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匪私家制作之英式摇滚简编史
从开始思考写这篇日志开始我就赶到了无数的压力
第一点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我只是一个虚活了20年的凡人,不知道能把这篇文章写的如何,毕竟这其中包含的内容覆盖面实在太大,我肯定无法顾及到边边角角。
再者就是我不知道能不能有毅力和足够的能力把自己了解的这些东西以我的预想表达出来。
当然,也害怕写完了也没有人会有时间耐心读完这篇东西。
第二点,听音乐的人都很熟悉的,害怕的,不可避免的——偏执
有的人喜欢爵士,有的人喜欢古典,有的人喜欢极端金属,有的人认为贝五只能听富老的。
我尽可能避免我的主观因素在其中,尽量客观的陈述这段繁琐的概括这段简编史,也希望大家不要过于主端的对我的东西进行抨击,我接受质疑,并希望有好的讨论以调整出好的结果。
除此,要强调一个概念
英式,这个用词和广大的英伦并不完全相同,英伦虽然按道理说早已存在,但是其实也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才逐渐成形的新概念,而本文,则是从更早些年的英式摇滚乐开始,所以措辞如此
好了开始了
===========================我是分割线===============================
第一章 六十年代
众所周知,上世纪30年代有一首歌叫做“rock&roll”,但是该风格确是在上世纪50年代才成行,而真正流行起来,我们就要从60s开始说起了。
说是60s,其实大部分东西都延续到了70s
60s的英式摇滚开头便要说起当年的The Big Four了
这里说的可不是激流四巨头啊,金属党轻虐
他们是——The Beatles, The Rolling Stones, The Who, The Kinks
第一个大家非常熟悉了,披头士,下面放上集体照片一张
四个清纯的清纯小哥的乐队从1960年开始萌发,未可知他们将创造的音乐奇迹。
从1961年他们开始自主研发曲目,从民谣、布鲁斯、摇滚、R&B中寻找各种元素开始融合
他们,可算是奠基了这场英式摇滚大道
当然,现在大家对他们也算是非常熟悉并且久仰大名的
从《Please Please Me》开始登上全英音乐榜第一名开始,诗意的歌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旋律或者按照现在的评定,口水歌,一系列的口水歌,在英国沸腾,并且打破了美国的大门。
直到1966年,一张《Revolver》横空出世,披头士在这其中选择了迷幻的方向,虽然不是那么的成型,但是,着与众不同。
1967年的《Sgt.Pepper Lonly Heart Club Band》横空出世无疑是摇滚历史上最重要的专辑之一,全方位的突破和新型的音乐理念。但是同样这张专辑也充斥着Lennon和Paul的不合,两个乐队创作核心创作的这张专辑各自混沌而意图分崩离析,但是结合却得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从中,我还嗅出了迷幻药的味道。
在那之后就是那首《Yellow Submarine》,大家约末都听过这首内地最被了解的披头士名曲,不过当年可是收到了多方的刁难,原因是中间经纪人的死亡等等等等的变故,那段时间披头士过的很是难堪。
1968年末,又是一张我不得不提的专辑《The Beatles[White Album]》,大师级的水平再现,放弃了大部分的迷幻,重新回归吉他为主的摇滚。多种风格的结合繁花至极,但是又体现出内部的分裂局势,Paul和Lennon分别都只创作适合自己的曲目,但终归终,这是张非常强大的专辑,再加上最初版该专辑每张都是有唯一编号的这样一个噱头,它席卷了世界。
在之后,关于Yoko、Lennon的八卦故事我不想说太多,队伍内的人员变化,哈里森的离去和归来我也不想说太多具体的东西
总之后来出现了张坎坷的《Get Back》,恩,就是这个结果
再之后就是四个人分开录制但是综合却又非常统一的《Abbey Road》,但在这之后,Lennon退出,乐队解散。
对方的妻子过分介入乐队的事务引发的口角,你们懂得。
四个人再后来也依然继续着自己的音乐事业,我也就在这里继续说明了
Lennon可能大家是了解最多的披头士成员,不知道为什么在国内对它的宣传如此之多,而不是Paul,虽然Paul创作了更多的Beatles的作品
Lennon从1968年开始就已经开始自己的作品创作,并且和Yoko Ono一起还组建过乐队,创作过很多不错的作品。
《Plastic Ono Band》就是一部非常不错的起步,很多著名的曲目记录在其中。
然后就是著名的Lennon独发的《Imagine》,朴素,纯净,对政客的仇视。
之后的作品未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但是都各有特色,都是优秀的音乐作品,比如《Rock & Roll》偶有的放肆,Lennon作品的不断发布延续到他被谋杀之后,也许渐渐偏离我们认可的Lennon,但是不断展现着他开拓的音乐视野。
下面说说Paul,这是个花心大萝卜,除此以外,他现在还没死。
在Beatles中Paul是主要的音乐创作人,“Hey Jude”“Yesterday”等等等等,甚至有人莫名其妙的说“Helter Skelter”是第一首重金属,有点。。。求别闹,有点硬摇滚是真的,但是金属么。。。
Paul单飞后好像大家对它的了解就不是那么多了,确实,他没在创作出什么“我们”都能脍炙人口的歌曲了
但是他真的一直都很活跃的!
"Maybe I'm Amazed"、"Live and Let Die"、"Band on the Run"、"Silly Love Songs"都是很优秀的作品
只可惜他没做出"Imagine"这样的东西
所以在之后的排名上也输给了Lennon
George Harrison和Ringo Starr也继续活跃在乐坛上做出了不错的作品,我就不详细说明了,有兴趣的同学们欢迎自己查阅。
下面,就换说The Rolling Stones了
首先发一张大logo(为什么不是队员照片,因为我觉得这个logo太喜感了)
滚石活跃至今,而它能长久发展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在他们之后诞生的金属、朋克、新浪潮,甚至说唱
你都能看到滚石的影子
毫不夸张
虽然实话实说滚石在这个专题里面可讲性不大
因为他们没特别多“英国味儿”
反而更多的影响了美式的发展的样子(具体的多听可能会有体会)
乐队组建于1962年,其中三个人活跃至今,这是一个多么和谐团结的集体啊
1968年和1968年的《Beggars Banquet》和《Let It Bleed》是他们的巅峰作品,从Beatles打开了美国市场大门后,他们紧跟其后,却更多的影响了美国音乐的发展
之后Woodstocks出现了一次枪杀,和之前的,琼斯,毒品,和死亡
渐渐地,他们中间也因为各种原因每个人产生了不同的走向和疏远
不过72年的《Exile On Main Street》是一部神奇的作品
后来,滚石,包括之前,一直都在滚,各种不稳定的因素
阶级,毒品,死亡
但是他们滚着,却没有解散终结
“滚石不生苔”这是句英式艳谚语,滚石活跃至今也是对这个谚语最好的诠释,他们从未停止,不断地滚动着,近四十年已经不够叛逆的他们仍然的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
尽管是化石级的队伍,他们依然活着,他们依然坚强。
对于这支队伍我要说的不多,他们的持续不懈,是我从中领悟最多的东西,不断的闪光,希望他们继续努力,祝福他们,最后上一张乐队的照片
下一个要说的就是大家可能从伦敦奥运会才了解到的乐队——The Who了
话说谁起的这个名字,不知道中文翻译起来很蛋疼叫什么“谁人”乐队么。。。。
惯例一张
1964年在伦敦成立,1983年解散
当然后来还蛋疼的出过各种各样的东西
你想象不到他们看起来如此朴素却是那么的疯狂叛逆
酗酒、脏话、毒品、表演的无法无天
捣烂自己的乐器,恩,捣烂
还有就是,每次演唱会,恩,从一个契机之后每次演唱会都是如此
乐队换过很多名字,最后先锋的确定为The Who
音色的异常嘈杂让他们立于乐坛,用一曲《I can't Exp- lain》成名
之后《My Generation》是一张非常优秀的专辑,这可能也是对他们了解的人最了解的曲目——《My Generation》
这支乐队给我最多的感触,莫过于它的嘈杂和混乱。
嘈杂,从调音到演绎,各种地方充斥着莫名、突然、奇特的元素,但是这并不莫名、突然,但是,却是奇特的
他们对日后的noise music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后面会说到的
再有就是混乱,各种各样的混乱,嘈杂带来了混乱,而又是四个个性各不相同得人组成的乐队,天啊,想象那个舞台是什么样子,狂乱、活跃、力量、稳重而高傲
他们初期想过进行一定的音乐探索,不过失败告终,
不过他们成功的只做了摇滚音乐剧《Tommy》,这是一个先河
他们在英国广受好评,不过在美国则不然
英美音乐的偏好是差异的,在后面我会经常进行两地的一定的对比,有心的少侠们可以多尝试对比一下,定能有所收获
之后有一张想步入电子苗头的科幻摇滚剧,可惜评价不良
接着的《Who's Next》则是一部更硬朗的作品,收效颇丰
然后1973年专辑《Quadrophenia 》上市,Townshend用了整个1972年来创作这部音乐剧
但他终于发现,自己是这个乐队的音乐独行侠
之后The Who开始瓦解,后面的历程不得而知。
最后一个The Big Four可能就是大家最不熟悉的——The Kinks了
惯例一张
诶诶诶诶!这四个乐队都叫The Big Four是因为都是四个好基友吧!
奇想乐队(想出这个名字的人也好奇想)1963年成立,1996年解散
存在挺久,不过也就是60、70年代活跃些(好像写到这里特别想吐槽的样子)
这一只相对来说比较平庸,流行摇滚貌似就要说他们了,大概的定位吧,其实金属党么大概可以理解为鞭挞四巨头中的炭疽乐队那样的感觉,恩,你们懂了
当然他们也非常优秀,比如说。。比如说。。创造了重金属!
还有人说来自于黑色安息日或者齐柏林,当然之前不是说来自披头士么。。我怎么感觉重金属这东西在这片日志里会多次躺枪呢。。
《You Really Got Me》和《All Day And All Of The Night》是很有激情的作品,但是重金属么。。。
Big Four中相对的酱油位其实也是非常优秀的,整个世界都曾经因为他们进入了“伦敦摇摆”
而后来的《Sunny Afternoon》等作品表现出kinks后期的风格,成熟的旋律,用同情心代替冷嘲热讽
30分钟被听众欢呼声淹没的演唱也是他们居心叵测制作的一种“新音乐理念”,英式的奇思妙想
而之后kinks疯了一阵子,不为了排行,不为了歌迷的音乐
而终结篇最终还是充斥着陈腔滥调的东西,然后,解散
至此,The Big Four结束
但是六十年代还依然没有结束
还有至少三部分要说,因为他们非常重要
第一个要提到的是一个叫做Pink Floyd的东西,带着一个Floyd,不过是粉色的
首先惯例一张
这是奇异的化身,他们成立于1965,却带着2065的大脑一般来到这个世上
他们将前卫、迷幻和艺术,完美合一,
是真正玩转音乐的巨匠
他们的作品包括无数的超现实内容,怦然心跳,脚步声,原始嚎叫和幻想感视听
在后面上舞台感也愈发强烈,包括那部电影《The Wall》,后面会说到
Syd Barrett起初是乐队的主要创作人员,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如此优秀的迷幻专辑,可惜不久Syd就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不能登台,虽然他曾经幽默、热情并淳朴
一个真正的音乐人总是会被音乐碾压到最后的最后也被音乐碾压,恩,就是这样
然后Barrett离开Pink,发了一张个人专辑并隐退
Pink的传说是不是该结束了呢?
正相反,Pink不缺天才
离开了Barrett的Pink仍想继续走Barrett的道路,可惜永远超于不了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直到1970年——《Atom Heart Mother》,中国翻译叫《妈妈的心肝》我更喜欢日文的翻译,就叫《原子心母》 ,新的头脚开始展露
然后一张加强版——《Meddle》出世!
