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散步(二):鸭川
河流对于城市而言就像灵魂一样。城市的历史,生、老、病、死都围绕它展开。而一旦河流枯竭,城市的寿命也就宣告中止。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这么一条灵魂之河。而对于这座萦绕着千年恩怨的古都而言,毫无疑问,只有鸭川才能是京都的灵魂。因此,凡初到京都之人,旅程也应该从鸭川开始。
那么,今天我们的京都散步,也就从鸭川开始吧。
下鸭神社:京都诞生物语
延历十二(793)年二月二日,桓武天皇派遣钦差来到贺茂二神社,将迁都事宜禀告贺茂大神。
延历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桓武天皇移驾山背国新京。是年十一月八日,新京改称平安京。从此,京都开始了它作为日本首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
刚才提到的贺茂神社,位于鸭川的北端。今天是两座神社,处在鸭川的上游的贺茂川岸边的,是贺茂御祖神社。处在贺茂川与高野川汇流成为鸭川的交汇点的,是贺茂别雷神社,也就是下鸭神社。这两座神社已经一同被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
桓武天皇本来是想迁都到今天京都南面的长冈的,没想到,迁都工程推行到一半,就事事不顺顺。皇弟早良亲王反对迁都,死后居然还化为怨灵作乱。政治动荡,加之长冈选址不佳,工程缓慢,桓武天皇觉得:应该挪地方。
今天鸭川风景最好的地方,也许就是下鸭神社一带。站在桥上,远处的比叡山隐约可以看见,而南面,已经成为公园,沿着鸭川散步的人很多。此处的环境颇好,以至于众多水鸟栖息于此,常与游人争食。从下鸭起,一路向南沿鸭川步行,过今出川、丸太町,的确是适合步行的好地方。
下鸭神社门口的树林,本身就是世界遗产。于是下鸭神社也就有了京都之肺的功能。桓武天皇来到这片土地的时候,下鸭的森林就已经存在。此时,这里是围绕着祭祀渡来的农业神贺茂神的上下贺茂神社生活着的贺茂氏的地盘。是时,山背国尚有另一大氏族,居住在今天京都西面太秦一带的秦氏。两大氏族其实相去并不遥远。或许是大约是被山背国的盆地的秀美所打动,又或者是意识到自己的新都营建可以依赖当地大氏族的支持。渐渐地,天皇开始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这片土地。贺茂川(后世将贺茂川与高野川汇合以后的部分称为鸭川,贺茂和鸭在日语里是一个读音)、葛野川(桂川)、堀川等多条河流汇聚的山背国盆地水系发达,在地理条件上自然比长冈要更为出色。更使得桓武天皇坚定信心的是,他相信北方的贺茂神一定会保佑他迁都的成功。
一生受到怨灵困扰的桓武天皇太需要神灵的支持了。我无法知道是何原因,使得他对贺茂神越发笃信,后来一直将这位神系上不太起眼的神灵加封到最高的品级。而秦氏与贺茂氏也的确在新都营建的工程中十分卖力。于是,平安京终于在鸭川边诞生。而贺茂之神,也就成为了京都的守护神。再后来,贺茂神社渐渐享有了与皇祖神的伊势神宫旗鼓相当的崇高地位。
可是贺茂的神灵终究没能保佑平安京到最后。
自平安京建立之日起,鸭川就不断泛滥。后来我们所知鸭川两岸大大小小的以“法”字开头的寺院,比如法胜寺法性寺之类,就取自于“水去”之意。洪水终究不去,于是也就有了白河法皇那经典的“三不如意”:
贺茂川的水,双六的色子,山法师。
鸭川的曲折历史,这才刚刚开始。
五条大桥:弁庆传说
见到鸭川的第一次,是在五条大桥。当时是从清水寺参观完回来去乘京阪电车,到了鸭川边就继续往前走了两步。在五条大桥西岸有一座雕塑,是两个似乎在打架的人,一个站在根木桩上,一个站在下面,手里提溜着一根木棍。造型挺卡哇伊的,所以,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两个人就是传说中的源义经和武藏坊弁庆。
