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巴蜀文化
江津是巴蜀文化交融最激烈的地方,有人说巴文化的尾就是江津。巴文化的铁血刚毅自然可从江津人的耿直果敢中体现,而蜀文化的儒雅平和,也可从江津人的冷静宽容中看出端倪。而一种性格文化基因的形成,必然可从其文化建筑中寻到物证。
江津的宗教文化,仅从佛文化来说,显宗密宗均有。宋时禅宗在巴蜀属于极盛时期,佛学界有“言蜀者不可不知禅,言禅者尤不可不知蜀”之说。著名的石门大佛寺,全世界最大的观音造像,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佛,烟火鼎盛。而江津密宗与大足联系甚深,这可从石刻塑像上找到论据。石佛寺宋代摩崖造像,据说属于密宗,据说而已,没有找到具体物证,所以大家想去看看。但这只是理由之一,另一个不得不去的理由,是石佛寺的位置。从江津南岸东门处往北面看,眼前的山形苑如天设地造的莲花,其景象足以震撼所有的人。而石佛寺就在这莲蕊之中,这是否有什么风水内涵或别的深意呢?
江津的风水师当年为了兴文风助文脉,曾在城中心位置建造了奎星阁,建好后发现风水缺陷,所谓:“环视地脉,谓东南北三方稍陷,必大为培补,始足以崇礼势而壮黉宫。”认为应该在“鼎山之南,大江之北,当建两文塔。”于是有城南鼎山文塔和江津北岸高家坪文塔。两塔一阁,可“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作为津城文化,不应视为迷信,理当考查以探究竟。
(80年代美丽的奎星阁)
(90年代奎星阁四周)
(2008年商业化广场上的奎星阁)
2013年1月28日下午,课题组乘车前往江津德感高家坪,车到德感双龙,公路已新修,旧路难寻,只好停车问路。公交站旁正好有一候车老大娘,正好这老大娘要到中渡街,于是一同乘车前往。拐上去中渡的旧路,车就晃荡得厉害起来,原来这路面奇烂,小车在宽阔的烂路上左转右移,仍然让老大娘在颠簸中开骂起中渡街的三三厂等企业。车内一点不寂寞。
车到中渡街,老大娘下车,课题组问清方向,绕过江津精神病院和荷花米花糖厂,一段平整的水泥路突然出现,看来三三厂对自己的私属地盘,还是很讲究,毕竟是国营企业。车绕了几个弯,从正在新建的中渡街长江大桥引桥立交下面穿过,再向右转过一小石桥,从三三厂仓库前面转上机耕道,就开始了登山。严格意义上讲,这真不是公路。除了道路窄小外,路面上大块的片石,加上货车重压,车辙中间突起一道土杠,课题组不是越野型,既要避免底盘受伤,又怕轮子陷进沟里,好几处坡形奇陡,弯度极大,路面大石镶嵌的地方,不得不停车起步,以一档前行。好在坡路不长,大约二十分钟,小车终于到达山顶。
一、江津鬼城:高家坪城市泡沫
到达高家坪第一要做的事就是问路,好在公路右边就是占地极大且崭新的小城市,这让课题组大为兴奋,同时也大为震惊:如此奇烂的公路,山顶居然有占地几百亩的城市新街。
踏上干净整齐的城市街道,举目一望,全是两层楼高的独幢别墅,令人惊奇的是:大街上居然没有人们活动的痕迹。一目空旷,房门紧闭,有的门窗已经斑驳落漆,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让人陡生恐怖之感。
(空城鬼域,毫无生机。)
我们不相信这是鬼域,齐刷刷四处奔走,东西赴空之后,大家慌乱几分钟,决定分头找人。一人沿大街向前方走到底,一人向城市右边的高地走。十多分钟后,我们没有看到一个人,连条野狗也没有,眼前只是废弃的建筑和完好的别墅。在街道入口处,生锈的铁架下发现一块宣传标语:花果山·西苑,农民新村。原来这不是别墅,是农民新村。考查人员最终确定:这是一座空城。
(新城占地面积很大,没有找到一处可以将整个新城纳入镜头的地方)
于是往回,看到城镇对面的小坡上有一户人家,高声喊话,终于走出一老大爷,一问,方知这是三年前开发的新农村建筑。老人家说没有得到政府批文,一直荒着,从来没有人去住过。所有建筑材料全从上山这条路运来,这是村里唯一通向外界的公路。想到来时的艰难,真感叹当年的运输车司机技术高超。
不过庆幸的是,问起石佛寺,老人家说已经引过几批人去过,可以为我们带路,费用不高,我们大喜。
二、西蜀第一禅林:曾经的辉煌只剩四龛
车往回路开了几分钟,大爷说可停在路边。下车后大爷带路,我们紧跟其后。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完全不是路,前一段在农家田土里穿行,后一段在悬崖边齐腰的丝茅草中挪动,仅有一丝缝隙可依稀辨出曾有人走过,草隙中布满砾石,脚下左右晃动。好在老人家走得很平稳,我们很放心。
走完悬崖路,终于看到乡间正宗小路,仅供一双脚的宽度,但总算能看见细条式的路面。老人的话多起来,讲起这里的传说,五牛分尸的故事,以及他们小时看见的寺庙情景。乡间的狗见了生人,不断狂吠,空空的山谷显得很是热闹。走过一户人家门前,我们就直接穿进花椒林,花椒树长势茂密,树身低矮,枝上尖刺横兀,不得不弓着身子,小心翼翼地穿行。刚出花椒林,还没有回过神来,老人就说到了。抬头一看,只是一片竹林,哪有庙?想象中石佛寺应该至少是一座庙宇吧,怎么会是一片竹林呢?
