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疲劳
除夕夜、看春晚早已经成为了我们过春节的重要的一部分,吃完年夜饭,就是看春晚。春晚持续了有几十年了,最近几年,吐槽春晚愈发流行,有的人说人们的知识文化程度提高了,整体素质提高了,对春晚这个文化大餐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但似乎春晚越来越难满足人们形形色色的胃口了,批评之声有高涨之势:春晚办的越来越没有水平了。对比一下近几年的春晚和上世纪的春晚,水平的提高是显然意见的,不过好像这种提高的速度没有追赶上人们对春晚要求提高的速度。
在中国的政治教材课本里说,中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仔细想想,这个任务太艰巨了,因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许目前来看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纵观全球的人类发展历程,没有一秒钟,人类的物质文化等等等的这些欲望是被满足的,以前没有满足过,现在也没有满足过,未来或许也不能满足。
扯远了,还是说现在的春晚吧。我们有没有反思过,或许不是春晚办的不够好,而是我们对我们的文化已经开始产生了疲劳。下面说些自己的感受,只是代表个人的观点。
先围绕歌曲阐述我的观点吧。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情况:1、在电视上听到了一首很久没有听到的老歌,你发现它是如此的动听,让你回到了你第一次听这首歌的场景里;2、你歌曲目录里的歌曲听的已经厌烦,你发现很难找到一首能再取悦你的歌曲,但是,因为工作或者学习的原因,你埋头工作或者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完成任务时,你身心疲惫,想要放松,打开你曾经的歌曲目录,听那些曾经让你听的有些厌烦的歌曲,你突然发现这些歌曲又让你感受到了愉悦,回到了刚开始听这些歌曲的那个状态,妙不可言。这两种情况我是有的。
歌曲没有变,曲调没有变,而在变的是我们时而疲劳,时而精力充沛的身心。现在的媒体形式多种多样,听歌已经不再那么“困难”了。80、90后应该还记得随身听,在那个时代,能有一部自己的随身听,那是最酷的事情了,那个时候听歌还是要买磁带的,一个磁带正反两面,一般十几首歌。很多情况下,我们喜欢的只有里面的几首,其他的都没有那么能讨好自己的耳朵。
我记得,我在小时候没有随身听,但是有一个大大的录音机,我那个时候最初听的磁带是羽泉、孙楠和成龙的,里面也只有几首自己喜欢听,但是随身听也好,录音机也好,没有什么单曲循环,即使后来有了一个复读机可以“单曲循环”,无非是放完之后再倒带,有些麻烦。磁带里自己喜欢的那几首歌怎么也听不够,听不烦,为了单曲循环反复听,自己只好听完一遍,然后倒带,再播放。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时代科技很先进啊,在MP3、MP4、手机、电脑上设置好,可以单曲循环到吐。那个时候听到一首歌的周期很长,只能在电视上、随身听或者录音机上、收音机上听,随身听和录音机还好,但是电视上和收音机上听一首喜欢的歌到下一次再听到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但是现在听到一首歌的时间很短,想听那首歌了,手机上、电脑上很容易就能找到,或者把喜欢听的放在MP3上、手机上、平板电脑上,到哪都能听到自己喜欢的那些歌曲,所以现在很容易就能听烦。以前的人们听歌太“艰难”,几乎不会产生疲劳,但是现代人听歌太“容易”,很容易就会产生疲劳。
那神曲“江南style”来说吧,虽说是神曲,但是也会有挺烦的时候,听到这首歌的机会太多了,首先在电脑上看了MV,又下载到手机上听,步行街两旁的商店放这首歌,电视上的广告、综艺节目等等在放这首歌,有的人还会把它当作自己的铃声,太多的地方在放这首歌,一星期我对这首歌就麻木了,在一星期就听到就会“吐”了。
再说说电视节目吧。我们或许也已经对电视开始产生疲劳了。以前没有数字电视,有线电视,我小时候5、6岁的时候,有限电视还没有十分普及,那个时候,我家看电视是买的电视信号天线,用竹竿把天线架起来,收到的电视台也屈指可数,超过十个就不错了,而且电视台演的电视剧没有今天这么丰富多彩(多说一句,虽说现在电视剧丰富多彩,其实是内容显得空洞,抗日题材拍了又拍,古装戏似乎开始走向了胡编乱造,金庸的有名的电视剧是不断翻拍…)。现在不同了,电视台已经似乎显得有些冗余了,今年放假回家一看,家里也安装了机顶盒,家里的电视已经能从有限电视的四十几个台变成八十几个台了,有的机顶盒一百多个台也是so easy啊,这比以前的十个台,增加了十倍啊!这样的文化大餐,让人们吃的是肥肠满油啊,如何消化得了,又怎会不疲劳?
