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存在的一个本体论证明
来自于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第一形式:
作为最伟大或最完善的存在者,上帝决不可能仅仅存在于心灵中。因为假如上帝仅仅存在于心灵中,那么,人们便可以设想出一个比上帝更伟大或更完善的存在者,他既存在于心灵中又存在于现实中。换言之,若是上帝仅仅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中,那他就称不上是最伟大或最完善的了。因此,无法设想比他更伟大或更完善的存在者,必然既存在于心灵中又存在于现实中。
证明思路翻译:
因为上帝是最伟大或最完善的存在者,所以上帝绝不可能仅仅存在于心灵中。
而上帝之所以绝不可能仅仅存在于心灵中,是因为他就是最伟大或最完善的存在者。
来自于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第二形式:
上帝的存在,是那么真实无疑,所以甚至不能设想它不存在,某一个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东西,既是可能被设想为存在的,那末,这个存在就比那种可以设想为不存在的东西更为伟大,所以,如果那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可以被设想为不存在,那就等于说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和可以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是不相同的,这是荒谬的说法。因此,有一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是真实存在,这个东西,甚至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这个东西就是你,圣主啊,我的上帝。
证明思路翻译:
(这里依然暗含了前面的一个预设:最伟大或最完善的存在者,必然既存在于心灵中又存在于现实中)
上帝是心灵中设想的最好存在,那么它必然是真实的存在。
如果否定上帝的真实存在,等于承认它不是你心中所设想的最好存在。
更形象地说:
因为最好吃的食物是麦辣鸡翅,(根据预设)所以麦辣鸡翅必定真实存在于现实。
如果你认为像麦辣鸡翅这样的食物是不存在的,等于说麦辣鸡翅又并不是最好吃的食物。
而麦辣鸡翅不可能同时是最好吃的也不是最好吃的,所以咯,麦辣鸡翅是不可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所以,有一个最好吃的食物,是真实存在,这个东西,甚至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这个东西就是你,啊,服务员,给我来一对鸡翅。
来自于笛卡尔的本体论新证明:
虽然这世界上的一切均是可怀疑的,但唯有一件事情是毋庸置疑的,即我在怀疑这一事实本身。我在怀疑也就是我在思想。既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是千真万确的,那么,正在怀疑或思想的我也必定是存在无疑的了。因此,我思故我在。这就是著名的笛卡尔哲学研究第一原理。由此出发,笛卡尔进一步指出,当我对我所怀疑的东西进行思考的时候,我明显地意识到我的存在是不完满的,因为认识较之怀疑更完满。这也就是说,在我的心中还有一个比我更完满的实体的观念。那么,这种观念是从哪来的呢?不言而喻,它不可能来自虚无,因为这是一种逻辑上的不可能性;同时它也不可能产生于我的思想,因为完满的东西决不可能依赖于不完满的存在者。所以,上述问题的答案只能是,这种观念来源于一个真正比我更完满的本性。而这个具有我所能想到的一切完满属性的本性就是大家所信仰的上帝。
在笛卡尔之前的本体论证明,大多逃不了这样的形式:假设上帝存在,然后证明是它实际存在。但问题是,既然上帝实际存在,你怎么还需要假设呢。既然是假设,也就是说还有上帝不存在的可能了?这样就好像是在说:如果上帝存在,那么上帝必然存在,但是上帝也有可能不存在。笛卡尔越过了这一障碍,他将“存在”这个属性寓于“上帝”这个观念之中,就像三角形有三个角是寓于三角形这个概念的,如果你接受了三角形,那么三角形存在三个角就是顺带的结论。这使得单纯用言辞反驳的难度增大许多。
证明思路翻译:
