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里安:我毫厘不让
蒙德里安:我毫厘不让
文/孟昌明
(本文出自孟昌明先生著作《我毫厘不让》八位西方现代艺术大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于2007年,昌明文房从今天起将陆续发表书中精彩篇章,与广大读者及艺术爱好者共同分享。)
分享:彼埃·蒙德里安
全文分五章节共二万三千字,以下摘录章节中部分内容:
第一章
静下来,真正地静下来──让眼睛去透视,让思想去丈量,将那些情感的因素尽可能地藏匿起来,将那些人云亦云的法则和规范抛在脑后──去超越大千世界外在的风花雪月、山形水貌,去追朔、去反思、再进一步假定,去解析、去塑造──去怀疑那些对绘画艺术或是整个造型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习以为常的外在价值判断和谬误──
艺术是什么?
艺术的精神性是什么?
构成艺术的元素,构成美的因由和原则是什么?
如果,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在本质上弄懂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形式依据,我们又凭什么来拥有艺术,来判定艺术和欣赏艺术?来创造艺术?
??????
在课堂里,在画室中,在户外写生的山谷沟溪,蒙德里安多少次深思熟虑过这些基本问题──客体的世界和艺术的关系究竟是毕达哥拉斯数理的或是欧基里德几何的?物质第一还是意识第一─ ─冷静点,尽量冷静点,悉心把事物外在的光华洗去,把那些情绪化的、非客观地枝节性因素略去,然后再还原,还原成机械的直线,还原成枯燥的色块,并将这些乏味的“基本元素”加以形而上学式的系统归纳,归纳在那自己界定的绘画理论框架之中:垂直加平行等于理念。
那些苹果树舒展的枝干,菊花羞涩的脸庞,那些默默无言的远山,阿姆斯特河上飘荡着的闲云,那些著名的、浓缩着画家乡情和相思的荷兰风车,它们渐渐离开了自己在绘画中约定俗成的角色,变成数字般严密的符号,变成抽象的、概率的、信息的然而又是默默含情的、诗意的、活性的、有机的象征,变成密码,变成信号──蒙德里安绘画构成的密码与美学信号。
独处,扪心自问,苦思冥想,像笛卡尔那样细致入微地思索,像塞尚那样固执地实践,穷尽一生的精力做自己的艺术实践──蒙德里安打心眼里明白,面对艺术深层的原理,艺术家个人的任何小聪明都算不了什么。
没有余地,没有商量,让我把这些素描、色彩、线条、构图,放在逻辑的冰柜中冷藏,让我像在化学试验室对着量杯,对着天平那样对着这些构成绘画的所有元素,像外科医生拿手术刀那样拿着画笔──去找到绘画的所以然,绕开功名的纠缠与腐蚀,绕开那花团锦簇的利禄引诱,绘画不是平步青云的敲门砖,不是招摇过市的通行证──面对艺术真理的纯洁与崇高,我宁愿孤独地思索,艰苦地追问──我不退缩,我不苟同,面对世俗的、教条的审美风尚、习惯,我将毫厘不让。
毫厘不让!
(以上摘自第一章节部分内容)
第二章
画家尽自己最大可能,在形式的语言之中深深挖掘,不难看出他的《阳光下的风车》、《天空·黄昏》、《莱茵河畔之树》依然是蒙德里安在传统的艺术教育的框架中寻找自己的风格,而他那一系列冷嗖嗖的《苹果树》,则如石破天惊,在文质彬彬的荷兰艺术界、甚至整个西方现代绘画的世界,掀起一阵阵巨浪──这里,苹果树远不是照本宣科的现实主义纪录,也不是表现主义那种张扬的、外在的情感宣泄,它是内省式的,冷冰冰的哲学思考的结果,这如同是蒙德里安的绘画步入新的艺术境界的一个宣言,是蒙德里安艺术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心理世界的一个有力佐证─ ─苹果树,枝干、树叶、花朵、果实远远被画家舍弃了──蒙德里安剔除了不痛不痒的绘画表现方面的枝节问题而直达艺术思考和哲学探询的世界──树枝在一个垂直平行、如凝固的时间一般的大背景之前,尽可能地张扬着其自身生命的力度,和那看不见的理性制约形成一个互为张力的场──悠扬的曲线和板刻的直线对峙着,美和真实对峙着,画家和作品对峙着,理性思考的森严冷僻和感情铺陈的人性浪漫对峙着──绘画已经远远不是茶余饭后作为审美的功能性客体加以存在,它是绘画(当然)作品,也是哲学设问,是美学命题,其存在本身既是问题也是解答,也是画家自己的自言自语,自问自答──对吗?错吗?有对错吗?对又怎样?错又怎样?绘画已经不再是这么单纯的装点、附属,不应该仅仅是美和丑、好看和不好看这种肤浅的界定………无论是他那些看起来漫不经心的瓶花还是静物,还是刻意求工的树林、村庄,蒙德里安都下意识地安排下他所独有的垂直和水平构图的先兆,为今后艺术那审美透明的直觉和理性深刻的设问与回答,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对了!只有把对象还原的到这种近乎几何的绘画图式中,那内在的如同真理般纯粹的种子才会发芽,才会开花结果。
蒙德里安的快乐、心安,自足,是手中有了真理的那种安详,是对自己所选择的一种征战方式的自我肯定后的胸有成竹!
