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之六)
13. 一周一会
我的中学时光,恰好横跨了那个正版卡带方兴未艾,MP3尚未诞生的年代,像每个年轻过的少年一样,在大街上在流行音乐里寂寞成长。我们还在为得到一个SONY Walkman而欣喜,小城里也开始有了一两家能够和大城市几乎同步的正版音像店。
我几乎见证了城中每一家音像店的兴衰荣辱,其中包括这家更名两次,搬家数次的位于黄金地段的音像店。每周末必逛一次的习惯,让我和店主老板渐渐熟络起来。和一般的私营小店主完全不同,他的清秀白皙,白衬衫卡其裤,再配上一副金属框眼镜,让他有种脱俗的气质。
作为店内熟客,我会在忙着在架子上浏览时和他有一搭没一搭的交谈,关于当下卖的最好的专辑,关于某位歌手即将发的新片,我们常常让他帮忙预定一些小众歌手卡带,偶尔再聊下某个卡带付上的歌词册的设计。他像是为了某种因缘际会,他还会给我特别的减一元折扣,对于一盒卡带要花上十多元私房钱的穷学生,简直是有如神助。
后来我和妈妈在路上偶遇他,惊讶地发现他们竟然是认识的,而更惊讶地是发现他的真实工作,竟然是一个药剂师。我在心里暗暗想,药剂师和唱片店主,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生角色怎么就重叠在他身上,要么是工作太无聊想要找点乐子,要么是他真心爱和触手可及的音乐待在一起的感觉。
那次之后,在唱片店里和他的一周一会,我总是会悄悄地盯着他多看两眼,想从他那镜片背后淡定的眼神里,和他似笑非笑的嘴角里,发现点人生的奥义。那时我哪会懂,生活的多个向度和多个可能,皆是为构成人生不规则多面体罢了。
那家店好像一直都在城里的某个角落存在着,而我自打十八岁离开上大学后,再也不曾踏进过。对于那里总有点近乡情却,我早都背弃了那些因为音乐而丰盛的日子。偶尔匆匆路过,想从越来越大越花哨的唱片海报背后瞥到他是否在店里,也不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想,他虽然不记得我的名字,但一定记住了他曾以卖唱片为生的那几年,有个圆脸蘑菇头女孩,脸上藏满期待,把音乐当做蜜糖,每周背着大书包和他的一周一会。因为那几年,我一踏进店门,他总是会笑眯眯地说,来啦,你要的磁带到咯。
14. 文艺范
这个男人,如今想来面目模糊,只记得他留着小平头,爱穿旧仔裤,眼睛笑起来眯缝着,嘴角有着性感的胡渣。比胡渣更性感的,是他的嗓音,在记忆里,那是在北方高远天空下浸润过的声音,那口微微平翘不分的北方普通话,对于南方小城少年们来说就代表着远方。
他的相貌绝不颠倒众生,也未曾倾国倾城,但说他满足了青春期女孩子对于男人的全部想象,绝不为过。
他是我们的初中美术老师。
上他的课的时候,我们总是各怀心事的盯着他,又有点不敢直视太久,直到他娓娓道来的段子,惹得我们忍不住猛地抬起头来,和他无法猜透的双眼一阵对视。哎,真是只有那时那刻的当事人才懂的少女情怀。
印象中他该是个返乡的北漂文艺青年,拿过几年画笔,混过几天艺术学堂,穿越过一些山水,对眼前的一切都有点看淡了的豁达。不怎么逼我们照着书本画瓢,总爱在课堂上扯些久远的传说和荣耀。
他的身上总是写满了神秘,微微驼背,酷酷的,每次教室外走廊边遇见,也是微微一点头,吐出一声浑厚而不明就里的招呼声。我和闺蜜总是借着交作业,和他在办公室不期而遇,甚至还鼓起勇气送给他一个盆栽做礼物。几乎没能收获到什么太多的笑容,但能被他记住名字,已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这位文艺范男青年,听说最后娶了位留着利落短发不穿裙子的大学女老师,过上了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我们这群为他怦然过的少女,也四散到了各个角落,用力地相爱,将过去那些莫名的少女情怀丢到了外太空。
只不过没想到的是,青春期除了修炼我们的爱情观,一定还磨砺了我们的审美观。一颗曾被文艺范霸占的少女心,怎么可能一下子清空归零。
如果说很多年后,我还是会对这种有点不修边幅的寸头文艺型男多看几眼的话,想必也是因了他,那个仿佛满身风雨从远方而来的文艺范。