奇怪的是第一位对笛卡尔发起诘难的是一位天主教徒:伽桑秋。他反驳的角度来自于我们实际“认识”的来源。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真的能先天从一种不完满中认识到完满的存在吗?上帝至善,崇高,完美是人能在纯粹的思想中思考得出的吗?不可能,伽桑秋指出,我们一切对于上帝完满的认识都出自于常识中的认知:幸福,完善,伟大,我们把这些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到的概念加以扩展后,才说上帝是万能,至善,崇高的。上帝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先天得到的概念,而是后天经验提取后经过了加工的产物。
后一位真正终结笛卡尔证明的人是康德,他指出,传统本体论证明上帝存在之所以不会成功,是因为证明者都混淆了逻辑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然性。证明者都基于这样的假设:上帝的客观存在性可以通过理性推理后所要求的事实加以证明。他们在证明上帝存在的时候都没有想过这一问题:上帝要如何才能成为我们思考的对象?仅仅从言辞和概念上玩弄,根本无助于弄清上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思考对象,我们在谈论“上帝”一词时是否在思维?又在思维着什么?而传统本体论因为根本忽视了这一问题,而专注于“存在”,所以必然沦为空而论道。
康德指出:显然,存在并非一个实在的宾词;也就是说,它不是有关某种东西的一个概念,可以给某一事物的概念增添一些甚么,它只不过是按照某一事物或某种确定性的自身存在而对它们所作的设定。在逻辑上,存在只是表示为一个判断中的连系动词,譬如,在上帝是无所不能的这一命题中,连系动词是只是设定了宾词与主词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为这个命题增加任何新的宾词。就是说到这里,康德举出了那个在哲学史上一直为人们所久引不厌的幽默比喻。一百块实在的泰拉(thaler)和一百块概念中的泰拉比起来,并不多出分文。但是,对于我的经济状况来说,二者的影响却是大不相同的。那一百块实在的泰拉是实际存在的,因而并非在分析的意义上包含于我的慨念中,而是在综合的意义上被加入了我的概念。可是,那想像中的一百块泰拉即使在我的概念以外真的存在,也对改善我的经济状况无济于事。所以说,试图以笛卡尔式的本体论论证来确认上帝的存在,难道不像是一个商人想靠在帐簿上加几笔收入来增加自己的财产一样吗?
作为最伟大或最完善的存在者,上帝决不可能仅仅存在于心灵中。因为假如上帝仅仅存在于心灵中,那么,人们便可以设想出一个比上帝更伟大或更完善的存在者,他既存在于心灵中又存在于现实中。换言之,若是上帝仅仅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中,那他就称不上是最伟大或最完善的了。因此,无法设想比他更伟大或更完善的存在者,必然既存在于心灵中又存在于现实中。
证明思路翻译:
因为上帝是最伟大或最完善的存在者,所以上帝绝不可能仅仅存在于心灵中。
而上帝之所以绝不可能仅仅存在于心灵中,是因为他就是最伟大或最完善的存在者。
来自于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第二形式:
上帝的存在,是那么真实无疑,所以甚至不能设想它不存在,某一个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东西,既是可能被设想为存在的,那末,这个存在就比那种可以设想为不存在的东西更为伟大,所以,如果那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可以被设想为不存在,那就等于说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和可以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是不相同的,这是荒谬的说法。因此,有一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是真实存在,这个东西,甚至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这个东西就是你,圣主啊,我的上帝。
证明思路翻译:
(这里依然暗含了前面的一个预设:最伟大或最完善的存在者,必然既存在于心灵中又存在于现实中)
上帝是心灵中设想的最好存在,那么它必然是真实的存在。
如果否定上帝的真实存在,等于承认它不是你心中所设想的最好存在。
更形象地说:
因为最好吃的食物是麦辣鸡翅,(根据预设)所以麦辣鸡翅必定真实存在于现实。
如果你认为像麦辣鸡翅这样的食物是不存在的,等于说麦辣鸡翅又并不是最好吃的食物。
