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网络上表述自己观点的反思
昨天晚上听了中国之声的一档之前经常收听的节目:《千里共良宵》。主持人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专门主持夜间类谈话节目的播音员,叫做青音。她早些事情的夜间节目主要关注听众的情感问题,解读一些比较典型的生活感情问题,但后来节目内容有所转变,有时候也经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她昨天的话题是关于语言变脏这一现象的讨论。可以说这是每个在网络上存在一段时间就能够感觉到的现象,现实生活中也很普遍。先是说明话题的内容和自己的观点,当然很快就有人对此提出了反对——其反对的内容和话题无关,算是对不看清不听清别人的意思就大加评论这种现象的印证。后来她谈到了“尊严”等方面,具体的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但她阐明的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我也认为作为网民应该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和反思。为了早上能够起得来,没听到节目结束(02:00)就关机睡觉了。
网络不仅是藏龙卧虎之地也是藏污纳垢之所,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常常招致针锋相对的论战。讨论还是比较温和的做法,这至少表明双方在了解对方的观点,整合之后再发表自己的与此不一样的观点,这个过程可以实现双方观点的互相分享互相学习,甚至是互相进步。激烈一些的就是恶语相向,甚至破口大骂,直接破环双方讨论的前提和平台。当然,言论自由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不管你的观点是什么样的,即使是在大多数人看来完全没有逻辑和道理的绝对错误的看法。我把这解释为每个人的认知世界的方法、方式、眼界、态度都不一样,让别人的看法和自己一致是不现实的,谁敢说自己就掌握着绝对的真理(甚至绝对的真理都可能不存在)?据此,我认为即使造谣的那些人,也不完全是出于恶意的初衷,在其他人看来——或者后来被证明——是谣言的事情难道就不允许某些人认为是真实?这和他们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自身的认知辨别事物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关系。意图很重要,所以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刻意的去造谣就是法律不允许的,不应该受到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的保护。
美国学者罗纳德·德沃金在《民主是可能的吗?》这本书中极力强调辩论的重要性,以及辩论的前提的重要性。民主需要辩论,而辩论是建立在一个辩论双方都赞成的前提之下的。辩论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广大的民众的福利,执政党可以不同,但执政理念、执政手段都必须围绕两个关于人的基本事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每个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判断是值得保护的。所以所有的辩论和政治活动都必须以此为基础,如果双方都不赞同这两个观点,那后面进行的绝不是辩论。
同样的,在和别人探讨之前,有那么几个最最基本的事实需要明确,就像概念辨析。如果概念不清楚,后面的讨论就难以继续。是不是把对方的观点完全把握(至少是基本上把握住其中心思想)了,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该怎么阐述自己的观点,逻辑层次是怎样的,有没有说服性,都是要考虑的内容。面对观点,赞成的话就好办,说个“顶”或点击“赞”就可以了,但对于自己不能赞成的,微博的140字实在难以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的全部,或者不能充分的展现自己期望能驳倒对方的观点。我认为可以做到的是,简洁明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算是140字评论,长段文字可以形成博文,在合适的地方发表出来。语言攻击除了破环自己和别人的情绪之外毫无益处,可能在破口大骂之后能够获得一点宣泄的满足感,久而久之,总想用恶毒的话压倒对方,自己就丧失了以理服人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是很可怕的,退一步说,即使不表达也比出口成脏好。
如果我们被赋予了表达观点的自由,那么就请珍惜这份难得的自由。哪怕这封自由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彻底,但也不用气馁,期待未来会更好就行了,养成真诚正直理性的认知态度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失去的已经很多,那些不由自己决定的暂且不论,珍视那些自己能够把握的东西,夫复何求!
网络不仅是藏龙卧虎之地也是藏污纳垢之所,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常常招致针锋相对的论战。讨论还是比较温和的做法,这至少表明双方在了解对方的观点,整合之后再发表自己的与此不一样的观点,这个过程可以实现双方观点的互相分享互相学习,甚至是互相进步。激烈一些的就是恶语相向,甚至破口大骂,直接破环双方讨论的前提和平台。当然,言论自由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不管你的观点是什么样的,即使是在大多数人看来完全没有逻辑和道理的绝对错误的看法。我把这解释为每个人的认知世界的方法、方式、眼界、态度都不一样,让别人的看法和自己一致是不现实的,谁敢说自己就掌握着绝对的真理(甚至绝对的真理都可能不存在)?据此,我认为即使造谣的那些人,也不完全是出于恶意的初衷,在其他人看来——或者后来被证明——是谣言的事情难道就不允许某些人认为是真实?这和他们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自身的认知辨别事物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关系。意图很重要,所以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刻意的去造谣就是法律不允许的,不应该受到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的保护。
美国学者罗纳德·德沃金在《民主是可能的吗?》这本书中极力强调辩论的重要性,以及辩论的前提的重要性。民主需要辩论,而辩论是建立在一个辩论双方都赞成的前提之下的。辩论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广大的民众的福利,执政党可以不同,但执政理念、执政手段都必须围绕两个关于人的基本事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每个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判断是值得保护的。所以所有的辩论和政治活动都必须以此为基础,如果双方都不赞同这两个观点,那后面进行的绝不是辩论。
同样的,在和别人探讨之前,有那么几个最最基本的事实需要明确,就像概念辨析。如果概念不清楚,后面的讨论就难以继续。是不是把对方的观点完全把握(至少是基本上把握住其中心思想)了,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该怎么阐述自己的观点,逻辑层次是怎样的,有没有说服性,都是要考虑的内容。面对观点,赞成的话就好办,说个“顶”或点击“赞”就可以了,但对于自己不能赞成的,微博的140字实在难以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的全部,或者不能充分的展现自己期望能驳倒对方的观点。我认为可以做到的是,简洁明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算是140字评论,长段文字可以形成博文,在合适的地方发表出来。语言攻击除了破环自己和别人的情绪之外毫无益处,可能在破口大骂之后能够获得一点宣泄的满足感,久而久之,总想用恶毒的话压倒对方,自己就丧失了以理服人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是很可怕的,退一步说,即使不表达也比出口成脏好。
如果我们被赋予了表达观点的自由,那么就请珍惜这份难得的自由。哪怕这封自由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彻底,但也不用气馁,期待未来会更好就行了,养成真诚正直理性的认知态度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失去的已经很多,那些不由自己决定的暂且不论,珍视那些自己能够把握的东西,夫复何求!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