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潜力——论抑郁》摘抄
所以说,急性抑郁症是一次真正的机遇,使患者能解除长期的、未意识到的慢性抑郁症,它潜伏多年,一直起着破坏作用。……抑郁症的发作还有一个更复杂的作用。它能使患者在抑郁症治疗之后有机会变得更有人情味,更敏感,更具有创新精神、效率更高。
抑郁症使活力衰退,抑郁的情绪即使尚未使患者完全丧失理解能力,也会给他造成 重重困难。然而,对大多数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而言,无论“创造”这个词用的是狭义 的、艺术方面的含义,还是广义的、即能以新事物、新眼光观察事物、或用独创的 方式组合概念,这些人都会证明这一事实:他们全都经受过严重的抑郁症急性发 作,但他们从抑郁中奋争而出,创造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这是什么缘故?为什么一时的抑郁体验与绝望的痛楚,反而会成为创造意识空前高 涨的前奏?答案就在创造精神的本质之中。无论按照创造这个词的哪一层意义上讲,一个有创造精神的人必须能扬弃过去的成见,因为它们只会妨碍我们重新评价形势。
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指出,人类不可避免地以各种方式接受家庭与社会的制约。这样的制约对统一人格起着重大作用。然而,许多与此无 关的、过时的、甚至有破坏性的模式也同时变得根深蒂固。这一制约越刻板、越强烈,特别当一个人同时缺乏安全感时,人格就越固执。人格越是僵化,他就越是缺少精神恢复能力和想象力来适应新的意外形势。急性抑郁症是一种必要的媒介,使人从这样的制约中解放出来,使创造力中最富有生气的部分得以解放。在精神治疗中这类现象屡见不鲜:抑郁发作之后,患者获得了内省力与更强的灵活性。
阿瑟 居斯勒在其著作《创造活动》中,把精神治疗称为人工诱导的新生,其基本进程是,“退一步,进两步。”居斯勒写道:“我们发现这种模式在人类的创造力方面一再重现:当科学家面临令人困惑的局面时,如开普勒遇到的八分弧不一致现象、爱因斯坦面临的光速旅行者悖论等,他们必须先投身‘灵魂的黑夜’之中,才能重见光明。科学和艺术的历史是一篇危机四伏、充满创伤与挑战的故事,它必须意味着与传统的推理与构思暂时决裂;……意味着一种崭新的天真目光,随之而来的则是创造潜力冲破约束,获得解放,并且重新统一在新的有机体之中。”
各人的陷阱往往是按照基本的蓝图设置的:无法恰当地应付艰难困苦,不能合理地作出反应来解决问题,却否认自己的感情,将感情拒之于意识的大门之外,以精心设计的手法来保护自己今后不再受伤害。
陷阱的另一种形式是通过环境来强化和肯定内心冲突与压抑。例如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受到过分压制,在此期间,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少受到鼓励,只是一味要求服从。结果,这样的青少年在调动自己的能力方面会产生严重的障碍,并将他内在的攻击性引向一个他自行选择的外界目标。同时,由于对自己要求独立的迫切心情感到恐惧,而且无法渲泄这种感情,他不能对造成精神压力大局面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他只能消极地适应生活,并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操纵。
人类具有一种强烈的倾向:通过设置外部的陷阱来肯定内心的压抑和失落感,随后又生活在这一不幸的平衡之中,一直到发生某些不寻常的戏剧性的事态,才使他们猛然醒悟,正视自己的危境。在建立这些陷阱的过程中,他们往往选择不适宜的异性结婚和恋爱,信赖那些被证明是根本不值得信赖的朋友和同事,以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支配钱财,选择那些常常令人气馁、本质上阻碍自我实现的职业。
