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世同堂》 ——读老舍与读书的一些感想
最近这几天已经将《四世同堂》全本读完了,一直想写一篇读书笔记,懒散拖沓到现在。最初阅读老舍带来的惊喜与汹涌的赞美已经散去,像很多人疑问的,“你还喜欢看这么老的东西?”然而,激情散去有助于理想的思考。
我并非中文专业,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也没有文艺学的基本知识去评价老舍的作品,更无从以历史,政治的高度去解读老舍。我只是作为一个爱好读书人,直观地,实在地说一些对于老舍的感受。
老舍的作品我久已读过,然而却不是近些年。
说来我读书的历程比较曲折,却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童年比较孤单,也不知为什么我对文字就有浓厚的兴味,从我识字开始,书再没离开过我的生活。文字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广阔有趣的世界,我爱读书。年轻的妈妈不懂得教育孩子,却觉得爱读书是好的。她骑着自行车带着我穿过大街小巷,往往在书摊驻足,她站在一旁不管,任凭我埋首书海挑选,“妈妈我要这个!”无论我选择的是什么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懂与不懂,妈妈都不会加以左右,她笑眯眯地付账。从花花绿绿的童话到带着拼音标示的寓言故事,再到整篇文字的各种书籍,我总是很快地读完一本本的书,阅读已经成了我的嗜好,像嗜辣的人爱吃辣一样,每天不读书我好像少了点什么,渐渐地,我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书摊上的东西,我发现了做语文老师的妈妈居然有那么多的藏书,为什么之前我没有发现?我翻动她的书,她那一堆堆的名著,我从小学开始看鲁迅艰涩的杂文,老舍的月牙,巴金笔下的留学生活。。。甚至于文言文的太平广记。。。我看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看战争与和平,看一本定价只有一元几角的巴黎圣母院,看竖排版的傲慢与偏见,看红与黑里漂亮狡猾的于连,看茶花女,看罗马女人。。。那时候没有所谓的“推荐儿童读的世界名著系列”之类的,我只是凭着阅读本能,不加选择地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妈妈还是维持她一贯的无为而治的作风,任凭我自己去读,她不会加以干涉,也不加以解说。
可以说,我对所谓“名家”的阅读,完成于我的小学时代。听起来很了不起?可我觉得这是一种失败,在本该阅读童话的年纪,我去读这样一本本的大部头,我稚嫩浅薄的思想不足以消化大文学家深刻的作品,也体味不到它们的好处,自然地,它们也触动不到我幼小的心灵。
渐渐地,初中开始我对这些大部头失去了兴趣,开始喜欢一些明清小说,比如三言二拍,它们既短小又充满趣味,用词虽古稍加揣摩却不难理解,我看三毛,她的故事永远有个性也有趣味,我看张爱玲,她的辞藻华丽,故事美丽。我也看武侠小说,我记得我看第一本武侠叫做《孤星泪》,大约是小学时代,作者我已经忘记了,书名却牢牢地记住了。我还看漫画,我看全套的《拳皇》,我偷偷地去租书屋租《美少女战士》和蔡智忠的搞笑漫画,有零花钱的时候我也买它们,但那时候我偏科十分严重,妈妈认为是我花太多时间在读课外书上面了,对我实行了“戒严”。我没受过这样的压制,为了阅读我想了好多方法跟她斗智斗勇,我把我的书籍藏在家附近的一块大石头下面,整个冬天我常常出门,去石头旁边跟我的书籍会面,结果春天来了,雪融化了,我的书籍都长毛了。
