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还记得,简单记录一下今天的对话
时隔一年(或一年多?),再次见到奶奶。我们在我家旁的咖啡屋里聊了两个小时。
差不多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见到奶奶。比起外婆,见奶奶的机会的确很少。一方面是她比较忙,不仅有自己跳舞的事情要弄,还有身体不好的爷爷和精力十足的叔叔家的孩子要照看;另一方面我也很少回家,大多时候都在学校里度过。
远远地看见奶奶就认出来了。到了这个岁数还坚持化妆的中国人不多吧?眉毛很明显是画过的,脸上可能弄了点粉,反正不出格,但还总是很容易认出来。对于我染了灰色的头发,竟然不断称赞,至今为止第一个对我染头发没意见的长辈。
因为一些误会(?),母亲不想见到奶奶,故每一次的见面都只有我们两人。开始的话题是家常,家里的人怎么样,自己的学业啊生活啊怎么样之类的。奶奶比我想象的还要健康,甚至因为没怎么变,我无法想象出上次见面的她是什么样子的。
后来聊到了想做的事情。说到想以写作过活的时候,奶奶没有惊讶(大概是因为爷爷也是做这一行的吧)。她说爷爷已经很久没写东西了,身体差了什么也干不了。我趁机问她爷爷是怎么出道的。原来当年奶奶的工作搞得风生水起,物资局之类的高层,不仅被派发到了好的房子,还靠关系把爷爷拉去了离家近的学校工作。后来在学校开始搞起语文报,通过报纸和周围的作家、编辑之类的关系愈来愈好,也就越来越多文章登到其他地方。如果当年不是搬家的缘故,估计一辈子还只是个普通的教师,当不了作家。
就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爷爷,奶奶总结说,机遇很重要啊。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巧合的东西,那时候却悄无声息地推着被选中的人前进。虽然爷爷不是什么有名的作家,但能做到这一步也足够了。后来聊到父亲。奶奶像过往一样,感叹父亲太忙了,很少回来陪家人,累得不成样子。我想想,也该是很久没见父亲了。
我们家就是这样,尽管很久不见,但总感觉就在那里。我想,很多离婚的家庭都是这样的吧。
小时候父亲还只是个小职员。而当上地方物资局局长的奶奶却因为父亲的缘故,辞去了工作,搬来了东莞。奶奶说那是因为不想看着父亲跑来跑去,这样子是没法静下心来工作的。但还有另一个原因:当时我因为甚少接触到父亲,而把小舅叫做父亲,看到这一幕的奶奶感到很心疼,留下了眼泪,还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谁才是他的父亲。要让他感觉到父亲一直在身边,而不是别的什么人。说着说着,奶奶就真的哭起来了。我想起来以前外婆说到母亲的时候也哭了起来,我真怀疑自己有惹老人哭的超能力。
后来,奶奶说道,你父亲说过,你母亲是他人生的老师。通过我母亲,我父亲才变得踏实认真起来。奶奶说,从小,你母亲就是家里的大姐,什么都自己扛着;后来尽管离婚了,依然什么也不说地扛着你往前走。没有怨言,思想总是直来直去。我想,这大概就是大江先生说过的那种精神:没办法,干吧!奶奶说是啊,做人就应该像你妈一样,永远向前干,等你认真起来,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你在工作上就稳定了,生活的问题就解决了。我母亲是个很劳碌的人,但这一点或许外人看得比她自己还清楚。就像外婆当时哭的时候说的那句话,你妈太辛苦了,你要好好照顾她。
奶奶后来又笑着说道,小时候你爸总埋怨奶奶是个工作狂,很少管家里的事;现在却轮到父亲变成了工作狂,一年到头没个身影。其实工作就是那么回事吧,当你做到那个职位,你不得不变成“工作狂”,你不变成那样,就会有人挤你下去,那个位置就是那么一种存在,社会也是这样子运作起来的。下面的人支撑上面的人,而上面的人也必须做出比下面的人更多的努力和成绩。我记得父亲总说,自己当年还只是一个小职员,如果不努力是做不到这一步的。而我根据奶奶的话猜想,教会父亲努力踏实的人,就是母亲吧!尽管在现在这个时代来说,为一件事努力踏实是否是正确的价值观还未知,但总归是感动人的东西。
我借机又问到,我记得小时候看过父亲写的文章。父亲该是有那么两手刷子的,为什么后来又放弃了呢?奶奶回答,那是因为你爷爷。你爷爷很死板的,他从来不称赞孩子,就算明摆着孩子已经做得很好了,他也不称赞,只一味地批评。而且还不准你父亲搞学习之外的事情,你父亲唱歌很棒的,可是因为爷爷的原因也放弃了。我听父亲说过爷爷的教学方式非常严厉,现在听来是那么回事。因为这个原因,父亲放弃写作也是可以想象的。
但,果然是父子吧!尽管放弃了写作,但其孩子却继承了那颗心,虽没有才华却一点一点坚持着。奶奶说不要怕失败,所有成功都是从失败过来的,只要你肯努力,什么时候转弯都行,什么时候开始改变都行。谈话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后来又东拉西扯聊了一些。最后结尾的还是奶奶惯常说的那句话。
