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上课刷微博是一件坏事吗?
做助教的时候观察到的最无奈的一件事情就是偶尔从教室后面往前看去,学生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只有两种内容:笔记、Facebook。在人人有本的时代,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就像一道屏风,学生躲在后面干什么教授都看不到。(我还曾经看到有一个25人的小课堂上有人开着电脑打格斗游戏的。)在移动互联时代,学生甚至都不需要笔记本做掩护,几百人的课堂上揣着手机上社交媒体乐在其中根本没人管。用电脑刷FB至少还和笔记同时进行,用手机上网就纯粹是占着座等下课了。
对于学生上课刷FB发推这个现象,大部分教授讲师是恨在心里但又无力吐槽,只好任凭学生自觉。反正美国的大学课堂嘛,爱听的学生积极发言,不爱听的离开电脑手机就叽叽喳喳说话,还不如让他们刷FB上的大波图片呢。
不过今天来系里演讲的Mary Chayko对此提了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意见。Mary Chayko出身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学博士是在Rutgers拿的,所以后来虽然去了College of Saint Elizabeth教书,但在Rutgers还兼职开了许多课。她据说是一个非常喜欢教课而不是做研究的学者,所以虽然可以在Rutgers教书,但还是坚持在CSE任职,因为那里更注重学生本位的教育。这也有助于形成她在后面会提到的从学生角度出发对课堂上社交媒体应用的反思。
Chayko去年做的一件非常出名的事情是她在一门媒介传播课上邀请了一名知名博客写手Nathan Jurgenson 作离场嘉宾,全班学生通过twitter和他远程进行互动。具体请看http://thesocietypages.org/cyborgology/2012/11/30/live-tweeting-in-the-classroom-with-a-guest-speaker-tweeter/。 我当时只是觉得这是件很酷的事情而已也没多放心上。今天听她详细介绍后觉得还真有那么点意思。她的一些观点是:年轻的学生已经非常适应各种电子设备和互联网推送信息,虽然未必能称得上是digital natives但已经比老一辈的人适应性强多了。一个非常现实的结果是现在的学生眼睛已经离不开屏幕了,离开屏幕时间长了反而有不适感。但学生虽然玩社交媒体玩得很转,但是对于社交媒体的认识却非常肤浅。所以她的媒介传播课上总会告诉学生:你们要注意自己的数码脚印(digital footprint),负责地使用社交媒体。以后你们的未来雇主看到你们在FB、twitter上的劣迹对你们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你们甚至要开始学会利用社交媒体来营造自身的线上形象。她非常推荐学生在课堂上使用twitter现场互动(不是和她,是学生间相互互动)。根据她相当长一段时间积累的经验,她发现学生通过twitter互动的课堂效率比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效率要高很多,学生非常投入,而且会迸发很多有创造性的idea出来。现在的互联网传播模式,用户始终处于一种prosumer(productive consumer)的状态中,即消费,又创造,没有创造也就没有消费。而她认为课堂上的社交媒体应用也正如此,学生应该通过使用社交媒体创造出新的知识,同时共同消费创造出来的知识。另外,她之所以推荐使用twitter而不是专属教学讨论论坛的理由是培养学生一种在网络化的公共空间发言的能力,同时又不断提醒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公共网络空间发言所需要担负的责任。她也非常欢迎其他人来参与课堂讨论(其实就是关注#课程名#)。
不过,在讲座最后,Chayko又提醒说,她目前的课堂社交媒体使用经验还是有局限的,比如课堂比较小人数比较少等等。如果换作500人的大课堂估计就要乱套了。其实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twitter互动并不是鼓励学生用社交媒体本身,而是提供一种补充的交互手段来实现课堂的良性循环。并不会因为使用了社交媒体就变成网络大学课堂了,面对面的授课仍然是互动的主要形式(除了那次和Jonathan的互动之外)。
我个人非常欣赏Chayko的教学实验,这些东西是我们这些在研究型大学里的人永远想不出来的(更别提某些我不想点名的拿本科生当仓鼠耍的教授)。并不是说每个教学者都要开始尝试类似的课堂政策,而是说在互联网科技,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科技+社交媒体已经日益成熟的今天,我们应该无时不刻地审视、反省人际交流的形式和内涵。我们天天在讲Communication,但一看到学生天天脑残刷FB twitter就嗤之以鼻,但却忘记了今日的美国人就是这么communicate的。媒介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嵌入程度肯定会越来越高,离Wellman最初提出“日常生活化的网络”(Internet in everyday life)已经过去快七八年了,最近两年Wellman本人也好,一些新兴学者像Papacharissi等等也好,都已经转而开始谈网络化个体(networked individualism),但我们许多人,包括专家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世界里却仍然稀里糊涂地认为互联网是件很特殊的_____(此处自行填空),丝毫没有意识到缠在自己身上的那张无形的网的存在。