看过柯南剧场版《迷宫的十字路口》的人恐怕都知道。在平安时代末期一个樱花飞舞的夜晚,有一位戴着红色头巾的少年与一位身材五大三粗的和尚相遇了。两个男人的相遇,注定是不同寻常的故事。和尚前些日子被比叡山延历寺扫地出门(其实本来也是非正式编制的和尚),跑到五条六波罗那里去找当时执政掌权的平家一门讨说法,平氏根本不睬他。于是,这位和尚觉得,比叡山和平氏从此就是他的仇人了。他天天守在五条大桥上,专抢路过的平家武士的刀。今天这位路过的少年只戴了把短刀,本来想不理他直接过桥,没想到反而刺激了和尚脆弱的自尊心,于是,二人终于打了起来。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尽管那和尚是鲁智深一般的好武艺,可惜,那少年的师傅是鞍马山上的世外高人,所以显然,和尚完败。再后来,这少年成了个武士,并且做了源氏征讨平氏的先锋大将,首席功臣,而那和尚,则一路追过去,成为了他的家臣。这位和尚就是前面提到的武藏坊弁庆,而那少年,自然就是源义经了。
后来,平氏灭亡,兔死狗烹的惨剧又出现了。源义经的哥哥源氏总头目源赖朝与弟弟反目,一路追杀源义经到东北(大约就是三一一地震那边),源义经最终自刃而亡,而武藏坊弁庆,在最后时刻护卫自己的主公,全身被箭射成筛子,依然屹立不倒。
这是室町时代的民间文学《义经记》里的故事。
当然,武藏坊弁庆和源义经五条大桥相遇的故事,也只是个传说。有关弁庆的众多英雄事迹,也多半是人们的想象罢了。从镰仓时代北条氏史书《吾妻镜》到《义经记》,弁庆逐渐从打酱油的人物变成了后来武士精神的典范。
怎么明明是在谈鸭川,却扯到弁庆去了呢。
大桥以东,前面所说六波罗的地方,作为平家一门的宅邸,却是毋庸置疑的史实。今天这里只剩下一座六波罗寺了。一次在五条考个试,考完后去逛了六波罗寺。里面的一些珍宝确实值得一看。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平安后期的僧人空也的塑像和平清盛的塑像。这位平清盛,就是平氏一门顶峰的人物。关于这去年大河剧的主角,我想,就没有必要多废话了。
四条河原:街头艺人的京都
京都什么地方最繁华热闹?当然是四条。鸭川以西的四条与河原町交汇,是这个安静的城市中少见的喧闹之地。而渡过四条大桥向东,一路前往八坂神社,则步入了京都最传统的旅游区。和果子的老店、花见小路的艺妓,恐怕没有哪位游客到京都却连四条都不到的吧。京都每年最大的祭典,祇园祭,就在这里举行。
站在四条大桥上,面对着鸭川,西岸是传统的京料理店铺,桥的东头则可以看见诸如歌舞伎、狂言之类的演出场所。几乎所有日本符号一般的艺能,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而在桥头,你也会常常遇见一些从日本全国各地涌来的流浪艺人在街头献艺。到了冬天,一位弹着吉他的民谣歌手的身边,则可能站着一位头戴斗笠的化缘僧人。这样的鸭川风景,其实已经持续了数百年。
京都刚刚创立时的鸭川远没有这样的热闹。当时的鸭川尚在城外,对于平安京的住民而言,鸭川以东是一个流布着各种谣言与传说的神秘的世界。在今天的五条大桥以东大约不足一公里的位置,有一个叫做六道珍皇寺的地方。传说中这里,就是通往六道轮回的路口。在那个百鬼夜行的年代,五条大桥以东的鸟部野是京都最大的乱葬岗。没有钱来埋葬亲人的下层民众,就把死者直接弃置在那里。而鸭川本身也是个抛弃尸体的地方。鸭川的河原一带,当时到处是弃置的死尸,臭气扑鼻,污秽遍地。后来,朝廷在鸭川边设立的救济设施悲田院,穷困无依的老弱病残只能涌流到这里。宽仁元年七月二日,鸭川发了洪水,竟然有三千人的悲田院病人被洪水卷走。
在那个时候,鸭川上的五条大桥,就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通道。鸭川的西面,是人间,鸭川的东面,就是地狱。
然而似乎神总是拣选那最不起眼无希望的东西,让它焕发出光彩来。因为鸭川这特殊的原因,至少有两点变化发生了。其一,今天我不想讨论太多,就是为了祛除鸭川以东的污秽,越来越多的寺院在这里被建了起来,其中一处将逐渐在历史中闪闪发光的寺院,就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当时早已建立),今天人气第一的名胜清水寺。而围绕着清水寺的参道京都最具特色的商业区终于发展起来。其二,鸭川逐渐成为京都最下层民众的聚居地,而这群毫无力量的人,终于改变了这个城市乃至国家。
