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5岁这年的婚姻观
我是个25岁的“女孩”,之所用了引号因为我还没有结婚,理论上可以被叫做女孩。然而又总觉得25岁其实是老大不小的年龄了,还自称女孩是会存在装嫩嫌疑,只好硬生生加了引号。
是的,我未婚。但是今天想来谈谈自己的婚姻观,虽然,我已经有点接近“不婚主义”。婚姻观作为一种观点,谈谈总是可以的,也希望能有相同观点的姐妹们一起来支持我,相信我。
很不幸的,我有过好几位男友,因为工作关系身边追求者也一直存在着若干。我不属于美女但也应该不难看,所以我想他们喜欢上我总是有自己的理由,当然,离开也是一样。很巧合的是我的历任男友中没有因为劈腿而与我分手的,主流原因是相遇太早,后来感觉渐渐淡了,尚未待到步入婚姻之时就已经索然无味。然而我与男友们没有因为劈腿而分手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劈腿,而是我主观上的理解或者尝试理解(说放任会有些不妥)。初恋时他在半年之后喜欢上另一个女孩,我们当年异地。其实我佩服当时的自己:一个17岁的姑娘能那样大度的说着你喜欢她没关系的,只要你也喜欢我,我不在乎你如何对待她人,更在乎你是否用心待我。
后来我就不再恋爱了。22到24岁的这三年我渐渐地将自己与正常的恋爱关系隔绝,保持心理上的绝对单身。大家也许会奇怪,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这几年里我竟然保持独身,做得到么?当然,我也会尝试接触生活中路过的甲乙丙丁,与他们进行情感和身体的交流,只是在心理上,我始终是孑然的,是自我的,是理想化的,我敏锐的洞察着每个人的一切然后迅速在脑海中作出决定我们之间会是怎样的关系,很遗憾没有人能与我惺惺相惜到携手终身。然而正是这三年后的现在,我25岁,依然独身,却已经几近完善的形成了自己的婚姻观和爱情观。只盼那样一个真正能懂这一切的男人来牵起我手,一起感受,一起成就,一起行走。
前言部分几乎道尽,我想在正文开始之前说说我自己。我是个怎样的女孩,或者说,怎样的女人。内容稍显冗长,还请看客们耐心知会,当然,这是后话。
我的生活经历可能相对复杂,但拥有这样经历的人在现今社会倒也不少。我出生在北方一个古老、偏远而信息闭塞的小城,父母不是本地人的缘故我在周围小伙伴中稍显格格不入。初中毕业之后父母毅然决定送我到上海完成剩余的教育。全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是艰苦的,15岁的中秋节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孤独滋味,躲开留校联欢的人群,一个人在偌大的音乐教室里弹琴落泪。开始感激父母能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会弹琴的双手,不仅是15岁那个秋天,日后10年岁月里每当感到孤单无助,琴声总是抚慰我心灵最好的一剂良药。高考前夕我神经质的烧掉了一百多篇高中随笔,只挑了那篇2000字的《了解沉默》坑坑巴巴的发表在校刊上,还因内容露骨犀利而引起一些不大不小的风波。无味而自卑的高中就在我的青涩的身体和苦涩的琴声中飘然逝去。
转眼到了大学,姑娘初长成,生活也开始生龙活虎起来。小麦色的皮肤和一直一直留不长的乌黑短发就是我的全部标签。我快乐地和宿舍里的上海姐妹们打成一片,上海话早已成为第二母语。我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和体育运动,并开始偷偷省钱打扮自己,不再读未成年时大本大本啃着的外国名著,而是开始批量注入后现代文艺派的书籍和影视,热爱三毛和爱玲,热爱朦胧派的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音乐却偏偏停滞在儿时就陪伴着我的古典,无数失眠的静夜里嘈杂的公交车上昏昏入睡的课堂中我都沉醉在那些能让我平静的音乐里自得其乐不愿醒来,仿佛每一首都能唤起我心底深处一件旧旧的往事,而每一首却又蕴含淡淡的希望与生机。同时,我也倾情为当时的几任男友而着迷,只是那年的大家都太年轻,不懂爱。