随着蒙德里安自己感觉在艺术上渐入佳境,他在绘画上的知音越来越少──蒙德里安知道,这不是一件坏事,在世俗的环境中得到廉价赞许的画家 ,有几个是真正有出息的大师?有几个能在绘画艺术的世界里面打下江山?
(以上摘自第二章节部分内容)
第三章
蒙德里安再一次沉浸在绘画形式的尝试中。这是一个多么恒久的课题,绘画当中所蕴含的真理其 实和所有称得上是“真理”的真理有相同的属性,那就是,真理便是最基本最单纯的,超越时间界定的一种道理,它应该具有相对的恒久性。眼下,在巴黎艺术界盛名赫赫的立体派,不就在穷尽心机,寻找着那蕴含在绘画之中的艺术真理?他们打破传统的三度空间概念,同时,在两度空间和近乎平面构成的画面上,尽可能地推进物象的景深,拉长、增宽,他们省却绘画的中间性语言表达模式,省却那些不痛不痒的枝节性描绘,将绘画纳入更主观的、以个人表现为主导目的的绘画观念。蒙德里安想了很久的艺术,在巴黎找到一些佐证,这对他未尝不是一种鼓励和支撑?在荷兰的苦修所付出的代价,甘苦寸心知。老百姓不理解好说,就是艺术界的那帮子家伙,又有几个人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呢?好在,蒙德里安自己就有着很高的理论素质,他在绘画领域那些前瞻性的语言总让同行们吃惊──不要和这些拿笔杆子的家伙咬文嚼字地争执艺术的性质和功能,就好好埋头画画,现在可以忘却一切羁绊,在他的画室内安心地画,思想,他让自己学会简洁,再简洁,看着自己画室中小桌子,那装饰着巴洛克风格的桌腿总让蒙德里安有所警觉──不要多余的东西,无论是在绘画里还是生活中。
再度挑战。
重新启程。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于是,蒙德里安再度放弃已经熟练的绘画语言重新出发,以崭新的抽象几何的语言方式叩向艺术的大门。
在未来的艺术创作生涯中,这个荷兰小学校长的儿子,将要在西方绘画的历史上,开启一个崭新的艺术视觉之窗。
(以上摘自第三章节部分内容)
第四章
蒙德里安希望完全彻底消灭绘画中的弧线、曲线。
──让这些抒情的、诗意的、小夜曲式的波状线条出局!
