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 一城市 一信念
![]() |
1.一个人
依稀记得最后一次更新自己的博客是2011年的七夕情人节,永远记住那天的原因并不是我的爱情开花结果,而是我离开了生活二十多年的家,从此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1年半的时间里,经历了亲情的离别、爱情的失去、友情的脆弱,很长时间没有从阴影中走出来,如今的一个人在外漂泊也正是带着所谓的逃避和自责,在一城市寻觅着一信念。
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我,虽没有“官二代”的光环,没有“高富帅”的庇护,却还残留着自私、自傲、自大的棱角。想当初,父母会殷勤期望他们的儿子赞美他们厨艺时,我总是脱口而出:“都几点了,还没开饭”“这菜烧得淡而无味,好难吃的”“剩了这么多,留着也浪费,还是倒了吧”类似话语。一个人生活的我开始体会父母的一切: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去了菜场,进了厨房,端着热乎乎的菜肴开始品尝时,时间这个自私自利的老怪物早已敲打出八点的钟声;买菜时的“斤斤计较”,洗菜时的“全身按摩”,煮菜时的“聚精会神”,再加上自己的金钱和时间,自我的期许已远超于菜肴的咸淡了;“不介意打包带走吧”“这可不能浪费啊”已成为我的口头禅,不理会别人的鄙视和嘲笑,儿时的“粒粒皆辛苦”道理,我才懂。
如今的我回顾以前,是不是应该赏给自己几个巴掌呢~~~
2.一城市
前几年特别火的《没那么简单》唱到: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有他的脾气。城市也是如此,融入没有那么容易,每座城有他的气息。
故事一:深夜11点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在回程的路上,上海的出租车师傅与我攀谈起来:“小伙,抽烟不?来上海是旅游还是工作”“伐是啦,是回窝里想啦(不是啦,是回家)”“是上海拧喽,怎么讲普通话呀,差点把侬当成乡巴子佬”…… 就这样一路上,这位师傅谈自己的人生,谈自己的儿子,谈自己的生意。到目的地时,227元的路费,只收了我200元整。
故事二:凌晨1点的重庆,路边摊的火锅店依然热闹,街巷旁的音响店依然喧嚣,从二十几岁的青年到五十多岁的中年,此时此刻的人们似乎开始过着刚正要落日夕下的傍晚,一切的欢声笑语是外乡人无法体会的,从他们身边走过的那一刹那,我流泪了。寂寞与欢乐原来是离得那么的近。
一个人需要融入一城市,需要多长时间?一年,十年,一辈子,或许只有他的后辈们才能完成他的遗愿。正是如此,城市似乎也变成了一个个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的体格,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传承,而每个融入这城市的人们正是这生命体的个个小细胞,细胞们的自我融合筑就成一城市。
无法融入一城市的一个人,坚持一信念。
3.一信念
身边的许多人质疑我,怀疑我,是如何决定抛弃故乡,在一城市一个人生活?回答很简单:一信念。
故乡承载着我们的童年,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成长,无论相隔多远,我的心始终在那。但故乡却也承载太多的附属品,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却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的情绪。生活的时间越长,越失去了自我,之后我选择逃离,想在有限的时间里领悟自我的答案。
我想我会领悟的,但不是现在;我想我会回来的,但不是现在;我想我会爱你的,但不是现在~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