再然后,就是奇迹产生的时刻!《The Dark Side Of Moon》诞生,不安,疯乱,恐惧和无尽的想象空间是这张没有任何落脚点的专辑的新型视听体验,前卫、迷幻在这张专辑上真的是淋漓尽致,录音效果也是大为过瘾
然后是《Wish You Were Here》这张向Barrett致敬的优秀作品,清新,评价不是非常高,但是是非常强大优秀的作品,其cd编号35DP-4,作为最早发行的cd唱片之一,可见其地位重要性
然后下一个奇迹则是《The Wall》的诞生,落脚于现实的迷幻前卫,有一番独特的感受,抨击着社会,开拓着思想,富有张力的设置,简述了一个人生的沉浮经历,引领人们,Breakdown the Wall
之后的作品Pink未能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但也都是不俗的作品,后期有些偏向为了适应大众的商业做作。
《The Final Cut》作为《The Wall》的延续也是不俗的作品,迷墙三部曲,没有终结
而第三部则是是Roger Waters在脱离Pink Floyd之后在1992年创作的《Amused To Death》,这张Roger的个人专辑却让我感觉是三部曲中最棒的,但是由于是Roger的个人作品这张作品的名气未能达到本有高度,若是Pink出品,可能会更有名气得多,该张专辑另外的特点则是对天朝的某80年代和谐事件进行了抨击,并运用了当时的一些录音做了采样, 不过竟然未被和谐,并且Roger这货还腆着脸来内地表演了月之暗面,并且Watching TV没有成为和谐词,好奇怪。
讲完Pink Floyd后面我还想就着迷幻这个话题往下说点,70s受到Pink的熏陶,英国本土产生了各种迷幻风,例如David Bowie
初期,甚至早于Pink,64年Bowie开始打拼,68年发了一张清新的民谣《Love You Till Tuesday》,之后是一张诡异的同名
到了《Honky Dory》,得益于之前对于哑剧的学习,David出众的表现演绎才能加上清新的风格博得众人的喜爱。
而《The Rise &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是一个科幻神话题材的大作,David把自己变成了Ziggy Stardust这只太空生物,这两年是David最出色的年代,也许不是最成功,但是,最出色
日式的佩服加上David的外表设计和演绎让Ziggy那么的与众不同,光鲜亮丽,成为了视觉系的宗师
David彻底的推进了Glam摇滚
中性的,或者双性的David又打入了美国市场,
《Aladdin Sane》冰冷,幻妙,流行化,所以,狂热,这是一张完美的专辑
《Pin Ups》后,David厌倦了Ziggy,宣布,Ziggy死掉了
最后“David狗”的残像是一件不让人愉快的事情,但是是最后人们对于Ziggy的最后印象
《Young Americans》,毫无征兆的改变了形象和音乐,衣冠楚楚下的浓妆,从此之后David注重于美式的市场
然后,堕落
堕落出了他80年代的巅峰,主流和个人风格的折中,《Ashes To Ashes》,他又变成了小丑
迅速而连环的改变是David的80年代
而之后直到90年代,我们才发现, David真的低潮了
之后David还是David,他演电影,他做作品,但是我仍希望他还是70s的那个Ziggy或者80s的那个堕落之子
今年他好像还有新的动作,希望他继续成功
最后上一张照片
讲完Bowie,同期迷幻之流还有Roxy Music之流,我在此不作细说了,各位感兴趣自查吧
不过还是要再补充一位在其中,虽然可能不是特别的合适,就是前卫吉他巨匠Eric Clapton爵士
电吉他演奏,布鲁斯音乐的巨匠
他有着超前的思想,出色的演奏技巧
不过其音乐来源黑人音乐,与我们后述内容关联不是非常机密,所以就简单带过
同理,优秀的流行吉他乐手Sting这些,在本文中也不做过多阐述了。
下面是最后三部分的第二部分,相对来说这部分和整篇文章的关系不是特别的紧密,因为它对后世的主要影响并未在英国本土上
之前说到的有关于重金属的来源,我个人更倾向还是在史密斯飞艇齐柏林飞船这样的乐队,而对于他们,更早的启蒙老师则是来自英国的——黑色安息日
惯例一张
这是一只那么重要的乐队,无论是Ozzy时期,还是Dio时期,还是Ozzy自己单干和Dio自己单干,都是如此的优秀,当然我们这次主要就讲这支队早期的表现吧。
最初的翻唱没有多大反响,但《Vertigo》在本土一炮打响,后来也慢慢在美国遍及
而下一张专辑《Paranoid》是我认为黑色安息日最好的专辑,英国又是一片轰动,由于某种原因在美国晚些才上市,但是也获得很好的效果。
而后的作品频繁在两地同时开花,尤其助长了美国重金属音乐的发展,而后引发美国音乐趋势的一次变化,而导致美国音乐变革后又抛弃了这种基础的重金属,转向了狂热,快乐,奔放
而英国本土依然保持着冷静,暗淡,静默,但痴狂
这里就不对关于Ozzy演唱会上咬掉蝙蝠脑袋和鸽子脑袋做更多的讨论了。
最后有关于这个章节我想说的是一个和后面讲述内容关联非常密切的东西——原始朋克
众所周知英式朋克的起源的标志是一个叫做The Sex Pistols的痞子小团体
同期美国也有个叫什么雷蒙斯的,我们在这里就不多做阐述了,英美朋克其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差距很多
然而在这些之前,英国已经出现了这样一批躁动群体,附庸文雅的力图颠覆
原始朋克和后期朋克,在音乐形式上的联系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是在精神气质上有所联系
前者是玩世不恭的技术家、诗人,后者则是“流氓气焰”强盛的毁灭破坏者
前者实验先锋,后者直接简单粗暴
这里对原始朋克主要讲述The Velvet Underground乐队
首先惯例一张
乐队成立于1968年,却在1970年就宣告解散,但短短的三年时间却发出了无尽的光彩,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音乐财富
听过地下丝绒的人总会迷失于简单的节奏和简单的和弦构造,这也导致了之后的朋克“三和弦”的形成
与Nico的合作便大放异彩,《Velvet Underground & Nico》就是一张讲述社会脱离的优秀地下专辑,恰到好处的反映了社会,并且乐队成员将自身融入到了词曲之间
之后乐队各成员单飞,各自收获
如果他们能延续的更久或许他们的影响能超过Beatles,然而从某种程度上,他们已经超越了Beatles,他们对后面的影响那是相当的大啊,数不胜数的弟子们。
除去地下丝绒外,还有一个女人在这个时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所谓朋克教母的——Patti Smith
惯例一张
貌似把她归在这个类别里并不是特别的合适,她毕竟其实已经是和sex pistols一个时代的人物,
不过她的创作形式终究还是更偏向于原始朋克,虽然她已经能展现大量的朋克精神
1975年一张《Horses》横空出世,深受早期punk影响,或者说或深受地下丝绒乐队影响,因为她的导师便是John。
Patti Smith的作品表现出两种极端,滔滔不绝泥沙俱下却缺乏视野,或者简约干涩直白。
之后patti展现了他的狂野暴躁,70年代在摇滚舞台上一个女人在随地吐痰,这在英国也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Patti之后再精神上的影响较音乐便更多些,虽然她一直在从事着音乐创作至今,并且创作了非常多的优秀的作品。
本章到此结束,下一章则将向各位阐述有关英式punk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 朋克绽放
这一章,就是要讲到1970s的英式punk浪潮了,在之前的第一章中已经涉及到了很多70s的摇滚运动,而本章则单一的着重于punk部分
首先,什么是punk呢,作为俚语,punk可以代表很多很多你能想到的龌龊的词汇,70年代,英国音乐渐有颓势,摇滚乐渐向流行上也靠拢,而减少了其原有的敏感性和抗争性
直到1975年,几个青春向上的有为青年横空出世——sex pistols
惯例一张
当最开始的时候几个人预备组队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想过会创造这样一番摇滚乐的革命
他们用简单的三和弦,直白,简单,有力,赤裸的表达自己的暴躁不安,没有长篇大论,简单直白呼之欲出,好似早年蓝调的单音歌,但是在情感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渐渐成为了之后punk的主要标志
由于言行,和“和谐”的歌词内涵,他们辗转三番,最终“God Save the Queen”才得以正式发行,在一趟邮轮上,25周年皇家纪念想起了这样的歌声,与 BBC的第一名,让皇家是那么的难堪
简单粗暴,愤怒,但是快乐,有时候想孩童一般嬉闹,虽然充斥着奸淫毒品堕落,但是孩子一般嬉闹,但是回过头来就是一句愤怒的咆哮。
但是之后的美国之行,加上些内部矛盾,这只神话,就解散了。
但是这些人的朋克精神仍在,都成为了punk精神的经典代言人。
之后主唱Johnny Rotten又创建了Public Image Ltd.他修改了自己的名字象征着和之前的punk生活决裂,反而增加了噪音等各种新派作风,相对于sex pistols,Public Image Ltd.成为了一直噪音摇滚前卫团体,也相对更加阴暗沉稳。
以上便大可成为punk的源头,punk音乐,浩如烟海,在后面的文章中我可能只能就各种与英式相关风格非常优异并有特点的乐队进行阐述,并不能够完全全面并细致到边边角角,请谅解。
除去sex pistols,同一时期还有一只同样甚至更加优秀的乐队——Television
惯例一张
与Sex Pistols相比,Television在这篇文章中可能更加重要一些,毕竟我们这一篇讲得是英式摇滚,而不是单纯的Punk,Television对于后世的影响更加显著,并且在其引导下,涌现出无数巨匠。
1973年成军,比SP的前身稍微晚一点。
但是作为一个朋克,他们创造了复杂异常的节奏和曲势,这已经非常困难,但是同时还保证着充满灵性和感性的吉他弹奏。
我初听到那张《Marquee Moon》便是无限的冲击,1977年能诞生出这样的音乐真是一种难以名状的膜拜。
SP是嬉闹的孩童,他们则是真正的诗人。
无论多么直接简单,他们的姿态一直保持着,这已是后来Shoe-gazing文化的来源。
他们增加了深沉的元素,从艺术摇滚的层面上影响了后续的新浪潮的演化。
然后之后再创造一张《Adventure》,依然如是,岁月对他们的灵感创作毫无影响。
时隔14年后解散又重组后的《Television》,依然如是。
中间他们自己也各组各团创造了非常多优秀的作品。
这是一票从名字开始就反讽世界,但是连绵不绝的低调诗人。
除去Television,还有一只高调的乐队要提一下了
The Clash,冲撞乐队
惯例一张
1979年的一张《London Calling》让他们成为了商业上最成功的英式朋克乐队。
一只元素多元化的政治反叛乐队。
节奏硬朗,他们打出了英式的标志
他们狂躁不堪,却气势十足
无论演绎还是创作上,他们拿捏得当,稳定的狂躁着,煽风点火。
增加了大量流行元素、雷盖尔元素
四个不同情感体现的人的组合——乡村上流、朋克灵魂、孩子气艺术家、我行我素的乐手
1985年乐队解散,历经坎坷,但是他们创造的音乐永垂不朽。
后续,我们将阐述punk的一些分化
首先先上台的是Hardcore,
之前听过我一些理论的可能了解到我对于“core”的诠释,什么是“core”,“core” 就是爽,相对于他衍生来的东西它全方位更加刺激,生冷的节奏,增加的低频纵深和速度与尖锐的高频。各位相对于后期的流朋和EMO核可以得到很多的解释,不过相对于更高层的极端金属的话。。
“Metalcores are gays. Right?”
好了好了扯远了,我们回归早期的硬核朋克,他相对于之前的朋克,音调更低沉,甚至到后期哥特音乐的起步中有大量的hardcore的影子,各种阴暗的独立天皇们都是从hardcore起步的。
这个在下一章我们会说的更多。
硬核朋克,保持了原有简单的节奏,相对更加硬朗生硬,嗯,爽
早期的硬核朋克和朋克之间的分化并不是非常大,年轻的焦躁,少了一份顽皮,但是更加的是重金属般的暴戾重复,比如Black Flag,充斥着攻击性的机器。
诶?怎么是Black Flag,我们说的不是英式音乐么。
确实,Punk上在硬核上的转变在美国大陆上展现和延续更多,约末就是因为美国人更喜欢“爽”而英国人宁愿沉溺在阴冷的泥淖里。
后续我们将在Indie那张对于英式的Hardcore进行展开,英式的Hardcore,不近乎那种爽的感觉,反而好似是在虐心程度上。
而在英式朋克的发展道路上,主要分化成了后面两种东西——后朋克和新浪潮
他们的共同点也很直白——阴冷,甚至难以有的代表乐队明显两者兼具,难以分开。
以下便统一的梳理一些代表乐队吧,不过偏向于indie的东西我们都推到下一章去吧,
天啊。。。我不要写第三章。。。
第一个上场的乐队,带有着最原始的生冷硬,Joy Division
惯例一张
他们成立很早,1977年,解散也很早,1980年,因为一个拥有巨星灵魂的人的生命从开始燃烧发光开始,之燃烧了三年。
他用他的灵魂生活和音乐,诠释了最直接刻骨的阴暗。
只要你活着,就不属于这样的音乐
癫痫,疯狂地情感变化,造就了只有Ian能做出这样的音乐。
一张《Unknown Pleasures》,一曲《She‘s Lost Control》
简单但是前卫的音乐构造方法,不同寻常的体验
第一遍你会不耐烦的说这他妈也是音乐,但是到了第五遍第十遍第一百遍,你内里的阴暗的共鸣让你再也欲罢不能。
以Bass作为主调的演奏和深沉的演唱风格, 使音乐中充满着焦虑、不安、悲观和黑暗,印象了很多后来的后朋克乐队以及后来的哥特音乐。
Ian的癫痫,舞台上的昏倒和癫痫舞步,那痴狂的舞步,没人笑得出来,哪怕好似机械舞的源头
有了孩子,离婚,又一次结婚,但是感情的变化没有阻止Ian更加的孤独和消极。
他完成了第一个夙愿——成名。
然后在听者想让人自杀的《Closer》发行。而之后,Ian完成了人生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夙愿——自杀。
还有张《Still》,名符其实的遗作
有人说这是摇滚史上的悲剧,但其实也是必然, 摇滚充斥的情感会压垮每一个真正溶解在其中的人的神经,吸干他们的每一滴血。
冷漠暗淡和沉重,让你感觉到那些所谓的xx,他们才是轻音乐。
Ian死后,JD解散。
但是剩下的乐手没有因此而颓废跨散,他们继续着他们的摇滚之路,甚至,又一个奇迹!
继承了Ian的灵魂,New Order带着阴暗的论调,放弃了简单的生冷硬增加了更多样的元素,成为一只80年代重要的后朋克乐队。
然后他们将乐风转向Disco!
成为了电子界各种大师膜拜的对象。
《Blue Monday》1983年出世,悲伤冷酷的歌声,好似轻柔的旋律在计算机超前处理过后变得那么诡异。
到达《Low-Life》他们正式转变为电子舞曲,英美两地的成功!
而之后又是里程碑一样的《Techique》可谓电子舞曲内登峰造极之作!