──唯有直线,光滑的直线──看起来冷僻无情的直线,构成垂直和平行的直线──它们才是最客观的语汇,它们才是远离立体绘画的一个基石。
新造型──这个神奇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出现在蒙德里安的脑海中。他的“椭圆形构成”仍在继续照着自己的方向不断演进,在理论上,蒙德里安希望找到更确切、更精到的依据,他常常自己拿起笔来写文章,阐述自己对新造型主义的一些认识和观念。于此同时,他还和荷兰当地的画家交上朋友,共同的信念让这些志同道合的画家们,常常聚在一道,讨论绘画的创作的理论问题。他们深信,眼睛看到的自然不过是个外象,它们往往遮盖了自然的本质,唯有简洁单纯的新造型主义绘画──他们艺术精神的乌托邦,才能阐述他们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并和当时荷兰流行的通神教的某些观点不某而合。
──以数学式的结构,反对印象主义和所有的巴洛克艺术形式,开宗名义──揭示绘画构成的绝对原则──新造型主义的主将们,举起理想的大旗,边研究边创作。
《风格》杂志,由杜斯堡负责组稿和编务,刊物只要是宣扬风格派的绘画艺术和蒙德里安的一些艺术观点,这个时候的蒙德里安已经彻底告别立体派,他自己动手在《风格》杂志上撰写理论文章,并且,第一次将《新造型主义》作为一个术语提出来,同时,为了这个流派的产生,他还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藉由绘画中那些基本的元素──直线与直角、水平与垂直、色彩的三个原色红、黄、蓝,和三个非色系白、灰、黑,这些有限的图案和抽象的元素互相接合,构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绘画从此真正被蒙德里安捧上形而上学的桌面上来。
(以上摘自第四章节部分内容)
第五章
蒙德里安又一次完成了对自己全新的挑战与超越──《红、黄、蓝构成系列》(COMPOSITION
OWITH RED, YELLOW AND BLUE)登场,这些方型的块面和本原的色彩节奏,超出了“新造型 ”绘画的几何造型,换句话说,这些内在的节奏与旋律本身,构建了唯美的合谐与安定,它们在另一个侧面,为蒙德里安推行的“水平与垂直线才能达到平衡而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干扰和限制”的理论思想做了最完整有力的论证──这些在日后的艺术和生活领域中无数次出现的那些原色的方块造型,那些在建筑设计、时装、衣服面料、书架、椅子、珠宝、鞋子,甚至女用手提包上常常看到的、延续到今天,还会一直延续着的图式,由蒙德里安开发出来。
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构成图式,它更是一个观念,一个标准,一个使艺术步入现代生活的
转折点,一个艺术发展历史的里程碑。由此,现代绘画才真正步入一个思想的阶段。
就绘画的面貌而言,毫无疑义,它们多多少少延续了荷兰风格派的那些语意,但在形式上更
加单纯,在构成和表现语言上也到了一个高度的合谐与单纯的极致,原色,只是基本的红、黄、
蓝,决不需要那些带着工匠气味的“光学原理”来为色彩披上无关紧要的外衣,蒙德里安十分自
信,他找到一种最合理最真确的抽象系数,一种合乎视觉规律的纬度──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题
材,蒙德里安一鼓作气,画出了几十幅作品──他甚至抛弃了画面中曾经居主导地位的几何──
他曾经藉以阐述艺术的重要形式手段,严肃而高贵的黑色,在画幅中其实是真正的主导,他是蒙
德里安色彩中的皇帝──它冷静,一丝不苟,看起来,它在画面上起到的似乎是默默无闻的幕后
作用,然而它却让蒙德里安真正着迷──这才是蒙德里安重新绘画的生命框架,是筋骨,它在统
领着绘画的波动和凝聚力的同时,安安心心做一个配角,将出头露面的活儿交给了红、黄、蓝─
─那流传甚广的理论平行加垂直,垂直是阳性而水平是阴性──不就是这些黑色的线条徐徐传递
出来么?然而,蒙德里安的挑战在最大的限制下还是无处不在,他深知黑色对自己的绘画有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他还是在稍晚一些时候画下的《黄线条构图》中,把这黑色的精灵彻底丢弃,画
幅中,两根平行两根垂直的黄色腺条将画幅的四角切开,线条的粗细似乎做过最精心的选择与测
算,它们呈放射状奔向画幅之外,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观者可以尽可能用自己的视觉为这些线
条找到交汇点,但它们不在绘画之中而在画幅之外,在此,抽象因素不光是画面的结果,它们更
是心理空间的延续和拓展──颜料和画布为画家提供表现最直接的可能,同时,好的画家将永远
不会被材料左右。
省略了所有枝节因素,留下的是最简单的直线和最明了的原色块面──任何不疼不痒的“绘画性 ”妆点,任何言不由衷、自欺欺人的文学性解读,都被蒙德里安用自己严酷的形式无情肢解──从早期步入绘画时,那些海牙风格的写实绘画──立体主义──风格派,直到目前的充满个人色彩的,单纯得让你无法加也无法再减的抽象绘画,蒙德里安义无反顾,走得扎实透彻──呵!找到了,找到了!从阿姆斯特丹到巴黎,从古典形式到现代风格──蒙德里安在有生之年,真正揭开了绘画艺术神圣的密码,找到步入艺术天国的门径!
... ...
