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看见》,你看见了什么
作者:章果果 刊载于金华时报 2013-2-8 A11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柴静在新书《看见》中引用的陈虻的这句话,正在成为流行语。而这句话,似乎也可以用来形容柴静最近的“遭遇”———起因只是一本书的畅销,然而在各色人等的参与或曰参合之下,整个事件却越走越远,远得也许早已超出了她自己的想象,也超出了一本书所应得到的关注程度。
【有人看见八卦】
早在《看见》出版之前,就有一条微博广为流传,说柴静至今没在北京买房,10多年来一直住在原来租的房子里,是央视最穷主持人云云。《看见》首发签售时,读者排队排到地下停车场的盛况,让出版方的工作人员大为感叹,而短时间内突破100万册的销量也实在骄人。因此,豆瓣网上早就有网友预言了一把:公众的热情将会再次把一个人扭曲。果然一语成谶,接着,就上演了被形象地称为“劈柴”或者“砍柴”的网络反造神运动。
某娱乐周刊揭秘的柴静情史成为转折点。在此之前,柴静频频现身杂志封面,大家的关注点大多落在她的职业成长和心灵成长史上———柴静何以成为今天的柴静。柴静说过,对于在娱乐范畴中她的名字怎样出现,跟她没有关系,她也不关心。她只关心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公众形象”。
然而,要在大热之后,还能“只听到青绿的溪流声”似乎不太可能。情史被揭秘后,大众关注柴静的路线迅速偏移。八卦,广大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八卦,开始解构“公众形象”。好事者如木子美,在微博上不断爆料柴静的过往情事。“砍柴”,渐渐成为一个公众事件。
人们用自己的舆论塑造出一个完美神像。然而,当神像树立眼前,又有另一股冲动要将其打破。揭私之类,大概是最见效的一种,然而也是最没有道德底线的。
【有人看见不同的新闻观】
木子美等人看见了柴静的八卦情史,而闾丘露薇,则以同行眼光,看见了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她在博文《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中写道:“有人说记者采访是‘一种抵达’,我想了半天,就是不明白。其实采访一点也不玄乎,就是提问,把事实弄明白,把原因找出来……”“如果一个记者,做新闻只关心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那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倾听者,这是不称职的……”这个“有人”显然是指柴静,因为“采访是一种抵达”、“关心新闻中的人”都是柴静说过的话。
闾丘的一番言论,将“砍柴”引向了专业层面。擅长理性思维的闾丘,大概不太能接受“抵达”这种略微文艺腔的说法,其实“采访是一种抵达”这种表述也一点不玄乎。提问、把事实弄明白、把原因找出来,这不就是一种抵达吗?抵达背后的真相,抵达事件的核心,乃至抵达新闻中人的内心深处。
而至于“做新闻只关心新闻中的人”的判断,这就有些断章取义而且求全责备了。可以肯定,闾丘没有看过柴静的书,而是单凭书中一句“关心新闻中的人”,就开始了迫不及待的否定。柴静的原话是这样的:“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做新闻关心什么?可以有一百零一个答案,就这个问题也可以写一篇足够长的论文。“关心新闻中的人”的回答本身也没什么错误,况且,人家并没有说“最关心”,更加不是“只关心”新闻中的人。
因而,闾丘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偏见。“人们头脑中偏见的根源,往往来自于无知,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得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这是柴静在书中写的话。这彷佛是她对新书出版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预言。
【看见《看见》本身】
与《看见》有关的事件中,被看见得最少的,似乎正是《看见》这本书。
柴静是一个非常勇于自省的记者。每一期节目之后,都会在博客上写长长的总结。她如此爱惜自己的羽毛,仅仅因为问错一个问题,都会自责很久,仅仅因为顺口说出了“万人空巷”这个大而无当的词,都会反省自我思维定势之顽固。《看见》这本书,也正是这么多年来自我较劲的结果。“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
她希望这本书是关于“人”,而不是关于“我”。其实两者互为因果,这确实是一本关于“人”的书,这也确实是一本关于“我”的书。如她所说,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他人越深,认识自己越深,反之亦然。从一个自认为持正义之剑,喜欢用犀利的提问将对方一击倒地,并以此得意的新闻女战士,到“坚硬的成见与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也正是认识他人并认识自我的结果。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看见》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你可以持有不同的新闻观,你也可以不认同她的采访方式,但难得的是这种“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态度,也就是对于自我的持续审视。
然而自省是痛苦而费力的事情,或许大多数人更喜欢不痛不痒地活着,偶尔八卦一下。于是,也才有了如此热热闹闹的“砍柴”,而书中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却被很多人刻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柴静在新书《看见》中引用的陈虻的这句话,正在成为流行语。而这句话,似乎也可以用来形容柴静最近的“遭遇”———起因只是一本书的畅销,然而在各色人等的参与或曰参合之下,整个事件却越走越远,远得也许早已超出了她自己的想象,也超出了一本书所应得到的关注程度。
