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案件
时代不同了。
私人侦探张三缩在长风衣里暗自感叹。火车摇晃向前行驶,他看见窗外的树木移向后面。
这不是20世纪初,私人侦探的黄金时代。作风硬朗的暗探穿着风衣,衣领竖起,把眼神藏在墨镜后面。他们倾斜身体,从左轮手枪里射出子弹,敌人在火光前应声倒下。他们推开酒吧的窄门,嘈杂的环境中响着爵士乐。他们整上杯烈酒,以亨弗莱鲍嘉的做派一饮而尽。那是平克顿们的时代。
张三的思绪飘回到车厢里。对坐的少年有着不羁的发型,如秋冬季的台风横扫过旷野。他的T恤上写着“一剪美发屋”五个字,手上牛肉泡面的味道钻进张三的鼻孔里。张三以一种犀利的眼神紧盯着他,仿佛已洞悉这个少年的全部秘密。
“可能是个非主流。”他想。
张三戴上墨镜,灰色镜片遮挡住他眼睛。他左右四顾,车厢局促、摇晃、所有气味混杂在一起。穿便服的乘警在人群中穿行,将自己和乘客、小偷混合起来。这一辆在庞大的东方帝国版图上穿行的列车上,不会发生任何惊人的案件。生活的庞大和琐屑令人震惊。
一丝烦腻的心情从虚无中涌起。张三从风衣口袋中掏出记事本,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到此行的目的上来。这列火车穿越上千公里,从大西北走走停停,直奔新中国经济和罪恶的心脏上海。
照例,这是一宗不值一提的案件。张三在记事本上写下一行字:“1995年初春,一个主妇的愤怒与猜疑将我从西北引到上海。我将追查这一案件,直至真相大白。”他无疑是在对这场微小而平凡的琐事进行形式上的美化,就像他一直以来对所有事情所做的一样。
经历二十多个小时硬座火车考验,张三于1995年这个微有沙尘的初春抵达上海,北方的风沙一路追随着他,划过五个省份,到达这里已是强弩之末。张三在傍晚抵达,看见夜幕下的上海繁华如美国芝加哥。
“多少罪恶被掩盖在这繁华的夜幕下。”他想。
第二天上午9点。张三从火车站旁的十元旅店疾步走出,一只手稳住帽子,在初春的微风中的侧影宛若硬汉鲍嘉。少妇约他在一家咖啡馆见面。
三十五分钟以后,张三来到一家星巴克门口。他推门进入,阴天。店内灯光昏黄,恍惚中张三似乎看见一个人朝他迎面扑来,他下意识地向侧面移动脚步,右手伸进衣兜,这是他盼望已久的时刻:在一个富有情调的咖啡馆举枪击中敌人。可惜他的口袋中只有一把多功能瑞士军刀。此时他看清前来的是一个身穿制服的年轻服务生。
“对不起先生,”服务生说,“今天电力供应不大好,电压低。”
他随声应付了几句,抬眼看见角落里一个女人在朝他挥手,于是径直走了过去。
女人三十来岁,化妆品和早早出现的少许皱纹在她的脸上划定着势力范围。新兴的皱纹羽翼未丰,权且处于下风。但它们知道终于一天会四处驰骋,将这女人的美貌销蚀殆尽。
“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容颜。”他想。
女人轻啜咖啡。开始叙述案情。
“最近一段时间,他,常常很晚回家。有时整晚呆在办公室。”女人说,“一定藏了一个女人。”
女人说:“不会错。”
“我相信我的直觉。”她说。
数十分钟后,张三起身告辞 ,他拿起桌边的帽子。咖啡在旁边袅袅生着雾气。
“千篇一律。”他想。
“不幸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他想。
“动物界的狮子可以有多个配偶”他想,“他们在春天交配。”
“赵忠祥。”他想,“挺紧的。”