──小村庄的农舍──森林──河流──荷兰风车──色彩格子──直角──阴柔的平行线和阳刚的垂直线──几何──海浪海堤──静静的莱茵河──开花的苹果树──巴黎多情而儒雅的绅士风范──五光十色的纽约曼哈顿城市──看起来错综复杂其实非常简单方便的地铁线──百老汇喧闹的爵士乐,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新造型主义──通神教义──思想──理念──情绪──诗性──科学性──哲学高度广度深度厚度纯度──复杂──单纯──严肃──浪漫──
对蒙德里安艺术的评价,远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在画家身前、身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些前所未有的绘画是哲学概念?是宗教思索?是科学符号或是真正纯粹艺术模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没有人不承认,这是个伟大而严肃的学者,至于绘画作品──见仁见智,简单也好复杂也罢,界定的标准可以成千上万,再说,这从来就不应该是大家一起对着鼓掌的东西──老百姓点头专家拍手,有这么好的事儿吗?
对?
错?
好?
坏?
高?
低?
──就让时间说话吧。
蒙德里安透过那双有着酒瓶底一般厚度的近视眼镜审视着,若有所思,然后,他傻傻地笑起来──不停地,就那么一直无声傻笑着──那双剑一般的眉毛,和紧闭着的嘴唇中线,不知不觉形成了一个标准的垂直平行腺构图──两根竖线一根水平线,猛一照面,像极了蒙德里安的哪一幅画………。
2004/7/17下午2点57分写毕 于加州
(以上摘自第五章节部分内容)
《我毫厘不让》八位西方现代艺术大师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4月
字数:272000
页数:234页
装帧:平装(彩色插图)
开本:16开
定价:40.00元
文/孟昌明
(本文出自孟昌明先生著作《我毫厘不让》八位西方现代艺术大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于2007年,昌明文房从今天起将陆续发表书中精彩篇章,与广大读者及艺术爱好者共同分享。)
分享:彼埃·蒙德里安
全文分五章节共二万三千字,以下摘录章节中部分内容:
![]() |
红黄蓝构图 51x51cm 1930年 纽约私人收藏 |
第一章
静下来,真正地静下来──让眼睛去透视,让思想去丈量,将那些情感的因素尽可能地藏匿起来,将那些人云亦云的法则和规范抛在脑后──去超越大千世界外在的风花雪月、山形水貌,去追朔、去反思、再进一步假定,去解析、去塑造──去怀疑那些对绘画艺术或是整个造型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习以为常的外在价值判断和谬误──
艺术是什么?
艺术的精神性是什么?
构成艺术的元素,构成美的因由和原则是什么?
如果,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在本质上弄懂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形式依据,我们又凭什么来拥有艺术,来判定艺术和欣赏艺术?来创造艺术?
??????
在课堂里,在画室中,在户外写生的山谷沟溪,蒙德里安多少次深思熟虑过这些基本问题──客体的世界和艺术的关系究竟是毕达哥拉斯数理的或是欧基里德几何的?物质第一还是意识第一─ ─冷静点,尽量冷静点,悉心把事物外在的光华洗去,把那些情绪化的、非客观地枝节性因素略去,然后再还原,还原成机械的直线,还原成枯燥的色块,并将这些乏味的“基本元素”加以形而上学式的系统归纳,归纳在那自己界定的绘画理论框架之中:垂直加平行等于理念。
那些苹果树舒展的枝干,菊花羞涩的脸庞,那些默默无言的远山,阿姆斯特河上飘荡着的闲云,那些著名的、浓缩着画家乡情和相思的荷兰风车,它们渐渐离开了自己在绘画中约定俗成的角色,变成数字般严密的符号,变成抽象的、概率的、信息的然而又是默默含情的、诗意的、活性的、有机的象征,变成密码,变成信号──蒙德里安绘画构成的密码与美学信号。
独处,扪心自问,苦思冥想,像笛卡尔那样细致入微地思索,像塞尚那样固执地实践,穷尽一生的精力做自己的艺术实践──蒙德里安打心眼里明白,面对艺术深层的原理,艺术家个人的任何小聪明都算不了什么。
没有余地,没有商量,让我把这些素描、色彩、线条、构图,放在逻辑的冰柜中冷藏,让我像在化学试验室对着量杯,对着天平那样对着这些构成绘画的所有元素,像外科医生拿手术刀那样拿着画笔──去找到绘画的所以然,绕开功名的纠缠与腐蚀,绕开那花团锦簇的利禄引诱,绘画不是平步青云的敲门砖,不是招摇过市的通行证──面对艺术真理的纯洁与崇高,我宁愿孤独地思索,艰苦地追问──我不退缩,我不苟同,面对世俗的、教条的审美风尚、习惯,我将毫厘不让。
毫厘不让!
