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日记
![]() |
澳大利亚
故事从开始到结束都是通过一个土著混血孩子的眼镜告诉我们的。如果你相信广告词里面的“历经磨难的史诗巨作。这一部电影将会如《乱世佳人》、《走出非洲》、《巨人传》般宏大,富有史诗般的叙事性”,那可是错的厉害。伟大的电影从来都不能相信广告,哪是要看疗效的。所以最好还是看完后确认它是一部孩子怎样成长的故事。
Sarah Ashley从大英帝国温暖的花园里任性的跑到澳洲干旱的荒漠里赶牛,典型的就是一副天使落凡间学习重新做人的生动案例。这个案例教导我们,富人家的孩子长大成人也需要一番折腾。不经寒彻骨,没得辣妹(腊梅)香。Nicole Kidman过于张扬的表扬方式比较《冷山》中矜持凝练要简单太多,难道是心思放在拍摄期间自己出生的孩子上去了。
台词中经常出现点题的对话:
未经过洗礼,他无法认识自我。没有故事,没有梦想,他会变得孤独。
你会成为男人吗? 是时候该去流浪了。
这让人不禁想起一首老歌“流浪的小孩”。不管你现在年龄多大,都只是漫长旅途中某个小阶段里面一个待成长的孩子。三十了,有三十岁需要成长的路途走走,五十了,有半百的成熟方式过过。一点点的长大,一点点的成熟,一天天的流浪。如果只是把这部电影当作是孩子成长的故事,还是很不错的。如果你想看到更多的、其他的,160分钟的片长过后,一定会让你失望的。
当土著小孩终于选择流浪,只留下背影的时候,澳洲土语中MANGO(天地)的呼唤也让偶开始徜徉在家乡的那片广袤荒野,神游在空旷的戈壁大漠。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如同欧洲的文艺片一贯的风格,开头清新隽永,在交响乐队的映衬下,钢琴间或的弹出生命的憧憬和冲撞。是啊,一切都还是算美好的,虽然有德国士兵在抓人和狼狗的狂吠,但还是阻挡不住孩子们在陆地上想象飞翔的自由和欢乐。以后,每次钢琴声的出现都牵引着故事在孩子的眼中起伏发展。父亲升官,搬家了,失去朋友,找到新朋友,一步步,直到故事结束。结尾的阴郁和残忍当属心硬的那种,在Bruno最后说出:没事的,我们只是来这避雨。就是要你看不下去的。笑着流泪比痛哭失声难度大多了,这个场景我们在《美丽人生》中见过,那里面也有个孩子,在《天堂影院》里见过,其中还是有双孩子的眼睛。
眼泪流多了,是不会汇成海洋的。忏悔做多了,却可以改变历史。无论如何,从欧洲到美洲,有良心的人们在不断通过各种各样的面孔讲述各式各样的故事对那个错误的时代做着一样的忏悔。
多希望,在偶们的土地上,对那些曾经的错误也能一点点的开始悔恨开始祈祷开始悔悟。至少让还活着的人们,心里不那么的冷。
谎言之躯
了无新意的间谍片,太多的同类已经模糊了偶们的视线。鲜血爆炸确实很多,可还是让人记不住费劲扒拉的故事情节。如何突破创新困扰着世界上的每个人呢!
家有喜事2009
如果有人能坚持看完,让偶向他致敬。烂就一个字,还亏得三联周刊费了两页纸来宣传,太让三联掉价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