随后乐队各自单飞直到1992年重整旗鼓,再次归来,但是80年代他们的前卫在90年代已经不是那么入流。
而后又是各忙各的。
不过2001年的一张《Get Ready》又一次让我们眼前一亮, 减少了电子的分量,却让这张专辑如此耀眼。
到之后他们依然进行着创作和开发。
失去了灵魂人物的JD,变成了NO,延续着并开创着自己的神话。
下一个要讲的又是一个重头戏,说它是New Wave还是Post Punk恐怕分不太清,但是不可置否,他的地位非常重要——The Cure
惯例一张
话说早年间我记得Joy Division还是给Cure做暖场的来着。。。
这是一只牛逼队,和一个牛逼成接近教主的主唱
话说谁说The Cure阳光来着。。。。
虽然貌似阳光过
言归正传,乐队组成与1976年,活跃至今
80年初,他们的第二张专辑“Seventeen Seconds”,开始体现了乐队在黑暗和哥特方面的方向的新境界
不断地人员更替,让乐队烦躁不安,畏惧解散(目测他们不需要畏惧这一点),在“FAITH”又是另一番黑暗的境地
歇斯里地一直覆盖着这只队伍
接下来“PROGRAPHY”——黑暗三部曲第一部发行,这是一张80年代的重要唱片,但也直接导致类队内的各种混乱,乐手被音乐榨干着,但是队伍,还没有垮,虽然直到很久以后他们才恢复元气,同时尝试着寻找新的音乐创造方法和音乐之路
但是这不是黑暗的结束,接下来的歌曲仍然如同过山车般的恐怖,各种单曲登榜,但是,恐怖
接下来是一张叫做“Kiss Me,Kiss Me”的双唱片, 喜怒无常,快乐与痛苦,但是无论二者中的哪一种,都是表达的充分而淋漓尽致,然而却又导致了乐手的离去
而受到此时的影响,cure元气大伤,但是也诞生了新的奇迹“DISINTEGRATION”——黑暗三部曲第二部,神秘与忧伤,cure的巅峰之作。
直到1992年,下一张专辑“WISH”横空出世,这也是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专辑,“Friday I‘M In Love”便是出自这张专辑,但是这张专辑褒贬不一,在这张专辑中的幸福快乐感染老炮们理解不能,然而却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之后乐队遇到了一些坎坷,“WILD MOOD SWINGS”和之前的“WISH”一样,将零散的音乐灵感浑然一体,欲望和沮丧共存。
而在之后,黑暗三部曲的最后一步——Blood Flowers 横空出世,cure的回归,阴冷的血花暗潮。
之后他们仍继续活跃在乐坛上,创造着更多的充满魅力的音乐。
血红的唇,黑色的眼圈,夸张的存在和演绎,The Cure,不垂不朽。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优秀的乐队,由于篇幅设置问题,大部分归结于下一章,在本章主要意指引出Punk的分化,请大家敬请期待后文。
第三章 独立之路
好了,从现在开始我们将真正接触让人头大的信息量,因为从我之前所言往后,英式音乐界真的百花绽放,所以我将不根据年代来继续编排以下内容,大体上通过厂商、风格来不断的补漏来完成这篇文章。
肯定无法全覆盖,休想。
不过以下厂商旗下的乐队并未比一直服役于该唱片公司,有些有长期的合同有些只是曾经隶属过,便于整理思路便如此写了先。
说到厂商,在独立厂商中我首当其冲不得不提到的是——Virgin records和4AD records
其中前者拥有大量的名气,旗下大量名声“暴力”的艺人—— The Rolling Stones、David Boie、The Sex Pistols,etc.
维京唱片的标志一张(哦,对你没听错,Virgin在内地和谐成了维京,那Viking是什么,哈哈,对也是那个旗下有着吴克群萧亚轩的唱片公司,不过今天我们不说这个,话说这个括号有点长):
不得不说这个厂商是个胆大妄为的厂商,当年也是和EMI平起平坐的,虽然后来就被EMI收了。。
我前文有讲到Sex Pistols辗转多次才找到发专辑的厂商也是这里
喜好收CD的同学们对于virgin早期的日版32VD编号盘可谓大多数都是情有独钟的,不过88年开始VJD系列编号的侧标设计师在诟病太多。
Virgin是一个跨度非常大的公司,流行,独立各方面应有尽有,而现在我们抛开大众的,之前有介绍过的东西,讲一讲结果Virgin早年旗下的代表乐队
首先登场的是。。恩!Japan!
惯例一张
(此图瞎双眼啊,美男你的气质哪里去了!!话说百度百科用的什么他妈图。。)
恩,就是这样一支乐队,其实这支乐队归于前一分类并无不妥,他们也是新浪潮的一部分,而受到早年音乐影响,形成一种高档次搞艺术层次的展现。
这里就要提到David Sylvian了,美男同学,Japan的主唱,每张图中,头发颜色最淡的那个,恩
他用自身的音乐感触带领整队浓妆重抹,并开拓音乐形式
头两张专辑的颓废不堪是对着当下音乐时尚的反动
但是各方面的打击并没有击败Japan,他们依然我行我素,增加更多的元素在他们高贵的音乐体现中
《Quiet Life》中David Sylvian的柔沉的嗓音创造出一种唯美的摇滚声音
美男,人美声美乐美
下面一张《Gentlemen Take Polaroids》也是让人称奇,而之后与坂本龙一合作开始创作,这种合作一直延伸到David Sylvian开始个人的音乐历程,神奇的Gay歌——《Forbbiden Colors》。他们一直紧密合作。
《Tin Drum》是一张商业上Japan真正成功的专辑,他将David Sylvian对于东方中国的冥想和电子合并起来,唢呐,键盘,电子鼓交相呼应,东方哲学和东方宗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张唱片在台湾史无前例的被禁了,原因见专辑封面——你吃着我看着:
之后japan解散,之后充足了一次乐队名为Rain Tree Crow出了一张优秀的同人专辑,但是之后又解散了。
但是David Sylian的音乐旅程仍然继续,他之后又创作了无数的优秀作品,个人创作后的David Sylvian对于电声的比例大大增加,又先后与多人合作、还自己另组一短命队nine horses,创造过幽静的鬼屋氛围、非洲采样,也有清纯的喃唱,内容太多,我便不细说。
Virgin我接下来要说的一位,叫做Mike Oldfield,说他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对于ENIGMA\ENYA等大家大概熟悉,所以我在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英国本土的这位早年New Age大师
惯例
Mike内地了解得人恐怕为时不多,不过相对于ENIGMA\ENYA之流,他超前了太多,他善用的乐器并非键盘,而在吉他上乃称大师,因而与其他new age制作不同,他的采样多以吉他为源头
1971年,Mike发现同一母带可以分轨录制不同乐器的声音,于是他决定利用这个技术录制一张唱片——《Tubular Bells》,初期唱片公司只是觉得这样有趣并无商业价值,而Virgin却看上了他,最终这张唱片横扫全球。
之后便成为了一代电吉他大师加上电子创作大师
之后他一直开发了各种各样的New Age,可惜,没能够再次超越《Tubular Bells》的成绩,但多是优异的专辑作品。
直到今天,他依然还在给世间带来优秀的作品与他的自传,并且他有一天让一个当年不出名的流行歌手——Micheal Cretu茅塞顿开,然后组建了ENIGMA。
它跨越了交响乐和摇滚乐的界限,万乐归一,莫过于此。
下一个要讲的音乐人可能更加不出名,但是他创作的音乐很神奇,很强大
这个人叫做——Arto Lindsay
惯例
Arto Lindsay的从艺生涯很长,不是特别光明,初期特别黑暗
早年Lindsay组建了一只叫做DNA的乐队,诠释了一个叫做No Wave的风格,神魂颠倒的电吉他噪音,神经质,对,神经质的狂叫,这么纤细的身条的爆发,书生无用的疯狂。先锋吉他手Lindsay带着他先锋的嚎叫。DNA成为了神经质No Wave的象征。
但是没过多久DNA解散,Lindsay找到了一个好基友开始了第二个历程,创造了乐队Ambitious Lovers,
第一张专辑《Envy》依然充斥着No Wave的味道,狂躁不安
第二张专辑《Greed》,Lindsay却放弃了之前所有的暴戾,变成了错乱不堪的流行化,充斥着噪音的前卫实验,但是流行的古典, 小资的味道,并且Lindsay将这种风格延续了下去,直到Ambitious Lovers解散或者后期Lindsay自己的个人音乐企划
Lindsay创造了另一种吉他的玩法,另一种唱腔,在后面的很多音乐中,我们都听到了他的影子,但是都是片片残影,如此没有逻辑错乱不堪的还能称得上是美妙的音乐再没出现过。
下面再提到的一支曾在Virgin旗下的乐队叫做Genesis——创世纪乐队,这是一支横跨70、80、90年代的乐队
惯例一张
Peter Gabriel和Phil Collins这两个超级巨星都曾经在这个队伍服役,这是一支超然优秀的前卫团体,而且其长青程度甚至超越滚石和kinks
乐队的人员更换非常的勤,多年来有接近二十位音乐人曾为这个团体服务
最初乐队领导人物不断更迭,创造出若干“概念专辑”
到达70年代,经典阵容成型,Peter开始领队,71年发布了《Nursery Cryme》
而在72年的《Foxtrot》中不但收录了一首不敢想象的20多分钟的长曲并且Peter开始带来极其夸张富有表现力的造型。
接下来的《Selling England By Pound》得到高度认可,是不可多得的巨作
在之后他们创造了些想到超前的概念专辑,Peter甚至多年后表示自己都不能完全搞懂那张专辑的意识
直到1975年,Peter感觉到了自己在队伍中和生活中受到的局限决定退出乐队,在之后Peter大哥自己依然创造了非常多nb的音乐,比如说《So》,还有后来的世界音乐创作。
Phil的时代来了。
原本有好多候选人,并且大家并不希望承认一个鼓手能够更好担当这个位置,但是最后还是Phil老师得到了这个位置。
《A Trick of the Tail》受到了无数的好评,但是,只是由于新的录音技术加上Phil老师比Peter还Peter的演绎。
乐队的鼓手遇到了问题,不过到了《Wind & Wuthering》,新乐队稳定了下来,不过之后,吉他手哈奇德同学私录一张专辑后,想在其中获得更多的编曲权利,但是这很荒谬,最后他决定离开
而79年Phil又为了挽救婚姻差点离开乐队,不过他最后选择了离婚,而产生了《Duke》,决定了Genesis的走向,抛弃长篇的作品,选择简短而流行的取向,这是史无前例的商业化的作品。
接下来的《Abacab》用了大量的吹奏乐器,并且Phil发行了一张个人专辑,在多方面,包括Peter的帮助下。
1983年,发行了一张同名大作——《Genesis》
而1986年的《Invisible Touch》是乐队销量最高的专辑,而这张专辑的流行化也成为了被批判的对象,而Phil的独唱也成为了乐队分裂的重大隐患
而之后Phil就已经成为了巨星,独唱趋势明显。
剩下的Genesis的乐手依然想继续寻找乐手保持队伍继续存在。
接下来是一张《Calling All Stations》,而在这之后乐队还是不幸的解散了。
下面一支乐队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独立乐队,因为他们是一支非常纯粹的独立乐队,除去独立,我没有什么其他的方法来注释这个乐队
他们就是——The Smashing Pumpkins乐队
惯例一张
到目前为止来看的话,碎南瓜绝对算不上是一只老牌的乐队,他们1988年才成军
至于第一张专辑《Gish》直到1991年才出现
但是,这是一张那么可怕的专辑,我有个朋友说《Gish》的钱三首歌曲是他最爱的三首独立音乐
融合了多方面的因素,在Grunge浪潮中,他们祈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Siamese Dream》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成功挤入一线
而在一张B-side专辑后的《Mellon Collie And Infinite Sadness》这真正成为了每一个摇滚乐爱好者的必修专辑。
灵动,发散,婉转,轻飙
Shakedown 1979
之后的《Adore》是一张转风专辑,他们从原有的风格转向了电子器乐向,并且增加了较为阴暗的曲风。
延续了这种风格的碎南瓜之后还制作了几张优秀的专辑,直到去年,他们仍创造出了一张有一定水准的专辑。
主唱的个人音乐计划ZWAN也是可圈可点的(不过不是SWANS哦)
与Virgin有关的著名乐队明星浩如烟海,本文中暂时先说这么多,接下来说一下我开头提的另外一个唱片公司——4AD RECORDS
相对前一个唱片公司,他的特点更加明显——这是一个纯粹的独立唱片公司
从80年代起步,从非常小的规模变成最大牌的独立唱片公司,4AD得之不易
4AD厂商本着几个原则性的精神来突出其独立的态度:乐手永不受唱片公司要求改动而必须改动,追求独特的声音、开发新的风格、追求高的艺术层次,保持全球性的独立发行代理,抽象唯美的cover设计。
这些使得4AD成为最强大的神秘的独立厂牌
最早,4AD最先开始涉及的风格大家很多人可能都有所耳闻——The Gothic Rock
对的就是哥特摇滚,你认为什么是哥特?我不想听到Nightwash乐队的名字,哥特,是那种阴冷的美丽,温暖的严寒,那刻骨的体验
这里就该风格主要介绍一直鼻祖级别的乐队——Bauhaus
德国有一个著名的Bauhaus大学,建筑学中也有Bauhaus这种风格,而Bauhaus乐队的设想却仿佛和这些毫无关系
惯例一个
阴冷的琴风,暗噪冰冷的电子合成器,低哑的嗓音,从每一个细节,Bauhaus创造出自己简约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一只后朋克乐队,不过他们凌驾着他们的萧瑟冰寒,通过前卫的思想,实验的电子。
他们让人感受到真的颓废、停滞不前
第一张专辑《In The Flat Field》是我最爱的Gothic Rock,没有之一,每一首曲子都是那么直刻骨髓,时而让你癫狂,时而让你冷沉。再版的加歌版本没有烂尾反而更加精彩,让人吃惊。
至于《Mask》封面上的熊猫,我们相对来说更熟悉一些,那是一个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专辑,而源于他们巨大的黑暗内核,不过这张专辑已经不是在4AD发行的了。
之后也有一些专辑,解散后Peter Murphy和吉他手Danial Ash继续着自己的音乐历程,其中Peter金日已是哥特巨头,去年某个时候我记得还来了中国的某个音乐节来着。
除去gothic以外,4AD还发扬光大了一种我们之前提到的风格,也是他们初期主要发展的风格,与gothic也有很多的交际——Hardcore
有的人可能要提出前文中所说的Hardcore不是主要发展在美国么,怎么这种东西在这一篇章死灰复燃了,楼主在坑我们么?