校园生活之外我有幸走遍了我所在的城市,上海,一个全世界人民都耳熟能详的城市,花费将近十年时间去了解它却仍然未尽其所有,熟悉它的文化,气息,味道,历史,它每一条有意思的小路,宏伟或破旧的建筑,小店和咖啡馆,弄堂口总有充满吾侬温情的上海奶奶,风韵万千的上海太太和各种娇滴滴的活力四射的上海美眉…… 对上海的感觉也从最初的厌恶到勉强接受再到深深爱上,直到最后离开时,无以伦比的恋恋不舍。我想我,早已成为上海的一份子,它接纳我,改变我,包容我,让我成为那个23岁感性善良却不失大方的可爱姑娘,写得一手文,弹得一手琴,偶然在一个人的房间或街头翩翩起舞。
老友评价我是典型的南北结合,北方小城家庭造就我豪爽开朗的性格,酒量尚属不差,南方十载的造化又将我的锋芒款款收敛,工作之余我绣花写诗调素琴,晨起饮茶,晚来读书,空了也同哥们儿姐们儿在大排档KTV里拼酒高歌热舞。渐渐地朋友多多,知己少少,暧昧不清多多,正经关系少少。也是23岁那一年因为举家搬迁的关系,我不得不摈弃了我的“养母”上海,继续向南行走来到这个年轻美丽的新城深圳,开始了后来的生活。也就是现在的生活。
现在的生活也依然简单,拥有不讨厌的工作和饿不死的薪水,我还是这个感性善良的我,兴许比前个几年更成熟了些,因为深圳水土养人?呵呵,总之这皮肤是不变的呈现所谓健康的小麦色。组织没了体育运动减少,身体开始渐渐老去。工作之余少了朋友间的狂欢,我开始变得愈发知性,把多数时间花在读书和研究各类小事物上面,比如亲手制作各种布艺的小玩意,钱夹钩花等等,幻想着倘若结婚了还能亲手为老公织围巾,给孩子做衣服;宠物是一只可爱的酷酷的蜥蜴,名叫派克,有时对着他翠绿的皮肤和咕噜圆的大眼睛发呆也不失为一乐事;实在无聊就再继续把自己扔进音乐里,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地在无限回忆和憧憬中消磨时间。
哈,自恋的姑娘说起自己时总是滔滔不绝的,我自诩是美女也是才女,那么接下来才女是要开始说说最早提到的婚姻观和爱情观了,现代辞海上解释的爱情观是指人们对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及爱情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位置,择偶标准,如何对待失恋等。婚姻观则相对类似,只是一个多指婚前,而另一个多指婚后。于是我决定分类阐述,我如何看待这一切,在婚前,与婚后。
我不知通过我的自白,大家会不会认为我算得上“一朵美好的女子”,曾经真的很愿意同一位活在某个未来,天时地利的人相爱相知,携手共度年华。至少是有过这样的美好愿景,希望遇到一个温暖可亲的男人,与我尚且门当户对年龄相仿性格相投,我们通过家人朋友同学介绍认识或者就是纯粹的吧友网友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彼此看到的第一眼一定要合上那份眼缘:于是两人热烈的坠入爱河,相互吸引不顾一切,然而一切都只为爱情,只为两人之间最特别的存在。在婚姻之前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彼此只爱对方一个人,用力去了解彼此,发掘对方身上的优点缺点洁癖怪癖,用心用爱去熟悉这个人的身体和心灵:我会很了解他哪一个表情是在告诉我他很尴尬而他也会很明白我生理周期时最喜欢抱一大杯红糖水蜷缩在被窝。我们会有一起旅行的经历和一大堆照片的回忆,会一起养一只狗一起穿着报纸粉刷出租屋的墙壁;你不准我和前男友联络而我也不许你多瞟身边的性感美女一眼,我们最炙热最纯粹最彻底的属于彼此,亲密无间到完全可以互换手机用,带彼此去见最要好的朋友并分享糗事和秘密。直到他甚至知道我后背一颗朱砂痣在哪个位置,直到我绝对晓得他最爱的那支球队最近在为哪场赛事热身。
当然,前提是这一切都必然是完全主动的,是两人都乐意的,是心甘情愿并冲动为之的。
恋爱的时间我从来不会去刻意界定,因为两人之间相互了解的速度和程度很大意义取决于两人本身的心灵契合度,是无法通过后天接触来造就的。如果你遇到一个与你心灵契合度很高的人,那么很可能你们三个月不出半年之后就可以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所以恋爱时间在这里我不去多说,仅说经历了恋爱的充分磨合之后,两人很自然的走进婚姻。