这时随行中有人叫出声来:哎呀,好多菩萨呀。顺着手指,看见茂密的竹林里有奇大的黑石一尊,石头下面,刻着许多整齐的小菩萨。
佛和菩萨就住在这样的旷野林下?连廉租房也算不上,“蚁居”一词对他们都太奢侈。
悲悯中觉得很是凄惨,赶紧蹲下身照像,觉得一切悲剧都好象跟自己有关,心中千万遍对佛们说对不起。也许本能中感觉我们本地先人们至少对佛犯下了重罪。
黑石右下边有五层雕塑,可惜许多雕像头部已被敲落。老人说这是文革时打掉的。
黑石中间有一龛较大的佛像,是千手观音像,男身,有新修复的痕迹,造像生动,身形飘逸,颇现风采,神情之间,多有威仪之感。可惜辐射周围的千手已经被破坏。我国东晋以前,观世音菩萨塑像都是男身,甚至唐代以前寺庙中的观音塑像多数]也是男性。千手观音的全称是“千手千眼观音”或“千眼千臂观音”,是密宗的六观音之一,地位仅次于佛。我们由此推断石佛寺与密宗有关,也解答了江津存在密宗的历史。密宗是佛学的高层次修炼,由龙树菩萨在佛祖涅盘400年后推出,历来为各宗所推崇。
老人引我们转向左面再右折,一条小路向下通向一家农户后院,黑石紧邻农户右边。老人很熟悉地跟他们打招呼,一对年老的农户主人正在准备年货,松枝香味里,腊肉的气息弥漫开来,浓浓的年味在空旷的山野里回荡。
老人说,这就是石佛寺的位置,站立的地方是寺庙上殿。但周围看不到任何大殿物证,甚至一块庙瓦也没有。跟普通农家后院没有两样,我们实在想不通这就是建于宋代的千年古刹。当我们目光从奢望的想象中收回来,终于看到紧挨着地面的一块石碑。石碑长满青苔,斑驳绿离,部分字迹模糊,好不容易看到“赐进士河万安察同副使”字样,猜想这是明朝进士、四川眉山东坡人万安曾到此朝拜石佛。万安是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第二甲第一名传胪,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吏部尚书、少傅、华盖殿大学士等,他回家途中或视察州府调研时来此拜佛,当地官方或寺庙刻石记载,极有可能。
碑刻上还有“寿山百年衣钵知谁”等字,大体是劝人信佛积聚功德的诗文。可惜这碑刻位处薰烤腊肉的旁边,如果薰烤物多一些,松枝的香火就会把碑刻全部笼罩进去了。
老人们说这是上殿,原来有六座大佛像,文革时被推倒砸碎。碎石旧物早就不见了,只剩上方一块青色大石,石前凿开一方,刻有文字。部分已经风化,部分还能识认。大体是讲石佛寺的由来和衰落及重建情况。字有“镌刻如来诸佛之像,寺因改名石佛”,说明当时四周石头众多,或在石头四周雕刻佛像,所以改寺名为石佛。碑有“……西蜀第一禅林,元末夏主明升窃据重庆”,说明元末之前石佛寺香火旺盛,被誉为“西蜀第一禅林”。但对这一誉称我们颇有质疑,因为蜀中禅林极多,能誉为第一,其规模规格和高僧数量应是川中顶级,而我们目及范围,怎么也跟第一禅林联系不上。不过随后两位老人的介绍让我们又产生了一点自信。老人说当年这谷内从江边到山顶,全是寺庙,香火鼎盛。我们目测这江边到山顶的距离和谷的宽度,感觉其面积比遂宁的广德寺更大,仅江边到山顶应该有两公里以上吧,如果再算上山顶的长度,那就更大了。加之此处密宗道场,这称誉也不排斥确有其实。碑文字也说明元朝末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国,其子明升占据重庆,给寺庙带来灾祸。因此后有“委弃剥落于榛棘草莽之间几灭(此字模糊,猜测)矣”,明末战乱带来寺庙荒芜,以至“岂不遂至于泯泯之况”。
(碑文上有“西蜀第一禅林”字样,“西蜀”是因四川在中原西面,所以是对四川的称呼,重庆直辖前,重庆属四川。但眼前的景象无论如何让我们无法相信。遂宁广德寺有“西来第一禅林”之誉,成都昭觉寺有“川西第一禅林”称呼,与“西蜀第一禅林”均不冲突。)
随后明朝建立,“大云禅寺作大福田为大夫说诸般……为栖禅之所,为钟楼以警晨众(此字模糊,猜测)为正……,开济三途诱掖群迷……,新之师戒律端整……,县诸大夫首为募禄而施十方尘*(此字不可认)……果以赡供养,不三四年间,楼宇穷极(此字模糊,猜测),金碧辉煌……一旦复新……大其道场,岂地不自盛因人而盛者”,说明寺庙在明代光复及以后香火兴盛的情境。
(碑文上“大其道场,岂地不自盛因人而盛者”字样,表明石佛寺中兴,高僧辈出,香客众多)
碑文结尾处,有江渊题的《古佛禅院》诗:招提高耸与天邻,夕梵晨钟远近闻。出洞龙翻千嶂雨,上楼僧踏一梯云。巉岩古记何年刻?深院名香尽日焚。安得投闲居此地,北林猿鹤想同群。此诗禅意颇深,但题诗对象是县南百五里的三府庙,移作此地借用,大意是说此地复修后环境清幽,适宜修佛吧。
碑刻落款为:“右翰林**(此两字不可认)题。无奈两字不可认,关键地方,难获关键人物。权当随缘吧。
时间为“大明正统元年丙辰”,即1436年。
猜想跟江渊有关,江渊1426年科中乡试,1430年中进士,随即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之职。1436年回乡或捐助功德,均有可能。万安则在江渊之后,均为四川同乡,同朝为官,应有交谊。
从碑石处下来,回到原地。往下是原来石佛寺的下殿,现在已经完全变成农户的住地。房屋没有后门,需绕到前面才能进入。走到前面农家坝子,当年殿堂的痕迹依然可辨。屋主人说石阶跟当年一模一样。坚实的青石整齐地排砌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写在破损的石块上。佛们当年不仅仅是被强拆,还遭暴力屠杀。房主指着远处的断石说,那是菩萨的身子,这是菩萨的头。坝子全是大青色条石铺成,几百年了,它们显得稳静而无奈。但我们依然茫然,因为除了看到破败的土房,甚至漏风的墙圮,我们不知道佛的塑像在哪里?