而麦辣鸡翅不可能同时是最好吃的也不是最好吃的,所以咯,麦辣鸡翅是不可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所以,有一个最好吃的食物,是真实存在,这个东西,甚至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这个东西就是你,啊,服务员,给我来一对鸡翅。
来自于笛卡尔的本体论新证明:
虽然这世界上的一切均是可怀疑的,但唯有一件事情是毋庸置疑的,即我在怀疑这一事实本身。我在怀疑也就是我在思想。既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是千真万确的,那么,正在怀疑或思想的我也必定是存在无疑的了。因此,我思故我在。这就是著名的笛卡尔哲学研究第一原理。由此出发,笛卡尔进一步指出,当我对我所怀疑的东西进行思考的时候,我明显地意识到我的存在是不完满的,因为认识较之怀疑更完满。这也就是说,在我的心中还有一个比我更完满的实体的观念。那么,这种观念是从哪来的呢?不言而喻,它不可能来自虚无,因为这是一种逻辑上的不可能性;同时它也不可能产生于我的思想,因为完满的东西决不可能依赖于不完满的存在者。所以,上述问题的答案只能是,这种观念来源于一个真正比我更完满的本性。而这个具有我所能想到的一切完满属性的本性就是大家所信仰的上帝。
在笛卡尔之前的本体论证明,大多逃不了这样的形式:假设上帝存在,然后证明是它实际存在。但问题是,既然上帝实际存在,你怎么还需要假设呢。既然是假设,也就是说还有上帝不存在的可能了?这样就好像是在说:如果上帝存在,那么上帝必然存在,但是上帝也有可能不存在。笛卡尔越过了这一障碍,他将“存在”这个属性寓于“上帝”这个观念之中,就像三角形有三个角是寓于三角形这个概念的,如果你接受了三角形,那么三角形存在三个角就是顺带的结论。这使得单纯用言辞反驳的难度增大许多。
证明思路翻译:
奇怪的是第一位对笛卡尔发起诘难的是一位天主教徒:伽桑秋。他反驳的角度来自于我们实际“认识”的来源。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真的能先天从一种不完满中认识到完满的存在吗?上帝至善,崇高,完美是人能在纯粹的思想中思考得出的吗?不可能,伽桑秋指出,我们一切对于上帝完满的认识都出自于常识中的认知:幸福,完善,伟大,我们把这些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到的概念加以扩展后,才说上帝是万能,至善,崇高的。上帝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先天得到的概念,而是后天经验提取后经过了加工的产物。
后一位真正终结笛卡尔证明的人是康德,他指出,传统本体论证明上帝存在之所以不会成功,是因为证明者都混淆了逻辑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然性。证明者都基于这样的假设:上帝的客观存在性可以通过理性推理后所要求的事实加以证明。他们在证明上帝存在的时候都没有想过这一问题:上帝要如何才能成为我们思考的对象?仅仅从言辞和概念上玩弄,根本无助于弄清上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思考对象,我们在谈论“上帝”一词时是否在思维?又在思维着什么?而传统本体论因为根本忽视了这一问题,而专注于“存在”,所以必然沦为空而论道。
康德指出:显然,存在并非一个实在的宾词;也就是说,它不是有关某种东西的一个概念,可以给某一事物的概念增添一些甚么,它只不过是按照某一事物或某种确定性的自身存在而对它们所作的设定。在逻辑上,存在只是表示为一个判断中的连系动词,譬如,在上帝是无所不能的这一命题中,连系动词是只是设定了宾词与主词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为这个命题增加任何新的宾词。就是说到这里,康德举出了那个在哲学史上一直为人们所久引不厌的幽默比喻。一百块实在的泰拉(thaler)和一百块概念中的泰拉比起来,并不多出分文。但是,对于我的经济状况来说,二者的影响却是大不相同的。那一百块实在的泰拉是实际存在的,因而并非在分析的意义上包含于我的慨念中,而是在综合的意义上被加入了我的概念。可是,那想像中的一百块泰拉即使在我的概念以外真的存在,也对改善我的经济状况无济于事。所以说,试图以笛卡尔式的本体论论证来确认上帝的存在,难道不像是一个商人想靠在帐簿上加几笔收入来增加自己的财产一样吗?
-
下楼梯指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20 22: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