镰仓到室町时代的鸭川河原,无论三条,四条还是五条都居住着被称为“河原者”的一群人。这群人鱼龙混杂,你可以用“丐帮”来统一指称他们。他们中间有得癞病而生活艰难的病人,有身体残疾的老者,有不从属于任何寺院的和尚,有以卖艺为生的平民。他们被称为“非人”,连做人的资格都不够(关于非人是否遭受歧视仍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他们的数量十分庞大,而且一人往往身兼数职。譬如一个和尚或者“劝进圣人”(为寺院募捐的非正式僧人),可能同时会在募捐的时候唱点小曲,于是,他又是个艺人。他们中间甚至形成各种各样的帮派,由一些有声望的人来领导。譬如谣曲中所唱的“自然居士”似乎就是如此。朝廷或寺社需要人力,他们会被招去卖命,于是,他们又成了“职人””神人”,成为了国家的正式编制人员。要修路、架桥、修寺院,他们也是其中的主力。战国时代以后,河原者甚至把鸭川河原变成了他们居住的村落。在整个中世,这里就是全京都最有生气最活跃的地方。
昔日的四条大桥远没有今日这么显要。当时最热闹的地方是五条大桥,对,也就是前面所说义经和弁庆相遇的地方。那个时代的五条大桥在今天的五条的北面,大约松原桥的位置,五条鸭川的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河心岛,一个是两座木桥通过河心岛连接起来。今天看到鸭川这么窄的河道,似乎很难想象,但是昔日的五条河心岛中,甚至还有寺院——叫做法城寺,传说中由那位法力无边的安倍晴明创建(并非史实)。最初因为五条大桥东就是六波罗的政厅,也就是镰仓幕府驻京办,因此,无论是去六波罗办事的公务员还是去清水寺参谒的平民都要从这里经过。最早的“游女”这样的街头艺人就聚集在此处(后来游女的地位衰败,成为妓女的代名词)。河心岛是下层民众,声闻师(没有正式编制的阴阳师),劝进圣人聚集之地。到了室町时代,五条河原已经非常活跃。从最初劝进圣人为了募捐组织的演出开始(第一次有记载是四条大桥建设募捐),各路民间艺人就在鸭川边登台献艺。就犹如当年北京的天桥一样,各路英雄豪杰都汇聚在此。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演出了名气,连幕府和朝廷的高官都要来观看。于是,鸭川河原一跃成为日本的艺术中心。今天那被视为高雅的能乐、歌舞伎,当初都从此发源。另外,那些想要挽救颓废的佛教僧团的僧人们,也是从鸭川开始他们的求索之路的,那位一生跳着舞念阿弥陀佛的一遍上人,就是如此。
可惜后来,丰臣秀吉驾到。秀吉上来就搞了京都全面整治大工程。京都市拆迁总头目“天下人”秀吉来个旧城改造,使得整个京都为之一变。修建方广寺大佛殿,需要改造鸭川为运输通道,秀吉下令,五条的河心岛被彻底挖掉,鸭川周围的棚户区也被彻底拆掉。于是,鸭川才成为了今天这模样。鸭川的整治工作到了秀吉的儿子丰臣秀赖的时候才结束。但其实,秀吉一死,五条大桥又一度活跃了起来。那位知名的出云的阿国就是从五条大桥开始她的辉煌的。直到德川幕府上台,幕府一声令下,所有的艺能从业人员全部移往四条。于是,鸭川这才发生了百八十度转变,四条也才成为京都的中心。
鸭川散步,到这里为止。下一次,该写写宇治了吧。
那么,今天我们的京都散步,也就从鸭川开始吧。
下鸭神社:京都诞生物语
延历十二(793)年二月二日,桓武天皇派遣钦差来到贺茂二神社,将迁都事宜禀告贺茂大神。
延历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桓武天皇移驾山背国新京。是年十一月八日,新京改称平安京。从此,京都开始了它作为日本首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
刚才提到的贺茂神社,位于鸭川的北端。今天是两座神社,处在鸭川的上游的贺茂川岸边的,是贺茂御祖神社。处在贺茂川与高野川汇流成为鸭川的交汇点的,是贺茂别雷神社,也就是下鸭神社。这两座神社已经一同被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
![]() |
桓武天皇本来是想迁都到今天京都南面的长冈的,没想到,迁都工程推行到一半,就事事不顺顺。皇弟早良亲王反对迁都,死后居然还化为怨灵作乱。政治动荡,加之长冈选址不佳,工程缓慢,桓武天皇觉得:应该挪地方。
今天鸭川风景最好的地方,也许就是下鸭神社一带。站在桥上,远处的比叡山隐约可以看见,而南面,已经成为公园,沿着鸭川散步的人很多。此处的环境颇好,以至于众多水鸟栖息于此,常与游人争食。从下鸭起,一路向南沿鸭川步行,过今出川、丸太町,的确是适合步行的好地方。