老人只顾往屋子里走,见我们迷茫,回头说佛像在屋里。跟着老人走进右边偏屋,残垣般的土墙屋光线昏暗,屋子空荡荡,一张旧凳子蒙满灰尘。老人移开硕大的纸板,光线突然射进来,移步向前,屋外石壁里红布遮盖的观音与佛像庄严呈现,眼前顿时辉煌起来,寺庙神圣的气场一瞬间就感觉到了。
原来小屋与大石紧挨着,中间隔着一条砌得整齐的小水沟疏导雨水。
赶紧弯下腰拜上几拜,心里紧呼阿弥陀佛。完全忘记了外面的破败与残损,小屋后门]紧对着的,就是观音懒坐像,神态慵懒,意态平和,抱一膝而坐,袒胸露腹,面像端庄饱满,生活化倾向明显,与大足媚态观音颇有几分神似。这让我们再次确认石佛寺雕像与大足密宗道场确有关联,与密宗的修行理念似乎也有神通处。龛左右壁镂空雕二飞天,刻笔简洁,衣袖当风,飘带起舞。下方各有一单膝跪地的端花仙子。中间一龛是佛教故事九龙浴太子图,太子雕像笔法圆润,神态平静,肌肤光洁饱满,四周九龙保存完好,唯部分龙头已蚀。右边一龛中间塑花师如来佛像坐像,左右塑日月菩萨,佛像庄严,祥和宁静。另侍女六个,两大四小,另有二飞天及龙像。
屋主说市文物局每月拨200元给他们,算是照看费。
三、中华莲城:江津出身时的真正原名
从小屋出来,屋主老人引我们向右拐,穿过与下面一户农家的过道,就转到最先看到的黑色大石的正下方。原来竹林丛中的这尊大石与原来的大殿一样,面南背北,南面对着长江,向前是几江镇东门,再向前延伸,就是江津八大景区之首的鼎山。该处山形仿佛一个半弧形,弧口在长江边,有一泓溪水流出,此溪水上游百米,是江津后八景之一的“浒溪烟雨”,明代工部尚书江渊赞曰:推窗坐对心神娱,彷彿缃缣开画图。此弧形从江边东面循山而上,至山顶后山形向西平延至新城处,然后沿龙蹬山南下,至江边坡形折而向东,形成弧口。江渊的江津八景,曾将此弧形所括之山,命名为“马骁春色”,称其“在县对江北岸,其山萦曲。周三里,形势峭拔。宋骁骑将军马邈葬于此,故名。”赞其“丹崖碧嶂如排列,乾坤秀气钟奇绝。”。
其实这还不是此山最精彩的地方,最神工之处在于这半弧形的山顶中间蜿蜒而下一山,此山势独特,向下居然象一枚果子悬在弧中。即此山起于山顶,却终于半弧形的中间,圆润饱满,从江津南岸一望,半弧形山苑如莲瓣盛开,而山中这圆润兀立的山头,仿佛莲蕊突起,惟妙惟肖。江渊称赞此为:“何须扼险夸天堑,已荷生贤表地灵。”江渊认为,这荷花山呈现,是江津地灵人贤的象征。结合江津八景之一的莲花石,就不难理解江津真正的风水灵性了:江津的第一涵义,谓长江上之要津,其实从佛学的角度,生命就是一条长河,因此它意味着对佛莲的追求才是生命的关键环节,或曰终极意义。即不要迷失人生的方向。津为渡口,佛莲可渡人也。江津的第二涵义,应该说是第一意义的本义,即江津真名应该叫莲城。从上游万里长江第一个最大的脚踏莲花佛,到江津北岸的莲花山,几江水底的莲花石,组成了莲的阵容。其实从北岸遥望几江,几江镇冲积坝苑如一片圆润的荷叶泊在水中,鼎山好似荷杆亭亭玉立,与南岸的莲山呼应,神灵杰作,真真是中华第一莲城。
(远望江津如泊在水中的荷叶,远处的鼎山好似荷杆亭亭)
(上游大佛寺有国内最大的脚踏莲花佛)
(长江在江津段,被称为“几江”,江底奇观:莲花石)
如果当初几江镇整个城市规划按照莲形布局,所有到过江津的人,无一不留下深刻印象,包括整个建筑喻示的佛性旨意,生命归旨在内。这才是江津地域文化的核心:它昭示着生命之理,佛性之理。可惜懂建筑技术的人不少,懂建筑文化的人难觅。现在江津遗爱池商圈重建,此是江津风水最佳地段,却命名“万千城”,弹丸之地,平坝之间,何来万千?实在是不伦不类,毫无文化内涵。其价值导向,更是与传统文化相去甚远。可悲!
当年江津的风水师在龙蹬山临江折而向东的最高处,建有最大的文风塔,可惜抗战时此塔成了日军轰炸重庆的导航标志,被拆除。抗战胜利后,曾拟作为对日战争赔偿索物,后因内战而搁置。此塔作为文脉风水,其现实意义其实很明显:江津城东门处原是抗战时民国佛学大师欧阳竟的支那佛学院之蜀院,后改为人民公园,临江处原建有东西两亭,可浴风、观山、听涛、品烟、看江、赏荷、瞻塔。七景悦心,高雅意境,津城人不可不去之处也。仰望北塔,其实就是对一个群体进行心理暗示与价值导向,这是建筑物最核心的意义。普通民众会在潜意识强化兴教重文风气,佛性缘际之人,可进而悟道,明心见性,了悟生命大本质,是江津建筑的精华。只可惜此处亭已没,江风烈,回流转折之迹已消,江津的文化被没有文化的设计破坏贻尽。
回头说石佛寺,千年古刹座北朝南,与鼎山遥遥想望,每天以晨钟暮鼓送走如流岁月,“古寺晓钟”成为江津八景之一。江渊“县北,隔江里许,有石佛山,上有石佛寺,有巨蟹泉”,并说此为“名山”。此钟声对“几多逐利求名者”有“夜半吼长鲸”的功效,针对“满朝却听长乐起,肥马貂裘艳青史”的世俗社会来说,“寤起烧灯究经文”的贤士,才是真正的大智者。
黑石正南面,搭有一石砌小屋,屋主人打开钥匙,内有一龛,塑地藏王菩萨及二传者,须眉座,有盘龙,两侍者其一执法器。石壁风化严重,颜色多已剥落,龛右侧塑有小佛像,部分头部已残损。墙石孔大,冬风横入,其景凄凉。
仰毕,心情深重。走出小屋,领队的老人说下面山坡荒地还有许多大石头,上有佛像。我们随其下行,穿过花椒地,看到许多青黑大石,上有小佛像,多已破损。大家觉得这一绕行可能会错过礼佛机会,于是让老人重新带回石佛寺小屋处,向屋主人捐些功德,要来两柱香烛纸钱,先在右侧小屋处礼敬观音、太子和花师如来佛等佛菩萨,然后出来折向右转,在地藏王菩萨处烧香礼拜。