(未完待续)
我的中学时光,恰好横跨了那个正版卡带方兴未艾,MP3尚未诞生的年代,像每个年轻过的少年一样,在大街上在流行音乐里寂寞成长。我们还在为得到一个SONY Walkman而欣喜,小城里也开始有了一两家能够和大城市几乎同步的正版音像店。
我几乎见证了城中每一家音像店的兴衰荣辱,其中包括这家更名两次,搬家数次的位于黄金地段的音像店。每周末必逛一次的习惯,让我和店主老板渐渐熟络起来。和一般的私营小店主完全不同,他的清秀白皙,白衬衫卡其裤,再配上一副金属框眼镜,让他有种脱俗的气质。
作为店内熟客,我会在忙着在架子上浏览时和他有一搭没一搭的交谈,关于当下卖的最好的专辑,关于某位歌手即将发的新片,我们常常让他帮忙预定一些小众歌手卡带,偶尔再聊下某个卡带付上的歌词册的设计。他像是为了某种因缘际会,他还会给我特别的减一元折扣,对于一盒卡带要花上十多元私房钱的穷学生,简直是有如神助。
后来我和妈妈在路上偶遇他,惊讶地发现他们竟然是认识的,而更惊讶地是发现他的真实工作,竟然是一个药剂师。我在心里暗暗想,药剂师和唱片店主,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生角色怎么就重叠在他身上,要么是工作太无聊想要找点乐子,要么是他真心爱和触手可及的音乐待在一起的感觉。
那次之后,在唱片店里和他的一周一会,我总是会悄悄地盯着他多看两眼,想从他那镜片背后淡定的眼神里,和他似笑非笑的嘴角里,发现点人生的奥义。那时我哪会懂,生活的多个向度和多个可能,皆是为构成人生不规则多面体罢了。
那家店好像一直都在城里的某个角落存在着,而我自打十八岁离开上大学后,再也不曾踏进过。对于那里总有点近乡情却,我早都背弃了那些因为音乐而丰盛的日子。偶尔匆匆路过,想从越来越大越花哨的唱片海报背后瞥到他是否在店里,也不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想,他虽然不记得我的名字,但一定记住了他曾以卖唱片为生的那几年,有个圆脸蘑菇头女孩,脸上藏满期待,把音乐当做蜜糖,每周背着大书包和他的一周一会。因为那几年,我一踏进店门,他总是会笑眯眯地说,来啦,你要的磁带到咯。
14. 文艺范
这个男人,如今想来面目模糊,只记得他留着小平头,爱穿旧仔裤,眼睛笑起来眯缝着,嘴角有着性感的胡渣。比胡渣更性感的,是他的嗓音,在记忆里,那是在北方高远天空下浸润过的声音,那口微微平翘不分的北方普通话,对于南方小城少年们来说就代表着远方。
他的相貌绝不颠倒众生,也未曾倾国倾城,但说他满足了青春期女孩子对于男人的全部想象,绝不为过。
他是我们的初中美术老师。
上他的课的时候,我们总是各怀心事的盯着他,又有点不敢直视太久,直到他娓娓道来的段子,惹得我们忍不住猛地抬起头来,和他无法猜透的双眼一阵对视。哎,真是只有那时那刻的当事人才懂的少女情怀。
印象中他该是个返乡的北漂文艺青年,拿过几年画笔,混过几天艺术学堂,穿越过一些山水,对眼前的一切都有点看淡了的豁达。不怎么逼我们照着书本画瓢,总爱在课堂上扯些久远的传说和荣耀。
他的身上总是写满了神秘,微微驼背,酷酷的,每次教室外走廊边遇见,也是微微一点头,吐出一声浑厚而不明就里的招呼声。我和闺蜜总是借着交作业,和他在办公室不期而遇,甚至还鼓起勇气送给他一个盆栽做礼物。几乎没能收获到什么太多的笑容,但能被他记住名字,已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这位文艺范男青年,听说最后娶了位留着利落短发不穿裙子的大学女老师,过上了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我们这群为他怦然过的少女,也四散到了各个角落,用力地相爱,将过去那些莫名的少女情怀丢到了外太空。
只不过没想到的是,青春期除了修炼我们的爱情观,一定还磨砺了我们的审美观。一颗曾被文艺范霸占的少女心,怎么可能一下子清空归零。
如果说很多年后,我还是会对这种有点不修边幅的寸头文艺型男多看几眼的话,想必也是因了他,那个仿佛满身风雨从远方而来的文艺范。
(未完待续)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