看到你好好成长起来就够了。
差不多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见到奶奶。比起外婆,见奶奶的机会的确很少。一方面是她比较忙,不仅有自己跳舞的事情要弄,还有身体不好的爷爷和精力十足的叔叔家的孩子要照看;另一方面我也很少回家,大多时候都在学校里度过。
远远地看见奶奶就认出来了。到了这个岁数还坚持化妆的中国人不多吧?眉毛很明显是画过的,脸上可能弄了点粉,反正不出格,但还总是很容易认出来。对于我染了灰色的头发,竟然不断称赞,至今为止第一个对我染头发没意见的长辈。
因为一些误会(?),母亲不想见到奶奶,故每一次的见面都只有我们两人。开始的话题是家常,家里的人怎么样,自己的学业啊生活啊怎么样之类的。奶奶比我想象的还要健康,甚至因为没怎么变,我无法想象出上次见面的她是什么样子的。
后来聊到了想做的事情。说到想以写作过活的时候,奶奶没有惊讶(大概是因为爷爷也是做这一行的吧)。她说爷爷已经很久没写东西了,身体差了什么也干不了。我趁机问她爷爷是怎么出道的。原来当年奶奶的工作搞得风生水起,物资局之类的高层,不仅被派发到了好的房子,还靠关系把爷爷拉去了离家近的学校工作。后来在学校开始搞起语文报,通过报纸和周围的作家、编辑之类的关系愈来愈好,也就越来越多文章登到其他地方。如果当年不是搬家的缘故,估计一辈子还只是个普通的教师,当不了作家。
就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爷爷,奶奶总结说,机遇很重要啊。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巧合的东西,那时候却悄无声息地推着被选中的人前进。虽然爷爷不是什么有名的作家,但能做到这一步也足够了。后来聊到父亲。奶奶像过往一样,感叹父亲太忙了,很少回来陪家人,累得不成样子。我想想,也该是很久没见父亲了。
我们家就是这样,尽管很久不见,但总感觉就在那里。我想,很多离婚的家庭都是这样的吧。
小时候父亲还只是个小职员。而当上地方物资局局长的奶奶却因为父亲的缘故,辞去了工作,搬来了东莞。奶奶说那是因为不想看着父亲跑来跑去,这样子是没法静下心来工作的。但还有另一个原因:当时我因为甚少接触到父亲,而把小舅叫做父亲,看到这一幕的奶奶感到很心疼,留下了眼泪,还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谁才是他的父亲。要让他感觉到父亲一直在身边,而不是别的什么人。说着说着,奶奶就真的哭起来了。我想起来以前外婆说到母亲的时候也哭了起来,我真怀疑自己有惹老人哭的超能力。
后来,奶奶说道,你父亲说过,你母亲是他人生的老师。通过我母亲,我父亲才变得踏实认真起来。奶奶说,从小,你母亲就是家里的大姐,什么都自己扛着;后来尽管离婚了,依然什么也不说地扛着你往前走。没有怨言,思想总是直来直去。我想,这大概就是大江先生说过的那种精神:没办法,干吧!奶奶说是啊,做人就应该像你妈一样,永远向前干,等你认真起来,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你在工作上就稳定了,生活的问题就解决了。我母亲是个很劳碌的人,但这一点或许外人看得比她自己还清楚。就像外婆当时哭的时候说的那句话,你妈太辛苦了,你要好好照顾她。
奶奶后来又笑着说道,小时候你爸总埋怨奶奶是个工作狂,很少管家里的事;现在却轮到父亲变成了工作狂,一年到头没个身影。其实工作就是那么回事吧,当你做到那个职位,你不得不变成“工作狂”,你不变成那样,就会有人挤你下去,那个位置就是那么一种存在,社会也是这样子运作起来的。下面的人支撑上面的人,而上面的人也必须做出比下面的人更多的努力和成绩。我记得父亲总说,自己当年还只是一个小职员,如果不努力是做不到这一步的。而我根据奶奶的话猜想,教会父亲努力踏实的人,就是母亲吧!尽管在现在这个时代来说,为一件事努力踏实是否是正确的价值观还未知,但总归是感动人的东西。
我借机又问到,我记得小时候看过父亲写的文章。父亲该是有那么两手刷子的,为什么后来又放弃了呢?奶奶回答,那是因为你爷爷。你爷爷很死板的,他从来不称赞孩子,就算明摆着孩子已经做得很好了,他也不称赞,只一味地批评。而且还不准你父亲搞学习之外的事情,你父亲唱歌很棒的,可是因为爷爷的原因也放弃了。我听父亲说过爷爷的教学方式非常严厉,现在听来是那么回事。因为这个原因,父亲放弃写作也是可以想象的。
但,果然是父子吧!尽管放弃了写作,但其孩子却继承了那颗心,虽没有才华却一点一点坚持着。奶奶说不要怕失败,所有成功都是从失败过来的,只要你肯努力,什么时候转弯都行,什么时候开始改变都行。谈话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后来又东拉西扯聊了一些。最后结尾的还是奶奶惯常说的那句话。
看到你好好成长起来就够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