回去的路上,老人说本地乡民很希望能重建石佛寺,投资大量金钱建一座空城,如果投在寺庙修复上,无论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恐怕价值更高。老人说现在空城地段,是龙蹬山的尾,是龙尾身盘绕的柱子处,龙头在江边喝水,历来都没有建过屋,大家谁也不去住。看来乡民自有乡民的风水观,江津属巴文化地域,巴文化历来与巫文化合流,并称巴巫文化,民间巫术风水盛行,这跟巴地山川峻峭、恶风毒瘴的地理特性有关。其实我们认为新城修建整体非常漂亮,如果石佛山进行寺庙旅游及经济林开发,新城的意义还是非常明显的。老人说这叫龙蹬山,我们存疑。江津正宗的龙蹬山应该在骆崃山,那里有天子攀登过的山峰,故名。我们估计此城没人住更多是经济原因,或是宣传不到位,后续开发没有跟上等。也许还有别的吧。
(新城建在山顶,沐风冒雨,与中国传统居家建筑于歇风之处大相径庭。)
四、一点思考:地域文化是群体生命的文化襁褓
关注地域文化,意义不在于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更多的是文化挖掘与保护,为后代子孙留下精神财富。当代教育注重政治与主流文化价值的宣传,这是正确的。但其实个体或地域群体生命的成长,最初和最后,其实还是落脚于地域文化。从小我们就在当地的民俗民风中耳闻目睹,在起居作息中感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因此关注地域特质,强化地域文化建设,通过地域建筑与文化宣传进行引导,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比如历史、名人、古迹、建筑、传说、神话、地形、民俗、节日等等,打造良性文化氛围,正确引导一个群体的文化建构与价值导向,这应该成为与GDP同样重要的政绩考查。
比如江津滨江路,基本就是万里长江上的一条生态路,没有文化痕迹。江津古老的九门,其实完全可以在滨江路原来的相应路段上仿古建筑城楼,内置相应的文字资料。即可了解津城历史,又可登高阅读津城十六景,对比古贤诗意,提升素养。同时对江津旅游之城,宜居之城,内涵之城,文化之城,生命之城的打造,未尝不是得意之笔。
比如说饮食文化,如果把当年抗战名人来津吃的名菜,一一复制出来,写上当年名人佳话品评,肯定是江津饮食业的一道风景。比如江津绅士宴请陈独秀的酒席名菜,或陈独秀宴请清华校长罗家伦与傅斯年的酒席名菜等等,这样的产业才是文化产业。井冈山的一道回锅肉或红烧肉,只因是毛主席喜欢的,所有凡到韶山的人没有不品尝一探究竟的。
比如遗爱池重建,可根据商圈地形,结合莲文化要素进行设计,与江北莲山,江心莲石,江南莲叶,鼎山莲杆呼应,那么在重庆六大商圈中,将是唯一让所有来过的人留下深刻印象,并愿意来投资的地方,也是对江津地域文化重建,留下百年德绩。江津莲文化方阵,借此得到光大宣传,对本土民众的群体心理引导也将功莫大焉。
当然,在我们没有能力开发的时候,建立保存原貌,盲动将带来破坏。比如石佛寺与石佛山,它们的开发应该有更完善的方案。
五、江津性格:莲文化为底色的巴韬蜀略
莲文化是江津人的核心文化基因,早已深入到江津人的血液里。江津之所以是巴蜀文化交融最成功的地方,除其地理位置外,还跟莲文化的大善特性有关。善包容一切,这成为江津群体的人格底色。江津是重庆天然的卫星城市,巴文化的铁血精神,自然能在江津体现。现存麻柳鹤山坪、先锋金沙寨和金紫山历来是江津南防军事重地,均留下尚武遗迹,中山镇双峰寺曾有武僧超过500人,现改建为“西少林寺”,与江津“武术之乡“的荣誉更加名实相符。当然蜀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明显,这体现在寺庙、兴教、重文、惜生上,是周围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莲文化的大善,成就了江津人的胸襟与心境,“长寿之乡”的美称既跟江津优质地理环境有关,更是江津人佛莲善根的福报,珍爱生命,拥有生命的长度与舒适度,是江津人习俗起居遵循的原则,也成为江津群体的生命特质。
在蜀文化物证上,除前面提及的三大文风塔外,江津人毕申是重庆地区史载的第一个进士。北宋时,词圣苏轼的长子苏迈率本家族迁居江津;南宋中期,诗圣杜甫的十三世孙杜莘老率家族迁入江津,为江津注入优秀文化血液。江津大小书院十多所,是重庆地区书院最多的地方。江北岸的清栖书院是工部尚书江渊读书的地方,并从此处进京直接考中进士。几江书院成为重庆市历史最悠久的小学,已有270多年历史,该院开办至光绪末年废科举为止的百余年间,共考上举人91人,进士17人。白沙聚奎书院孕育了诗人吴芳吉、国画家张采芹、书法家邓少琴、科学家周光召等,陈独秀、冯玉祥、肖湘、周浩然、吴宓、佘雪曼、于右任、陈立夫等众多名人登坛讲学,是川渝两地保存最完好的清代书院。江津是重庆地区最早建“学宫‘的地方,当年重庆各地优秀举子全部云集江津学宫进行备考复习,然后参加京城科举,仅嘉清至崇祯100年中,江津本地共考中进士26人,举人93人,其教风之盛,可见一斑。清末新学兴起后,至1913年,全县有学堂达203所,数量名列当时全省之首。而且门类齐全,有小学、中学,师范、职校,女校等。抗日时期,江津是重庆三大抗战文化区之一。寺庙道观方面,无论数量、规格、内涵、规模均有可圈可点,除上游大佛寺有世界最大的观音佛像外,四面山朝源观的奇联,至今无人能解读。
巴武蜀文,建立在莲文化的大善之上,碰撞交融,形成江津人乐观、自足、冷静、刚毅、善众、果敢、激情、开拓、博广、好施、亲和等文武双全的将帅品质,江津”帅乡“两字,已经浓缩了江津人的性格基因。
阿弥陀佛!感谢上苍!