这里我就要说一下英向的Hardcore,相对之下,它不似美式的core那样的爽,而是直白暴戾,将美感的东西赋予一种干裂的感官,将美丽的天使从空中向地面狠狠地砸下去。
代表的乐队英国本土有很多,不过这里我却要泡一下题,我想提的是一直来自澳大利亚的后朋克hardcore乐队——The Birthday Party
因为他们实在包括了Hardcore最直白的精神
惯例一张
这是一个充斥着暴戾阴暗和暴戾的队伍,最黑暗的后朋克乐队之一
他们给80年代初期涂满了纯粹的黑色
一张《Prayers On Fire》奠定了乐队基础的阴暗风格
一张更加暴戾直白的《Junkyard》是我最爱的黑暗专辑之一
后面又出了一些作品后,队伍开始改革,这个名字开始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但是一个哥特巨星横空出世——Nick Cave
从Birday Party开始,Nick Cave就相当于一个主脑,他们完全没有被澳洲清新的大动向干扰,创造出这种直白的阴冷境地
黑暗的王子让你沉溺在痛苦之中,黯然的气象向一把匕首插入你的灵魂心口,从你的骨髓之中渗透出来,但是这没有结束,他还陈述给你这其中满满的美感。
当然这些也不只归功于Nick Cave,Nick Cave & the Bad Seeds是一个有太多忧郁天才的地方。
干冷硬让很多人开头接触不能,但是和Joy Division一样一旦你开始接受这种美感,你将欲罢不能
Nick Cave个人和整个乐团在过去的20多年直到今年初的还算不错的新专辑一直进行着不断地创作
单独的提一张专辑吧,因为它是那么的特殊——《Murder Ballads》
谋杀情歌
多么巧妙的设定,十对情侣间的爱意的过渡畸形和迷惘带来的死亡与暴戾混合为一的暴力美学
Nick Cave是个天才。
说道Nick Cave的谋杀情歌和Hardcore,其中有一位和他合作的女歌手那也是强大的Hardcore代表
那就是,PJ Harvey
淡漠的歌声和多方面元素的混合,太富有代表性的Hardcore 女声。
除此以外,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这方面的女僧就是Bjork,虽然她的hardcore元素并不是这么多,甚至作为阴雨最广的女歌手,她早期的方糖乐队中她的嗓音是那么的甜美,但是她的音乐设计理念上总是透出那种Hardcore的气息,那种有些阴冷,但是真实的感觉。
Hardcore,先说这么多。
接下来要提到4AD的一种当家风格了,它并不是最资深的4AD风格,但是却被称为4AD之声
有人将他们分成好几类,我还是习惯把他们归为一类,因为听到这样的东西,就能让我直接的感觉到,这就是4AD!
1982年一个苏格兰组合Cocteau Twins签约4AD
1984年澳洲组合Dead Can Dance签约4AD
1984年自组组合This Mortal Coil
甚至可以加上之后的Throwing Muses、Pale Saints、Lush(有的学说将他们分裂成另一种,个人并不反对,但这些都是明显具备4AD感觉的声音,个人感觉分开并无过多意义)
我无法完全诠释这是什么,Cocteau Twins的仙乐,Dead Can Dance的宗教背景和较阴暗得取向,This Mortal Coil较阴冷的感觉和清荡。
Cocteau Twins打开了吉他仙音的大门,告诉我们,人声也可以变成一种乐器,音乐可以有这样空灵缥缈的体验,每张EP每张专辑都给我们新的听觉体验感知,82年开始几乎每年一部作品,到了90年代,由于崇拜,刚出道的王菲欲与之合作,并翻唱他们的作品,王菲的很多实验性独立性受到了CT大量的影响
至于DCD则更是有名的二人组合,逝者善舞,他们的作品完美的诠释这四个字,每一部作品中的阴暗都好似是死者的喃语,但是其灵动性丰富性,好似美妙的舞蹈,去年的新专辑依然宝刀未老,反而更多的创新出现
TMC的几张作品也是张张绝妙,不过多陈述了,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去听
除去4AD之声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很多人喜欢从刚才我说的飘渺仙音中分裂出的东西,所谓综合吉他噪音。
其实我只能说那些东西有很多这其中的元素,很多独立的乐队都拥有这种元素,但是那些东西上我们还是很明显的听出了4AD飘渺之音的味道。
这里我们就要提到一个乐队——The Pixes了
诶诶诶!又是一支美国乐队 !
被你发现了。。。
不过Pixies的做派独立味道非常重,比如说 露乳妹这张专辑中的大名曲——《Where is my mind》——也是搏击俱乐部的片尾曲, 充斥着颓废和一种灵异
但是之后《Doolittle》中的《Here Comes Your Man》变充斥着美式的快乐
除此以外他们的巨大贡献就在于影响出了一个神奇的音乐风格—— Grunge
没有他们,Nirvana就没有崇拜的对象,甚至In Utero的制作者也不知道是谁了
他们开启了很多lofi的元素。
恩,就这么多吧,这是一只很重要的乐队。
除此之外还要提到一部分4AD后期很有特点的大牌,他们好像又有点小众,不过业内名气很大
而且他们的专辑价格是相当高的
比如说Mojave 3和Red House Painters这些SLOWCORE乐队.
Mojave 3的前身也是一个很有名,但是商业上却非常不ok的乐队——Slowdive,当然他们的专辑好的版本现在的价格也非常可怕。
Slowdive的话用他们自己的一首歌来描述再好不过——Visions of La,那种艺术的气息,多方位的元素和有一些灵异的氛围,恩,这就是slowdive
至于Mojave 3则是小清新的代表天团,第一张《Ask Me Tomorrow》打开了多少人的心扉
而刚才所说的另外的Red House Painters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Dream-pop乐队,丰富元素,清新自然。
既然说的这么快我就顺便把一部分我想说的类似的东西一笔带过吧,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好东西太多,大家下去发展吧
Galaxie 500——和他们的名字一样,他们的音乐就像银河一样包容,像银河一样纯净,轻盈的足迹带你进入银河漫步,不在浮躁的摇滚浪潮中屈服,他们诗意盎然,轻盈的将这个世界分解,再用自己的乐理文法优雅展现出来
Mazzy Star——一个深沉富含内容的Dreampop,女主唱动听宛然却凝练成霜的声音,加上偶尔趁着噪染的清音吉他,富有深意的带你展现无限的迷幻世界
Arab Strap——邪恶的名字,算也还是个slowcore乐队。。其实好多这部分的东西都和slowcore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AS的作品难得的初听不会困难,反而容易接受,破灭的爱情生活,真实的生活写照,但是朴素而优美。
Sarah Records——这是一个唱片公司,Sarah是一个只存在了8年的唱片公司,但是短短八年,99个EP,20多张专辑,几张精选,就让他们成为了小清新的代表厂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无论是Blueboy的清新焕然简单,还是Another Sunny Day的London Weekend,都是小清新中的巨作,让人真的平静淡然,这是独立中的静谧唯美传奇。
除此以外还有好多好多。。。。Bang Gang(好像都快接触后摇了。。。不过我们这篇还是不说后摇了,毕竟是Slint发明的东西,那张农民工洗澡啊)、飘渺的Devics等等等等,甚至发展到各种音乐领域
小清新的力量是无穷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就说完了之前提到的两个厂商——4AD records和Virgin records和好多连带的东西,当然这样的独立的厂商还有很多很多
写到这里我感觉到了信息量庞大加上我个人能力不足的无法驾驭性,我就随着思想慢慢补充吧
出去这两个厂商再加上之前所说的Sarah Records,我还想提几个唱片公司
比如Creation
这是一个那么Creation的厂商
早年间Creation中的实验电子非常强大
天,貌似我该引起电子这个话题,第五章再说吧
Creation我想提的是他真正能壮大的那方面——钉鞋
什么事钉鞋,Shoe-gazing,演出的时候盯着自己的鞋子,兀自演绎
我不在乎别的我只在乎我的音乐,至于你怎么看我也不在乎
说到钉鞋就要说到Creation的重要乐队了——My Bloody Valentine
好久没惯例了,惯例一个
最初他们并不在Creation公司,辗转了多个公司,。
所以他们的日版首版第一张专辑《Isn't Anything》的所谓首版有两个公司的,而creation发行的版本已经是接近《Loveless》发行的时间。
《Isn't Anything》中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自赏倾向,清新的味道反而更多,不过相对于一般的清新, 他们增加了一些别有用心的躁动,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格格不入,空灵清新中的躁动,但是却广受好评。
而到达第二章《Loveless》,钉鞋本质展露无遗,第一首《Only Shallow》直接把我震到,狂躁的调音,和诡异的riff,然后!轻灵的女声!
这真的是很奇妙的感觉,钉鞋制造的和谐的不和谐混合,的,美丽!
之后乐队解散,并在几年前复出,不过初期表现不好,但是据说今年初的演出发出了新的歌曲,反响很好。
除此以外Creation旗下甚至有过各种知名的钉鞋乐队Jesus & Mary Chain、Ride等等,甚至还有大家了解比较多的Oasis。
这是一个传奇的厂牌,我记得之前是有一个相关的纪录片的,大家有兴趣可以找一下。
说完自赏,我想提一种音乐概念——Lo-fi
Lo-fi从字面上则是与现在很时尚的Hifi相对的东西——低保真,
低等的录音质量,简单的音乐设计,但是直白,很多和后朋克相似的东西,有些hardcore相似的狂躁,但是Lo-fi
这其实也算不上一种风格,所以我说,概念,很多时候体现的都是元素。
低保真的做法,就是要增加失真甚至嘶嘶作响,差劲的录音和他们展现的狂躁却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在这里我就要提到一个叫Beat Happening的乐队,以及他们带领的K厂牌
惯例一个Beat Happening
Beat Happening是一个80年代的独立乐队,他们很好地诠释了lofi
我最喜欢的是他们的同名专辑,为了寻找这张原价并不高的专辑却让我辗转多次
嘈杂的录音,简单的乐器变奏,干冷硬狂躁的男声或者清新然而甚至呆滞的女声
又或者是噪音充斥的现场的录音
组成了他们的作品专辑
20剁手短篇曲目,他们不注重制作上的细腻度,但是任何该有的东西他们也并没有都含糊掉。
这就是Lo-fi,一种理念甚至精神。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indie部分讲的已经差不太多
最后这一部分我讲和后面将要出现的英伦摇滚关系比较米钱的这一部分
他们也分别代表着两个大型的独立厂商——Rough Trade和Island,他们中都有非常强大的乐手,比如说之前说的Mazzy Star就最初曾经在Rough Trade发行过他们的第一张唱片,而一笔带过的 PJ Harvey这个独立名媛则是来自Island。
而这里我们要讲到谁呢?
The Smiths和Pulp
貌似这两支队伍可能已经可以算到英伦的范畴里了, 很多人都将他们混入进去。
我们就姑且作为一个交集好了
The Smiths成军于1982年,有人说他们有着和Pink Floyd一样的先驱地位,不过个人感觉貌似还差点,毕竟他们影响的音乐范畴没有PF那么大,不过他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来英伦摇滚的形成形态。
惯例一张
主音Morrisey和吉它手JohnnyMarr是乐团的中坚人物
他们的第一张同名专辑就让人惊叹,倾斜的中性歌词加上生机蓬勃的吉他节奏,一切都是那么合理盎然
到达1984年他们已经走到了英国音乐的顶端,
Morrissey是个同道中人,恩明显的同志,不过这可能也让他选择了中性的磁性嗓音和中性的歌词演绎,不过,同道中人在乐坛中其实也并不少见。
但是没有人像他有独特的视角,在局外淡看众生, 人文思考世界,完成心灵的旅行。
《The Queen is Dead》从专辑名称就能看出他注定是一张重要的专辑,而其实从它的发行开始,Smiths也逐渐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直到《Strangeways Here We Come》后,乐队解散
不过每张Smiths的专辑都是那么经典丰富,后续Morrisey的个人音乐也都是如此中性动听充满意境。
Smiths永垂不朽,这是一个影响了整个英伦发展历史的乐队
接下来说到Pulp,一只奇葩的乐队,这支乐队组建于1978年(1978年哦亲,有年头哦亲!)