下鸭神社门口的树林,本身就是世界遗产。于是下鸭神社也就有了京都之肺的功能。桓武天皇来到这片土地的时候,下鸭的森林就已经存在。此时,这里是围绕着祭祀渡来的农业神贺茂神的上下贺茂神社生活着的贺茂氏的地盘。是时,山背国尚有另一大氏族,居住在今天京都西面太秦一带的秦氏。两大氏族其实相去并不遥远。或许是大约是被山背国的盆地的秀美所打动,又或者是意识到自己的新都营建可以依赖当地大氏族的支持。渐渐地,天皇开始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这片土地。贺茂川(后世将贺茂川与高野川汇合以后的部分称为鸭川,贺茂和鸭在日语里是一个读音)、葛野川(桂川)、堀川等多条河流汇聚的山背国盆地水系发达,在地理条件上自然比长冈要更为出色。更使得桓武天皇坚定信心的是,他相信北方的贺茂神一定会保佑他迁都的成功。
一生受到怨灵困扰的桓武天皇太需要神灵的支持了。我无法知道是何原因,使得他对贺茂神越发笃信,后来一直将这位神系上不太起眼的神灵加封到最高的品级。而秦氏与贺茂氏也的确在新都营建的工程中十分卖力。于是,平安京终于在鸭川边诞生。而贺茂之神,也就成为了京都的守护神。再后来,贺茂神社渐渐享有了与皇祖神的伊势神宫旗鼓相当的崇高地位。
可是贺茂的神灵终究没能保佑平安京到最后。
自平安京建立之日起,鸭川就不断泛滥。后来我们所知鸭川两岸大大小小的以“法”字开头的寺院,比如法胜寺法性寺之类,就取自于“水去”之意。洪水终究不去,于是也就有了白河法皇那经典的“三不如意”:
贺茂川的水,双六的色子,山法师。
鸭川的曲折历史,这才刚刚开始。
五条大桥:弁庆传说
见到鸭川的第一次,是在五条大桥。当时是从清水寺参观完回来去乘京阪电车,到了鸭川边就继续往前走了两步。在五条大桥西岸有一座雕塑,是两个似乎在打架的人,一个站在根木桩上,一个站在下面,手里提溜着一根木棍。造型挺卡哇伊的,所以,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两个人就是传说中的源义经和武藏坊弁庆。
看过柯南剧场版《迷宫的十字路口》的人恐怕都知道。在平安时代末期一个樱花飞舞的夜晚,有一位戴着红色头巾的少年与一位身材五大三粗的和尚相遇了。两个男人的相遇,注定是不同寻常的故事。和尚前些日子被比叡山延历寺扫地出门(其实本来也是非正式编制的和尚),跑到五条六波罗那里去找当时执政掌权的平家一门讨说法,平氏根本不睬他。于是,这位和尚觉得,比叡山和平氏从此就是他的仇人了。他天天守在五条大桥上,专抢路过的平家武士的刀。今天这位路过的少年只戴了把短刀,本来想不理他直接过桥,没想到反而刺激了和尚脆弱的自尊心,于是,二人终于打了起来。
![]() |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尽管那和尚是鲁智深一般的好武艺,可惜,那少年的师傅是鞍马山上的世外高人,所以显然,和尚完败。再后来,这少年成了个武士,并且做了源氏征讨平氏的先锋大将,首席功臣,而那和尚,则一路追过去,成为了他的家臣。这位和尚就是前面提到的武藏坊弁庆,而那少年,自然就是源义经了。
后来,平氏灭亡,兔死狗烹的惨剧又出现了。源义经的哥哥源氏总头目源赖朝与弟弟反目,一路追杀源义经到东北(大约就是三一一地震那边),源义经最终自刃而亡,而武藏坊弁庆,在最后时刻护卫自己的主公,全身被箭射成筛子,依然屹立不倒。
这是室町时代的民间文学《义经记》里的故事。
当然,武藏坊弁庆和源义经五条大桥相遇的故事,也只是个传说。有关弁庆的众多英雄事迹,也多半是人们的想象罢了。从镰仓时代北条氏史书《吾妻镜》到《义经记》,弁庆逐渐从打酱油的人物变成了后来武士精神的典范。
怎么明明是在谈鸭川,却扯到弁庆去了呢。
大桥以东,前面所说六波罗的地方,作为平家一门的宅邸,却是毋庸置疑的史实。今天这里只剩下一座六波罗寺了。一次在五条考个试,考完后去逛了六波罗寺。里面的一些珍宝确实值得一看。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平安后期的僧人空也的塑像和平清盛的塑像。这位平清盛,就是平氏一门顶峰的人物。关于这去年大河剧的主角,我想,就没有必要多废话了。
四条河原:街头艺人的京都
京都什么地方最繁华热闹?当然是四条。鸭川以西的四条与河原町交汇,是这个安静的城市中少见的喧闹之地。而渡过四条大桥向东,一路前往八坂神社,则步入了京都最传统的旅游区。和果子的老店、花见小路的艺妓,恐怕没有哪位游客到京都却连四条都不到的吧。京都每年最大的祭典,祇园祭,就在这里举行。