总之,那些为自己设下陷阱的人们,都是慢性抑郁症患者,或是缺乏内心自由的人;他们不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马斯洛称为“自我实现”型的人。根据马斯洛的这一观点,健康成熟的成年人应能认清目标,并同时朝目标前进。而这一目标应与他的价值观念系统一致,反映他性格的需求,同时按他的条件是可以达到的,尽管要获得成就意味着克服重重障碍。精神分析学家库比宣称,一个懂得自己感情与能力的成熟的人应能考虑正当的机会,并从中做出选择。他能以一种受约束或患病态恐惧症的人所不懂的自由来朝值得一试的目标前进。后者则需要不断地使用自己的“意志力”来克服内心的阻力和恐惧,这常常弄得他们精疲力竭。只有很小一部分成年人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对其余人而言,陷阱的种种把戏都是有机可乘的。
我们的文明事实上成了陷阱的文明。人人向往完美无缺的性生活,满足自尊心的职业,有保障的收入,均等的机会,个人的尊严,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但却发现在通向所有这一切的路上,每一个拐角处都写着“此路不通”。可是他们又敏锐地意识到,社会的经济灵活性似乎向他们显示,在某个地方,用某种方法,他们的需求是可以满足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人们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抱负未能实现。家住伊利诺斯州森林湖的白人上流中产阶级夫妇,因性生活与夫妻感情贫乏而产生痛苦,与家住洛杉矶贫民区的黑人家庭因邻居纠纷、家境局促、教育机会不足感到的痛苦同样强烈。在这两个例子中,失落感的性质是不同的,社会环境在形成这种失落感中所起的作用也大相径庭,但对那上流社会的夫妇与贫民窟中的一家都掉进了同样的陷阱——扩张自己的欲望,却看不见任何迹象来实现这些欲望。
开始意识到自己生活在陷阱中,无论这是由环境强加于个人的,还是自己制造的——都会引起抑郁症急性发作。要获得内省力,第一步便是认清自己设下的陷阱,而这一步往往是通过意识到陷阱的外部结构,如职业、婚姻、社会地位来体验的。这些因素被看成是失望与心理紧张的主要原因:“我结婚找错了对象”,或者“我丈夫变了,我无法与他相处了”,还有“我已经错过两次提升机会,再不会有第三次了”,等等。
意识到自己怎样不遗余力地与环境合谋、共同给自己设下陷阱,这是获得内省力的第二步,这时也能引起急性抑郁症。
摆脱陷阱这一过程的第三步是改变环境:另谋职业,离婚,或者鼓励自己的配偶共同合作,不断改善彼此的关系;同时对于最初造成的陷阱、并在几年中一直推波助澜的内心冲突与压抑,自己必须有一种要从中解脱出来的强烈愿望。使自身挣脱陷阱,改变环境,或调整自己造成陷阱行为与感情模式,其中每一方面都必然意味着经受急性抑郁症。为什么只有寥寥无几的人才能摆脱内心或外界的陷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幸得很,他们本性就不愿忍受急性抑郁之苦。精神病医生在病人中一次次看到,每当他们企图干预对病人生活极为有害、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时,病人总要经受急性抑郁症。
这就是说,急性抑郁症能提醒人们正视自己已经掉进陷阱这一事实。只要他们试图从陷阱中挣脱出来,便会激发急性抑郁症:只要人们想改变自己性格,以便舍弃设置新陷阱的需要,急性抑郁症便是这一过程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所有陷阱中最危险的是无视抑郁的存在,对于它向你发出的信号毫无反应。人们的这种否认态度受到抵制探索内心世界的社会价值观的强化。这些社会价值又是什么呢?