插一句吧:父母觉得好的,多数都是不错的。这一点我始终信奉。不过也不提倡交一个就带回家给父母看一个,那样也不好吧。至少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写到这里,愈发觉得我作为一个类不婚主义者在这里大谈特谈恋爱婚姻,着实有些食素之人谈烹肉方法的理论,好吧,至少我也曾经憧憬过,憧憬我有一位温文尔雅的先生,我时常记得是他陪我走过那段轰轰烈烈的恋爱,亲密无间,彼此黏连。终于我们修成了爱情的正果,结为夫妻,从此不论健康与疾病,痛苦与幸福,手牵手肩并肩,一起面对生活,一起看看这繁杂的人间。我从来不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或者说结婚就是将错就错之类的观点,我想如果有人这样认为,那一定是他没有辨清婚姻与爱情的本质区别。当然,我大概也没有辨清,毕竟只是一个25岁的准女人,抛开全部去谈谈个人观点而已,如有巧合,纯属雷同。
我梦想中的婚姻生活是平淡的,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每个婚后女人的必经之路,我想我的厨艺虽谈不上高超,至少也能裹腹,说得花哨些我还是很有兴趣去自创一些暗黑料理来给生活添把盐。专注自己的工作之余,照顾好先生和宝宝的生活起居是必然的,不放弃彼此的爱好,还能够相互支持相互欣赏,你愿为我添茶浇花,我自然愿为你弹琴作画。我希望我和先生之间有充分的精神交流,这里的交流不是指每天打卡般的嘘寒问暖,而是设身处地的聊聊天,聊他喜欢的我喜欢的东西,聊我们遇到开心不开心的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我们能聊聊彼此遇到的人。尤其呢,是我先生喜欢的女人。
女人这个问题又要追溯到我自个儿是个怎样的女人。很荣幸高中时期我主修了文科历史,在应付高考的同时自己去翻看了学校图书馆很多关于历史的书目,对于“女人”的了解可能会比一般女生略略的多知一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女人流行硬汉精神,因为女子社会地位不如男子,有才华的女人们通常女扮男装,酷酷的装饰让人感觉眼前一亮;再说说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上流女人,大斗篷裙子,金色或褐色的卷发上歪戴一顶只是装饰用的小礼帽,帽檐下的黑纱半遮脸庞,睫毛簌簌,蕾丝手套衬托下双手愈显白皙,再撑起小阳伞,气质与美韵就那样一览无余;说回中国,从明清到现今,包括我最爱的上海20年代,不论是唐装旗袍还是蓝布黑裙学生衫,或是现下时兴的森女风和质地精良的“裸性感”职业装,不论是随意束起的大麻花辫还是精心打理的乌黑长直发,不论是花蝴蝶般的上海交际花还是清纯羞涩的民国女学生…… 中国女人的美丽精致可真是不必我在这里一一罗列,过分赘述。我所想说的其实只有一句话:我怎么能够让我的先生在婚后还只是死守我一个女人,而因为我们婚姻的关系无法去感知这天下女人的美,我怎能那样做,那一定不是我,婚后就死守我一个的先生,他一定也不是我先生。
读到这里你会问,你先生也太浅薄了吧,就因别的女人美过你,你就放任他散漫与花丛之间?不,不是这样。因为就有一些女子,她可能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如我,而就是被他喜欢,她可能不是最美也不是最温柔体贴,更不多才多艺,然而他就是看得喜欢,外貌只是一个苍白的例子而已。这样的事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它是会实际的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我看了太多男人因为周旋在太太和另一个无法自拔喜欢上的女人之间而辛苦到无力回天,一面是情人的柔情蜜语,一面是太太的冷若冰霜,而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他无法选择离婚,偷偷摸摸到无可奈何,最后落得不得已的下场。时常在想,为什么太太不能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这样的事情呢。