江津的宗教文化,仅从佛文化来说,显宗密宗均有。宋时禅宗在巴蜀属于极盛时期,佛学界有“言蜀者不可不知禅,言禅者尤不可不知蜀”之说。著名的石门大佛寺,全世界最大的观音造像,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佛,烟火鼎盛。而江津密宗与大足联系甚深,这可从石刻塑像上找到论据。石佛寺宋代摩崖造像,据说属于密宗,据说而已,没有找到具体物证,所以大家想去看看。但这只是理由之一,另一个不得不去的理由,是石佛寺的位置。从江津南岸东门处往北面看,眼前的山形苑如天设地造的莲花,其景象足以震撼所有的人。而石佛寺就在这莲蕊之中,这是否有什么风水内涵或别的深意呢?
江津的风水师当年为了兴文风助文脉,曾在城中心位置建造了奎星阁,建好后发现风水缺陷,所谓:“环视地脉,谓东南北三方稍陷,必大为培补,始足以崇礼势而壮黉宫。”认为应该在“鼎山之南,大江之北,当建两文塔。”于是有城南鼎山文塔和江津北岸高家坪文塔。两塔一阁,可“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作为津城文化,不应视为迷信,理当考查以探究竟。
(80年代美丽的奎星阁)
(90年代奎星阁四周)
(2008年商业化广场上的奎星阁)
2013年1月28日下午,课题组乘车前往江津德感高家坪,车到德感双龙,公路已新修,旧路难寻,只好停车问路。公交站旁正好有一候车老大娘,正好这老大娘要到中渡街,于是一同乘车前往。拐上去中渡的旧路,车就晃荡得厉害起来,原来这路面奇烂,小车在宽阔的烂路上左转右移,仍然让老大娘在颠簸中开骂起中渡街的三三厂等企业。车内一点不寂寞。
车到中渡街,老大娘下车,课题组问清方向,绕过江津精神病院和荷花米花糖厂,一段平整的水泥路突然出现,看来三三厂对自己的私属地盘,还是很讲究,毕竟是国营企业。车绕了几个弯,从正在新建的中渡街长江大桥引桥立交下面穿过,再向右转过一小石桥,从三三厂仓库前面转上机耕道,就开始了登山。严格意义上讲,这真不是公路。除了道路窄小外,路面上大块的片石,加上货车重压,车辙中间突起一道土杠,课题组不是越野型,既要避免底盘受伤,又怕轮子陷进沟里,好几处坡形奇陡,弯度极大,路面大石镶嵌的地方,不得不停车起步,以一档前行。好在坡路不长,大约二十分钟,小车终于到达山顶。
一、江津鬼城:高家坪城市泡沫
到达高家坪第一要做的事就是问路,好在公路右边就是占地极大且崭新的小城市,这让课题组大为兴奋,同时也大为震惊:如此奇烂的公路,山顶居然有占地几百亩的城市新街。
踏上干净整齐的城市街道,举目一望,全是两层楼高的独幢别墅,令人惊奇的是:大街上居然没有人们活动的痕迹。一目空旷,房门紧闭,有的门窗已经斑驳落漆,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让人陡生恐怖之感。
(空城鬼域,毫无生机。)
我们不相信这是鬼域,齐刷刷四处奔走,东西赴空之后,大家慌乱几分钟,决定分头找人。一人沿大街向前方走到底,一人向城市右边的高地走。十多分钟后,我们没有看到一个人,连条野狗也没有,眼前只是废弃的建筑和完好的别墅。在街道入口处,生锈的铁架下发现一块宣传标语:花果山·西苑,农民新村。原来这不是别墅,是农民新村。考查人员最终确定:这是一座空城。
(新城占地面积很大,没有找到一处可以将整个新城纳入镜头的地方)
于是往回,看到城镇对面的小坡上有一户人家,高声喊话,终于走出一老大爷,一问,方知这是三年前开发的新农村建筑。老人家说没有得到政府批文,一直荒着,从来没有人去住过。所有建筑材料全从上山这条路运来,这是村里唯一通向外界的公路。想到来时的艰难,真感叹当年的运输车司机技术高超。
不过庆幸的是,问起石佛寺,老人家说已经引过几批人去过,可以为我们带路,费用不高,我们大喜。
二、西蜀第一禅林:曾经的辉煌只剩四龛
车往回路开了几分钟,大爷说可停在路边。下车后大爷带路,我们紧跟其后。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完全不是路,前一段在农家田土里穿行,后一段在悬崖边齐腰的丝茅草中挪动,仅有一丝缝隙可依稀辨出曾有人走过,草隙中布满砾石,脚下左右晃动。好在老人家走得很平稳,我们很放心。
走完悬崖路,终于看到乡间正宗小路,仅供一双脚的宽度,但总算能看见细条式的路面。老人的话多起来,讲起这里的传说,五牛分尸的故事,以及他们小时看见的寺庙情景。乡间的狗见了生人,不断狂吠,空空的山谷显得很是热闹。走过一户人家门前,我们就直接穿进花椒林,花椒树长势茂密,树身低矮,枝上尖刺横兀,不得不弓着身子,小心翼翼地穿行。刚出花椒林,还没有回过神来,老人就说到了。抬头一看,只是一片竹林,哪有庙?想象中石佛寺应该至少是一座庙宇吧,怎么会是一片竹林呢?
