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诅咒
这两天在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直译过来叫做“知识的诅咒”(知識の呪縛 curse of knowledge)。大意是,一旦我们习得了某些知识,就会不理解获得知识以前的状态,或者是不理解还未获得该知识的人(类似于心理学中的透明度效应)。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件事情,大概是在MIT的一节公开课上看到的。一个学语言的同学(他原来举得例子我忘了也有可能是我断章取义了),说,我们用语言来学习,然后会得到一个答案。然后我们便认为自己得到了答案。于是我们便安心了,因为我们“懂”了,但这实质上又阻碍了我们对知识进一步的探索。他的论文的结论是,语言是有限制的。但是我觉得,从他举得这个例子来说,貌似知识也是对我们有限制的。
还记得我刚开始申请文化心理学的时候,看了很多关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献。有一篇香港大学杨忠芳老师的文章,说,我们过去,得到了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的,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的,然后,就盖棺定论了。它成了“公理”以后每个文化对比,都归结于了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集体主义的,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的。可是又经过了十年的研究,才发现我们这样的学术应该到此而止了。近十年的研究没有证明这条“公理”的。而且,这个世界未必就是这样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原因还有很多不赘述)。
社会心理学,从二战以后迅速的发展,知识面铺的极其广泛。我想,这和我们做学问的态度不无关系吧,很多时候,我们做论文,会找一个前人没有做过或者做得很少的领域。(有时候还会很得意洋洋的说,你看,我做的这个领域以前都没人做过)。于是,社会心理学便涵盖了人格,交流,临床,认知,组织,文化……(有时候感觉我这一门社会心理学,也基本相当于考五门课的朋友了)。
有点跑偏了。我们每个人都被自己的经验(外在的经验和内在的经验)所束缚着。当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同样也在被其重新的框架着。要怎么样才能超脱,或者说,尽力的跳出自己原来的圈子看问题?
我自己觉得,或许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着好奇心(也是一个学哲学的人必备的素质)。不满足于现有的答案,坚持去追寻。在运用自己的知识或者理性的时候,让自己的理性或者知识先接受检验。
愿道与自己同在。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件事情,大概是在MIT的一节公开课上看到的。一个学语言的同学(他原来举得例子我忘了也有可能是我断章取义了),说,我们用语言来学习,然后会得到一个答案。然后我们便认为自己得到了答案。于是我们便安心了,因为我们“懂”了,但这实质上又阻碍了我们对知识进一步的探索。他的论文的结论是,语言是有限制的。但是我觉得,从他举得这个例子来说,貌似知识也是对我们有限制的。
还记得我刚开始申请文化心理学的时候,看了很多关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献。有一篇香港大学杨忠芳老师的文章,说,我们过去,得到了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的,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的,然后,就盖棺定论了。它成了“公理”以后每个文化对比,都归结于了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集体主义的,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的。可是又经过了十年的研究,才发现我们这样的学术应该到此而止了。近十年的研究没有证明这条“公理”的。而且,这个世界未必就是这样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原因还有很多不赘述)。
社会心理学,从二战以后迅速的发展,知识面铺的极其广泛。我想,这和我们做学问的态度不无关系吧,很多时候,我们做论文,会找一个前人没有做过或者做得很少的领域。(有时候还会很得意洋洋的说,你看,我做的这个领域以前都没人做过)。于是,社会心理学便涵盖了人格,交流,临床,认知,组织,文化……(有时候感觉我这一门社会心理学,也基本相当于考五门课的朋友了)。
有点跑偏了。我们每个人都被自己的经验(外在的经验和内在的经验)所束缚着。当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同样也在被其重新的框架着。要怎么样才能超脱,或者说,尽力的跳出自己原来的圈子看问题?
我自己觉得,或许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着好奇心(也是一个学哲学的人必备的素质)。不满足于现有的答案,坚持去追寻。在运用自己的知识或者理性的时候,让自己的理性或者知识先接受检验。
愿道与自己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