我希望我的先生,在遇到那样一个忍不住喜欢上的人时,大大方方的去认识她,去了解去感知,去和她一起经历身体和精神的交流,一同经历快乐。不要让一颗小小婚戒泯灭了人性,只要他在感受到新鲜血液的同时明白什么才是他生活的常态,哪里是回家的路,而我会是那一盏为他等候的灯火。希望他能像朋友一样和我聊聊天,聊聊她,就如同正在经历初恋的儿子渴望与母亲诉说他爱上的女孩儿一样,和我聊聊我们的相似与不同,这个她的美丽与我的温润,或者那个她的小性子与我的小唠叨。我想要他明白,在与我一起经历过恋爱时期那个彼此熟悉到亲密无间的过程之后,他完全没有必要像大多数男人那样偷偷摸摸的去和另一个女人约会,那么痛苦,而我作为他的太太,不会怪他,会理解他。
读到这里也许你又会问,给他这般绝对的自由,他若是真的放弃你和你们辛苦建立的家庭转而和另一个女人重新开始呢?我又会回答我不怕了,聪明的男人会考虑:如果他身边的太太是一个这般面面俱到的我,如若是放弃我,和另一个新鲜血液结婚,那个新鲜血液还会给他这般清新的生活和充分的私人空间吗?还会这样理解他,并很愿意和他分享这一切吗?答案不得而知。
终于说完了。这就是一直想要说说的我25岁这年的婚姻观,估计会遭受到很多人的痛斥和抨击,我还是会始终坚持自己。我觉得这样的爱才会真正的长久,才是生活的,是人性的,而这种绝对自由与相互分享的爱又会始终缠绕着婚姻,让婚姻不缺爱,并且不溢怀疑,让平淡的生活不乏味。我希望用这种奇特的方式绑住我先生的心,同时用美食和关怀,以及充满创意的温暖的家,而不是用偷看他手机短信又假装没看,或者去移动公司打印他的通话记录又怕被他发现,之类的传统怀疑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灵契合度越来越高,彼此知道对方就是家,是港湾,没有什么可隐瞒的因为最严重的事情也完全能够被愉快的理解和接受,甚至鼓励。
这也许是另一种意义上关于婚姻里的忠诚与人性本质之间巨大矛盾的相互调和吧。希望大家都拥有美好的爱情与婚姻。
谢谢大家
是的,我未婚。但是今天想来谈谈自己的婚姻观,虽然,我已经有点接近“不婚主义”。婚姻观作为一种观点,谈谈总是可以的,也希望能有相同观点的姐妹们一起来支持我,相信我。
很不幸的,我有过好几位男友,因为工作关系身边追求者也一直存在着若干。我不属于美女但也应该不难看,所以我想他们喜欢上我总是有自己的理由,当然,离开也是一样。很巧合的是我的历任男友中没有因为劈腿而与我分手的,主流原因是相遇太早,后来感觉渐渐淡了,尚未待到步入婚姻之时就已经索然无味。然而我与男友们没有因为劈腿而分手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劈腿,而是我主观上的理解或者尝试理解(说放任会有些不妥)。初恋时他在半年之后喜欢上另一个女孩,我们当年异地。其实我佩服当时的自己:一个17岁的姑娘能那样大度的说着你喜欢她没关系的,只要你也喜欢我,我不在乎你如何对待她人,更在乎你是否用心待我。
后来我就不再恋爱了。22到24岁的这三年我渐渐地将自己与正常的恋爱关系隔绝,保持心理上的绝对单身。大家也许会奇怪,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这几年里我竟然保持独身,做得到么?当然,我也会尝试接触生活中路过的甲乙丙丁,与他们进行情感和身体的交流,只是在心理上,我始终是孑然的,是自我的,是理想化的,我敏锐的洞察着每个人的一切然后迅速在脑海中作出决定我们之间会是怎样的关系,很遗憾没有人能与我惺惺相惜到携手终身。然而正是这三年后的现在,我25岁,依然独身,却已经几近完善的形成了自己的婚姻观和爱情观。只盼那样一个真正能懂这一切的男人来牵起我手,一起感受,一起成就,一起行走。
前言部分几乎道尽,我想在正文开始之前说说我自己。我是个怎样的女孩,或者说,怎样的女人。内容稍显冗长,还请看客们耐心知会,当然,这是后话。