惯例一张
78年组成的乐队开始走的是后朋克范儿一直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出名的作品,知道主唱同学Cooker这个奇葩娘炮跳楼自杀未遂瘫痪一年回归之后,整个80年代过去,他们都是默默无闻
知道1994年的一张《His and Hers》他们才有所起色,而1995年的《Different Class》让他们注定成为英国摇滚的重要一页,《Common People》、《I Spy》都是让人称奇的作品。
“Please understand,We don’t want no trouble。We just want the right to be different。That’s all。”这是《Different Class》cover上的一句话,轻描淡写却笑里藏刀,真是展述了pulp的内里精神。
到达90年代中后期,他们推动着brit-pop浪潮成为了英伦摇滚中的重要部分,而其乐队本身也是英伦摇滚浪潮产生的见证者,只是乐队不但从资历上和风格上还是相对奇葩,便放在此节。
而下面一节,则是英伦摇滚的时代到了。
当然,独立并没有断绝,一直在发展着,很多独立到后来也混入流行之流。除此以外,前卫实验独立永远是音乐前进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大陆人,在先锋方面鄙人也是井底之蛙,较主流的东西便讲到这里了。
第四章 英伦之路
时间不知不觉走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真不容易,越来越接近我们现在的时代了。。。)
然后我们大部分对英式有了解的物质——英伦摇滚悄然诞生。
有关于英伦摇滚的源头,众说纷纭。
一说是由Suede在90年代开创了此番纪元,而另一说则是根据时间上将开创的功劳归结于The Stone Roses
其实我感觉这个事情不用这么纠结,英伦的强大,也不是一个开创者说了算的
本章我就按照时间顺序,将英伦的发展捋一下
英伦乐队数不胜数,我在其中只介绍部分出名乐队。
按照时间的话,我们姑且认为这一切归根于前几天在美国表演被黑了的The Stone Roses吧(英式的东西到了这个时代普遍不被美国佬认可)
惯例一张
石玫瑰成立的时间非常早,1984年,起军于曼彻斯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 每一个能够在曼彻斯顿拥有一席之位的乐队基本上都能够成为英伦中的佼佼者。
傲然、超然的定位是石玫瑰的特点, 舞蹈音乐的节奏和迷幻的一些设定,造就了他们
89年的同名专辑和94年的《The Second Coming》都是非常优异的作品
而到达90年代中期这个英伦王朝时代,他们在96年解散。
石玫瑰还有一只分支乐队——The Seahorses,也是不错的
而和石玫瑰同期在80年代,还有一些较早期的英伦乐队,比如说——The La‘s
惯例一张
他们是当年的奇葩,在Dance Music浪潮中,保持了早年的艺术摇滚却有所变动的风格,独善其身。
乐队成立于83年,解散与92年,共发行一张同名专辑
但是非常优异,这张专辑通体清新,加上受到smiths影响的一些post-punk气息,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92年解散后,其分支乐队cast,继承了一部分长青遗韵,继续发展着。
接下来就要步入90年代了,这则是brit-pop的真正时代, 我就想到谁说谁了
首先是之前说起到重要作用的suede
首先惯例一张
suede成军是很早的,1989年
独特的嗓音和音乐理念造就了suede
看似Suede现在到没有如此出名,不像很多我们后面要说的乐队那么火红,但是他们的低调迎合了他们的音乐
1993年的《Suede》是一张最纯粹的Brit-pop专辑,他完整的带出了每一个Brit-pop的细节标准
而之后的《Dog Man Star》更是一张将Brit-pop性质发挥到极致的美丽专辑,毒品中的晦涩颓废,这种阴柔你脑中的缠绵让人难以离别。
而到了《Coming Up》,乐队放下了之前的阴暗幽怨,变得朝气勃勃,成为了一张完美之作。
之后的生涯中他们继续创造了很多强大的作品,让他们成为Brit-pop的一笔重墨。
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两只非常有名并且相互胶着的乐队,我在这里一并提到,Blur&Oasis
首先惯例
这是两支风格独特并且非常优异的乐队,把他们写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共同占据着那么一个时代,并竞争激烈,甚至在同一天发行专辑。
Blur作为“‘披头士以来’最好的乐队”加入了EMI并在1991年发型了他们的第一张专辑,这是一张个人很喜欢却终究没能找到好的版本的专辑
而在之后的短时间内,他们乐队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差点从历史上彻底消失
直到1994年的《Parklife》,Blur找到了他们应在的那种灵动躁动而又无谓的感觉,加上他们优异的舞台表演,他们再次一发不可收拾,并且带动了同期的英伦乐队发展。
而在之后他们在争夺战中击败了Oasis,并且《The Great Escape》再次登陆榜首
但是不幸的是由于曲风的阴暗,很多年轻的乐迷们,赚到了oasis的麾下。
而之后Blur乐队仍创作了不少很好的作品。
再说到Oais,成立于1991年,曼彻斯特,恩,曼彻斯特很重要吧~
早期延续了the who和石玫瑰比较灰暗的形象,老摇滚曲调和英式抒情的表达,吉他的吼叫和人生的干瘪,叛逆并傲慢自大
1994年的《Definitely Maybe 》是卖的最快的处女碟,oasis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在英国,而是英美两地
1995年的一张《What's the Story? ) Morning Glory》更是让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专辑,绿洲热成为了世界现象
在家上一张《Be Here Now》,Oasis的传奇无法被打破
不过Oasis的兄弟关系一直是否就纠结愁人的,我也不在这里八卦太多了。
但希望他们都能继续在音乐的路上走得更远。
下面介绍的是一直大红大紫的英伦乐队,也是个人特别喜欢的
Radiohead
惯例一张
大家了解最多的可能就是他们那首翻唱无数的《Creep》了
原本在精神病院工作的Thom同学在1992年带着诸位将乐队名称正式更名为Radiohead并在同年录制小样
同样,他们也被唱片公司寄予希望成为下一个Beatles
第一张专辑《Pablo Honey》于1993年发行,里面包括这著名的《Creep》,整体来说是一张中规中矩的英伦专辑,
第二张专辑《The Bends》增加了更多的元素,曲风更加古灵幽暗,Thom和Jonny也开始了创作竞赛,他们再尝试谁能将最多的和弦放进一首歌里,答案是,他们都能。
到达1997年则是一张著名的专辑《OK Computer》登场,这张被当年调查“如果你只能带一张专辑在一个荒岛上”的最高得票者,他包含了radiohead新型的音乐理念,有些无情,时而冷淡,时而柔和,并且是一张非常Mordern 的东西,电子的元素开始有所增加,但thom的唱腔依然保持着英伦的浪荡,而这并为他们的转型做出一个引子
到达2000年的《KID A》则是之后被滚石杂志评论为21世纪前十年最伟大的100张专辑中的第一名,Radiohead也彻底转向电子摇滚的大方向,并且在原本世人认为电子摇滚的时代,将这种风格重新拉回一线。
之后的若干年中直到现在,Radiohead仍然创作出许多非常优异的作品,Thom Yorke的个人计划作品也是可圈可点,在不断地调整和转型中,他们不断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这是Radiohead带给我们的感悟。
除去他们还有很多优秀的英伦乐队,我在这里简要的再说几个吧(其实我实在是有点写不下去了)
The Verve:创建于1991年,第一张专辑《A Storm in Heaven》是一张充斥迷幻的专辑,之后的作品增加了大气的成分,中间分和一次,08年出完新专辑后解散,除此,主唱Richard Ashcroft的个人音乐计划出乎意料的优异
Mansun:有一说起名于Verve的《A Man called Sun》,但从专辑来看本来也是叫Manson后来因为重名而修改了队名,1997年一张《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迷幻绚烂,其完整巧妙和细节上丝毫不差与同一年的《OK Computer》,而之后的由一首八分钟的同名歌曲开头的专辑《Six》仍是让人不禁赞叹不已。后续作品延续了这种风格,艳丽的代名词
Muse:一只当今大红大紫的Brit-pop出身乐队,第一张《Showbiz》专辑和Radiohead早期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2001年的《The Origin of Symmetry》也是精彩绝伦,到了第三张专辑,凭借主唱华丽的嗓音他们开始了流行向电子摇滚的开辟之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火红至今。
Coldplay:早年凭借一曲《Yellow》占据英伦摇滚中的重要一席,到后期也变更风格走流行路线,《Viva La Vida》这种大气的作品就是他们风格转变的体现。
优秀的英伦乐队数不胜数,supergrass、travis、kasabian、keane、kent、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数不胜数,希望喜爱的同学们还是多多发展,你一定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最近实在是太忙碌了,这部东西就先写到这里吧,有关于电子的东西,我原本打算写,可是又发现这其实是应该单独成章的,欧洲大陆整体难以分割,回头又就会我在整体来说,谢谢各位的支持,我总算写完了这篇东西,谢谢各位。
第一点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我只是一个虚活了20年的凡人,不知道能把这篇文章写的如何,毕竟这其中包含的内容覆盖面实在太大,我肯定无法顾及到边边角角。
再者就是我不知道能不能有毅力和足够的能力把自己了解的这些东西以我的预想表达出来。
当然,也害怕写完了也没有人会有时间耐心读完这篇东西。
第二点,听音乐的人都很熟悉的,害怕的,不可避免的——偏执
有的人喜欢爵士,有的人喜欢古典,有的人喜欢极端金属,有的人认为贝五只能听富老的。
我尽可能避免我的主观因素在其中,尽量客观的陈述这段繁琐的概括这段简编史,也希望大家不要过于主端的对我的东西进行抨击,我接受质疑,并希望有好的讨论以调整出好的结果。
除此,要强调一个概念
英式,这个用词和广大的英伦并不完全相同,英伦虽然按道理说早已存在,但是其实也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才逐渐成形的新概念,而本文,则是从更早些年的英式摇滚乐开始,所以措辞如此
好了开始了
===========================我是分割线===============================
第一章 六十年代
众所周知,上世纪30年代有一首歌叫做“rock&roll”,但是该风格确是在上世纪50年代才成行,而真正流行起来,我们就要从60s开始说起了。
说是60s,其实大部分东西都延续到了70s
60s的英式摇滚开头便要说起当年的The Big Four了
这里说的可不是激流四巨头啊,金属党轻虐
他们是——The Beatles, The Rolling Stones, The Who, The Kinks
第一个大家非常熟悉了,披头士,下面放上集体照片一张
![]() |
四个清纯的清纯小哥的乐队从1960年开始萌发,未可知他们将创造的音乐奇迹。
从1961年他们开始自主研发曲目,从民谣、布鲁斯、摇滚、R&B中寻找各种元素开始融合
他们,可算是奠基了这场英式摇滚大道
当然,现在大家对他们也算是非常熟悉并且久仰大名的
从《Please Please Me》开始登上全英音乐榜第一名开始,诗意的歌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旋律或者按照现在的评定,口水歌,一系列的口水歌,在英国沸腾,并且打破了美国的大门。
直到1966年,一张《Revolver》横空出世,披头士在这其中选择了迷幻的方向,虽然不是那么的成型,但是,着与众不同。
1967年的《Sgt.Pepper Lonly Heart Club Band》横空出世无疑是摇滚历史上最重要的专辑之一,全方位的突破和新型的音乐理念。但是同样这张专辑也充斥着Lennon和Paul的不合,两个乐队创作核心创作的这张专辑各自混沌而意图分崩离析,但是结合却得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从中,我还嗅出了迷幻药的味道。
在那之后就是那首《Yellow Submarine》,大家约末都听过这首内地最被了解的披头士名曲,不过当年可是收到了多方的刁难,原因是中间经纪人的死亡等等等等的变故,那段时间披头士过的很是难堪。
1968年末,又是一张我不得不提的专辑《The Beatles[White Album]》,大师级的水平再现,放弃了大部分的迷幻,重新回归吉他为主的摇滚。多种风格的结合繁花至极,但是又体现出内部的分裂局势,Paul和Lennon分别都只创作适合自己的曲目,但终归终,这是张非常强大的专辑,再加上最初版该专辑每张都是有唯一编号的这样一个噱头,它席卷了世界。
在之后,关于Yoko、Lennon的八卦故事我不想说太多,队伍内的人员变化,哈里森的离去和归来我也不想说太多具体的东西
总之后来出现了张坎坷的《Get Back》,恩,就是这个结果
再之后就是四个人分开录制但是综合却又非常统一的《Abbey Road》,但在这之后,Lennon退出,乐队解散。
对方的妻子过分介入乐队的事务引发的口角,你们懂得。
四个人再后来也依然继续着自己的音乐事业,我也就在这里继续说明了
Lennon可能大家是了解最多的披头士成员,不知道为什么在国内对它的宣传如此之多,而不是Paul,虽然Paul创作了更多的Beatles的作品
Lennon从1968年开始就已经开始自己的作品创作,并且和Yoko Ono一起还组建过乐队,创作过很多不错的作品。
《Plastic Ono Band》就是一部非常不错的起步,很多著名的曲目记录在其中。
然后就是著名的Lennon独发的《Imagine》,朴素,纯净,对政客的仇视。
之后的作品未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但是都各有特色,都是优秀的音乐作品,比如《Rock & Roll》偶有的放肆,Lennon作品的不断发布延续到他被谋杀之后,也许渐渐偏离我们认可的Lennon,但是不断展现着他开拓的音乐视野。
下面说说Paul,这是个花心大萝卜,除此以外,他现在还没死。
在Beatles中Paul是主要的音乐创作人,“Hey Jude”“Yesterday”等等等等,甚至有人莫名其妙的说“Helter Skelter”是第一首重金属,有点。。。求别闹,有点硬摇滚是真的,但是金属么。。。
Paul单飞后好像大家对它的了解就不是那么多了,确实,他没在创作出什么“我们”都能脍炙人口的歌曲了
但是他真的一直都很活跃的!
"Maybe I'm Amazed"、"Live and Let Die"、"Band on the Run"、"Silly Love Songs"都是很优秀的作品
只可惜他没做出"Imagine"这样的东西
所以在之后的排名上也输给了Lennon
George Harrison和Ringo Starr也继续活跃在乐坛上做出了不错的作品,我就不详细说明了,有兴趣的同学们欢迎自己查阅。
下面,就换说The Rolling Stones了
首先发一张大logo(为什么不是队员照片,因为我觉得这个logo太喜感了)
![]() |
滚石活跃至今,而它能长久发展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在他们之后诞生的金属、朋克、新浪潮,甚至说唱
你都能看到滚石的影子
毫不夸张
虽然实话实说滚石在这个专题里面可讲性不大
因为他们没特别多“英国味儿”
反而更多的影响了美式的发展的样子(具体的多听可能会有体会)
乐队组建于1962年,其中三个人活跃至今,这是一个多么和谐团结的集体啊
1968年和1968年的《Beggars Banquet》和《Let It Bleed》是他们的巅峰作品,从Beatles打开了美国市场大门后,他们紧跟其后,却更多的影响了美国音乐的发展
之后Woodstocks出现了一次枪杀,和之前的,琼斯,毒品,和死亡
渐渐地,他们中间也因为各种原因每个人产生了不同的走向和疏远
不过72年的《Exile On Main Street》是一部神奇的作品
后来,滚石,包括之前,一直都在滚,各种不稳定的因素
阶级,毒品,死亡
但是他们滚着,却没有解散终结
“滚石不生苔”这是句英式艳谚语,滚石活跃至今也是对这个谚语最好的诠释,他们从未停止,不断地滚动着,近四十年已经不够叛逆的他们仍然的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
尽管是化石级的队伍,他们依然活着,他们依然坚强。
对于这支队伍我要说的不多,他们的持续不懈,是我从中领悟最多的东西,不断的闪光,希望他们继续努力,祝福他们,最后上一张乐队的照片
![]() |
下一个要说的就是大家可能从伦敦奥运会才了解到的乐队——The Who了
话说谁起的这个名字,不知道中文翻译起来很蛋疼叫什么“谁人”乐队么。。。。
惯例一张
![]() |
1964年在伦敦成立,1983年解散
当然后来还蛋疼的出过各种各样的东西
你想象不到他们看起来如此朴素却是那么的疯狂叛逆
酗酒、脏话、毒品、表演的无法无天
捣烂自己的乐器,恩,捣烂
还有就是,每次演唱会,恩,从一个契机之后每次演唱会都是如此
乐队换过很多名字,最后先锋的确定为The Who
音色的异常嘈杂让他们立于乐坛,用一曲《I can't Exp- lain》成名
之后《My Generation》是一张非常优秀的专辑,这可能也是对他们了解的人最了解的曲目——《My Generation》
这支乐队给我最多的感触,莫过于它的嘈杂和混乱。
嘈杂,从调音到演绎,各种地方充斥着莫名、突然、奇特的元素,但是这并不莫名、突然,但是,却是奇特的
他们对日后的noise music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后面会说到的
再有就是混乱,各种各样的混乱,嘈杂带来了混乱,而又是四个个性各不相同得人组成的乐队,天啊,想象那个舞台是什么样子,狂乱、活跃、力量、稳重而高傲
他们初期想过进行一定的音乐探索,不过失败告终,
不过他们成功的只做了摇滚音乐剧《Tommy》,这是一个先河
他们在英国广受好评,不过在美国则不然
英美音乐的偏好是差异的,在后面我会经常进行两地的一定的对比,有心的少侠们可以多尝试对比一下,定能有所收获
之后有一张想步入电子苗头的科幻摇滚剧,可惜评价不良
接着的《Who's Next》则是一部更硬朗的作品,收效颇丰
然后1973年专辑《Quadrophenia 》上市,Townshend用了整个1972年来创作这部音乐剧
但他终于发现,自己是这个乐队的音乐独行侠
之后The Who开始瓦解,后面的历程不得而知。
最后一个The Big Four可能就是大家最不熟悉的——The Kinks了
惯例一张
![]() |
诶诶诶诶!这四个乐队都叫The Big Four是因为都是四个好基友吧!