这时随行中有人叫出声来:哎呀,好多菩萨呀。顺着手指,看见茂密的竹林里有奇大的黑石一尊,石头下面,刻着许多整齐的小菩萨。
佛和菩萨就住在这样的旷野林下?连廉租房也算不上,“蚁居”一词对他们都太奢侈。
悲悯中觉得很是凄惨,赶紧蹲下身照像,觉得一切悲剧都好象跟自己有关,心中千万遍对佛们说对不起。也许本能中感觉我们本地先人们至少对佛犯下了重罪。
黑石右下边有五层雕塑,可惜许多雕像头部已被敲落。老人说这是文革时打掉的。
黑石中间有一龛较大的佛像,是千手观音像,男身,有新修复的痕迹,造像生动,身形飘逸,颇现风采,神情之间,多有威仪之感。可惜辐射周围的千手已经被破坏。我国东晋以前,观世音菩萨塑像都是男身,甚至唐代以前寺庙中的观音塑像多数]也是男性。千手观音的全称是“千手千眼观音”或“千眼千臂观音”,是密宗的六观音之一,地位仅次于佛。我们由此推断石佛寺与密宗有关,也解答了江津存在密宗的历史。密宗是佛学的高层次修炼,由龙树菩萨在佛祖涅盘400年后推出,历来为各宗所推崇。
老人引我们转向左面再右折,一条小路向下通向一家农户后院,黑石紧邻农户右边。老人很熟悉地跟他们打招呼,一对年老的农户主人正在准备年货,松枝香味里,腊肉的气息弥漫开来,浓浓的年味在空旷的山野里回荡。
老人说,这就是石佛寺的位置,站立的地方是寺庙上殿。但周围看不到任何大殿物证,甚至一块庙瓦也没有。跟普通农家后院没有两样,我们实在想不通这就是建于宋代的千年古刹。当我们目光从奢望的想象中收回来,终于看到紧挨着地面的一块石碑。石碑长满青苔,斑驳绿离,部分字迹模糊,好不容易看到“赐进士河万安察同副使”字样,猜想这是明朝进士、四川眉山东坡人万安曾到此朝拜石佛。万安是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第二甲第一名传胪,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吏部尚书、少傅、华盖殿大学士等,他回家途中或视察州府调研时来此拜佛,当地官方或寺庙刻石记载,极有可能。
碑刻上还有“寿山百年衣钵知谁”等字,大体是劝人信佛积聚功德的诗文。可惜这碑刻位处薰烤腊肉的旁边,如果薰烤物多一些,松枝的香火就会把碑刻全部笼罩进去了。
老人们说这是上殿,原来有六座大佛像,文革时被推倒砸碎。碎石旧物早就不见了,只剩上方一块青色大石,石前凿开一方,刻有文字。部分已经风化,部分还能识认。大体是讲石佛寺的由来和衰落及重建情况。字有“镌刻如来诸佛之像,寺因改名石佛”,说明当时四周石头众多,或在石头四周雕刻佛像,所以改寺名为石佛。碑有“……西蜀第一禅林,元末夏主明升窃据重庆”,说明元末之前石佛寺香火旺盛,被誉为“西蜀第一禅林”。但对这一誉称我们颇有质疑,因为蜀中禅林极多,能誉为第一,其规模规格和高僧数量应是川中顶级,而我们目及范围,怎么也跟第一禅林联系不上。不过随后两位老人的介绍让我们又产生了一点自信。老人说当年这谷内从江边到山顶,全是寺庙,香火鼎盛。我们目测这江边到山顶的距离和谷的宽度,感觉其面积比遂宁的广德寺更大,仅江边到山顶应该有两公里以上吧,如果再算上山顶的长度,那就更大了。加之此处密宗道场,这称誉也不排斥确有其实。碑文字也说明元朝末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国,其子明升占据重庆,给寺庙带来灾祸。因此后有“委弃剥落于榛棘草莽之间几灭(此字模糊,猜测)矣”,明末战乱带来寺庙荒芜,以至“岂不遂至于泯泯之况”。
(碑文上有“西蜀第一禅林”字样,“西蜀”是因四川在中原西面,所以是对四川的称呼,重庆直辖前,重庆属四川。但眼前的景象无论如何让我们无法相信。遂宁广德寺有“西来第一禅林”之誉,成都昭觉寺有“川西第一禅林”称呼,与“西蜀第一禅林”均不冲突。)
随后明朝建立,“大云禅寺作大福田为大夫说诸般……为栖禅之所,为钟楼以警晨众(此字模糊,猜测)为正……,开济三途诱掖群迷……,新之师戒律端整……,县诸大夫首为募禄而施十方尘*(此字不可认)……果以赡供养,不三四年间,楼宇穷极(此字模糊,猜测),金碧辉煌……一旦复新……大其道场,岂地不自盛因人而盛者”,说明寺庙在明代光复及以后香火兴盛的情境。
(碑文上“大其道场,岂地不自盛因人而盛者”字样,表明石佛寺中兴,高僧辈出,香客众多)
碑文结尾处,有江渊题的《古佛禅院》诗:招提高耸与天邻,夕梵晨钟远近闻。出洞龙翻千嶂雨,上楼僧踏一梯云。巉岩古记何年刻?深院名香尽日焚。安得投闲居此地,北林猿鹤想同群。此诗禅意颇深,但题诗对象是县南百五里的三府庙,移作此地借用,大意是说此地复修后环境清幽,适宜修佛吧。
碑刻落款为:“右翰林**(此两字不可认)题。无奈两字不可认,关键地方,难获关键人物。权当随缘吧。
时间为“大明正统元年丙辰”,即1436年。
猜想跟江渊有关,江渊1426年科中乡试,1430年中进士,随即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之职。1436年回乡或捐助功德,均有可能。万安则在江渊之后,均为四川同乡,同朝为官,应有交谊。
从碑石处下来,回到原地。往下是原来石佛寺的下殿,现在已经完全变成农户的住地。房屋没有后门,需绕到前面才能进入。走到前面农家坝子,当年殿堂的痕迹依然可辨。屋主人说石阶跟当年一模一样。坚实的青石整齐地排砌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写在破损的石块上。佛们当年不仅仅是被强拆,还遭暴力屠杀。房主指着远处的断石说,那是菩萨的身子,这是菩萨的头。坝子全是大青色条石铺成,几百年了,它们显得稳静而无奈。但我们依然茫然,因为除了看到破败的土房,甚至漏风的墙圮,我们不知道佛的塑像在哪里?
