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谜
近日正在读柴静的《看见》,昨夜睡前刚刚读到第三章《双城的创伤》,读过之后竟让我辗转反侧不能寐。很多情绪涌上心头,他们一同向我涌来,争先恐后地想向我说点什么,可惜我听得一知半解……此刻,我企图用文字进行梳理,亦是不知能否如愿。试试看吧!
十年前,远在甘肃武威附近的双城镇某小学中,五名小学生在一周之内先后服毒自杀,一名死亡,四名经抢救脱险。
文章前半部分基本是重复当年的新闻报道,而后半部分记述的则是当年的采访没有被播出的内容。新闻报道不仅要“政治正确”,还总是要考虑到大众能够理解的范围和能够接受的程度,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真相”就这样被堙没了。
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始终懵懂的原因呢?有些人不敢触碰“真相”,更多的人则根本不在意什么“真相”;看到的人无从诉说,因为说了也没有人能理解或者愿意相信……
看着那些被隐藏起来的孩子的情感,我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
没有人知道我从5岁的时候就开始害怕死亡;没有人知道我那个时候特别害怕睡觉时屋子里有时钟走动的“嚓嚓”声;没有人会相信一个5岁的孩子一到睡觉的时候,闭上眼,眼前都是荒凉的坟墓;没有人知道我也曾有过辍学的念头,因为在我来月经的第一年春游前升国旗时,我放在书包里的卫生巾被体育委员抽出来举在手中从队伍前跑到队伍后让所有的人看;没有人知道我十一二岁的时候驼背并不是什么身体原因,而是因为逐渐隆起的胸部让我有点无所适从……不错,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每个人都曾在生命中独自经受一些煎熬,独自爬过一些沼泽、翻过一些门槛,受得住、爬的动、翻得过的人是幸运的;而那些受不住、爬不动、翻不过的也并不是什么命中注定。
人心被裹藏在深深的胸膛,唯一的出口大概就是这一张嘴,然而若是找不到可以诉说的人亦是无用的。
采访中,柴静问苗苗(小学生自杀案中的死者)的表弟“你现在心里痛苦的时候怎么办?”
“忍气吞声。”
“有疑问的时候呢?”
“问自己。”
“你回答得了自己吗?”
他沉默不语,脸上挂着泪。
“为什么不跟成年人谈呢?”
他的话像针落在地上:“不相信他们说的话。”
你以为我要开始讨伐大人了吗?
不。
成年人固然有成年人不得法的地方。
但长大后我才渐渐了解到,人心都是相似的。
柴静问发生自杀案的班级的班主任:“你有什么心里话跟谁说?”
大概从来没人问过他这个问题,他愣了一下:“不说。”
“那你碰到难受的事怎么办呢?”
“忍着。”
他的答案和小孩一样。
我有一个学生,十分聪明,但思想却十分激进,我时常会被他说出的话惊出一身冷汗。后来我才了解到原来他的父母离异,他和妈妈、姥姥生活在一起。他的妈妈和姥姥对他的调皮和激进束手无策,只得采取强硬的态度制止或抑制。他的作文经常是刚开了个好头,转而便言辞激烈起来,继而脏话连篇地就收尾了。我看完之后尽管很无奈,还是忍住了生气。想心平气和地和他谈谈,但是无论我问什么、说什么他都不肯开口回应。我最终还是没忍住——把作文本摔在桌子上说:既然你不想谈就再也不谈了。
我经常用放弃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无能为力。做法亦和孩子无异。
面对家人也经常如此。我想和爸爸聊聊天,劝他少喝酒、少抽烟,但说到最后,收尾的总是一句硬邦邦的“听到没有?”;我想和妈妈聊聊天,劝她少些生气、多些宽容,但每次都选在她生气的时候才说,双方都难免控制不住自己的语气;我想和姐姐聊聊天,希望她能够多些自省,从而更好的生活,但由于双方性格和环境差异太大,沟通也总是不得法门。
我们这一家人从来就没有围在一起好好地聊过天,问问彼此是否如意,遇到了哪些困惑,准备如果应对挡在面前的难题。
我相信,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在中国绝不在少数——不是不爱,是不会爱。我们的爱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不敢让别人看自己的心,因为那心中,除了美好的东西,还有一些是不堪的,甚至是龌龊的,即使知道其实人心大抵如此,却仍想极力掩饰住附着在自己心上的丑陋。
文章最后,柴静写道:“看着孩子在采访中离开,我们知道他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出来,也许那些话才是服毒的真正原因,双城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谜一样的心又岂止孩子的?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团谜。
而且,这团谜被躯体包裹着。
这个谜可以自己解,也可以说出来大家一起解。
最怕的就是漠视。
我用了多年的时间从看别人学会了看自己,从看别人的躯体,走到了看自己的心;可还是没有学会沟通、表达和实践,这是不是解谜该走的第一步呢?