在我们文化中的某些领域,人们情愿进行毫无感情的性生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剥削他人,追求自暴自弃的行为方式,只要不牵涉自杀和杀人,就不愿度过几个不眠之夜,痛苦地思索自己究竟是谁,自己的整个生活是怎么回事。
在我们的社会中,使用诸如烈酒、苯异丙胺、盐酸巴比妥等药物来麻醉自己的感情,都被当作无所谓的事。表面上人们试图对滥用药物加以控制,但此类问题继续泛滥成灾。这足以表明社会中存在着这样的因素:它们私下纵容人们采取这种方式,来阻断自己的意识,避免正常抑郁。为了躲避抑郁,不愿获得内省力,人们常采取一种更加流行的手段:把过失投射或归咎于他人,特别是怪罪于他们亲近的人,或者是诸如黑人或白人、雇主或雇员、青年或成年人、男性或女性之类既容易辨认、而又是泛泛而指的群体。
否认自身的问题,归咎他人,不仅能有效地延缓抑郁的发作,而且还是一种来掩盖真正症结所在的高明方式,使最初的陷阱变成迷宫。
承认自己感到抑郁是逃离陷阱、从慢性抑郁症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这样看来,抑郁症的种种表现形式是十分关键的。
抑郁症使活力衰退,抑郁的情绪即使尚未使患者完全丧失理解能力,也会给他造成 重重困难。然而,对大多数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而言,无论“创造”这个词用的是狭义 的、艺术方面的含义,还是广义的、即能以新事物、新眼光观察事物、或用独创的 方式组合概念,这些人都会证明这一事实:他们全都经受过严重的抑郁症急性发 作,但他们从抑郁中奋争而出,创造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这是什么缘故?为什么一时的抑郁体验与绝望的痛楚,反而会成为创造意识空前高 涨的前奏?答案就在创造精神的本质之中。无论按照创造这个词的哪一层意义上讲,一个有创造精神的人必须能扬弃过去的成见,因为它们只会妨碍我们重新评价形势。
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指出,人类不可避免地以各种方式接受家庭与社会的制约。这样的制约对统一人格起着重大作用。然而,许多与此无 关的、过时的、甚至有破坏性的模式也同时变得根深蒂固。这一制约越刻板、越强烈,特别当一个人同时缺乏安全感时,人格就越固执。人格越是僵化,他就越是缺少精神恢复能力和想象力来适应新的意外形势。急性抑郁症是一种必要的媒介,使人从这样的制约中解放出来,使创造力中最富有生气的部分得以解放。在精神治疗中这类现象屡见不鲜:抑郁发作之后,患者获得了内省力与更强的灵活性。
阿瑟 居斯勒在其著作《创造活动》中,把精神治疗称为人工诱导的新生,其基本进程是,“退一步,进两步。”居斯勒写道:“我们发现这种模式在人类的创造力方面一再重现:当科学家面临令人困惑的局面时,如开普勒遇到的八分弧不一致现象、爱因斯坦面临的光速旅行者悖论等,他们必须先投身‘灵魂的黑夜’之中,才能重见光明。科学和艺术的历史是一篇危机四伏、充满创伤与挑战的故事,它必须意味着与传统的推理与构思暂时决裂;……意味着一种崭新的天真目光,随之而来的则是创造潜力冲破约束,获得解放,并且重新统一在新的有机体之中。”
各人的陷阱往往是按照基本的蓝图设置的:无法恰当地应付艰难困苦,不能合理地作出反应来解决问题,却否认自己的感情,将感情拒之于意识的大门之外,以精心设计的手法来保护自己今后不再受伤害。
陷阱的另一种形式是通过环境来强化和肯定内心冲突与压抑。例如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受到过分压制,在此期间,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少受到鼓励,只是一味要求服从。结果,这样的青少年在调动自己的能力方面会产生严重的障碍,并将他内在的攻击性引向一个他自行选择的外界目标。同时,由于对自己要求独立的迫切心情感到恐惧,而且无法渲泄这种感情,他不能对造成精神压力大局面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他只能消极地适应生活,并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操纵。
人类具有一种强烈的倾向:通过设置外部的陷阱来肯定内心的压抑和失落感,随后又生活在这一不幸的平衡之中,一直到发生某些不寻常的戏剧性的事态,才使他们猛然醒悟,正视自己的危境。在建立这些陷阱的过程中,他们往往选择不适宜的异性结婚和恋爱,信赖那些被证明是根本不值得信赖的朋友和同事,以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支配钱财,选择那些常常令人气馁、本质上阻碍自我实现的职业。