张三按照女人的指示轻易找到了男人的办公楼,破旧古老,城市的疮疤。三层的小楼鲜有人进出,楼边有一条小巷,放着一个垃圾桶。楼里没有垃圾通道。
张三靠在对面楼的入口门边,晚上六点,男人准时进入楼里。
办公室的灯亮起来,在初春的夜晚燃起一丝暖意。窗帘被拉上了。张三点起一支烟。看烟雾慢慢升起,弥散在傍晚的夜色中。
烟还没抽完,他看见男人匆匆走出小楼,将一个黑色垃圾袋丢入垃圾桶,转身消失在小巷深处。张三缓缓走到垃圾桶边。天空在他头顶变成一线,他抬头看看,吸完这只烟。天还没有全黑。他踢倒垃圾桶,黑色塑料袋滚落出来,里面的东西撒落开,像一个破开腹部的人露出五脏六腑。
他看见一只用过的避孕套。
小楼里没有人走出来。张三走到楼道口,缓缓上楼,木质地板发出受压后的吱吱声,仿佛一个四十来岁的大叔压着少女。张三走到办公室门口,把耳朵贴了上去,里面悄然无声。门下的缝隙一片黑暗,似乎已经人去楼空。
他从口袋里拿出万能钥匙,轻轻插进锁孔,缓缓转动,仿佛把玩着少女的性器。他慢慢推开门,避免发出声响,惊动里面的人。屋里一片黑暗,张三四下巡视,些许光线从窗帘的缝隙里勉强透进来。他期望着在沙发上看见少女柔软的线条,像微光中的群山。
他遽然开灯,期望听到想象中少女的惊叫。墨镜的镜片映照出突然亮起的灯光,房间里一无所有。一个办公桌,一张老板椅,一个沙发,一个文件柜。
他扫了一眼窗帘下面,没有露出的少女小腿。他打开柜子,没有蜷缩的萝莉。
他感到一丝迷惘和巨大的空虚在房间里蔓延看来。他翻动桌子,四处查看,终于发现了平凡生活下的真相,婚姻的意义此时在他面前显现出来。
他发现桌腿上有一个孔。私人侦探张三伸出指头,孔口油的痕迹未干。
张三打开窗子,初春的晚风吹动窗帘,卷走屋内的湿热气息。他掏出手机,琢磨着怎么叫一辆卡车,将罪犯带到他的委托人面前。远处万家灯火,将一切伟大、浪漫、繁华和罪恶,勾勒成一片温暖荒凉的生活。
私人侦探张三缩在长风衣里暗自感叹。火车摇晃向前行驶,他看见窗外的树木移向后面。
这不是20世纪初,私人侦探的黄金时代。作风硬朗的暗探穿着风衣,衣领竖起,把眼神藏在墨镜后面。他们倾斜身体,从左轮手枪里射出子弹,敌人在火光前应声倒下。他们推开酒吧的窄门,嘈杂的环境中响着爵士乐。他们整上杯烈酒,以亨弗莱鲍嘉的做派一饮而尽。那是平克顿们的时代。
张三的思绪飘回到车厢里。对坐的少年有着不羁的发型,如秋冬季的台风横扫过旷野。他的T恤上写着“一剪美发屋”五个字,手上牛肉泡面的味道钻进张三的鼻孔里。张三以一种犀利的眼神紧盯着他,仿佛已洞悉这个少年的全部秘密。
“可能是个非主流。”他想。
张三戴上墨镜,灰色镜片遮挡住他眼睛。他左右四顾,车厢局促、摇晃、所有气味混杂在一起。穿便服的乘警在人群中穿行,将自己和乘客、小偷混合起来。这一辆在庞大的东方帝国版图上穿行的列车上,不会发生任何惊人的案件。生活的庞大和琐屑令人震惊。
一丝烦腻的心情从虚无中涌起。张三从风衣口袋中掏出记事本,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到此行的目的上来。这列火车穿越上千公里,从大西北走走停停,直奔新中国经济和罪恶的心脏上海。
照例,这是一宗不值一提的案件。张三在记事本上写下一行字:“1995年初春,一个主妇的愤怒与猜疑将我从西北引到上海。我将追查这一案件,直至真相大白。”他无疑是在对这场微小而平凡的琐事进行形式上的美化,就像他一直以来对所有事情所做的一样。
经历二十多个小时硬座火车考验,张三于1995年这个微有沙尘的初春抵达上海,北方的风沙一路追随着他,划过五个省份,到达这里已是强弩之末。张三在傍晚抵达,看见夜幕下的上海繁华如美国芝加哥。