最后,回答下标题里自己提的那个问题:学生上课刷微博当然是坏事,如果刷微博是为了娱乐消遣的话。
对于学生上课刷FB发推这个现象,大部分教授讲师是恨在心里但又无力吐槽,只好任凭学生自觉。反正美国的大学课堂嘛,爱听的学生积极发言,不爱听的离开电脑手机就叽叽喳喳说话,还不如让他们刷FB上的大波图片呢。
不过今天来系里演讲的Mary Chayko对此提了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意见。Mary Chayko出身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学博士是在Rutgers拿的,所以后来虽然去了College of Saint Elizabeth教书,但在Rutgers还兼职开了许多课。她据说是一个非常喜欢教课而不是做研究的学者,所以虽然可以在Rutgers教书,但还是坚持在CSE任职,因为那里更注重学生本位的教育。这也有助于形成她在后面会提到的从学生角度出发对课堂上社交媒体应用的反思。
Chayko去年做的一件非常出名的事情是她在一门媒介传播课上邀请了一名知名博客写手Nathan Jurgenson 作离场嘉宾,全班学生通过twitter和他远程进行互动。具体请看http://thesocietypages.org/cyborgology/2012/11/30/live-tweeting-in-the-classroom-with-a-guest-speaker-tweeter/。 我当时只是觉得这是件很酷的事情而已也没多放心上。今天听她详细介绍后觉得还真有那么点意思。她的一些观点是:年轻的学生已经非常适应各种电子设备和互联网推送信息,虽然未必能称得上是digital natives但已经比老一辈的人适应性强多了。一个非常现实的结果是现在的学生眼睛已经离不开屏幕了,离开屏幕时间长了反而有不适感。但学生虽然玩社交媒体玩得很转,但是对于社交媒体的认识却非常肤浅。所以她的媒介传播课上总会告诉学生:你们要注意自己的数码脚印(digital footprint),负责地使用社交媒体。以后你们的未来雇主看到你们在FB、twitter上的劣迹对你们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你们甚至要开始学会利用社交媒体来营造自身的线上形象。她非常推荐学生在课堂上使用twitter现场互动(不是和她,是学生间相互互动)。根据她相当长一段时间积累的经验,她发现学生通过twitter互动的课堂效率比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效率要高很多,学生非常投入,而且会迸发很多有创造性的idea出来。现在的互联网传播模式,用户始终处于一种prosumer(productive consumer)的状态中,即消费,又创造,没有创造也就没有消费。而她认为课堂上的社交媒体应用也正如此,学生应该通过使用社交媒体创造出新的知识,同时共同消费创造出来的知识。另外,她之所以推荐使用twitter而不是专属教学讨论论坛的理由是培养学生一种在网络化的公共空间发言的能力,同时又不断提醒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公共网络空间发言所需要担负的责任。她也非常欢迎其他人来参与课堂讨论(其实就是关注#课程名#)。
不过,在讲座最后,Chayko又提醒说,她目前的课堂社交媒体使用经验还是有局限的,比如课堂比较小人数比较少等等。如果换作500人的大课堂估计就要乱套了。其实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twitter互动并不是鼓励学生用社交媒体本身,而是提供一种补充的交互手段来实现课堂的良性循环。并不会因为使用了社交媒体就变成网络大学课堂了,面对面的授课仍然是互动的主要形式(除了那次和Jonathan的互动之外)。
我个人非常欣赏Chayko的教学实验,这些东西是我们这些在研究型大学里的人永远想不出来的(更别提某些我不想点名的拿本科生当仓鼠耍的教授)。并不是说每个教学者都要开始尝试类似的课堂政策,而是说在互联网科技,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科技+社交媒体已经日益成熟的今天,我们应该无时不刻地审视、反省人际交流的形式和内涵。我们天天在讲Communication,但一看到学生天天脑残刷FB twitter就嗤之以鼻,但却忘记了今日的美国人就是这么communicate的。媒介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嵌入程度肯定会越来越高,离Wellman最初提出“日常生活化的网络”(Internet in everyday life)已经过去快七八年了,最近两年Wellman本人也好,一些新兴学者像Papacharissi等等也好,都已经转而开始谈网络化个体(networked individualism),但我们许多人,包括专家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世界里却仍然稀里糊涂地认为互联网是件很特殊的_____(此处自行填空),丝毫没有意识到缠在自己身上的那张无形的网的存在。
最后,回答下标题里自己提的那个问题:学生上课刷微博当然是坏事,如果刷微博是为了娱乐消遣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