(以上摘自第一章节部分内容)
![]() |
阳光下的风车 114x87cm 1911年 荷兰吉米蒂博物馆藏 |
![]() |
农舍 44x63cm 1904年 荷兰私人收藏 |
第二章
画家尽自己最大可能,在形式的语言之中深深挖掘,不难看出他的《阳光下的风车》、《天空·黄昏》、《莱茵河畔之树》依然是蒙德里安在传统的艺术教育的框架中寻找自己的风格,而他那一系列冷嗖嗖的《苹果树》,则如石破天惊,在文质彬彬的荷兰艺术界、甚至整个西方现代绘画的世界,掀起一阵阵巨浪──这里,苹果树远不是照本宣科的现实主义纪录,也不是表现主义那种张扬的、外在的情感宣泄,它是内省式的,冷冰冰的哲学思考的结果,这如同是蒙德里安的绘画步入新的艺术境界的一个宣言,是蒙德里安艺术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心理世界的一个有力佐证─ ─苹果树,枝干、树叶、花朵、果实远远被画家舍弃了──蒙德里安剔除了不痛不痒的绘画表现方面的枝节问题而直达艺术思考和哲学探询的世界──树枝在一个垂直平行、如凝固的时间一般的大背景之前,尽可能地张扬着其自身生命的力度,和那看不见的理性制约形成一个互为张力的场──悠扬的曲线和板刻的直线对峙着,美和真实对峙着,画家和作品对峙着,理性思考的森严冷僻和感情铺陈的人性浪漫对峙着──绘画已经远远不是茶余饭后作为审美的功能性客体加以存在,它是绘画(当然)作品,也是哲学设问,是美学命题,其存在本身既是问题也是解答,也是画家自己的自言自语,自问自答──对吗?错吗?有对错吗?对又怎样?错又怎样?绘画已经不再是这么单纯的装点、附属,不应该仅仅是美和丑、好看和不好看这种肤浅的界定………无论是他那些看起来漫不经心的瓶花还是静物,还是刻意求工的树林、村庄,蒙德里安都下意识地安排下他所独有的垂直和水平构图的先兆,为今后艺术那审美透明的直觉和理性深刻的设问与回答,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对了!只有把对象还原的到这种近乎几何的绘画图式中,那内在的如同真理般纯粹的种子才会发芽,才会开花结果。
蒙德里安的快乐、心安,自足,是手中有了真理的那种安详,是对自己所选择的一种征战方式的自我肯定后的胸有成竹!
随着蒙德里安自己感觉在艺术上渐入佳境,他在绘画上的知音越来越少──蒙德里安知道,这不是一件坏事,在世俗的环境中得到廉价赞许的画家 ,有几个是真正有出息的大师?有几个能在绘画艺术的世界里面打下江山?