站在四条大桥上,面对着鸭川,西岸是传统的京料理店铺,桥的东头则可以看见诸如歌舞伎、狂言之类的演出场所。几乎所有日本符号一般的艺能,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而在桥头,你也会常常遇见一些从日本全国各地涌来的流浪艺人在街头献艺。到了冬天,一位弹着吉他的民谣歌手的身边,则可能站着一位头戴斗笠的化缘僧人。这样的鸭川风景,其实已经持续了数百年。
![]() |
京都刚刚创立时的鸭川远没有这样的热闹。当时的鸭川尚在城外,对于平安京的住民而言,鸭川以东是一个流布着各种谣言与传说的神秘的世界。在今天的五条大桥以东大约不足一公里的位置,有一个叫做六道珍皇寺的地方。传说中这里,就是通往六道轮回的路口。在那个百鬼夜行的年代,五条大桥以东的鸟部野是京都最大的乱葬岗。没有钱来埋葬亲人的下层民众,就把死者直接弃置在那里。而鸭川本身也是个抛弃尸体的地方。鸭川的河原一带,当时到处是弃置的死尸,臭气扑鼻,污秽遍地。后来,朝廷在鸭川边设立的救济设施悲田院,穷困无依的老弱病残只能涌流到这里。宽仁元年七月二日,鸭川发了洪水,竟然有三千人的悲田院病人被洪水卷走。
在那个时候,鸭川上的五条大桥,就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通道。鸭川的西面,是人间,鸭川的东面,就是地狱。
然而似乎神总是拣选那最不起眼无希望的东西,让它焕发出光彩来。因为鸭川这特殊的原因,至少有两点变化发生了。其一,今天我不想讨论太多,就是为了祛除鸭川以东的污秽,越来越多的寺院在这里被建了起来,其中一处将逐渐在历史中闪闪发光的寺院,就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当时早已建立),今天人气第一的名胜清水寺。而围绕着清水寺的参道京都最具特色的商业区终于发展起来。其二,鸭川逐渐成为京都最下层民众的聚居地,而这群毫无力量的人,终于改变了这个城市乃至国家。
镰仓到室町时代的鸭川河原,无论三条,四条还是五条都居住着被称为“河原者”的一群人。这群人鱼龙混杂,你可以用“丐帮”来统一指称他们。他们中间有得癞病而生活艰难的病人,有身体残疾的老者,有不从属于任何寺院的和尚,有以卖艺为生的平民。他们被称为“非人”,连做人的资格都不够(关于非人是否遭受歧视仍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他们的数量十分庞大,而且一人往往身兼数职。譬如一个和尚或者“劝进圣人”(为寺院募捐的非正式僧人),可能同时会在募捐的时候唱点小曲,于是,他又是个艺人。他们中间甚至形成各种各样的帮派,由一些有声望的人来领导。譬如谣曲中所唱的“自然居士”似乎就是如此。朝廷或寺社需要人力,他们会被招去卖命,于是,他们又成了“职人””神人”,成为了国家的正式编制人员。要修路、架桥、修寺院,他们也是其中的主力。战国时代以后,河原者甚至把鸭川河原变成了他们居住的村落。在整个中世,这里就是全京都最有生气最活跃的地方。
![]() |
昔日的四条大桥远没有今日这么显要。当时最热闹的地方是五条大桥,对,也就是前面所说义经和弁庆相遇的地方。那个时代的五条大桥在今天的五条的北面,大约松原桥的位置,五条鸭川的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河心岛,一个是两座木桥通过河心岛连接起来。今天看到鸭川这么窄的河道,似乎很难想象,但是昔日的五条河心岛中,甚至还有寺院——叫做法城寺,传说中由那位法力无边的安倍晴明创建(并非史实)。最初因为五条大桥东就是六波罗的政厅,也就是镰仓幕府驻京办,因此,无论是去六波罗办事的公务员还是去清水寺参谒的平民都要从这里经过。最早的“游女”这样的街头艺人就聚集在此处(后来游女的地位衰败,成为妓女的代名词)。河心岛是下层民众,声闻师(没有正式编制的阴阳师),劝进圣人聚集之地。到了室町时代,五条河原已经非常活跃。从最初劝进圣人为了募捐组织的演出开始(第一次有记载是四条大桥建设募捐),各路民间艺人就在鸭川边登台献艺。就犹如当年北京的天桥一样,各路英雄豪杰都汇聚在此。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演出了名气,连幕府和朝廷的高官都要来观看。于是,鸭川河原一跃成为日本的艺术中心。今天那被视为高雅的能乐、歌舞伎,当初都从此发源。另外,那些想要挽救颓废的佛教僧团的僧人们,也是从鸭川开始他们的求索之路的,那位一生跳着舞念阿弥陀佛的一遍上人,就是如此。