“多少罪恶被掩盖在这繁华的夜幕下。”他想。
第二天上午9点。张三从火车站旁的十元旅店疾步走出,一只手稳住帽子,在初春的微风中的侧影宛若硬汉鲍嘉。少妇约他在一家咖啡馆见面。
三十五分钟以后,张三来到一家星巴克门口。他推门进入,阴天。店内灯光昏黄,恍惚中张三似乎看见一个人朝他迎面扑来,他下意识地向侧面移动脚步,右手伸进衣兜,这是他盼望已久的时刻:在一个富有情调的咖啡馆举枪击中敌人。可惜他的口袋中只有一把多功能瑞士军刀。此时他看清前来的是一个身穿制服的年轻服务生。
“对不起先生,”服务生说,“今天电力供应不大好,电压低。”
他随声应付了几句,抬眼看见角落里一个女人在朝他挥手,于是径直走了过去。
女人三十来岁,化妆品和早早出现的少许皱纹在她的脸上划定着势力范围。新兴的皱纹羽翼未丰,权且处于下风。但它们知道终于一天会四处驰骋,将这女人的美貌销蚀殆尽。
“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容颜。”他想。
女人轻啜咖啡。开始叙述案情。
“最近一段时间,他,常常很晚回家。有时整晚呆在办公室。”女人说,“一定藏了一个女人。”
女人说:“不会错。”
“我相信我的直觉。”她说。
数十分钟后,张三起身告辞 ,他拿起桌边的帽子。咖啡在旁边袅袅生着雾气。
“千篇一律。”他想。
“不幸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他想。
“动物界的狮子可以有多个配偶”他想,“他们在春天交配。”
“赵忠祥。”他想,“挺紧的。”
张三按照女人的指示轻易找到了男人的办公楼,破旧古老,城市的疮疤。三层的小楼鲜有人进出,楼边有一条小巷,放着一个垃圾桶。楼里没有垃圾通道。
张三靠在对面楼的入口门边,晚上六点,男人准时进入楼里。
办公室的灯亮起来,在初春的夜晚燃起一丝暖意。窗帘被拉上了。张三点起一支烟。看烟雾慢慢升起,弥散在傍晚的夜色中。
烟还没抽完,他看见男人匆匆走出小楼,将一个黑色垃圾袋丢入垃圾桶,转身消失在小巷深处。张三缓缓走到垃圾桶边。天空在他头顶变成一线,他抬头看看,吸完这只烟。天还没有全黑。他踢倒垃圾桶,黑色塑料袋滚落出来,里面的东西撒落开,像一个破开腹部的人露出五脏六腑。
他看见一只用过的避孕套。
小楼里没有人走出来。张三走到楼道口,缓缓上楼,木质地板发出受压后的吱吱声,仿佛一个四十来岁的大叔压着少女。张三走到办公室门口,把耳朵贴了上去,里面悄然无声。门下的缝隙一片黑暗,似乎已经人去楼空。
他从口袋里拿出万能钥匙,轻轻插进锁孔,缓缓转动,仿佛把玩着少女的性器。他慢慢推开门,避免发出声响,惊动里面的人。屋里一片黑暗,张三四下巡视,些许光线从窗帘的缝隙里勉强透进来。他期望着在沙发上看见少女柔软的线条,像微光中的群山。
他遽然开灯,期望听到想象中少女的惊叫。墨镜的镜片映照出突然亮起的灯光,房间里一无所有。一个办公桌,一张老板椅,一个沙发,一个文件柜。
他扫了一眼窗帘下面,没有露出的少女小腿。他打开柜子,没有蜷缩的萝莉。
他感到一丝迷惘和巨大的空虚在房间里蔓延看来。他翻动桌子,四处查看,终于发现了平凡生活下的真相,婚姻的意义此时在他面前显现出来。
他发现桌腿上有一个孔。私人侦探张三伸出指头,孔口油的痕迹未干。
张三打开窗子,初春的晚风吹动窗帘,卷走屋内的湿热气息。他掏出手机,琢磨着怎么叫一辆卡车,将罪犯带到他的委托人面前。远处万家灯火,将一切伟大、浪漫、繁华和罪恶,勾勒成一片温暖荒凉的生活。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