(以上摘自第二章节部分内容)
![]() |
进化 三联画 1909—1911年 荷兰海牙市立美术馆藏 |
![]() |
灯塔 39x29cm 1910年 荷兰海牙画廊收藏 |
第三章
蒙德里安再一次沉浸在绘画形式的尝试中。这是一个多么恒久的课题,绘画当中所蕴含的真理其 实和所有称得上是“真理”的真理有相同的属性,那就是,真理便是最基本最单纯的,超越时间界定的一种道理,它应该具有相对的恒久性。眼下,在巴黎艺术界盛名赫赫的立体派,不就在穷尽心机,寻找着那蕴含在绘画之中的艺术真理?他们打破传统的三度空间概念,同时,在两度空间和近乎平面构成的画面上,尽可能地推进物象的景深,拉长、增宽,他们省却绘画的中间性语言表达模式,省却那些不痛不痒的枝节性描绘,将绘画纳入更主观的、以个人表现为主导目的的绘画观念。蒙德里安想了很久的艺术,在巴黎找到一些佐证,这对他未尝不是一种鼓励和支撑?在荷兰的苦修所付出的代价,甘苦寸心知。老百姓不理解好说,就是艺术界的那帮子家伙,又有几个人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呢?好在,蒙德里安自己就有着很高的理论素质,他在绘画领域那些前瞻性的语言总让同行们吃惊──不要和这些拿笔杆子的家伙咬文嚼字地争执艺术的性质和功能,就好好埋头画画,现在可以忘却一切羁绊,在他的画室内安心地画,思想,他让自己学会简洁,再简洁,看着自己画室中小桌子,那装饰着巴洛克风格的桌腿总让蒙德里安有所警觉──不要多余的东西,无论是在绘画里还是生活中。
![]() |
海堤与海构成十号 85x108cm 1915年 荷兰奥杜罗·库拉穆勒美术馆藏 |
再度挑战。
重新启程。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于是,蒙德里安再度放弃已经熟练的绘画语言重新出发,以崭新的抽象几何的语言方式叩向艺术的大门。
在未来的艺术创作生涯中,这个荷兰小学校长的儿子,将要在西方绘画的历史上,开启一个崭新的艺术视觉之窗。
(以上摘自第三章节部分内容)
![]() |
灰色的树 78x107cm 1911年 荷兰吉米蒂博物馆收藏 |
![]() |
开花的苹果树 78x106厘米 1912年 荷兰吉米蒂博物館藏 |
第四章
蒙德里安希望完全彻底消灭绘画中的弧线、曲线。
──让这些抒情的、诗意的、小夜曲式的波状线条出局!
──唯有直线,光滑的直线──看起来冷僻无情的直线,构成垂直和平行的直线──它们才是最客观的语汇,它们才是远离立体绘画的一个基石。
新造型──这个神奇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出现在蒙德里安的脑海中。他的“椭圆形构成”仍在继续照着自己的方向不断演进,在理论上,蒙德里安希望找到更确切、更精到的依据,他常常自己拿起笔来写文章,阐述自己对新造型主义的一些认识和观念。于此同时,他还和荷兰当地的画家交上朋友,共同的信念让这些志同道合的画家们,常常聚在一道,讨论绘画的创作的理论问题。他们深信,眼睛看到的自然不过是个外象,它们往往遮盖了自然的本质,唯有简洁单纯的新造型主义绘画──他们艺术精神的乌托邦,才能阐述他们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并和当时荷兰流行的通神教的某些观点不某而合。
![]() |
场景-2 74x65cm 1921年 苏黎世私人收藏 |
──以数学式的结构,反对印象主义和所有的巴洛克艺术形式,开宗名义──揭示绘画构成的绝对原则──新造型主义的主将们,举起理想的大旗,边研究边创作。
《风格》杂志,由杜斯堡负责组稿和编务,刊物只要是宣扬风格派的绘画艺术和蒙德里安的一些艺术观点,这个时候的蒙德里安已经彻底告别立体派,他自己动手在《风格》杂志上撰写理论文章,并且,第一次将《新造型主义》作为一个术语提出来,同时,为了这个流派的产生,他还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藉由绘画中那些基本的元素──直线与直角、水平与垂直、色彩的三个原色红、黄、蓝,和三个非色系白、灰、黑,这些有限的图案和抽象的元素互相接合,构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绘画从此真正被蒙德里安捧上形而上学的桌面上来。
(以上摘自第四章节部分内容)
![]() |
红黄蓝构成 39x35cm 1921年 |
第五章
蒙德里安又一次完成了对自己全新的挑战与超越──《红、黄、蓝构成系列》(COMPOSITION
OWITH RED, YELLOW AND BLUE)登场,这些方型的块面和本原的色彩节奏,超出了“新造型 ”绘画的几何造型,换句话说,这些内在的节奏与旋律本身,构建了唯美的合谐与安定,它们在另一个侧面,为蒙德里安推行的“水平与垂直线才能达到平衡而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干扰和限制”的理论思想做了最完整有力的论证──这些在日后的艺术和生活领域中无数次出现的那些原色的方块造型,那些在建筑设计、时装、衣服面料、书架、椅子、珠宝、鞋子,甚至女用手提包上常常看到的、延续到今天,还会一直延续着的图式,由蒙德里安开发出来。