晚上她也要监视我,如果我的台灯亮着,她必定来搜查我是否在做数学题。看不到书籍我会失眠,我希望有一双夜视眼,能让我在黑暗中阅读,这样失眠的时候我发现,身边真的有微弱的红色闪光,哦,原来是电热毯的提示灯,我发现了这样微弱的灯光,一次大概能照清三两个字,萤囊映雪的故事鼓励着我,我借着这萤火虫般的灯光偷偷地展开一本书。。。终于,我没变成夜视,到底变成了个大近视。
及至到了高中,我仍然偏科,但父母终于死心。认定既然学不好数学,那不如语文多打几分也好,他们放松了对我的阅读管制。我又恢复了自由,然而我的阅读兴致大不如前,我不经常看小说,即使看也不过是当红的安妮宝贝韩寒郭敬明张小娴之流,而改为看杂志,各种读者知音青年文摘,这个坊那个坊。。。然而我毕竟有些成就,高三的时候,我基本将金庸的武侠小说看了个全。
上了大学,我获得了金钱与行动上完全的自由,然而我基本上已经不再买书,我用手机下载各种电子书,以惊悚恐怖或者爱情小说为主,实在地讲,郭敬明毕竟曾经抚慰了我蛋疼的青春小心事,然而这些电子书籍除了给我一些感官上的刺激,没有带来丝毫思想上的成长。阅读不再带来趣味,只是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
到了研究生即将毕业,我又想起来我可爱的书籍们,我有多少年没再好好地看过你们,我去书店只感到拘谨,而不像当初那种虎归山林的兴奋。我也发现躺在书架上一本本包装精美的书籍变得陌生,它们一个个打扮的蛮漂亮,腰封上写满了名人推荐,全球销量几千万本。。。而内容却令人失望。能看到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已经算是值得一买的书籍了。
如何选择一本好书,成了难题。
有意识地规避糟粕,我开始阅读一些能解决人生困惑的书籍,有一段时间,我很入迷西方的哲学,宗教,心理学的书籍。它们有的好,有的坏,有的让我茅塞顿开,对人生产生新的感悟,有的译者译出一些佶屈聱牙的句子,使我在逻辑上混乱与困惑。后来,由于我留学的影响,我开始购买一些日本的书籍阅读,我希冀理解东洋人的思维与审美。
然而这样的阅读也是艰难的,我常常觉得我在这个世界,脑子里却装着另一个世界的思维。我觉得好的东西,却难以和别人沟通,我有了困惑想发问,结果常常连问题别人也听不懂。我读的越多,却成了没嘴的葫芦,我一句话都对别人倒不出。
反思我曲曲折折的读书史,得到很多教训。所以我不赞成儿童读名著,拿我的例子来说,儿童理解不了名著的思想性,只培养出对名著的敬畏,丧失了阅读兴趣,其后更容易被一些不入流的小说吸引,随后阅读趣味急转直下,越来越庸俗化,阅读不但不能带来灵性的成长,反而成了毁害趣味和审美的元凶。
后来,我也终于无意中拿起老舍的书来看,算是对自己童年的怀念,然而这一回味,用矫情的话来说,却是惊艳。牛天赐传,四世同堂,多么风趣,多么亲切的文章。老舍的文章,就像外婆家的庭院,好像已经远离我的生活,被我遗忘很久,却一直如同常常出现在梦中一般清晰,熟悉。老舍的词汇就如同房子里的一砖一瓦,没有精心修饰,却永远整洁,看那房顶下的燕窝,你须知这是有年头,又有生机的东西。老舍的幽默如同庭院里的花草,时时让你眼前一亮,会心一笑。是非在他心中有一把尺子,他永远不为同情好人,就给他们安排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对于恶人,他风趣地嘲讽,却点到为止,总好似不忍激烈地批判,绝不针对某个人穷追猛打。我揣测他心中存着善念与对人性的宽容。他的小说中,绝没有任何一个单薄的人物,哪怕这人在小说中只说了一句话,只露了一个背影,你也能感到他是个栩栩如生的活人。精彩,确实精彩。我入了迷。老舍的思想深沉却绝不难懂,如同外婆说的家长里短,回味起来永远那么富有哲理与趣味。