可惜后来,丰臣秀吉驾到。秀吉上来就搞了京都全面整治大工程。京都市拆迁总头目“天下人”秀吉来个旧城改造,使得整个京都为之一变。修建方广寺大佛殿,需要改造鸭川为运输通道,秀吉下令,五条的河心岛被彻底挖掉,鸭川周围的棚户区也被彻底拆掉。于是,鸭川才成为了今天这模样。鸭川的整治工作到了秀吉的儿子丰臣秀赖的时候才结束。但其实,秀吉一死,五条大桥又一度活跃了起来。那位知名的出云的阿国就是从五条大桥开始她的辉煌的。直到德川幕府上台,幕府一声令下,所有的艺能从业人员全部移往四条。于是,鸭川这才发生了百八十度转变,四条也才成为京都的中心。
鸭川散步,到这里为止。下一次,该写写宇治了吧。
-
100種生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07 08:46:08
-
BO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8 02:19:50
-
applese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7 18:58:23
-
MI老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6 20:40:33
-
一轮明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6 12:22:07
-
佩珀里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6 00:31:09
-
西红打卤冰淇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5 23:25:15
-
奥斯皮埃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5 18:53:38
-
能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5 18:13:23
-
ay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5 16:17:00
-
Ma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5 14:47:57
-
evenya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5 14:33:56
-
青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5 14:05:07
-
好烦一直没干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5 13:55:55
-
好烦一直没干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5 13:55:21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5 13:50:29
-
一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5 13:11:29
-
早睡的Yvon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5 12:56:39
-
Asiov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5 12:31:50
-
仲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05 12: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