总之,那些为自己设下陷阱的人们,都是慢性抑郁症患者,或是缺乏内心自由的人;他们不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马斯洛称为“自我实现”型的人。根据马斯洛的这一观点,健康成熟的成年人应能认清目标,并同时朝目标前进。而这一目标应与他的价值观念系统一致,反映他性格的需求,同时按他的条件是可以达到的,尽管要获得成就意味着克服重重障碍。精神分析学家库比宣称,一个懂得自己感情与能力的成熟的人应能考虑正当的机会,并从中做出选择。他能以一种受约束或患病态恐惧症的人所不懂的自由来朝值得一试的目标前进。后者则需要不断地使用自己的“意志力”来克服内心的阻力和恐惧,这常常弄得他们精疲力竭。只有很小一部分成年人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对其余人而言,陷阱的种种把戏都是有机可乘的。
我们的文明事实上成了陷阱的文明。人人向往完美无缺的性生活,满足自尊心的职业,有保障的收入,均等的机会,个人的尊严,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但却发现在通向所有这一切的路上,每一个拐角处都写着“此路不通”。可是他们又敏锐地意识到,社会的经济灵活性似乎向他们显示,在某个地方,用某种方法,他们的需求是可以满足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人们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抱负未能实现。家住伊利诺斯州森林湖的白人上流中产阶级夫妇,因性生活与夫妻感情贫乏而产生痛苦,与家住洛杉矶贫民区的黑人家庭因邻居纠纷、家境局促、教育机会不足感到的痛苦同样强烈。在这两个例子中,失落感的性质是不同的,社会环境在形成这种失落感中所起的作用也大相径庭,但对那上流社会的夫妇与贫民窟中的一家都掉进了同样的陷阱——扩张自己的欲望,却看不见任何迹象来实现这些欲望。
开始意识到自己生活在陷阱中,无论这是由环境强加于个人的,还是自己制造的——都会引起抑郁症急性发作。要获得内省力,第一步便是认清自己设下的陷阱,而这一步往往是通过意识到陷阱的外部结构,如职业、婚姻、社会地位来体验的。这些因素被看成是失望与心理紧张的主要原因:“我结婚找错了对象”,或者“我丈夫变了,我无法与他相处了”,还有“我已经错过两次提升机会,再不会有第三次了”,等等。
意识到自己怎样不遗余力地与环境合谋、共同给自己设下陷阱,这是获得内省力的第二步,这时也能引起急性抑郁症。
摆脱陷阱这一过程的第三步是改变环境:另谋职业,离婚,或者鼓励自己的配偶共同合作,不断改善彼此的关系;同时对于最初造成的陷阱、并在几年中一直推波助澜的内心冲突与压抑,自己必须有一种要从中解脱出来的强烈愿望。使自身挣脱陷阱,改变环境,或调整自己造成陷阱行为与感情模式,其中每一方面都必然意味着经受急性抑郁症。为什么只有寥寥无几的人才能摆脱内心或外界的陷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幸得很,他们本性就不愿忍受急性抑郁之苦。精神病医生在病人中一次次看到,每当他们企图干预对病人生活极为有害、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时,病人总要经受急性抑郁症。
这就是说,急性抑郁症能提醒人们正视自己已经掉进陷阱这一事实。只要他们试图从陷阱中挣脱出来,便会激发急性抑郁症:只要人们想改变自己性格,以便舍弃设置新陷阱的需要,急性抑郁症便是这一过程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所有陷阱中最危险的是无视抑郁的存在,对于它向你发出的信号毫无反应。人们的这种否认态度受到抵制探索内心世界的社会价值观的强化。这些社会价值又是什么呢?
在我们文化中的某些领域,人们情愿进行毫无感情的性生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剥削他人,追求自暴自弃的行为方式,只要不牵涉自杀和杀人,就不愿度过几个不眠之夜,痛苦地思索自己究竟是谁,自己的整个生活是怎么回事。
在我们的社会中,使用诸如烈酒、苯异丙胺、盐酸巴比妥等药物来麻醉自己的感情,都被当作无所谓的事。表面上人们试图对滥用药物加以控制,但此类问题继续泛滥成灾。这足以表明社会中存在着这样的因素:它们私下纵容人们采取这种方式,来阻断自己的意识,避免正常抑郁。为了躲避抑郁,不愿获得内省力,人们常采取一种更加流行的手段:把过失投射或归咎于他人,特别是怪罪于他们亲近的人,或者是诸如黑人或白人、雇主或雇员、青年或成年人、男性或女性之类既容易辨认、而又是泛泛而指的群体。
否认自身的问题,归咎他人,不仅能有效地延缓抑郁的发作,而且还是一种来掩盖真正症结所在的高明方式,使最初的陷阱变成迷宫。
承认自己感到抑郁是逃离陷阱、从慢性抑郁症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这样看来,抑郁症的种种表现形式是十分关键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