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构成图式,它更是一个观念,一个标准,一个使艺术步入现代生活的
转折点,一个艺术发展历史的里程碑。由此,现代绘画才真正步入一个思想的阶段。
就绘画的面貌而言,毫无疑义,它们多多少少延续了荷兰风格派的那些语意,但在形式上更
加单纯,在构成和表现语言上也到了一个高度的合谐与单纯的极致,原色,只是基本的红、黄、
蓝,决不需要那些带着工匠气味的“光学原理”来为色彩披上无关紧要的外衣,蒙德里安十分自
信,他找到一种最合理最真确的抽象系数,一种合乎视觉规律的纬度──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题
材,蒙德里安一鼓作气,画出了几十幅作品──他甚至抛弃了画面中曾经居主导地位的几何──
他曾经藉以阐述艺术的重要形式手段,严肃而高贵的黑色,在画幅中其实是真正的主导,他是蒙
德里安色彩中的皇帝──它冷静,一丝不苟,看起来,它在画面上起到的似乎是默默无闻的幕后
作用,然而它却让蒙德里安真正着迷──这才是蒙德里安重新绘画的生命框架,是筋骨,它在统
领着绘画的波动和凝聚力的同时,安安心心做一个配角,将出头露面的活儿交给了红、黄、蓝─
─那流传甚广的理论平行加垂直,垂直是阳性而水平是阴性──不就是这些黑色的线条徐徐传递
出来么?然而,蒙德里安的挑战在最大的限制下还是无处不在,他深知黑色对自己的绘画有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他还是在稍晚一些时候画下的《黄线条构图》中,把这黑色的精灵彻底丢弃,画
幅中,两根平行两根垂直的黄色腺条将画幅的四角切开,线条的粗细似乎做过最精心的选择与测
算,它们呈放射状奔向画幅之外,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观者可以尽可能用自己的视觉为这些线
条找到交汇点,但它们不在绘画之中而在画幅之外,在此,抽象因素不光是画面的结果,它们更
是心理空间的延续和拓展──颜料和画布为画家提供表现最直接的可能,同时,好的画家将永远
不会被材料左右。
![]() |
纽约 120x144cm 1942年 私人收藏 |
省略了所有枝节因素,留下的是最简单的直线和最明了的原色块面──任何不疼不痒的“绘画性 ”妆点,任何言不由衷、自欺欺人的文学性解读,都被蒙德里安用自己严酷的形式无情肢解──从早期步入绘画时,那些海牙风格的写实绘画──立体主义──风格派,直到目前的充满个人色彩的,单纯得让你无法加也无法再减的抽象绘画,蒙德里安义无反顾,走得扎实透彻──呵!找到了,找到了!从阿姆斯特丹到巴黎,从古典形式到现代风格──蒙德里安在有生之年,真正揭开了绘画艺术神圣的密码,找到步入艺术天国的门径!
... ...
──小村庄的农舍──森林──河流──荷兰风车──色彩格子──直角──阴柔的平行线和阳刚的垂直线──几何──海浪海堤──静静的莱茵河──开花的苹果树──巴黎多情而儒雅的绅士风范──五光十色的纽约曼哈顿城市──看起来错综复杂其实非常简单方便的地铁线──百老汇喧闹的爵士乐,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新造型主义──通神教义──思想──理念──情绪──诗性──科学性──哲学高度广度深度厚度纯度──复杂──单纯──严肃──浪漫──
对蒙德里安艺术的评价,远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在画家身前、身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些前所未有的绘画是哲学概念?是宗教思索?是科学符号或是真正纯粹艺术模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没有人不承认,这是个伟大而严肃的学者,至于绘画作品──见仁见智,简单也好复杂也罢,界定的标准可以成千上万,再说,这从来就不应该是大家一起对着鼓掌的东西──老百姓点头专家拍手,有这么好的事儿吗?
对?
错?
好?
坏?
高?
低?
──就让时间说话吧。
蒙德里安透过那双有着酒瓶底一般厚度的近视眼镜审视着,若有所思,然后,他傻傻地笑起来──不停地,就那么一直无声傻笑着──那双剑一般的眉毛,和紧闭着的嘴唇中线,不知不觉形成了一个标准的垂直平行腺构图──两根竖线一根水平线,猛一照面,像极了蒙德里安的哪一幅画………。
2004/7/17下午2点57分写毕 于加州
(以上摘自第五章节部分内容)
![]() |
百老汇爵士乐 127x127cm 1942-1943年 纽约现代美术馆藏 |
![]() |
《我毫厘不让》八位西方现代艺术大师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4月
字数:272000
页数:234页
装帧:平装(彩色插图)
开本:16开
定价: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