【有人看见八卦】
早在《看见》出版之前,就有一条微博广为流传,说柴静至今没在北京买房,10多年来一直住在原来租的房子里,是央视最穷主持人云云。《看见》首发签售时,读者排队排到地下停车场的盛况,让出版方的工作人员大为感叹,而短时间内突破100万册的销量也实在骄人。因此,豆瓣网上早就有网友预言了一把:公众的热情将会再次把一个人扭曲。果然一语成谶,接着,就上演了被形象地称为“劈柴”或者“砍柴”的网络反造神运动。
某娱乐周刊揭秘的柴静情史成为转折点。在此之前,柴静频频现身杂志封面,大家的关注点大多落在她的职业成长和心灵成长史上———柴静何以成为今天的柴静。柴静说过,对于在娱乐范畴中她的名字怎样出现,跟她没有关系,她也不关心。她只关心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公众形象”。
然而,要在大热之后,还能“只听到青绿的溪流声”似乎不太可能。情史被揭秘后,大众关注柴静的路线迅速偏移。八卦,广大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八卦,开始解构“公众形象”。好事者如木子美,在微博上不断爆料柴静的过往情事。“砍柴”,渐渐成为一个公众事件。
人们用自己的舆论塑造出一个完美神像。然而,当神像树立眼前,又有另一股冲动要将其打破。揭私之类,大概是最见效的一种,然而也是最没有道德底线的。
【有人看见不同的新闻观】
木子美等人看见了柴静的八卦情史,而闾丘露薇,则以同行眼光,看见了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她在博文《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中写道:“有人说记者采访是‘一种抵达’,我想了半天,就是不明白。其实采访一点也不玄乎,就是提问,把事实弄明白,把原因找出来……”“如果一个记者,做新闻只关心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那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倾听者,这是不称职的……”这个“有人”显然是指柴静,因为“采访是一种抵达”、“关心新闻中的人”都是柴静说过的话。
闾丘的一番言论,将“砍柴”引向了专业层面。擅长理性思维的闾丘,大概不太能接受“抵达”这种略微文艺腔的说法,其实“采访是一种抵达”这种表述也一点不玄乎。提问、把事实弄明白、把原因找出来,这不就是一种抵达吗?抵达背后的真相,抵达事件的核心,乃至抵达新闻中人的内心深处。
而至于“做新闻只关心新闻中的人”的判断,这就有些断章取义而且求全责备了。可以肯定,闾丘没有看过柴静的书,而是单凭书中一句“关心新闻中的人”,就开始了迫不及待的否定。柴静的原话是这样的:“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做新闻关心什么?可以有一百零一个答案,就这个问题也可以写一篇足够长的论文。“关心新闻中的人”的回答本身也没什么错误,况且,人家并没有说“最关心”,更加不是“只关心”新闻中的人。
因而,闾丘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偏见。“人们头脑中偏见的根源,往往来自于无知,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得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这是柴静在书中写的话。这彷佛是她对新书出版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预言。
【看见《看见》本身】
与《看见》有关的事件中,被看见得最少的,似乎正是《看见》这本书。
柴静是一个非常勇于自省的记者。每一期节目之后,都会在博客上写长长的总结。她如此爱惜自己的羽毛,仅仅因为问错一个问题,都会自责很久,仅仅因为顺口说出了“万人空巷”这个大而无当的词,都会反省自我思维定势之顽固。《看见》这本书,也正是这么多年来自我较劲的结果。“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
她希望这本书是关于“人”,而不是关于“我”。其实两者互为因果,这确实是一本关于“人”的书,这也确实是一本关于“我”的书。如她所说,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他人越深,认识自己越深,反之亦然。从一个自认为持正义之剑,喜欢用犀利的提问将对方一击倒地,并以此得意的新闻女战士,到“坚硬的成见与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也正是认识他人并认识自我的结果。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看见》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你可以持有不同的新闻观,你也可以不认同她的采访方式,但难得的是这种“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态度,也就是对于自我的持续审视。
然而自省是痛苦而费力的事情,或许大多数人更喜欢不痛不痒地活着,偶尔八卦一下。于是,也才有了如此热热闹闹的“砍柴”,而书中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却被很多人刻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
理想国imaginist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本书,看透权力、人性与时代 (20人喜欢)
- 送给妈妈的母亲节礼物|《更年期,不是忍忍就好》线下展陈 (6人喜欢)
- 6家小城书店,6个轨道外的人生|世界读书日 (22人喜欢)
- 书单|编纂十年、畅销经典|霸权是如何衰落的? (6人喜欢)
- 书单|台女文学专辑 | 在她们的文字中,感受自己的心跳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