老人只顾往屋子里走,见我们迷茫,回头说佛像在屋里。跟着老人走进右边偏屋,残垣般的土墙屋光线昏暗,屋子空荡荡,一张旧凳子蒙满灰尘。老人移开硕大的纸板,光线突然射进来,移步向前,屋外石壁里红布遮盖的观音与佛像庄严呈现,眼前顿时辉煌起来,寺庙神圣的气场一瞬间就感觉到了。
原来小屋与大石紧挨着,中间隔着一条砌得整齐的小水沟疏导雨水。
赶紧弯下腰拜上几拜,心里紧呼阿弥陀佛。完全忘记了外面的破败与残损,小屋后门]紧对着的,就是观音懒坐像,神态慵懒,意态平和,抱一膝而坐,袒胸露腹,面像端庄饱满,生活化倾向明显,与大足媚态观音颇有几分神似。这让我们再次确认石佛寺雕像与大足密宗道场确有关联,与密宗的修行理念似乎也有神通处。龛左右壁镂空雕二飞天,刻笔简洁,衣袖当风,飘带起舞。下方各有一单膝跪地的端花仙子。中间一龛是佛教故事九龙浴太子图,太子雕像笔法圆润,神态平静,肌肤光洁饱满,四周九龙保存完好,唯部分龙头已蚀。右边一龛中间塑花师如来佛像坐像,左右塑日月菩萨,佛像庄严,祥和宁静。另侍女六个,两大四小,另有二飞天及龙像。
屋主说市文物局每月拨200元给他们,算是照看费。
三、中华莲城:江津出身时的真正原名
从小屋出来,屋主老人引我们向右拐,穿过与下面一户农家的过道,就转到最先看到的黑色大石的正下方。原来竹林丛中的这尊大石与原来的大殿一样,面南背北,南面对着长江,向前是几江镇东门,再向前延伸,就是江津八大景区之首的鼎山。该处山形仿佛一个半弧形,弧口在长江边,有一泓溪水流出,此溪水上游百米,是江津后八景之一的“浒溪烟雨”,明代工部尚书江渊赞曰:推窗坐对心神娱,彷彿缃缣开画图。此弧形从江边东面循山而上,至山顶后山形向西平延至新城处,然后沿龙蹬山南下,至江边坡形折而向东,形成弧口。江渊的江津八景,曾将此弧形所括之山,命名为“马骁春色”,称其“在县对江北岸,其山萦曲。周三里,形势峭拔。宋骁骑将军马邈葬于此,故名。”赞其“丹崖碧嶂如排列,乾坤秀气钟奇绝。”。
其实这还不是此山最精彩的地方,最神工之处在于这半弧形的山顶中间蜿蜒而下一山,此山势独特,向下居然象一枚果子悬在弧中。即此山起于山顶,却终于半弧形的中间,圆润饱满,从江津南岸一望,半弧形山苑如莲瓣盛开,而山中这圆润兀立的山头,仿佛莲蕊突起,惟妙惟肖。江渊称赞此为:“何须扼险夸天堑,已荷生贤表地灵。”江渊认为,这荷花山呈现,是江津地灵人贤的象征。结合江津八景之一的莲花石,就不难理解江津真正的风水灵性了:江津的第一涵义,谓长江上之要津,其实从佛学的角度,生命就是一条长河,因此它意味着对佛莲的追求才是生命的关键环节,或曰终极意义。即不要迷失人生的方向。津为渡口,佛莲可渡人也。江津的第二涵义,应该说是第一意义的本义,即江津真名应该叫莲城。从上游万里长江第一个最大的脚踏莲花佛,到江津北岸的莲花山,几江水底的莲花石,组成了莲的阵容。其实从北岸遥望几江,几江镇冲积坝苑如一片圆润的荷叶泊在水中,鼎山好似荷杆亭亭玉立,与南岸的莲山呼应,神灵杰作,真真是中华第一莲城。
(远望江津如泊在水中的荷叶,远处的鼎山好似荷杆亭亭)
(上游大佛寺有国内最大的脚踏莲花佛)
(长江在江津段,被称为“几江”,江底奇观:莲花石)
如果当初几江镇整个城市规划按照莲形布局,所有到过江津的人,无一不留下深刻印象,包括整个建筑喻示的佛性旨意,生命归旨在内。这才是江津地域文化的核心:它昭示着生命之理,佛性之理。可惜懂建筑技术的人不少,懂建筑文化的人难觅。现在江津遗爱池商圈重建,此是江津风水最佳地段,却命名“万千城”,弹丸之地,平坝之间,何来万千?实在是不伦不类,毫无文化内涵。其价值导向,更是与传统文化相去甚远。可悲!
当年江津的风水师在龙蹬山临江折而向东的最高处,建有最大的文风塔,可惜抗战时此塔成了日军轰炸重庆的导航标志,被拆除。抗战胜利后,曾拟作为对日战争赔偿索物,后因内战而搁置。此塔作为文脉风水,其现实意义其实很明显:江津城东门处原是抗战时民国佛学大师欧阳竟的支那佛学院之蜀院,后改为人民公园,临江处原建有东西两亭,可浴风、观山、听涛、品烟、看江、赏荷、瞻塔。七景悦心,高雅意境,津城人不可不去之处也。仰望北塔,其实就是对一个群体进行心理暗示与价值导向,这是建筑物最核心的意义。普通民众会在潜意识强化兴教重文风气,佛性缘际之人,可进而悟道,明心见性,了悟生命大本质,是江津建筑的精华。只可惜此处亭已没,江风烈,回流转折之迹已消,江津的文化被没有文化的设计破坏贻尽。
回头说石佛寺,千年古刹座北朝南,与鼎山遥遥想望,每天以晨钟暮鼓送走如流岁月,“古寺晓钟”成为江津八景之一。江渊“县北,隔江里许,有石佛山,上有石佛寺,有巨蟹泉”,并说此为“名山”。此钟声对“几多逐利求名者”有“夜半吼长鲸”的功效,针对“满朝却听长乐起,肥马貂裘艳青史”的世俗社会来说,“寤起烧灯究经文”的贤士,才是真正的大智者。
黑石正南面,搭有一石砌小屋,屋主人打开钥匙,内有一龛,塑地藏王菩萨及二传者,须眉座,有盘龙,两侍者其一执法器。石壁风化严重,颜色多已剥落,龛右侧塑有小佛像,部分头部已残损。墙石孔大,冬风横入,其景凄凉。
仰毕,心情深重。走出小屋,领队的老人说下面山坡荒地还有许多大石头,上有佛像。我们随其下行,穿过花椒地,看到许多青黑大石,上有小佛像,多已破损。大家觉得这一绕行可能会错过礼佛机会,于是让老人重新带回石佛寺小屋处,向屋主人捐些功德,要来两柱香烛纸钱,先在右侧小屋处礼敬观音、太子和花师如来佛等佛菩萨,然后出来折向右转,在地藏王菩萨处烧香礼拜。