记得小时候看动画片,每天下午5、6点的时候吧,联播两集,每天都看不够,根本不可能疲劳,但是现在不同了,打开一个视频网站,就可以一天联播N集了,这样的看法,怎会不疲劳?
那个时候见明星基本上只能通过电视剧或者电影,追星也只能天天坐在电视前,而且那个时候,也很少有明星访谈之类的节目,所以那个时候,明星人物离我们很远,很远,我们也对明星们充满了幻想和期待,距离产生美嘛,那个时候要是能亲眼见到明星,那可真是会令人发狂啊;现在不同了,明星访谈类的节目日益增多,明星出席的活动也明显增多,见明星见的日益频繁,而且想了解哪个明星,打开网页,用什么什么度或者什么什么歌一搜,应有尽有。现在如果见到明星,肯定没有以前那么疯狂了,因为我们和明星之间的距离似乎没有那么远了,美感也没有那么足了。
相比春晚,网友们的“吐槽春晚”似乎更加精彩,这种“吐槽文化”似乎日益风靡啊。我们在批评春晚的时候,或许也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已经对当今的这些文化产生了疲劳。我们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办好一个精彩的春晚又岂非易事。精彩的创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如今的春晚似乎原创内容太少,更像大的水果拼盘。人们更喜欢看春晚上的魔术类、小品相声类节目,因为这些节目都是原创,可以带来新鲜感,但是把这类节目演绎的十分精彩也非易事。
或许,未来也会出现新的文化形式,来适应新的需要。以我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批评之时,亦须反思自身。
在中国的政治教材课本里说,中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仔细想想,这个任务太艰巨了,因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许目前来看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纵观全球的人类发展历程,没有一秒钟,人类的物质文化等等等的这些欲望是被满足的,以前没有满足过,现在也没有满足过,未来或许也不能满足。
扯远了,还是说现在的春晚吧。我们有没有反思过,或许不是春晚办的不够好,而是我们对我们的文化已经开始产生了疲劳。下面说些自己的感受,只是代表个人的观点。
先围绕歌曲阐述我的观点吧。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情况:1、在电视上听到了一首很久没有听到的老歌,你发现它是如此的动听,让你回到了你第一次听这首歌的场景里;2、你歌曲目录里的歌曲听的已经厌烦,你发现很难找到一首能再取悦你的歌曲,但是,因为工作或者学习的原因,你埋头工作或者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完成任务时,你身心疲惫,想要放松,打开你曾经的歌曲目录,听那些曾经让你听的有些厌烦的歌曲,你突然发现这些歌曲又让你感受到了愉悦,回到了刚开始听这些歌曲的那个状态,妙不可言。这两种情况我是有的。
歌曲没有变,曲调没有变,而在变的是我们时而疲劳,时而精力充沛的身心。现在的媒体形式多种多样,听歌已经不再那么“困难”了。80、90后应该还记得随身听,在那个时代,能有一部自己的随身听,那是最酷的事情了,那个时候听歌还是要买磁带的,一个磁带正反两面,一般十几首歌。很多情况下,我们喜欢的只有里面的几首,其他的都没有那么能讨好自己的耳朵。