下面节选一些《四世同堂》中,我觉得有趣的部分,有的只是单纯的人物描写,让我觉得诙谐生动。有的是老舍对于时局和政治的议论,引起我的思索。
1 “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假若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观的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那能够客观的来观察的旁人,又因为生活在这种文化以外,就极难咂摸到它的滋味,而往往因一点胭脂,断定他美,或几个麻斑而断定他丑。不幸,假若这个观察者要是急于搜集一点资料,以便证明他心中的一点城建,他也许就只有找麻子的看,而对擦胭脂的闭上眼。”
这一段老舍讽刺占领了北平的日军所施行的诡诈与愚弄,将所接触到的民族的渣滓当做认识到的全体的中国人。
反思我自己这些年的思想历程,或者我代表的相当一部分中国青年的思想历程,却羞愧地发现与老舍讽刺的日军有异曲同工之处。由于我们成长时期的社会风气,导致我们从小时候就不了解自己的文化,我们虽然身处这文化圈中,却继承不了它的精粹,当我们接触了一点外国的东西——当然是精粹的那一部分,我们不由得惊呼,了不起,为什么人家这么了不起,我们揣着一股自卑,暗暗地羡慕外国的文化,我们看日本的动漫,读西洋的名著,唯独对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不闻不问。尤其是我,我的专业影响着我,有相当一段时期推崇东洋的思想与审美,日本的小说中透露出的价值观与审美,如同精心修剪过的盆栽,散发着魅力,但我没想过,这一株株盆栽中的培土原本取自中国。我只看见中国变成了一座荒山,长满了荆棘,难以落脚。但如今我须知道,这山并不是死了的山,它曾孕育出奇花异草,即使如今它被破坏了,千疮百孔,我也须知用这土壤依旧可以孕育出杰出的思想。真正唤起国人共鸣的思想。
2 “日本人的办法,反之,却像一个贼到一所大宅子中去行窃,因贿赂了一两条狗而偷到了一些值钱的东西;从此,他便认为宅子中的东西都应该是他的,而以为宅子中只有那么一两条可以用馒头收买的狗。这,叫日本人吃了大亏。”
3 瑞宣沉静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逃出去以后,不就是由地狱入了天堂,以后的困难还多的很呢。前些日子我留你,不准你走,也就是这个意思。五分钟的热气能使任何人登时成为英雄,而真正的英雄却是无论受多么久,多么大的困苦,而仍旧毫无悔意或灰心的人!”
4 大赤包,桐芳,高第的三张嘴一齐活动,谁也听不清谁的话,而都尽力地发出声音,像林中的群鸟只管自己啼唤,不顾得听别人的意见那样。她们渐渐的失去了争吵的中心,而改为随心所欲的诟骂,于是她们就只须把狠毒而污秽的字随便的编串到一块,而无须顾及文法和修辞。这样,她们心中和口中都感到爽快,而越骂越高兴。她们的心中开了闸,把平日积聚下的污垢一下子倾泻出来。她们平日在人群广众之间所带着的面具被扯得粉碎,露出来她们的真正脸皮,她们得到了“返归自然”的解放与欣喜!
