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传世本与简帛本不同证真伪的若干学习小节》
大量的考古发现给传统学术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带来生机和新的出口,但考古发现的简帛本与传世本有不同并不一定就可以支持急急的证伪,之间的不同到证伪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最后成立也可能不成立,之间需要充分的考证、论证。
传世本与更早版本之间的区别除了“伪书”一条出路外,还有诸下几条可能以及更多的可能性:
(一)在经典最初成形之时,从大量存在的原始材料(档案文献和不同的流传)中进行甄选,这个取舍过程、前后发生的修改,一个学派中的不同分支的传授......可能在最初就形成了有所区别的不同版本,譬如同是《古文尚书》,可能在后世壁中经出现又佚失之前的最初,就有略有区别的不同本子;如李零先生就认为《老子》道、德二经的不同顺序有可能是法家和道家的不同传本。(即考古发现的简帛本有可能是典籍成形初期若干文本中的一个,而传世本则为其它文本源流,之间差别可能不出于伪造);
(二)因历史缘故,大量典籍佚失,但有些当初因重复和相对不重要等等舍去未用的“同质”原始材料可能仍通过一些渠道流传下来(《逸周书》《战国纵横家书》......),而后世学者在特定情形下需要一本“完整的经典”,于是“补佚”,这个补佚过程中,有很大可能造假,拆分和揉捏原有的传世本和其它典籍,但也有可能运用的上述“同质原始材料”或同一典籍的不同流传文本,这就不能一概断伪,需要有所区别,具体分析其不同;
(三)传世过程中历代不间断的“修正”,即学者们说的经书文本的“固定化”过程:在产生初期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段,不同思想流派、不同著作......之间都会必然存在大量对材料运用的重叠、当时真实的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特定时代所共有或类似的观点态度,互相的影响和借鉴,一人兼学不同学派......等等非常宽广的灰色地带,其间充满机理复杂的种种混同叠压。随着后世学者不断的梳理总结并因为不同时代的不同诉求(新的学派,新的学术)而有大量新的阐发并由此作出种种调整修改甚至删削添加,会据此不同的、动态的学术变迁过程,对这个灰色地带进行另一种复杂的分割和划清界限......无论怎样,这个灰色地带会逐渐被清理出来,变得更为“分门别类”或产生新的“合流”。而这个过程,必然会导致传世本发生种种变化,并最终形成一个如学者所说经学的“抽象化”、“概念化”、“固定化”之后的与原来文本不一样的文本。
当然,还有因书写材质、印刷技术及历代传抄早成的主观因素较弱的变化,这就到校勘范围,不在真伪之论了。
===========================================
2013/2/28 读 魏巍 《北大汉简<老子>简介》一文
作者不同版本间“天地母”或“天下母”一节云:“可见古书版本的继承和演变相当复杂,自始至终可能并存多个互相影响的版本系统,不能视为一种直线性的替代关系。”
此文在比较“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或“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不同顺序在各版本的分布的异同时,指出这说明“这种顺序的文本从战国中期到西汉中期一直流传不绝,应视为不同于帛书本的另一系统,而不是偶然的改动或笔误。”
最后指出:“......北大简《老子》的文本特点:既有大量同于帛书而异于今本的地方,也有不少异于帛书而合于今本的地方;后者尤为重要,证明这些文句并非如前人所说的那样,是东汉以后才出现的赠改,而是西汉中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北大简本中还有少数不同于今本和帛书本,却与郭店本一致的地方,更让我们认识到《老子》文本流传演变的复杂性。
李零先生在《人往低处走》中也提到有人推测道、德二经的先后顺序不同或为法家(德、道)和道家传本的不同(道德)。
以上材料论《老子》,在观察各种书籍文本的流传上,也是同理的。
(混乱的个人学习小节,暂存于此,以备参考修正)
传世本与更早版本之间的区别除了“伪书”一条出路外,还有诸下几条可能以及更多的可能性:
(一)在经典最初成形之时,从大量存在的原始材料(档案文献和不同的流传)中进行甄选,这个取舍过程、前后发生的修改,一个学派中的不同分支的传授......可能在最初就形成了有所区别的不同版本,譬如同是《古文尚书》,可能在后世壁中经出现又佚失之前的最初,就有略有区别的不同本子;如李零先生就认为《老子》道、德二经的不同顺序有可能是法家和道家的不同传本。(即考古发现的简帛本有可能是典籍成形初期若干文本中的一个,而传世本则为其它文本源流,之间差别可能不出于伪造);
(二)因历史缘故,大量典籍佚失,但有些当初因重复和相对不重要等等舍去未用的“同质”原始材料可能仍通过一些渠道流传下来(《逸周书》《战国纵横家书》......),而后世学者在特定情形下需要一本“完整的经典”,于是“补佚”,这个补佚过程中,有很大可能造假,拆分和揉捏原有的传世本和其它典籍,但也有可能运用的上述“同质原始材料”或同一典籍的不同流传文本,这就不能一概断伪,需要有所区别,具体分析其不同;
(三)传世过程中历代不间断的“修正”,即学者们说的经书文本的“固定化”过程:在产生初期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段,不同思想流派、不同著作......之间都会必然存在大量对材料运用的重叠、当时真实的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特定时代所共有或类似的观点态度,互相的影响和借鉴,一人兼学不同学派......等等非常宽广的灰色地带,其间充满机理复杂的种种混同叠压。随着后世学者不断的梳理总结并因为不同时代的不同诉求(新的学派,新的学术)而有大量新的阐发并由此作出种种调整修改甚至删削添加,会据此不同的、动态的学术变迁过程,对这个灰色地带进行另一种复杂的分割和划清界限......无论怎样,这个灰色地带会逐渐被清理出来,变得更为“分门别类”或产生新的“合流”。而这个过程,必然会导致传世本发生种种变化,并最终形成一个如学者所说经学的“抽象化”、“概念化”、“固定化”之后的与原来文本不一样的文本。
当然,还有因书写材质、印刷技术及历代传抄早成的主观因素较弱的变化,这就到校勘范围,不在真伪之论了。
===========================================
2013/2/28 读 魏巍 《北大汉简<老子>简介》一文
作者不同版本间“天地母”或“天下母”一节云:“可见古书版本的继承和演变相当复杂,自始至终可能并存多个互相影响的版本系统,不能视为一种直线性的替代关系。”
此文在比较“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或“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不同顺序在各版本的分布的异同时,指出这说明“这种顺序的文本从战国中期到西汉中期一直流传不绝,应视为不同于帛书本的另一系统,而不是偶然的改动或笔误。”
最后指出:“......北大简《老子》的文本特点:既有大量同于帛书而异于今本的地方,也有不少异于帛书而合于今本的地方;后者尤为重要,证明这些文句并非如前人所说的那样,是东汉以后才出现的赠改,而是西汉中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北大简本中还有少数不同于今本和帛书本,却与郭店本一致的地方,更让我们认识到《老子》文本流传演变的复杂性。
李零先生在《人往低处走》中也提到有人推测道、德二经的先后顺序不同或为法家(德、道)和道家传本的不同(道德)。
以上材料论《老子》,在观察各种书籍文本的流传上,也是同理的。
(混乱的个人学习小节,暂存于此,以备参考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