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姐妹
今天是元宵节,早上走在路上迎面吹来的风有春天的味道了。现在是中午一点,窗外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经过昨天一整天的加班,基本把年前的债还的差不多了。晚上和师兄们一起去导师家拜年,下午的时光,就写一写我奶奶、姨婆的故事吧。现在再不写,往后时间久了会记不起来的。
今年过年,奶奶和我说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她现在每天晚上的散步不能一口气走完全程了,要在燕东园那儿停下来歇一阵子才行。回想吃年夜饭那天,富阳姨婆在电话里说,我奶奶应该马上能抱孙子了吧?我只能苦笑。我真的不知道奶奶在有生之年还能不能看到玄孙的面。
奶奶家当年是富阳城里数一数二的大地主。姐妹四人,奶奶排第二。日本人打进来的时候,外曾祖父带着一家老小到乡下的一个好友家中避难。当时大姨婆十七八岁,而外祖父的那位好友的儿子也是这个年纪,他对我大姨婆一见钟情。外曾祖父一家在那位好友家里一直待到日本人被赶出去为止,该回城里去了,要拿钱给那位好友,就当这么长时间住在这里的费用,但那位朋友说什么也不肯收,只是说,我看我儿子和你大女儿很投缘,不如你把她嫁到我家来吧。然后外曾祖父就带着一家回城里了。
回城后,过了一段时间,我大姨婆就遇到我的姨公了。湖南人,当时已经是党国一个等级较高的军官。可以说是一见钟情,没过多久,大姨婆就和他一起去了台湾。这一去,就是三十多年没有音讯,直到八十年代末才第一次回国。曾祖父一家回城后,那位乡下好友的公子一直对我大姨婆念念不忘,总算有一天到城里来找她了。可是那个时候,我姨婆已经跟着我姨公去了台湾。当时大陆只剩海南岛等很少的地方还没有解放,解放区早已没有去台湾的途径,于是他孤身一人离家,千里迢迢辗转到了海南岛,然后从那里想办法去到了台湾。这一去,就是几十年。对于一个文弱书生来说,我无法想象他在这途路中所经历的苦难。
到了台湾之后,他没有姨婆的联系方式,于是一边想办法谋生一边找我姨婆的消息。这又是好几年。等他在高雄找到我姨婆一家的时候,姨婆的大儿子已经会讲话了。我姨公当然知道他的来意,但那时候我姨婆早已是石夫人,心有所属,他知道眼前这个人根本算不上是情敌。在我姨公帮助下,他在台北火车站谋得了一个貌似是宪兵队长的职务。后来听台湾的伯伯、姑姑们说起,他们小时候坐火车从来不愁没有位置。那以后,他还是经常去我姨婆家做客,伯伯、姑姑们都以为这是一位和爸妈关系很好的朋友,见面也都很亲热,从来不知道还有着一层关系在。直到06年还是07年的夏天,他们来临安玩,在临天弄的那家舟山海鲜大排挡里,才从我爸的口中知道了这其中的原委。我的大姨公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去世后,他才终于和我大姨婆坐在一起有了一张合影。
千禧年后,那位老先生曾有一次回大陆探亲。我不知道他家里如今活在世上的后辈对他有什么样的评价,我只知道那次接待他的是我爸爸。走在西湖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大姨婆当年没有等他。如今,他早已不在人世,我大姨婆也年事已高,再不能独自一人背着大包小包行李从台湾经香港转机来大陆了。一段爱情故事,马上就要淹没在故纸堆了。
再说说我三姨婆,因为家在临天桥边上,所以我从小就叫她临天桥姨婆。她要嫁人的时候,已经是建国后,那时我外曾祖父的家产早已查抄殆尽,人也被流放新疆,他什么时候死的、死在哪里至今无人知道。鲁迅说得好,“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清世人的真面目。”三姨婆那时大概已看清了很多东西,所以她嫁给了我的姨公,一个我至今为止见过的最腼腆的人。从我爸口中得知,他不太谙于人情世故,在大多数人眼里算是异类。当年曾是单位里的中层干部,但不知怎么的就一层层掉到了普通职员。如今夫妻双双年过八旬,其中一个还没有退休金,开一家小店维生,生活条件自然是没什么可说的了。前几天我去拜年,姨婆因为几个月前中风过,现在还躺在床上休息,姨公就一个人在柜台上写毛笔字,自得其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那爿小店的生意,也没什么可说了。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没甚乐趣,甚至还有点凄苦。可是我觉得他们很快乐,心里总是积极向上的,能在这每日重复的生活里面找到乐趣。每个人的评判标准都不一样,只要自己开心就好的。
我还有一位小姨婆,住在富阳。他的丈夫因为患帕金森,六十出头就去世了。有一儿一女,儿子和我的小伯伯差不多同年,但早年经商失败,如今生活也不太顺利;女儿离婚后嫁了一个挺好的人,如今姨婆也抱上外甥女了。对小姨婆家的印象就是每年一次的拜年,以及她三句不离耶稣保佑。现在她家的生活也渐渐好起来了,要是她儿子当年的运气能再好一点就好了。
我只是想说说我奶奶四姐妹在这几十年里的人生,但是说的太简单了。现在我常年在外,也没法从大人的口中了解到很多消息。等有缘,再慢慢补上吧。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这几年给家里人拍的照片太少了,少到岁月在每个人脸上留下的痕迹大的让我吃惊。从下一次清明回家开始,我一定要多拍照片。
