才能修行,每天善护念接触善知识控制自己,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也是了。
(十)哲学的作用
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解决所有的问题:找到问题的原因,即事物的本质或根本。这是哲学的功用,哲学可以应用于所有层面,科学的,伦理的,心理的,以及法律的,情感的等。十二缘起说的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心理学。因为心理学也是探究问题原因的,任何事物都有形成的原因,且不止有一个独立的原因,而是一系列的原因(缘起)助起的,缘缘相关相动相成。
如果被自己喜欢的事物奴役,那何尝不也是一种自由?因为心甘情愿。如果不得近于自己喜欢的事物,这样的自由何尝不是一种束缚?所以奴役,不在于限制与否,而在于喜欢不喜欢。只是凡事宜适度,过犹不及。奴役是内心的失序,欲望与心不统一。失序也是得与失的冲突。而其实,得非全然的得,失亦非毫无所得。得与失之间无明确的界限,只是一种缘起的关系。
(二)无我 有我
无有自性之常我。我只是缘起,我是短暂的存在。无我,不是完全没有我的存在,而是叫人不要执着于我取,我要,我得,我失等。有我,不是叫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叫人要有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要有定力。
无我也是成就自我的一个方法,有我,无我都是为了成全我,目的一样,只是方法不同。佛教中之无我是为了我了三界生死轮回,世俗中的无我是为了我能获得爱与和平及内心的喜悦。有我,无我,还是为了我,真要无我,除非我无思想无欲望。
(三)真理
如果说真理是指普遍永恒的事物,那么难道日与月是真理吗?真理是相对于群体性的生命来讲的,是指持久适用于普遍生命群体,指导生命有秩序能幸福的道理。
世间本来存在的普遍性的持久性的事理,世间从来不缺少真理,只缺少认识与发现。
(四)精进
精进,是主动的。是有心用功。以有心功到无心用行为目的,即不必刻意却能言行得当。
人,不进,即退。精进是进步也是活力。人的自由是认识的自由,对事物的认识都以精进为基础。
(五)执着
一切痛苦烦恼始于执着。
破除执着方法:不以假名的界线去分别事物,理解万物的缘起。
(六)无明
人很难在不知道的状态下知道自己不知道,只有知道自己不知道,才会精进探索,但前提是必须有所知道,这是基础。人也很难对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保持无知或者放下。知道也许比不知道明,有时候知道反而不如不知道,不知是无明,知也是另一种无明,知即见解立。有见解就会有分别有比较。有进步也会有烦恼。真正的智者反而若愚,或者返朴归真了。
(七)极端与中道
知与无知,善与恶,好与坏,爱与恨等等任何事物的相对面往任何一边偏去都是极端,会造成内外失序,都不能带来和谐。
(八)爱情
毛姆认为爱情是人们完成传宗接代的理由,我认为婚姻才是,但爱情不是,爱情纯粹是因为互相喜欢和愉悦,可以发生但不一定会发生婚姻与传宗接代的事。爱情也许会死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认为的:多数人为了安定和保障宁愿放弃最内在最有我性的自由。他说的这个现象比较普遍。我也以为自由是比被奴役更要负责与艰难的事,非意志坚定者不能拥有。不成熟的爱情可能会成为两个人的奴役,而圆融的爱情不会,因为其中有深度了解所产生的信任和自由,不存在奴役,但这样的爱情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才能达到山顶,而太多的人困于半山腰,于是慨叹世间没有所谓的爱情。
(九)不快乐的原因
不快乐的原因很简单,都是因为人性中的弱点引起的,不离轻重不同的我执,自私,恐惧,忧伤,嫉妒,身体不适,情绪激烈暴躁,贪婪等。这一切都因为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心态与情绪,心跟着外物转。即使是一个修过行的人也难免会不愉快,所以修行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生的事。也并非只有出家人才能修行,每天善护念接触善知识控制自己,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也是了。
(十)哲学的作用
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解决所有的问题:找到问题的原因,即事物的本质或根本。这是哲学的功用,哲学可以应用于所有层面,科学的,伦理的,心理的,以及法律的,情感的等。十二缘起说的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心理学。因为心理学也是探究问题原因的,任何事物都有形成的原因,且不止有一个独立的原因,而是一系列的原因(缘起)助起的,缘缘相关相动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