奇想乐队(想出这个名字的人也好奇想)1963年成立,1996年解散
存在挺久,不过也就是60、70年代活跃些(好像写到这里特别想吐槽的样子)
这一只相对来说比较平庸,流行摇滚貌似就要说他们了,大概的定位吧,其实金属党么大概可以理解为鞭挞四巨头中的炭疽乐队那样的感觉,恩,你们懂了
当然他们也非常优秀,比如说。。比如说。。创造了重金属!
还有人说来自于黑色安息日或者齐柏林,当然之前不是说来自披头士么。。我怎么感觉重金属这东西在这片日志里会多次躺枪呢。。
《You Really Got Me》和《All Day And All Of The Night》是很有激情的作品,但是重金属么。。。
Big Four中相对的酱油位其实也是非常优秀的,整个世界都曾经因为他们进入了“伦敦摇摆”
而后来的《Sunny Afternoon》等作品表现出kinks后期的风格,成熟的旋律,用同情心代替冷嘲热讽
30分钟被听众欢呼声淹没的演唱也是他们居心叵测制作的一种“新音乐理念”,英式的奇思妙想
而之后kinks疯了一阵子,不为了排行,不为了歌迷的音乐
而终结篇最终还是充斥着陈腔滥调的东西,然后,解散
至此,The Big Four结束
但是六十年代还依然没有结束
还有至少三部分要说,因为他们非常重要
第一个要提到的是一个叫做Pink Floyd的东西,带着一个Floyd,不过是粉色的
首先惯例一张
这是奇异的化身,他们成立于1965,却带着2065的大脑一般来到这个世上
他们将前卫、迷幻和艺术,完美合一,
是真正玩转音乐的巨匠
他们的作品包括无数的超现实内容,怦然心跳,脚步声,原始嚎叫和幻想感视听
在后面上舞台感也愈发强烈,包括那部电影《The Wall》,后面会说到
Syd Barrett起初是乐队的主要创作人员,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如此优秀的迷幻专辑,可惜不久Syd就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不能登台,虽然他曾经幽默、热情并淳朴
一个真正的音乐人总是会被音乐碾压到最后的最后也被音乐碾压,恩,就是这样
然后Barrett离开Pink,发了一张个人专辑并隐退
Pink的传说是不是该结束了呢?
正相反,Pink不缺天才
离开了Barrett的Pink仍想继续走Barrett的道路,可惜永远超于不了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直到1970年——《Atom Heart Mother》,中国翻译叫《妈妈的心肝》我更喜欢日文的翻译,就叫《原子心母》 ,新的头脚开始展露
然后一张加强版——《Meddle》出世!
再然后,就是奇迹产生的时刻!《The Dark Side Of Moon》诞生,不安,疯乱,恐惧和无尽的想象空间是这张没有任何落脚点的专辑的新型视听体验,前卫、迷幻在这张专辑上真的是淋漓尽致,录音效果也是大为过瘾
然后是《Wish You Were Here》这张向Barrett致敬的优秀作品,清新,评价不是非常高,但是是非常强大优秀的作品,其cd编号35DP-4,作为最早发行的cd唱片之一,可见其地位重要性
然后下一个奇迹则是《The Wall》的诞生,落脚于现实的迷幻前卫,有一番独特的感受,抨击着社会,开拓着思想,富有张力的设置,简述了一个人生的沉浮经历,引领人们,Breakdown the Wall
之后的作品Pink未能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但也都是不俗的作品,后期有些偏向为了适应大众的商业做作。
《The Final Cut》作为《The Wall》的延续也是不俗的作品,迷墙三部曲,没有终结
而第三部则是是Roger Waters在脱离Pink Floyd之后在1992年创作的《Amused To Death》,这张Roger的个人专辑却让我感觉是三部曲中最棒的,但是由于是Roger的个人作品这张作品的名气未能达到本有高度,若是Pink出品,可能会更有名气得多,该张专辑另外的特点则是对天朝的某80年代和谐事件进行了抨击,并运用了当时的一些录音做了采样, 不过竟然未被和谐,并且Roger这货还腆着脸来内地表演了月之暗面,并且Watching TV没有成为和谐词,好奇怪。
讲完Pink Floyd后面我还想就着迷幻这个话题往下说点,70s受到Pink的熏陶,英国本土产生了各种迷幻风,例如David Bowie
初期,甚至早于Pink,64年Bowie开始打拼,68年发了一张清新的民谣《Love You Till Tuesday》,之后是一张诡异的同名
到了《Honky Dory》,得益于之前对于哑剧的学习,David出众的表现演绎才能加上清新的风格博得众人的喜爱。
而《The Rise &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是一个科幻神话题材的大作,David把自己变成了Ziggy Stardust这只太空生物,这两年是David最出色的年代,也许不是最成功,但是,最出色
日式的佩服加上David的外表设计和演绎让Ziggy那么的与众不同,光鲜亮丽,成为了视觉系的宗师
David彻底的推进了Glam摇滚
中性的,或者双性的David又打入了美国市场,
《Aladdin Sane》冰冷,幻妙,流行化,所以,狂热,这是一张完美的专辑
《Pin Ups》后,David厌倦了Ziggy,宣布,Ziggy死掉了
最后“David狗”的残像是一件不让人愉快的事情,但是是最后人们对于Ziggy的最后印象
《Young Americans》,毫无征兆的改变了形象和音乐,衣冠楚楚下的浓妆,从此之后David注重于美式的市场
然后,堕落
堕落出了他80年代的巅峰,主流和个人风格的折中,《Ashes To Ashes》,他又变成了小丑
迅速而连环的改变是David的80年代
而之后直到90年代,我们才发现, David真的低潮了
之后David还是David,他演电影,他做作品,但是我仍希望他还是70s的那个Ziggy或者80s的那个堕落之子
今年他好像还有新的动作,希望他继续成功
最后上一张照片
![]() |
讲完Bowie,同期迷幻之流还有Roxy Music之流,我在此不作细说了,各位感兴趣自查吧
不过还是要再补充一位在其中,虽然可能不是特别的合适,就是前卫吉他巨匠Eric Clapton爵士
电吉他演奏,布鲁斯音乐的巨匠
他有着超前的思想,出色的演奏技巧
不过其音乐来源黑人音乐,与我们后述内容关联不是非常机密,所以就简单带过
同理,优秀的流行吉他乐手Sting这些,在本文中也不做过多阐述了。
下面是最后三部分的第二部分,相对来说这部分和整篇文章的关系不是特别的紧密,因为它对后世的主要影响并未在英国本土上
之前说到的有关于重金属的来源,我个人更倾向还是在史密斯飞艇齐柏林飞船这样的乐队,而对于他们,更早的启蒙老师则是来自英国的——黑色安息日
惯例一张
![]() |
这是一只那么重要的乐队,无论是Ozzy时期,还是Dio时期,还是Ozzy自己单干和Dio自己单干,都是如此的优秀,当然我们这次主要就讲这支队早期的表现吧。
最初的翻唱没有多大反响,但《Vertigo》在本土一炮打响,后来也慢慢在美国遍及
而下一张专辑《Paranoid》是我认为黑色安息日最好的专辑,英国又是一片轰动,由于某种原因在美国晚些才上市,但是也获得很好的效果。
而后的作品频繁在两地同时开花,尤其助长了美国重金属音乐的发展,而后引发美国音乐趋势的一次变化,而导致美国音乐变革后又抛弃了这种基础的重金属,转向了狂热,快乐,奔放
而英国本土依然保持着冷静,暗淡,静默,但痴狂
这里就不对关于Ozzy演唱会上咬掉蝙蝠脑袋和鸽子脑袋做更多的讨论了。
最后有关于这个章节我想说的是一个和后面讲述内容关联非常密切的东西——原始朋克
众所周知英式朋克的起源的标志是一个叫做The Sex Pistols的痞子小团体
同期美国也有个叫什么雷蒙斯的,我们在这里就不多做阐述了,英美朋克其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差距很多
然而在这些之前,英国已经出现了这样一批躁动群体,附庸文雅的力图颠覆
原始朋克和后期朋克,在音乐形式上的联系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是在精神气质上有所联系
前者是玩世不恭的技术家、诗人,后者则是“流氓气焰”强盛的毁灭破坏者
前者实验先锋,后者直接简单粗暴
这里对原始朋克主要讲述The Velvet Underground乐队
首先惯例一张
![]() |
乐队成立于1968年,却在1970年就宣告解散,但短短的三年时间却发出了无尽的光彩,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音乐财富
听过地下丝绒的人总会迷失于简单的节奏和简单的和弦构造,这也导致了之后的朋克“三和弦”的形成
与Nico的合作便大放异彩,《Velvet Underground & Nico》就是一张讲述社会脱离的优秀地下专辑,恰到好处的反映了社会,并且乐队成员将自身融入到了词曲之间
之后乐队各成员单飞,各自收获
如果他们能延续的更久或许他们的影响能超过Beatles,然而从某种程度上,他们已经超越了Beatles,他们对后面的影响那是相当的大啊,数不胜数的弟子们。
除去地下丝绒外,还有一个女人在这个时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所谓朋克教母的——Patti Smith
惯例一张
![]() |
貌似把她归在这个类别里并不是特别的合适,她毕竟其实已经是和sex pistols一个时代的人物,
不过她的创作形式终究还是更偏向于原始朋克,虽然她已经能展现大量的朋克精神
1975年一张《Horses》横空出世,深受早期punk影响,或者说或深受地下丝绒乐队影响,因为她的导师便是John。
Patti Smith的作品表现出两种极端,滔滔不绝泥沙俱下却缺乏视野,或者简约干涩直白。
之后patti展现了他的狂野暴躁,70年代在摇滚舞台上一个女人在随地吐痰,这在英国也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Patti之后再精神上的影响较音乐便更多些,虽然她一直在从事着音乐创作至今,并且创作了非常多的优秀的作品。
本章到此结束,下一章则将向各位阐述有关英式punk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 朋克绽放
这一章,就是要讲到1970s的英式punk浪潮了,在之前的第一章中已经涉及到了很多70s的摇滚运动,而本章则单一的着重于punk部分
首先,什么是punk呢,作为俚语,punk可以代表很多很多你能想到的龌龊的词汇,70年代,英国音乐渐有颓势,摇滚乐渐向流行上也靠拢,而减少了其原有的敏感性和抗争性
直到1975年,几个青春向上的有为青年横空出世——sex pistols
惯例一张
当最开始的时候几个人预备组队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想过会创造这样一番摇滚乐的革命
他们用简单的三和弦,直白,简单,有力,赤裸的表达自己的暴躁不安,没有长篇大论,简单直白呼之欲出,好似早年蓝调的单音歌,但是在情感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渐渐成为了之后punk的主要标志
由于言行,和“和谐”的歌词内涵,他们辗转三番,最终“God Save the Queen”才得以正式发行,在一趟邮轮上,25周年皇家纪念想起了这样的歌声,与 BBC的第一名,让皇家是那么的难堪
简单粗暴,愤怒,但是快乐,有时候想孩童一般嬉闹,虽然充斥着奸淫毒品堕落,但是孩子一般嬉闹,但是回过头来就是一句愤怒的咆哮。
但是之后的美国之行,加上些内部矛盾,这只神话,就解散了。
但是这些人的朋克精神仍在,都成为了punk精神的经典代言人。
之后主唱Johnny Rotten又创建了Public Image Ltd.他修改了自己的名字象征着和之前的punk生活决裂,反而增加了噪音等各种新派作风,相对于sex pistols,Public Image Ltd.成为了一直噪音摇滚前卫团体,也相对更加阴暗沉稳。
以上便大可成为punk的源头,punk音乐,浩如烟海,在后面的文章中我可能只能就各种与英式相关风格非常优异并有特点的乐队进行阐述,并不能够完全全面并细致到边边角角,请谅解。
除去sex pistols,同一时期还有一只同样甚至更加优秀的乐队——Television
惯例一张
![]() |
与Sex Pistols相比,Television在这篇文章中可能更加重要一些,毕竟我们这一篇讲得是英式摇滚,而不是单纯的Punk,Television对于后世的影响更加显著,并且在其引导下,涌现出无数巨匠。
1973年成军,比SP的前身稍微晚一点。
但是作为一个朋克,他们创造了复杂异常的节奏和曲势,这已经非常困难,但是同时还保证着充满灵性和感性的吉他弹奏。
我初听到那张《Marquee Moon》便是无限的冲击,1977年能诞生出这样的音乐真是一种难以名状的膜拜。
SP是嬉闹的孩童,他们则是真正的诗人。
无论多么直接简单,他们的姿态一直保持着,这已是后来Shoe-gazing文化的来源。
他们增加了深沉的元素,从艺术摇滚的层面上影响了后续的新浪潮的演化。
然后之后再创造一张《Adventure》,依然如是,岁月对他们的灵感创作毫无影响。
时隔14年后解散又重组后的《Television》,依然如是。
中间他们自己也各组各团创造了非常多优秀的作品。
这是一票从名字开始就反讽世界,但是连绵不绝的低调诗人。
除去Television,还有一只高调的乐队要提一下了
The Clash,冲撞乐队
惯例一张
![]() |
1979年的一张《London Calling》让他们成为了商业上最成功的英式朋克乐队。
一只元素多元化的政治反叛乐队。
节奏硬朗,他们打出了英式的标志
他们狂躁不堪,却气势十足
无论演绎还是创作上,他们拿捏得当,稳定的狂躁着,煽风点火。
增加了大量流行元素、雷盖尔元素
四个不同情感体现的人的组合——乡村上流、朋克灵魂、孩子气艺术家、我行我素的乐手
1985年乐队解散,历经坎坷,但是他们创造的音乐永垂不朽。
后续,我们将阐述punk的一些分化
首先先上台的是Hardcore,
之前听过我一些理论的可能了解到我对于“core”的诠释,什么是“core”,“core” 就是爽,相对于他衍生来的东西它全方位更加刺激,生冷的节奏,增加的低频纵深和速度与尖锐的高频。各位相对于后期的流朋和EMO核可以得到很多的解释,不过相对于更高层的极端金属的话。。
“Metalcores are gays. Right?”