回去的路上,老人说本地乡民很希望能重建石佛寺,投资大量金钱建一座空城,如果投在寺庙修复上,无论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恐怕价值更高。老人说现在空城地段,是龙蹬山的尾,是龙尾身盘绕的柱子处,龙头在江边喝水,历来都没有建过屋,大家谁也不去住。看来乡民自有乡民的风水观,江津属巴文化地域,巴文化历来与巫文化合流,并称巴巫文化,民间巫术风水盛行,这跟巴地山川峻峭、恶风毒瘴的地理特性有关。其实我们认为新城修建整体非常漂亮,如果石佛山进行寺庙旅游及经济林开发,新城的意义还是非常明显的。老人说这叫龙蹬山,我们存疑。江津正宗的龙蹬山应该在骆崃山,那里有天子攀登过的山峰,故名。我们估计此城没人住更多是经济原因,或是宣传不到位,后续开发没有跟上等。也许还有别的吧。
(新城建在山顶,沐风冒雨,与中国传统居家建筑于歇风之处大相径庭。)
四、一点思考:地域文化是群体生命的文化襁褓
关注地域文化,意义不在于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更多的是文化挖掘与保护,为后代子孙留下精神财富。当代教育注重政治与主流文化价值的宣传,这是正确的。但其实个体或地域群体生命的成长,最初和最后,其实还是落脚于地域文化。从小我们就在当地的民俗民风中耳闻目睹,在起居作息中感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因此关注地域特质,强化地域文化建设,通过地域建筑与文化宣传进行引导,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比如历史、名人、古迹、建筑、传说、神话、地形、民俗、节日等等,打造良性文化氛围,正确引导一个群体的文化建构与价值导向,这应该成为与GDP同样重要的政绩考查。
比如江津滨江路,基本就是万里长江上的一条生态路,没有文化痕迹。江津古老的九门,其实完全可以在滨江路原来的相应路段上仿古建筑城楼,内置相应的文字资料。即可了解津城历史,又可登高阅读津城十六景,对比古贤诗意,提升素养。同时对江津旅游之城,宜居之城,内涵之城,文化之城,生命之城的打造,未尝不是得意之笔。
比如说饮食文化,如果把当年抗战名人来津吃的名菜,一一复制出来,写上当年名人佳话品评,肯定是江津饮食业的一道风景。比如江津绅士宴请陈独秀的酒席名菜,或陈独秀宴请清华校长罗家伦与傅斯年的酒席名菜等等,这样的产业才是文化产业。井冈山的一道回锅肉或红烧肉,只因是毛主席喜欢的,所有凡到韶山的人没有不品尝一探究竟的。
比如遗爱池重建,可根据商圈地形,结合莲文化要素进行设计,与江北莲山,江心莲石,江南莲叶,鼎山莲杆呼应,那么在重庆六大商圈中,将是唯一让所有来过的人留下深刻印象,并愿意来投资的地方,也是对江津地域文化重建,留下百年德绩。江津莲文化方阵,借此得到光大宣传,对本土民众的群体心理引导也将功莫大焉。
当然,在我们没有能力开发的时候,建立保存原貌,盲动将带来破坏。比如石佛寺与石佛山,它们的开发应该有更完善的方案。
五、江津性格:莲文化为底色的巴韬蜀略
莲文化是江津人的核心文化基因,早已深入到江津人的血液里。江津之所以是巴蜀文化交融最成功的地方,除其地理位置外,还跟莲文化的大善特性有关。善包容一切,这成为江津群体的人格底色。江津是重庆天然的卫星城市,巴文化的铁血精神,自然能在江津体现。现存麻柳鹤山坪、先锋金沙寨和金紫山历来是江津南防军事重地,均留下尚武遗迹,中山镇双峰寺曾有武僧超过500人,现改建为“西少林寺”,与江津“武术之乡“的荣誉更加名实相符。当然蜀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明显,这体现在寺庙、兴教、重文、惜生上,是周围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莲文化的大善,成就了江津人的胸襟与心境,“长寿之乡”的美称既跟江津优质地理环境有关,更是江津人佛莲善根的福报,珍爱生命,拥有生命的长度与舒适度,是江津人习俗起居遵循的原则,也成为江津群体的生命特质。
在蜀文化物证上,除前面提及的三大文风塔外,江津人毕申是重庆地区史载的第一个进士。北宋时,词圣苏轼的长子苏迈率本家族迁居江津;南宋中期,诗圣杜甫的十三世孙杜莘老率家族迁入江津,为江津注入优秀文化血液。江津大小书院十多所,是重庆地区书院最多的地方。江北岸的清栖书院是工部尚书江渊读书的地方,并从此处进京直接考中进士。几江书院成为重庆市历史最悠久的小学,已有270多年历史,该院开办至光绪末年废科举为止的百余年间,共考上举人91人,进士17人。白沙聚奎书院孕育了诗人吴芳吉、国画家张采芹、书法家邓少琴、科学家周光召等,陈独秀、冯玉祥、肖湘、周浩然、吴宓、佘雪曼、于右任、陈立夫等众多名人登坛讲学,是川渝两地保存最完好的清代书院。江津是重庆地区最早建“学宫‘的地方,当年重庆各地优秀举子全部云集江津学宫进行备考复习,然后参加京城科举,仅嘉清至崇祯100年中,江津本地共考中进士26人,举人93人,其教风之盛,可见一斑。清末新学兴起后,至1913年,全县有学堂达203所,数量名列当时全省之首。而且门类齐全,有小学、中学,师范、职校,女校等。抗日时期,江津是重庆三大抗战文化区之一。寺庙道观方面,无论数量、规格、内涵、规模均有可圈可点,除上游大佛寺有世界最大的观音佛像外,四面山朝源观的奇联,至今无人能解读。
巴武蜀文,建立在莲文化的大善之上,碰撞交融,形成江津人乐观、自足、冷静、刚毅、善众、果敢、激情、开拓、博广、好施、亲和等文武双全的将帅品质,江津”帅乡“两字,已经浓缩了江津人的性格基因。
阿弥陀佛!感谢上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