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文化---食洋蓟
一直以来对“食物与文化”这个话题很感兴趣,然而惭于自己的怠惰,一直没有读些书籍、写点像样的东西出来。大一下学期读过一篇苏俄文学的作品,作者与作品名称一概忘光,只记得写有许多种类的蘑菇,味道鲜美。食物比文学作品的影响深度与广度要强很多,但终究赖于那些贪嘴的作家推广 。譬如去江南大家都爱叫一道东坡肘子尝尝,甭管是不是子瞻的杰作,但终究是靠子瞻的名字叫响。还有小时候想吃“炒白果”,也是课文里学到的缘故(记得是老舍的作品)。还有袁枚的《随园食单》,汪曾祺谈吃等等一系列文人作品,不一一列举。敏感的官能,生动诱人的文字,食物靠他们传播,确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大不列颠食物味道之可怖,类别之匮乏是出了名的。老舍有句神吐槽在英国留学生之间流传甚广:“英国普通人家的饭食,好处是干净;茶是真热。口味怎样,我不敢批评,说着伤心。”到英国很久了,也胆战心惊的尝了他们几味菜肴,我这个较为宽容的嘴觉得还能吃下去的也就只有他们的国菜fish&chips一道而已。每次去超市采购也不过就那么几味,回来烧的菜肴也都是传统的中国饭食。校区对过的超市是埃村最大的, 蔬菜样式也要比别处多些。常常会有些样式奇特的蔬菜出现,好奇心强的我就会过去看看,但也仅限于用有道词典查查菜名。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被它独特的外观吸引,拍了照片,还查了名称:globe artichoke,洋蓟。
上学期只读了一本田晓菲的《赭城》,其中有一处援引了诗歌《塞维拉的巷子》,里面有一句:“黑暗层层剥落,好像一棵重重叠叠的洋蓟,逐一卸下青铜矛头。”读过诗又读过她后面一小段对洋蓟的品评,我突然有一种尝试一下这种食物的念头。虽然我知道在大不列颠尝试食物的危险细数比较高(比如我有一次买了一袋价格不菲的饼干,不想甜到发指的地步直接齁到了嗓子;再比如有一种蔬菜,味道很像呕吐物。)但出于对中国学者的信赖以及满足一下吃货的好奇心,前两天我花了合着20块人民币买了这么一棵像未开的莲花的蔬菜——洋蓟。(别吐槽,这和别的蔬菜比价格真不算贵。)
从网上查了它的烹制方法。可生吃,可煮食,能吃的地方只有剖开后根部的一点点。 为了安全起见,我选择了配着柠檬煮着吃。每一叶的“青铜矛头”都要剪去,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理解了这句诗,也由衷的佩服修辞之奇美。其实想要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丰富的经历和体验也是必不可少的。
切完破开是这个样子的:
看到这个剖面图,作家卡尔维诺的那篇评论《世界是一颗朝鲜蓟》(朝鲜蓟就是洋蓟)也就不难理解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现实是多样的、多刺的,而且层层相叠。就像朝鲜蓟。对我们而言,在一部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是可以不断将它剥开,像是一颗永远剥不完的朝鲜蓟,在阅读当中发现愈来愈多新层面。”
洋蓟很容易氧化,切开后必须立即涂上柠檬汁。不列颠柠檬产量很大,价格也便宜。前几天超市搞活动,一个台湾好友买了很多,用不完又怕坏,于是就送了我四五个。派上用场了。网上的做法很简单,把柠檬和洋蓟丢进锅里,加上盐,用水煮个半小时就可以了。
煮制过程当中,厨房里飘着淡淡的柠檬与蔬菜混合的香气,十分清雅。在我的烹饪守则里,保留蔬菜本身的清香与味道永远是列在首位的。我以为,所有的作料都是为了让蔬菜本身的味道诠释的更加完满。当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觉得我做饭味道不浓厚。(和其它三位中国舍友相比,从搬进gardenhouse来,我的生抽,油,料酒之类的,都比他们少用掉一瓶。而且我相信这个差距会继续不断拉大。。。)
烹饪教程说,洋蓟要沾着融掉的黄油,加上些盐,柠檬汁吃。英国的黄油价格十分便宜,而且种类丰富。在洋蓟快要出锅的同时我用微波炉融了一小块儿黄油。但后来吃的时候发现,沾着黄油到不如直接食用味道好。
洋蓟出锅图:
扒掉中间的毛刺部分,一叶叶的撕下,只吃根部软嫩的部分。我发动了其它三个姑娘一起来吃以想出一个比较熟悉的食物去形容它的味道,但最后四个人给出的答案是,洋蓟的味道就是有点像煮土豆,有点像煮红薯,有点像煮菜花茎,还有点像煮芦笋,但又跟这三种食物的味道都不通过的一种独特味道,回味略甜。