好了好了扯远了,我们回归早期的硬核朋克,他相对于之前的朋克,音调更低沉,甚至到后期哥特音乐的起步中有大量的hardcore的影子,各种阴暗的独立天皇们都是从hardcore起步的。
这个在下一章我们会说的更多。
硬核朋克,保持了原有简单的节奏,相对更加硬朗生硬,嗯,爽
早期的硬核朋克和朋克之间的分化并不是非常大,年轻的焦躁,少了一份顽皮,但是更加的是重金属般的暴戾重复,比如Black Flag,充斥着攻击性的机器。
诶?怎么是Black Flag,我们说的不是英式音乐么。
确实,Punk上在硬核上的转变在美国大陆上展现和延续更多,约末就是因为美国人更喜欢“爽”而英国人宁愿沉溺在阴冷的泥淖里。
后续我们将在Indie那张对于英式的Hardcore进行展开,英式的Hardcore,不近乎那种爽的感觉,反而好似是在虐心程度上。
而在英式朋克的发展道路上,主要分化成了后面两种东西——后朋克和新浪潮
他们的共同点也很直白——阴冷,甚至难以有的代表乐队明显两者兼具,难以分开。
以下便统一的梳理一些代表乐队吧,不过偏向于indie的东西我们都推到下一章去吧,
天啊。。。我不要写第三章。。。
第一个上场的乐队,带有着最原始的生冷硬,Joy Division
惯例一张
![]() |
他们成立很早,1977年,解散也很早,1980年,因为一个拥有巨星灵魂的人的生命从开始燃烧发光开始,之燃烧了三年。
他用他的灵魂生活和音乐,诠释了最直接刻骨的阴暗。
只要你活着,就不属于这样的音乐
癫痫,疯狂地情感变化,造就了只有Ian能做出这样的音乐。
一张《Unknown Pleasures》,一曲《She‘s Lost Control》
简单但是前卫的音乐构造方法,不同寻常的体验
第一遍你会不耐烦的说这他妈也是音乐,但是到了第五遍第十遍第一百遍,你内里的阴暗的共鸣让你再也欲罢不能。
以Bass作为主调的演奏和深沉的演唱风格, 使音乐中充满着焦虑、不安、悲观和黑暗,印象了很多后来的后朋克乐队以及后来的哥特音乐。
Ian的癫痫,舞台上的昏倒和癫痫舞步,那痴狂的舞步,没人笑得出来,哪怕好似机械舞的源头
有了孩子,离婚,又一次结婚,但是感情的变化没有阻止Ian更加的孤独和消极。
他完成了第一个夙愿——成名。
然后在听者想让人自杀的《Closer》发行。而之后,Ian完成了人生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夙愿——自杀。
还有张《Still》,名符其实的遗作
有人说这是摇滚史上的悲剧,但其实也是必然, 摇滚充斥的情感会压垮每一个真正溶解在其中的人的神经,吸干他们的每一滴血。
冷漠暗淡和沉重,让你感觉到那些所谓的xx,他们才是轻音乐。
Ian死后,JD解散。
但是剩下的乐手没有因此而颓废跨散,他们继续着他们的摇滚之路,甚至,又一个奇迹!
继承了Ian的灵魂,New Order带着阴暗的论调,放弃了简单的生冷硬增加了更多样的元素,成为一只80年代重要的后朋克乐队。
然后他们将乐风转向Disco!
成为了电子界各种大师膜拜的对象。
《Blue Monday》1983年出世,悲伤冷酷的歌声,好似轻柔的旋律在计算机超前处理过后变得那么诡异。
到达《Low-Life》他们正式转变为电子舞曲,英美两地的成功!
而之后又是里程碑一样的《Techique》可谓电子舞曲内登峰造极之作!
随后乐队各自单飞直到1992年重整旗鼓,再次归来,但是80年代他们的前卫在90年代已经不是那么入流。
而后又是各忙各的。
不过2001年的一张《Get Ready》又一次让我们眼前一亮, 减少了电子的分量,却让这张专辑如此耀眼。
到之后他们依然进行着创作和开发。
失去了灵魂人物的JD,变成了NO,延续着并开创着自己的神话。
下一个要讲的又是一个重头戏,说它是New Wave还是Post Punk恐怕分不太清,但是不可置否,他的地位非常重要——The Cure
惯例一张
![]() |
话说早年间我记得Joy Division还是给Cure做暖场的来着。。。
这是一只牛逼队,和一个牛逼成接近教主的主唱
话说谁说The Cure阳光来着。。。。
虽然貌似阳光过
言归正传,乐队组成与1976年,活跃至今
80年初,他们的第二张专辑“Seventeen Seconds”,开始体现了乐队在黑暗和哥特方面的方向的新境界
不断地人员更替,让乐队烦躁不安,畏惧解散(目测他们不需要畏惧这一点),在“FAITH”又是另一番黑暗的境地
歇斯里地一直覆盖着这只队伍
接下来“PROGRAPHY”——黑暗三部曲第一部发行,这是一张80年代的重要唱片,但也直接导致类队内的各种混乱,乐手被音乐榨干着,但是队伍,还没有垮,虽然直到很久以后他们才恢复元气,同时尝试着寻找新的音乐创造方法和音乐之路
但是这不是黑暗的结束,接下来的歌曲仍然如同过山车般的恐怖,各种单曲登榜,但是,恐怖
接下来是一张叫做“Kiss Me,Kiss Me”的双唱片, 喜怒无常,快乐与痛苦,但是无论二者中的哪一种,都是表达的充分而淋漓尽致,然而却又导致了乐手的离去
而受到此时的影响,cure元气大伤,但是也诞生了新的奇迹“DISINTEGRATION”——黑暗三部曲第二部,神秘与忧伤,cure的巅峰之作。
直到1992年,下一张专辑“WISH”横空出世,这也是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专辑,“Friday I‘M In Love”便是出自这张专辑,但是这张专辑褒贬不一,在这张专辑中的幸福快乐感染老炮们理解不能,然而却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之后乐队遇到了一些坎坷,“WILD MOOD SWINGS”和之前的“WISH”一样,将零散的音乐灵感浑然一体,欲望和沮丧共存。
而在之后,黑暗三部曲的最后一步——Blood Flowers 横空出世,cure的回归,阴冷的血花暗潮。
之后他们仍继续活跃在乐坛上,创造着更多的充满魅力的音乐。
血红的唇,黑色的眼圈,夸张的存在和演绎,The Cure,不垂不朽。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优秀的乐队,由于篇幅设置问题,大部分归结于下一章,在本章主要意指引出Punk的分化,请大家敬请期待后文。
第三章 独立之路
好了,从现在开始我们将真正接触让人头大的信息量,因为从我之前所言往后,英式音乐界真的百花绽放,所以我将不根据年代来继续编排以下内容,大体上通过厂商、风格来不断的补漏来完成这篇文章。
肯定无法全覆盖,休想。
不过以下厂商旗下的乐队并未比一直服役于该唱片公司,有些有长期的合同有些只是曾经隶属过,便于整理思路便如此写了先。
说到厂商,在独立厂商中我首当其冲不得不提到的是——Virgin records和4AD records
其中前者拥有大量的名气,旗下大量名声“暴力”的艺人—— The Rolling Stones、David Boie、The Sex Pistols,etc.
维京唱片的标志一张(哦,对你没听错,Virgin在内地和谐成了维京,那Viking是什么,哈哈,对也是那个旗下有着吴克群萧亚轩的唱片公司,不过今天我们不说这个,话说这个括号有点长):
![]() |
不得不说这个厂商是个胆大妄为的厂商,当年也是和EMI平起平坐的,虽然后来就被EMI收了。。
我前文有讲到Sex Pistols辗转多次才找到发专辑的厂商也是这里
喜好收CD的同学们对于virgin早期的日版32VD编号盘可谓大多数都是情有独钟的,不过88年开始VJD系列编号的侧标设计师在诟病太多。
Virgin是一个跨度非常大的公司,流行,独立各方面应有尽有,而现在我们抛开大众的,之前有介绍过的东西,讲一讲结果Virgin早年旗下的代表乐队
首先登场的是。。恩!Japan!
惯例一张
![]() |
(此图瞎双眼啊,美男你的气质哪里去了!!话说百度百科用的什么他妈图。。)
恩,就是这样一支乐队,其实这支乐队归于前一分类并无不妥,他们也是新浪潮的一部分,而受到早年音乐影响,形成一种高档次搞艺术层次的展现。
这里就要提到David Sylvian了,美男同学,Japan的主唱,每张图中,头发颜色最淡的那个,恩
他用自身的音乐感触带领整队浓妆重抹,并开拓音乐形式
头两张专辑的颓废不堪是对着当下音乐时尚的反动
但是各方面的打击并没有击败Japan,他们依然我行我素,增加更多的元素在他们高贵的音乐体现中
《Quiet Life》中David Sylvian的柔沉的嗓音创造出一种唯美的摇滚声音
美男,人美声美乐美
下面一张《Gentlemen Take Polaroids》也是让人称奇,而之后与坂本龙一合作开始创作,这种合作一直延伸到David Sylvian开始个人的音乐历程,神奇的Gay歌——《Forbbiden Colors》。他们一直紧密合作。
《Tin Drum》是一张商业上Japan真正成功的专辑,他将David Sylvian对于东方中国的冥想和电子合并起来,唢呐,键盘,电子鼓交相呼应,东方哲学和东方宗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张唱片在台湾史无前例的被禁了,原因见专辑封面——你吃着我看着:
![]() |
之后japan解散,之后充足了一次乐队名为Rain Tree Crow出了一张优秀的同人专辑,但是之后又解散了。
但是David Sylian的音乐旅程仍然继续,他之后又创作了无数的优秀作品,个人创作后的David Sylvian对于电声的比例大大增加,又先后与多人合作、还自己另组一短命队nine horses,创造过幽静的鬼屋氛围、非洲采样,也有清纯的喃唱,内容太多,我便不细说。
Virgin我接下来要说的一位,叫做Mike Oldfield,说他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对于ENIGMA\ENYA等大家大概熟悉,所以我在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英国本土的这位早年New Age大师
惯例
![]() |
Mike内地了解得人恐怕为时不多,不过相对于ENIGMA\ENYA之流,他超前了太多,他善用的乐器并非键盘,而在吉他上乃称大师,因而与其他new age制作不同,他的采样多以吉他为源头
1971年,Mike发现同一母带可以分轨录制不同乐器的声音,于是他决定利用这个技术录制一张唱片——《Tubular Bells》,初期唱片公司只是觉得这样有趣并无商业价值,而Virgin却看上了他,最终这张唱片横扫全球。
之后便成为了一代电吉他大师加上电子创作大师
之后他一直开发了各种各样的New Age,可惜,没能够再次超越《Tubular Bells》的成绩,但多是优异的专辑作品。
直到今天,他依然还在给世间带来优秀的作品与他的自传,并且他有一天让一个当年不出名的流行歌手——Micheal Cretu茅塞顿开,然后组建了ENIGMA。
它跨越了交响乐和摇滚乐的界限,万乐归一,莫过于此。
下一个要讲的音乐人可能更加不出名,但是他创作的音乐很神奇,很强大
这个人叫做——Arto Lindsay
惯例
![]() |
Arto Lindsay的从艺生涯很长,不是特别光明,初期特别黑暗
早年Lindsay组建了一只叫做DNA的乐队,诠释了一个叫做No Wave的风格,神魂颠倒的电吉他噪音,神经质,对,神经质的狂叫,这么纤细的身条的爆发,书生无用的疯狂。先锋吉他手Lindsay带着他先锋的嚎叫。DNA成为了神经质No Wave的象征。
但是没过多久DNA解散,Lindsay找到了一个好基友开始了第二个历程,创造了乐队Ambitious Lovers,
第一张专辑《Envy》依然充斥着No Wave的味道,狂躁不安
第二张专辑《Greed》,Lindsay却放弃了之前所有的暴戾,变成了错乱不堪的流行化,充斥着噪音的前卫实验,但是流行的古典, 小资的味道,并且Lindsay将这种风格延续了下去,直到Ambitious Lovers解散或者后期Lindsay自己的个人音乐企划
Lindsay创造了另一种吉他的玩法,另一种唱腔,在后面的很多音乐中,我们都听到了他的影子,但是都是片片残影,如此没有逻辑错乱不堪的还能称得上是美妙的音乐再没出现过。
下面再提到的一支曾在Virgin旗下的乐队叫做Genesis——创世纪乐队,这是一支横跨70、80、90年代的乐队
惯例一张
![]() |
Peter Gabriel和Phil Collins这两个超级巨星都曾经在这个队伍服役,这是一支超然优秀的前卫团体,而且其长青程度甚至超越滚石和kinks
乐队的人员更换非常的勤,多年来有接近二十位音乐人曾为这个团体服务
最初乐队领导人物不断更迭,创造出若干“概念专辑”
到达70年代,经典阵容成型,Peter开始领队,71年发布了《Nursery Cryme》
而在72年的《Foxtrot》中不但收录了一首不敢想象的20多分钟的长曲并且Peter开始带来极其夸张富有表现力的造型。
接下来的《Selling England By Pound》得到高度认可,是不可多得的巨作
在之后他们创造了些想到超前的概念专辑,Peter甚至多年后表示自己都不能完全搞懂那张专辑的意识
直到1975年,Peter感觉到了自己在队伍中和生活中受到的局限决定退出乐队,在之后Peter大哥自己依然创造了非常多nb的音乐,比如说《So》,还有后来的世界音乐创作。
Phil的时代来了。
原本有好多候选人,并且大家并不希望承认一个鼓手能够更好担当这个位置,但是最后还是Phil老师得到了这个位置。
《A Trick of the Tail》受到了无数的好评,但是,只是由于新的录音技术加上Phil老师比Peter还Peter的演绎。
乐队的鼓手遇到了问题,不过到了《Wind & Wuthering》,新乐队稳定了下来,不过之后,吉他手哈奇德同学私录一张专辑后,想在其中获得更多的编曲权利,但是这很荒谬,最后他决定离开
而79年Phil又为了挽救婚姻差点离开乐队,不过他最后选择了离婚,而产生了《Duke》,决定了Genesis的走向,抛弃长篇的作品,选择简短而流行的取向,这是史无前例的商业化的作品。
接下来的《Abacab》用了大量的吹奏乐器,并且Phil发行了一张个人专辑,在多方面,包括Peter的帮助下。
1983年,发行了一张同名大作——《Genesis》
而1986年的《Invisible Touch》是乐队销量最高的专辑,而这张专辑的流行化也成为了被批判的对象,而Phil的独唱也成为了乐队分裂的重大隐患
而之后Phil就已经成为了巨星,独唱趋势明显。
剩下的Genesis的乐手依然想继续寻找乐手保持队伍继续存在。
接下来是一张《Calling All Stations》,而在这之后乐队还是不幸的解散了。
下面一支乐队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独立乐队,因为他们是一支非常纯粹的独立乐队,除去独立,我没有什么其他的方法来注释这个乐队
他们就是——The Smashing Pumpkins乐队
惯例一张
![]() |
到目前为止来看的话,碎南瓜绝对算不上是一只老牌的乐队,他们1988年才成军
至于第一张专辑《Gish》直到1991年才出现
但是,这是一张那么可怕的专辑,我有个朋友说《Gish》的钱三首歌曲是他最爱的三首独立音乐
融合了多方面的因素,在Grunge浪潮中,他们祈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Siamese Dream》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成功挤入一线
而在一张B-side专辑后的《Mellon Collie And Infinite Sadness》这真正成为了每一个摇滚乐爱好者的必修专辑。
灵动,发散,婉转,轻飙
Shakedown 1979
之后的《Adore》是一张转风专辑,他们从原有的风格转向了电子器乐向,并且增加了较为阴暗的曲风。
延续了这种风格的碎南瓜之后还制作了几张优秀的专辑,直到去年,他们仍创造出了一张有一定水准的专辑。
主唱的个人音乐计划ZWAN也是可圈可点的(不过不是SWANS哦)
与Virgin有关的著名乐队明星浩如烟海,本文中暂时先说这么多,接下来说一下我开头提的另外一个唱片公司——4AD RECORDS
![]() |
相对前一个唱片公司,他的特点更加明显——这是一个纯粹的独立唱片公司
从80年代起步,从非常小的规模变成最大牌的独立唱片公司,4AD得之不易
4AD厂商本着几个原则性的精神来突出其独立的态度:乐手永不受唱片公司要求改动而必须改动,追求独特的声音、开发新的风格、追求高的艺术层次,保持全球性的独立发行代理,抽象唯美的cover设计。
这些使得4AD成为最强大的神秘的独立厂牌
最早,4AD最先开始涉及的风格大家很多人可能都有所耳闻——The Gothic Rock
对的就是哥特摇滚,你认为什么是哥特?我不想听到Nightwash乐队的名字,哥特,是那种阴冷的美丽,温暖的严寒,那刻骨的体验
这里就该风格主要介绍一直鼻祖级别的乐队——Bauhaus
德国有一个著名的Bauhaus大学,建筑学中也有Bauhaus这种风格,而Bauhaus乐队的设想却仿佛和这些毫无关系
惯例一个
![]() |
阴冷的琴风,暗噪冰冷的电子合成器,低哑的嗓音,从每一个细节,Bauhaus创造出自己简约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一只后朋克乐队,不过他们凌驾着他们的萧瑟冰寒,通过前卫的思想,实验的电子。
他们让人感受到真的颓废、停滞不前
第一张专辑《In The Flat Field》是我最爱的Gothic Rock,没有之一,每一首曲子都是那么直刻骨髓,时而让你癫狂,时而让你冷沉。再版的加歌版本没有烂尾反而更加精彩,让人吃惊。
至于《Mask》封面上的熊猫,我们相对来说更熟悉一些,那是一个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专辑,而源于他们巨大的黑暗内核,不过这张专辑已经不是在4AD发行的了。
之后也有一些专辑,解散后Peter Murphy和吉他手Danial Ash继续着自己的音乐历程,其中Peter金日已是哥特巨头,去年某个时候我记得还来了中国的某个音乐节来着。
除去gothic以外,4AD还发扬光大了一种我们之前提到的风格,也是他们初期主要发展的风格,与gothic也有很多的交际——Hardcore
有的人可能要提出前文中所说的Hardcore不是主要发展在美国么,怎么这种东西在这一篇章死灰复燃了,楼主在坑我们么?