我的生活经历可能相对复杂,但拥有这样经历的人在现今社会倒也不少。我出生在北方一个古老、偏远而信息闭塞的小城,父母不是本地人的缘故我在周围小伙伴中稍显格格不入。初中毕业之后父母毅然决定送我到上海完成剩余的教育。全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是艰苦的,15岁的中秋节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孤独滋味,躲开留校联欢的人群,一个人在偌大的音乐教室里弹琴落泪。开始感激父母能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会弹琴的双手,不仅是15岁那个秋天,日后10年岁月里每当感到孤单无助,琴声总是抚慰我心灵最好的一剂良药。高考前夕我神经质的烧掉了一百多篇高中随笔,只挑了那篇2000字的《了解沉默》坑坑巴巴的发表在校刊上,还因内容露骨犀利而引起一些不大不小的风波。无味而自卑的高中就在我的青涩的身体和苦涩的琴声中飘然逝去。
转眼到了大学,姑娘初长成,生活也开始生龙活虎起来。小麦色的皮肤和一直一直留不长的乌黑短发就是我的全部标签。我快乐地和宿舍里的上海姐妹们打成一片,上海话早已成为第二母语。我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和体育运动,并开始偷偷省钱打扮自己,不再读未成年时大本大本啃着的外国名著,而是开始批量注入后现代文艺派的书籍和影视,热爱三毛和爱玲,热爱朦胧派的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音乐却偏偏停滞在儿时就陪伴着我的古典,无数失眠的静夜里嘈杂的公交车上昏昏入睡的课堂中我都沉醉在那些能让我平静的音乐里自得其乐不愿醒来,仿佛每一首都能唤起我心底深处一件旧旧的往事,而每一首却又蕴含淡淡的希望与生机。同时,我也倾情为当时的几任男友而着迷,只是那年的大家都太年轻,不懂爱。校园生活之外我有幸走遍了我所在的城市,上海,一个全世界人民都耳熟能详的城市,花费将近十年时间去了解它却仍然未尽其所有,熟悉它的文化,气息,味道,历史,它每一条有意思的小路,宏伟或破旧的建筑,小店和咖啡馆,弄堂口总有充满吾侬温情的上海奶奶,风韵万千的上海太太和各种娇滴滴的活力四射的上海美眉…… 对上海的感觉也从最初的厌恶到勉强接受再到深深爱上,直到最后离开时,无以伦比的恋恋不舍。我想我,早已成为上海的一份子,它接纳我,改变我,包容我,让我成为那个23岁感性善良却不失大方的可爱姑娘,写得一手文,弹得一手琴,偶然在一个人的房间或街头翩翩起舞。
老友评价我是典型的南北结合,北方小城家庭造就我豪爽开朗的性格,酒量尚属不差,南方十载的造化又将我的锋芒款款收敛,工作之余我绣花写诗调素琴,晨起饮茶,晚来读书,空了也同哥们儿姐们儿在大排档KTV里拼酒高歌热舞。渐渐地朋友多多,知己少少,暧昧不清多多,正经关系少少。也是23岁那一年因为举家搬迁的关系,我不得不摈弃了我的“养母”上海,继续向南行走来到这个年轻美丽的新城深圳,开始了后来的生活。也就是现在的生活。
现在的生活也依然简单,拥有不讨厌的工作和饿不死的薪水,我还是这个感性善良的我,兴许比前个几年更成熟了些,因为深圳水土养人?呵呵,总之这皮肤是不变的呈现所谓健康的小麦色。组织没了体育运动减少,身体开始渐渐老去。工作之余少了朋友间的狂欢,我开始变得愈发知性,把多数时间花在读书和研究各类小事物上面,比如亲手制作各种布艺的小玩意,钱夹钩花等等,幻想着倘若结婚了还能亲手为老公织围巾,给孩子做衣服;宠物是一只可爱的酷酷的蜥蜴,名叫派克,有时对着他翠绿的皮肤和咕噜圆的大眼睛发呆也不失为一乐事;实在无聊就再继续把自己扔进音乐里,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地在无限回忆和憧憬中消磨时间。
哈,自恋的姑娘说起自己时总是滔滔不绝的,我自诩是美女也是才女,那么接下来才女是要开始说说最早提到的婚姻观和爱情观了,现代辞海上解释的爱情观是指人们对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及爱情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位置,择偶标准,如何对待失恋等。婚姻观则相对类似,只是一个多指婚前,而另一个多指婚后。于是我决定分类阐述,我如何看待这一切,在婚前,与婚后。