十年前,远在甘肃武威附近的双城镇某小学中,五名小学生在一周之内先后服毒自杀,一名死亡,四名经抢救脱险。
文章前半部分基本是重复当年的新闻报道,而后半部分记述的则是当年的采访没有被播出的内容。新闻报道不仅要“政治正确”,还总是要考虑到大众能够理解的范围和能够接受的程度,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真相”就这样被堙没了。
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始终懵懂的原因呢?有些人不敢触碰“真相”,更多的人则根本不在意什么“真相”;看到的人无从诉说,因为说了也没有人能理解或者愿意相信……
看着那些被隐藏起来的孩子的情感,我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
没有人知道我从5岁的时候就开始害怕死亡;没有人知道我那个时候特别害怕睡觉时屋子里有时钟走动的“嚓嚓”声;没有人会相信一个5岁的孩子一到睡觉的时候,闭上眼,眼前都是荒凉的坟墓;没有人知道我也曾有过辍学的念头,因为在我来月经的第一年春游前升国旗时,我放在书包里的卫生巾被体育委员抽出来举在手中从队伍前跑到队伍后让所有的人看;没有人知道我十一二岁的时候驼背并不是什么身体原因,而是因为逐渐隆起的胸部让我有点无所适从……不错,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每个人都曾在生命中独自经受一些煎熬,独自爬过一些沼泽、翻过一些门槛,受得住、爬的动、翻得过的人是幸运的;而那些受不住、爬不动、翻不过的也并不是什么命中注定。
人心被裹藏在深深的胸膛,唯一的出口大概就是这一张嘴,然而若是找不到可以诉说的人亦是无用的。
采访中,柴静问苗苗(小学生自杀案中的死者)的表弟“你现在心里痛苦的时候怎么办?”
“忍气吞声。”
“有疑问的时候呢?”
“问自己。”
“你回答得了自己吗?”
他沉默不语,脸上挂着泪。
“为什么不跟成年人谈呢?”
他的话像针落在地上:“不相信他们说的话。”
你以为我要开始讨伐大人了吗?
不。
成年人固然有成年人不得法的地方。
但长大后我才渐渐了解到,人心都是相似的。
柴静问发生自杀案的班级的班主任:“你有什么心里话跟谁说?”
大概从来没人问过他这个问题,他愣了一下:“不说。”
“那你碰到难受的事怎么办呢?”
“忍着。”
他的答案和小孩一样。
我有一个学生,十分聪明,但思想却十分激进,我时常会被他说出的话惊出一身冷汗。后来我才了解到原来他的父母离异,他和妈妈、姥姥生活在一起。他的妈妈和姥姥对他的调皮和激进束手无策,只得采取强硬的态度制止或抑制。他的作文经常是刚开了个好头,转而便言辞激烈起来,继而脏话连篇地就收尾了。我看完之后尽管很无奈,还是忍住了生气。想心平气和地和他谈谈,但是无论我问什么、说什么他都不肯开口回应。我最终还是没忍住——把作文本摔在桌子上说:既然你不想谈就再也不谈了。
我经常用放弃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无能为力。做法亦和孩子无异。
面对家人也经常如此。我想和爸爸聊聊天,劝他少喝酒、少抽烟,但说到最后,收尾的总是一句硬邦邦的“听到没有?”;我想和妈妈聊聊天,劝她少些生气、多些宽容,但每次都选在她生气的时候才说,双方都难免控制不住自己的语气;我想和姐姐聊聊天,希望她能够多些自省,从而更好的生活,但由于双方性格和环境差异太大,沟通也总是不得法门。
我们这一家人从来就没有围在一起好好地聊过天,问问彼此是否如意,遇到了哪些困惑,准备如果应对挡在面前的难题。
我相信,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在中国绝不在少数——不是不爱,是不会爱。我们的爱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不敢让别人看自己的心,因为那心中,除了美好的东西,还有一些是不堪的,甚至是龌龊的,即使知道其实人心大抵如此,却仍想极力掩饰住附着在自己心上的丑陋。
文章最后,柴静写道:“看着孩子在采访中离开,我们知道他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出来,也许那些话才是服毒的真正原因,双城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谜一样的心又岂止孩子的?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团谜。
而且,这团谜被躯体包裹着。
这个谜可以自己解,也可以说出来大家一起解。
最怕的就是漠视。
我用了多年的时间从看别人学会了看自己,从看别人的躯体,走到了看自己的心;可还是没有学会沟通、表达和实践,这是不是解谜该走的第一步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