读到一篇对洋蓟比较全的介绍,算是作为对本文的扩展吧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2-09/21/content_2214743.htm
大不列颠食物味道之可怖,类别之匮乏是出了名的。老舍有句神吐槽在英国留学生之间流传甚广:“英国普通人家的饭食,好处是干净;茶是真热。口味怎样,我不敢批评,说着伤心。”到英国很久了,也胆战心惊的尝了他们几味菜肴,我这个较为宽容的嘴觉得还能吃下去的也就只有他们的国菜fish&chips一道而已。每次去超市采购也不过就那么几味,回来烧的菜肴也都是传统的中国饭食。校区对过的超市是埃村最大的, 蔬菜样式也要比别处多些。常常会有些样式奇特的蔬菜出现,好奇心强的我就会过去看看,但也仅限于用有道词典查查菜名。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被它独特的外观吸引,拍了照片,还查了名称:globe artichoke,洋蓟。
![]() |
上学期只读了一本田晓菲的《赭城》,其中有一处援引了诗歌《塞维拉的巷子》,里面有一句:“黑暗层层剥落,好像一棵重重叠叠的洋蓟,逐一卸下青铜矛头。”读过诗又读过她后面一小段对洋蓟的品评,我突然有一种尝试一下这种食物的念头。虽然我知道在大不列颠尝试食物的危险细数比较高(比如我有一次买了一袋价格不菲的饼干,不想甜到发指的地步直接齁到了嗓子;再比如有一种蔬菜,味道很像呕吐物。)但出于对中国学者的信赖以及满足一下吃货的好奇心,前两天我花了合着20块人民币买了这么一棵像未开的莲花的蔬菜——洋蓟。(别吐槽,这和别的蔬菜比价格真不算贵。)
![]() |
从网上查了它的烹制方法。可生吃,可煮食,能吃的地方只有剖开后根部的一点点。 为了安全起见,我选择了配着柠檬煮着吃。每一叶的“青铜矛头”都要剪去,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理解了这句诗,也由衷的佩服修辞之奇美。其实想要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丰富的经历和体验也是必不可少的。
切完破开是这个样子的:
![]() |
看到这个剖面图,作家卡尔维诺的那篇评论《世界是一颗朝鲜蓟》(朝鲜蓟就是洋蓟)也就不难理解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现实是多样的、多刺的,而且层层相叠。就像朝鲜蓟。对我们而言,在一部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是可以不断将它剥开,像是一颗永远剥不完的朝鲜蓟,在阅读当中发现愈来愈多新层面。”
洋蓟很容易氧化,切开后必须立即涂上柠檬汁。不列颠柠檬产量很大,价格也便宜。前几天超市搞活动,一个台湾好友买了很多,用不完又怕坏,于是就送了我四五个。派上用场了。网上的做法很简单,把柠檬和洋蓟丢进锅里,加上盐,用水煮个半小时就可以了。
![]() |
煮制过程当中,厨房里飘着淡淡的柠檬与蔬菜混合的香气,十分清雅。在我的烹饪守则里,保留蔬菜本身的清香与味道永远是列在首位的。我以为,所有的作料都是为了让蔬菜本身的味道诠释的更加完满。当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觉得我做饭味道不浓厚。(和其它三位中国舍友相比,从搬进gardenhouse来,我的生抽,油,料酒之类的,都比他们少用掉一瓶。而且我相信这个差距会继续不断拉大。。。)
烹饪教程说,洋蓟要沾着融掉的黄油,加上些盐,柠檬汁吃。英国的黄油价格十分便宜,而且种类丰富。在洋蓟快要出锅的同时我用微波炉融了一小块儿黄油。但后来吃的时候发现,沾着黄油到不如直接食用味道好。
洋蓟出锅图:
![]() |
扒掉中间的毛刺部分,一叶叶的撕下,只吃根部软嫩的部分。我发动了其它三个姑娘一起来吃以想出一个比较熟悉的食物去形容它的味道,但最后四个人给出的答案是,洋蓟的味道就是有点像煮土豆,有点像煮红薯,有点像煮菜花茎,还有点像煮芦笋,但又跟这三种食物的味道都不通过的一种独特味道,回味略甜。
![]() |
读到一篇对洋蓟比较全的介绍,算是作为对本文的扩展吧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2-09/21/content_2214743.htm
-
哈哈咕呱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20 12: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