我不知通过我的自白,大家会不会认为我算得上“一朵美好的女子”,曾经真的很愿意同一位活在某个未来,天时地利的人相爱相知,携手共度年华。至少是有过这样的美好愿景,希望遇到一个温暖可亲的男人,与我尚且门当户对年龄相仿性格相投,我们通过家人朋友同学介绍认识或者就是纯粹的吧友网友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彼此看到的第一眼一定要合上那份眼缘:于是两人热烈的坠入爱河,相互吸引不顾一切,然而一切都只为爱情,只为两人之间最特别的存在。在婚姻之前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彼此只爱对方一个人,用力去了解彼此,发掘对方身上的优点缺点洁癖怪癖,用心用爱去熟悉这个人的身体和心灵:我会很了解他哪一个表情是在告诉我他很尴尬而他也会很明白我生理周期时最喜欢抱一大杯红糖水蜷缩在被窝。我们会有一起旅行的经历和一大堆照片的回忆,会一起养一只狗一起穿着报纸粉刷出租屋的墙壁;你不准我和前男友联络而我也不许你多瞟身边的性感美女一眼,我们最炙热最纯粹最彻底的属于彼此,亲密无间到完全可以互换手机用,带彼此去见最要好的朋友并分享糗事和秘密。直到他甚至知道我后背一颗朱砂痣在哪个位置,直到我绝对晓得他最爱的那支球队最近在为哪场赛事热身。
当然,前提是这一切都必然是完全主动的,是两人都乐意的,是心甘情愿并冲动为之的。
恋爱的时间我从来不会去刻意界定,因为两人之间相互了解的速度和程度很大意义取决于两人本身的心灵契合度,是无法通过后天接触来造就的。如果你遇到一个与你心灵契合度很高的人,那么很可能你们三个月不出半年之后就可以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所以恋爱时间在这里我不去多说,仅说经历了恋爱的充分磨合之后,两人很自然的走进婚姻。
插一句吧:父母觉得好的,多数都是不错的。这一点我始终信奉。不过也不提倡交一个就带回家给父母看一个,那样也不好吧。至少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写到这里,愈发觉得我作为一个类不婚主义者在这里大谈特谈恋爱婚姻,着实有些食素之人谈烹肉方法的理论,好吧,至少我也曾经憧憬过,憧憬我有一位温文尔雅的先生,我时常记得是他陪我走过那段轰轰烈烈的恋爱,亲密无间,彼此黏连。终于我们修成了爱情的正果,结为夫妻,从此不论健康与疾病,痛苦与幸福,手牵手肩并肩,一起面对生活,一起看看这繁杂的人间。我从来不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或者说结婚就是将错就错之类的观点,我想如果有人这样认为,那一定是他没有辨清婚姻与爱情的本质区别。当然,我大概也没有辨清,毕竟只是一个25岁的准女人,抛开全部去谈谈个人观点而已,如有巧合,纯属雷同。
我梦想中的婚姻生活是平淡的,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每个婚后女人的必经之路,我想我的厨艺虽谈不上高超,至少也能裹腹,说得花哨些我还是很有兴趣去自创一些暗黑料理来给生活添把盐。专注自己的工作之余,照顾好先生和宝宝的生活起居是必然的,不放弃彼此的爱好,还能够相互支持相互欣赏,你愿为我添茶浇花,我自然愿为你弹琴作画。我希望我和先生之间有充分的精神交流,这里的交流不是指每天打卡般的嘘寒问暖,而是设身处地的聊聊天,聊他喜欢的我喜欢的东西,聊我们遇到开心不开心的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我们能聊聊彼此遇到的人。尤其呢,是我先生喜欢的女人。