今年过年,奶奶和我说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她现在每天晚上的散步不能一口气走完全程了,要在燕东园那儿停下来歇一阵子才行。回想吃年夜饭那天,富阳姨婆在电话里说,我奶奶应该马上能抱孙子了吧?我只能苦笑。我真的不知道奶奶在有生之年还能不能看到玄孙的面。
奶奶家当年是富阳城里数一数二的大地主。姐妹四人,奶奶排第二。日本人打进来的时候,外曾祖父带着一家老小到乡下的一个好友家中避难。当时大姨婆十七八岁,而外祖父的那位好友的儿子也是这个年纪,他对我大姨婆一见钟情。外曾祖父一家在那位好友家里一直待到日本人被赶出去为止,该回城里去了,要拿钱给那位好友,就当这么长时间住在这里的费用,但那位朋友说什么也不肯收,只是说,我看我儿子和你大女儿很投缘,不如你把她嫁到我家来吧。然后外曾祖父就带着一家回城里了。
回城后,过了一段时间,我大姨婆就遇到我的姨公了。湖南人,当时已经是党国一个等级较高的军官。可以说是一见钟情,没过多久,大姨婆就和他一起去了台湾。这一去,就是三十多年没有音讯,直到八十年代末才第一次回国。曾祖父一家回城后,那位乡下好友的公子一直对我大姨婆念念不忘,总算有一天到城里来找她了。可是那个时候,我姨婆已经跟着我姨公去了台湾。当时大陆只剩海南岛等很少的地方还没有解放,解放区早已没有去台湾的途径,于是他孤身一人离家,千里迢迢辗转到了海南岛,然后从那里想办法去到了台湾。这一去,就是几十年。对于一个文弱书生来说,我无法想象他在这途路中所经历的苦难。
到了台湾之后,他没有姨婆的联系方式,于是一边想办法谋生一边找我姨婆的消息。这又是好几年。等他在高雄找到我姨婆一家的时候,姨婆的大儿子已经会讲话了。我姨公当然知道他的来意,但那时候我姨婆早已是石夫人,心有所属,他知道眼前这个人根本算不上是情敌。在我姨公帮助下,他在台北火车站谋得了一个貌似是宪兵队长的职务。后来听台湾的伯伯、姑姑们说起,他们小时候坐火车从来不愁没有位置。那以后,他还是经常去我姨婆家做客,伯伯、姑姑们都以为这是一位和爸妈关系很好的朋友,见面也都很亲热,从来不知道还有着一层关系在。直到06年还是07年的夏天,他们来临安玩,在临天弄的那家舟山海鲜大排挡里,才从我爸的口中知道了这其中的原委。我的大姨公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去世后,他才终于和我大姨婆坐在一起有了一张合影。
千禧年后,那位老先生曾有一次回大陆探亲。我不知道他家里如今活在世上的后辈对他有什么样的评价,我只知道那次接待他的是我爸爸。走在西湖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大姨婆当年没有等他。如今,他早已不在人世,我大姨婆也年事已高,再不能独自一人背着大包小包行李从台湾经香港转机来大陆了。一段爱情故事,马上就要淹没在故纸堆了。
再说说我三姨婆,因为家在临天桥边上,所以我从小就叫她临天桥姨婆。她要嫁人的时候,已经是建国后,那时我外曾祖父的家产早已查抄殆尽,人也被流放新疆,他什么时候死的、死在哪里至今无人知道。鲁迅说得好,“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清世人的真面目。”三姨婆那时大概已看清了很多东西,所以她嫁给了我的姨公,一个我至今为止见过的最腼腆的人。从我爸口中得知,他不太谙于人情世故,在大多数人眼里算是异类。当年曾是单位里的中层干部,但不知怎么的就一层层掉到了普通职员。如今夫妻双双年过八旬,其中一个还没有退休金,开一家小店维生,生活条件自然是没什么可说的了。前几天我去拜年,姨婆因为几个月前中风过,现在还躺在床上休息,姨公就一个人在柜台上写毛笔字,自得其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那爿小店的生意,也没什么可说了。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没甚乐趣,甚至还有点凄苦。可是我觉得他们很快乐,心里总是积极向上的,能在这每日重复的生活里面找到乐趣。每个人的评判标准都不一样,只要自己开心就好的。
我还有一位小姨婆,住在富阳。他的丈夫因为患帕金森,六十出头就去世了。有一儿一女,儿子和我的小伯伯差不多同年,但早年经商失败,如今生活也不太顺利;女儿离婚后嫁了一个挺好的人,如今姨婆也抱上外甥女了。对小姨婆家的印象就是每年一次的拜年,以及她三句不离耶稣保佑。现在她家的生活也渐渐好起来了,要是她儿子当年的运气能再好一点就好了。
我只是想说说我奶奶四姐妹在这几十年里的人生,但是说的太简单了。现在我常年在外,也没法从大人的口中了解到很多消息。等有缘,再慢慢补上吧。
![]() |
四姐妹合影。这样的合影不可能再有了。 |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这几年给家里人拍的照片太少了,少到岁月在每个人脸上留下的痕迹大的让我吃惊。从下一次清明回家开始,我一定要多拍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