这一段老舍对于三个女人吵架场面与心理的描写真是入木三分,令人忍俊不禁。
5 “在小文夫妇到须睡木板与草垫子的时候,他们并不因为没有钢丝床而啼哭。可是,一旦手中有了钱,他们认识什么是舒服的,文雅的;他们自幼就认识钢丝床,红木桌椅,与名贵的字画。”
这里须交代一下,文中的小文夫妇出身满清贵族豪门,民国时期家道中落,两人仍旧按照婚约成婚,日子惨淡,两人沦为戏子与琴师。不同于一般的落魄浪子的凄凉,小文夫妇生活虽然清苦但却琴瑟相和。及至日本人占领北平,胡同里的邻居冠晓荷因投靠日本人得势,对美丽的文若霞暗怀不轨,妄图依仗自己的金钱,地位去勾引文若霞。他去小文夫妇所住的大杂院探风头,却被小文夫妇的不卑不亢与无意中展露的卧室惊住了,这一对戏子的卧室既阔气又文雅,远比自认风雅的冠晓荷的卧室更豪华。
老舍说小文夫妇如同一对小鸟。而我自己也是这样一个随心所欲的主儿,如同圣经中主对鸟与百合花的比喻,我很少想太多,永远不为没钱烦恼,有了钱我就生活的舒舒服服,没有钱,也不因此感到日子特别难过。
6 “捧人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冠先生有十足的勇气——他会完全不要脸。”
同4,老舍的讽刺是辛辣又幽默的。
7 “名妓多来自上海与苏杭,她们给北平带来服装打扮的新式样,使北平的妇女因羡慕而偷偷模仿。民国以后,妓女的地位提高了一些,而女子教育也渐渐的发达,于是女子首先在梳什么头,作什么样衣服上有了一点自由,她们也就在这个上面表现出创造力来。这样,妓女身上的俗艳就被妇女们的雅致给压倒。”
这一段摘抄下来,是因为“妓女引导流行”的论调,从我大学时代的一位导师口中听说过,不知道这位老师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但竟然和老舍的想法如出一辙,这相当有趣,值得我在以后的阅读中加以考证。
8 “他自己虽然教英文,而永远不在平常谈话的时候夹上英国字。他永远不穿西装。他不是个偏狭的国家主义者,他晓得西洋文明与文化中有什么地方值得钦佩。他可是极讨厌那只戴上一条领带便自居洋狗的浅薄与无聊。他以为“狗仗人势”是最卑贱的。据他看,“洋狗”比瑞丰还讨厌,因为瑞丰的无聊是纯粹中国式的,而洋狗是双料的——他们一点也不晓得什么是西洋文化,而把中国人的好处完全丢掉。“
这一段让我们脸红与反思,愿我们都做瑞宣那样新时代的青年,学贯东西,融会贯通,而不要因为接触了一点外国的东西而飘飘然,暴露自己的浅薄无知。
9 “有根基的可以改造,一片荒沙改来改去还是一片荒沙!”
这是瑞宣对于自己不成器的弟弟瑞丰的感叹。却不失为我们日常判断人的原则。
10 倒在床上,登时鼾声像拉风箱似的,震动得屋檐上的麻雀都患了失眠。
还能说什么?老舍的生动描写,就是让人时常会心一笑。
11 “亡国就是最大的罪!”
这是老舍借着瑞宣的口发出的沉痛的呼喊,也未尝不是我们不可不牢记的教训。
12 “小人物喜欢自己的响动大。”
送给某些人。
13 “他看见过许多三十多岁,精明有为的人,因为放弃了书本,而慢慢变得庸俗不堪。然后,他们的年龄加赠,而只长多了肉,肚皮支起多高,脖子后边起了肉枕。”
这也是我的感受,当为之警醒。
14 “时间,偏方,与情义,慢慢的把小崔太太治好。她还忘不了小崔,但是时间把小崔与她界划得十分清楚了,小崔已死,她还活着——而且还须活下去。”
现实的一句话,人的生命意志是顽强的,远不像我们想象的脆弱,这也是我的实际感受。
老舍书中精彩的部分还有很多,我只零零碎碎拣出这些,有些夹杂了自己的议论与感受,有些只是直接地抄录下来。有兴趣读书的朋友,我推荐你们,细细地读一读老舍。
写了这么多,算是对老舍的一点浅薄的书评,也算对自己读书历史的一个回顾。总结了一些经验与教训。希望我们在浩瀚的书籍面前,永远做一个天真的孩童,有一双渴望的眼睛与纯粹的心灵。那样无论我们的年岁如何增长,我们都永远是年轻的,纯真的,可以改造的。
2013年2月4日 夜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