女人这个问题又要追溯到我自个儿是个怎样的女人。很荣幸高中时期我主修了文科历史,在应付高考的同时自己去翻看了学校图书馆很多关于历史的书目,对于“女人”的了解可能会比一般女生略略的多知一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女人流行硬汉精神,因为女子社会地位不如男子,有才华的女人们通常女扮男装,酷酷的装饰让人感觉眼前一亮;再说说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上流女人,大斗篷裙子,金色或褐色的卷发上歪戴一顶只是装饰用的小礼帽,帽檐下的黑纱半遮脸庞,睫毛簌簌,蕾丝手套衬托下双手愈显白皙,再撑起小阳伞,气质与美韵就那样一览无余;说回中国,从明清到现今,包括我最爱的上海20年代,不论是唐装旗袍还是蓝布黑裙学生衫,或是现下时兴的森女风和质地精良的“裸性感”职业装,不论是随意束起的大麻花辫还是精心打理的乌黑长直发,不论是花蝴蝶般的上海交际花还是清纯羞涩的民国女学生…… 中国女人的美丽精致可真是不必我在这里一一罗列,过分赘述。我所想说的其实只有一句话:我怎么能够让我的先生在婚后还只是死守我一个女人,而因为我们婚姻的关系无法去感知这天下女人的美,我怎能那样做,那一定不是我,婚后就死守我一个的先生,他一定也不是我先生。
读到这里你会问,你先生也太浅薄了吧,就因别的女人美过你,你就放任他散漫与花丛之间?不,不是这样。因为就有一些女子,她可能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如我,而就是被他喜欢,她可能不是最美也不是最温柔体贴,更不多才多艺,然而他就是看得喜欢,外貌只是一个苍白的例子而已。这样的事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它是会实际的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我看了太多男人因为周旋在太太和另一个无法自拔喜欢上的女人之间而辛苦到无力回天,一面是情人的柔情蜜语,一面是太太的冷若冰霜,而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他无法选择离婚,偷偷摸摸到无可奈何,最后落得不得已的下场。时常在想,为什么太太不能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这样的事情呢。
我希望我的先生,在遇到那样一个忍不住喜欢上的人时,大大方方的去认识她,去了解去感知,去和她一起经历身体和精神的交流,一同经历快乐。不要让一颗小小婚戒泯灭了人性,只要他在感受到新鲜血液的同时明白什么才是他生活的常态,哪里是回家的路,而我会是那一盏为他等候的灯火。希望他能像朋友一样和我聊聊天,聊聊她,就如同正在经历初恋的儿子渴望与母亲诉说他爱上的女孩儿一样,和我聊聊我们的相似与不同,这个她的美丽与我的温润,或者那个她的小性子与我的小唠叨。我想要他明白,在与我一起经历过恋爱时期那个彼此熟悉到亲密无间的过程之后,他完全没有必要像大多数男人那样偷偷摸摸的去和另一个女人约会,那么痛苦,而我作为他的太太,不会怪他,会理解他。
读到这里也许你又会问,给他这般绝对的自由,他若是真的放弃你和你们辛苦建立的家庭转而和另一个女人重新开始呢?我又会回答我不怕了,聪明的男人会考虑:如果他身边的太太是一个这般面面俱到的我,如若是放弃我,和另一个新鲜血液结婚,那个新鲜血液还会给他这般清新的生活和充分的私人空间吗?还会这样理解他,并很愿意和他分享这一切吗?答案不得而知。
终于说完了。这就是一直想要说说的我25岁这年的婚姻观,估计会遭受到很多人的痛斥和抨击,我还是会始终坚持自己。我觉得这样的爱才会真正的长久,才是生活的,是人性的,而这种绝对自由与相互分享的爱又会始终缠绕着婚姻,让婚姻不缺爱,并且不溢怀疑,让平淡的生活不乏味。我希望用这种奇特的方式绑住我先生的心,同时用美食和关怀,以及充满创意的温暖的家,而不是用偷看他手机短信又假装没看,或者去移动公司打印他的通话记录又怕被他发现,之类的传统怀疑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灵契合度越来越高,彼此知道对方就是家,是港湾,没有什么可隐瞒的因为最严重的事情也完全能够被愉快的理解和接受,甚至鼓励。
这也许是另一种意义上关于婚姻里的忠诚与人性本质之间巨大矛盾的相互调和吧。希望大家都拥有美好的爱情与婚姻。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