我记得,我在小时候没有随身听,但是有一个大大的录音机,我那个时候最初听的磁带是羽泉、孙楠和成龙的,里面也只有几首自己喜欢听,但是随身听也好,录音机也好,没有什么单曲循环,即使后来有了一个复读机可以“单曲循环”,无非是放完之后再倒带,有些麻烦。磁带里自己喜欢的那几首歌怎么也听不够,听不烦,为了单曲循环反复听,自己只好听完一遍,然后倒带,再播放。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时代科技很先进啊,在MP3、MP4、手机、电脑上设置好,可以单曲循环到吐。那个时候听到一首歌的周期很长,只能在电视上、随身听或者录音机上、收音机上听,随身听和录音机还好,但是电视上和收音机上听一首喜欢的歌到下一次再听到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但是现在听到一首歌的时间很短,想听那首歌了,手机上、电脑上很容易就能找到,或者把喜欢听的放在MP3上、手机上、平板电脑上,到哪都能听到自己喜欢的那些歌曲,所以现在很容易就能听烦。以前的人们听歌太“艰难”,几乎不会产生疲劳,但是现代人听歌太“容易”,很容易就会产生疲劳。
那神曲“江南style”来说吧,虽说是神曲,但是也会有挺烦的时候,听到这首歌的机会太多了,首先在电脑上看了MV,又下载到手机上听,步行街两旁的商店放这首歌,电视上的广告、综艺节目等等在放这首歌,有的人还会把它当作自己的铃声,太多的地方在放这首歌,一星期我对这首歌就麻木了,在一星期就听到就会“吐”了。
再说说电视节目吧。我们或许也已经对电视开始产生疲劳了。以前没有数字电视,有线电视,我小时候5、6岁的时候,有限电视还没有十分普及,那个时候,我家看电视是买的电视信号天线,用竹竿把天线架起来,收到的电视台也屈指可数,超过十个就不错了,而且电视台演的电视剧没有今天这么丰富多彩(多说一句,虽说现在电视剧丰富多彩,其实是内容显得空洞,抗日题材拍了又拍,古装戏似乎开始走向了胡编乱造,金庸的有名的电视剧是不断翻拍…)。现在不同了,电视台已经似乎显得有些冗余了,今年放假回家一看,家里也安装了机顶盒,家里的电视已经能从有限电视的四十几个台变成八十几个台了,有的机顶盒一百多个台也是so easy啊,这比以前的十个台,增加了十倍啊!这样的文化大餐,让人们吃的是肥肠满油啊,如何消化得了,又怎会不疲劳?
记得小时候看动画片,每天下午5、6点的时候吧,联播两集,每天都看不够,根本不可能疲劳,但是现在不同了,打开一个视频网站,就可以一天联播N集了,这样的看法,怎会不疲劳?
那个时候见明星基本上只能通过电视剧或者电影,追星也只能天天坐在电视前,而且那个时候,也很少有明星访谈之类的节目,所以那个时候,明星人物离我们很远,很远,我们也对明星们充满了幻想和期待,距离产生美嘛,那个时候要是能亲眼见到明星,那可真是会令人发狂啊;现在不同了,明星访谈类的节目日益增多,明星出席的活动也明显增多,见明星见的日益频繁,而且想了解哪个明星,打开网页,用什么什么度或者什么什么歌一搜,应有尽有。现在如果见到明星,肯定没有以前那么疯狂了,因为我们和明星之间的距离似乎没有那么远了,美感也没有那么足了。
相比春晚,网友们的“吐槽春晚”似乎更加精彩,这种“吐槽文化”似乎日益风靡啊。我们在批评春晚的时候,或许也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已经对当今的这些文化产生了疲劳。我们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办好一个精彩的春晚又岂非易事。精彩的创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如今的春晚似乎原创内容太少,更像大的水果拼盘。人们更喜欢看春晚上的魔术类、小品相声类节目,因为这些节目都是原创,可以带来新鲜感,但是把这类节目演绎的十分精彩也非易事。
或许,未来也会出现新的文化形式,来适应新的需要。以我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批评之时,亦须反思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