这里我就要说一下英向的Hardcore,相对之下,它不似美式的core那样的爽,而是直白暴戾,将美感的东西赋予一种干裂的感官,将美丽的天使从空中向地面狠狠地砸下去。
代表的乐队英国本土有很多,不过这里我却要泡一下题,我想提的是一直来自澳大利亚的后朋克hardcore乐队——The Birthday Party
因为他们实在包括了Hardcore最直白的精神
惯例一张
![]() |
这是一个充斥着暴戾阴暗和暴戾的队伍,最黑暗的后朋克乐队之一
他们给80年代初期涂满了纯粹的黑色
一张《Prayers On Fire》奠定了乐队基础的阴暗风格
一张更加暴戾直白的《Junkyard》是我最爱的黑暗专辑之一
后面又出了一些作品后,队伍开始改革,这个名字开始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但是一个哥特巨星横空出世——Nick Cave
从Birday Party开始,Nick Cave就相当于一个主脑,他们完全没有被澳洲清新的大动向干扰,创造出这种直白的阴冷境地
黑暗的王子让你沉溺在痛苦之中,黯然的气象向一把匕首插入你的灵魂心口,从你的骨髓之中渗透出来,但是这没有结束,他还陈述给你这其中满满的美感。
当然这些也不只归功于Nick Cave,Nick Cave & the Bad Seeds是一个有太多忧郁天才的地方。
干冷硬让很多人开头接触不能,但是和Joy Division一样一旦你开始接受这种美感,你将欲罢不能
Nick Cave个人和整个乐团在过去的20多年直到今年初的还算不错的新专辑一直进行着不断地创作
单独的提一张专辑吧,因为它是那么的特殊——《Murder Ballads》
谋杀情歌
多么巧妙的设定,十对情侣间的爱意的过渡畸形和迷惘带来的死亡与暴戾混合为一的暴力美学
Nick Cave是个天才。
说道Nick Cave的谋杀情歌和Hardcore,其中有一位和他合作的女歌手那也是强大的Hardcore代表
那就是,PJ Harvey
淡漠的歌声和多方面元素的混合,太富有代表性的Hardcore 女声。
除此以外,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这方面的女僧就是Bjork,虽然她的hardcore元素并不是这么多,甚至作为阴雨最广的女歌手,她早期的方糖乐队中她的嗓音是那么的甜美,但是她的音乐设计理念上总是透出那种Hardcore的气息,那种有些阴冷,但是真实的感觉。
Hardcore,先说这么多。
接下来要提到4AD的一种当家风格了,它并不是最资深的4AD风格,但是却被称为4AD之声
有人将他们分成好几类,我还是习惯把他们归为一类,因为听到这样的东西,就能让我直接的感觉到,这就是4AD!
1982年一个苏格兰组合Cocteau Twins签约4AD
1984年澳洲组合Dead Can Dance签约4AD
1984年自组组合This Mortal Coil
甚至可以加上之后的Throwing Muses、Pale Saints、Lush(有的学说将他们分裂成另一种,个人并不反对,但这些都是明显具备4AD感觉的声音,个人感觉分开并无过多意义)
我无法完全诠释这是什么,Cocteau Twins的仙乐,Dead Can Dance的宗教背景和较阴暗得取向,This Mortal Coil较阴冷的感觉和清荡。
Cocteau Twins打开了吉他仙音的大门,告诉我们,人声也可以变成一种乐器,音乐可以有这样空灵缥缈的体验,每张EP每张专辑都给我们新的听觉体验感知,82年开始几乎每年一部作品,到了90年代,由于崇拜,刚出道的王菲欲与之合作,并翻唱他们的作品,王菲的很多实验性独立性受到了CT大量的影响
至于DCD则更是有名的二人组合,逝者善舞,他们的作品完美的诠释这四个字,每一部作品中的阴暗都好似是死者的喃语,但是其灵动性丰富性,好似美妙的舞蹈,去年的新专辑依然宝刀未老,反而更多的创新出现
TMC的几张作品也是张张绝妙,不过多陈述了,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去听
除去4AD之声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很多人喜欢从刚才我说的飘渺仙音中分裂出的东西,所谓综合吉他噪音。
其实我只能说那些东西有很多这其中的元素,很多独立的乐队都拥有这种元素,但是那些东西上我们还是很明显的听出了4AD飘渺之音的味道。
这里我们就要提到一个乐队——The Pixes了
诶诶诶!又是一支美国乐队 !
被你发现了。。。
不过Pixies的做派独立味道非常重,比如说 露乳妹这张专辑中的大名曲——《Where is my mind》——也是搏击俱乐部的片尾曲, 充斥着颓废和一种灵异
但是之后《Doolittle》中的《Here Comes Your Man》变充斥着美式的快乐
除此以外他们的巨大贡献就在于影响出了一个神奇的音乐风格—— Grunge
没有他们,Nirvana就没有崇拜的对象,甚至In Utero的制作者也不知道是谁了
他们开启了很多lofi的元素。
恩,就这么多吧,这是一只很重要的乐队。
除此之外还要提到一部分4AD后期很有特点的大牌,他们好像又有点小众,不过业内名气很大
而且他们的专辑价格是相当高的
比如说Mojave 3和Red House Painters这些SLOWCORE乐队.
Mojave 3的前身也是一个很有名,但是商业上却非常不ok的乐队——Slowdive,当然他们的专辑好的版本现在的价格也非常可怕。
Slowdive的话用他们自己的一首歌来描述再好不过——Visions of La,那种艺术的气息,多方位的元素和有一些灵异的氛围,恩,这就是slowdive
至于Mojave 3则是小清新的代表天团,第一张《Ask Me Tomorrow》打开了多少人的心扉
而刚才所说的另外的Red House Painters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Dream-pop乐队,丰富元素,清新自然。
既然说的这么快我就顺便把一部分我想说的类似的东西一笔带过吧,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好东西太多,大家下去发展吧
Galaxie 500——和他们的名字一样,他们的音乐就像银河一样包容,像银河一样纯净,轻盈的足迹带你进入银河漫步,不在浮躁的摇滚浪潮中屈服,他们诗意盎然,轻盈的将这个世界分解,再用自己的乐理文法优雅展现出来
Mazzy Star——一个深沉富含内容的Dreampop,女主唱动听宛然却凝练成霜的声音,加上偶尔趁着噪染的清音吉他,富有深意的带你展现无限的迷幻世界
Arab Strap——邪恶的名字,算也还是个slowcore乐队。。其实好多这部分的东西都和slowcore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AS的作品难得的初听不会困难,反而容易接受,破灭的爱情生活,真实的生活写照,但是朴素而优美。
Sarah Records——这是一个唱片公司,Sarah是一个只存在了8年的唱片公司,但是短短八年,99个EP,20多张专辑,几张精选,就让他们成为了小清新的代表厂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无论是Blueboy的清新焕然简单,还是Another Sunny Day的London Weekend,都是小清新中的巨作,让人真的平静淡然,这是独立中的静谧唯美传奇。
除此以外还有好多好多。。。。Bang Gang(好像都快接触后摇了。。。不过我们这篇还是不说后摇了,毕竟是Slint发明的东西,那张农民工洗澡啊)、飘渺的Devics等等等等,甚至发展到各种音乐领域
小清新的力量是无穷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就说完了之前提到的两个厂商——4AD records和Virgin records和好多连带的东西,当然这样的独立的厂商还有很多很多
写到这里我感觉到了信息量庞大加上我个人能力不足的无法驾驭性,我就随着思想慢慢补充吧
出去这两个厂商再加上之前所说的Sarah Records,我还想提几个唱片公司
比如Creation
这是一个那么Creation的厂商
早年间Creation中的实验电子非常强大
天,貌似我该引起电子这个话题,第五章再说吧
Creation我想提的是他真正能壮大的那方面——钉鞋
什么事钉鞋,Shoe-gazing,演出的时候盯着自己的鞋子,兀自演绎
我不在乎别的我只在乎我的音乐,至于你怎么看我也不在乎
说到钉鞋就要说到Creation的重要乐队了——My Bloody Valentine
好久没惯例了,惯例一个
![]() |
最初他们并不在Creation公司,辗转了多个公司,。
所以他们的日版首版第一张专辑《Isn't Anything》的所谓首版有两个公司的,而creation发行的版本已经是接近《Loveless》发行的时间。
《Isn't Anything》中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自赏倾向,清新的味道反而更多,不过相对于一般的清新, 他们增加了一些别有用心的躁动,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格格不入,空灵清新中的躁动,但是却广受好评。
而到达第二章《Loveless》,钉鞋本质展露无遗,第一首《Only Shallow》直接把我震到,狂躁的调音,和诡异的riff,然后!轻灵的女声!
这真的是很奇妙的感觉,钉鞋制造的和谐的不和谐混合,的,美丽!
之后乐队解散,并在几年前复出,不过初期表现不好,但是据说今年初的演出发出了新的歌曲,反响很好。
除此以外Creation旗下甚至有过各种知名的钉鞋乐队Jesus & Mary Chain、Ride等等,甚至还有大家了解比较多的Oasis。
这是一个传奇的厂牌,我记得之前是有一个相关的纪录片的,大家有兴趣可以找一下。
说完自赏,我想提一种音乐概念——Lo-fi
Lo-fi从字面上则是与现在很时尚的Hifi相对的东西——低保真,
低等的录音质量,简单的音乐设计,但是直白,很多和后朋克相似的东西,有些hardcore相似的狂躁,但是Lo-fi
这其实也算不上一种风格,所以我说,概念,很多时候体现的都是元素。
低保真的做法,就是要增加失真甚至嘶嘶作响,差劲的录音和他们展现的狂躁却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在这里我就要提到一个叫Beat Happening的乐队,以及他们带领的K厂牌
惯例一个Beat Happening
![]() |
Beat Happening是一个80年代的独立乐队,他们很好地诠释了lofi
我最喜欢的是他们的同名专辑,为了寻找这张原价并不高的专辑却让我辗转多次
嘈杂的录音,简单的乐器变奏,干冷硬狂躁的男声或者清新然而甚至呆滞的女声
又或者是噪音充斥的现场的录音
组成了他们的作品专辑
20剁手短篇曲目,他们不注重制作上的细腻度,但是任何该有的东西他们也并没有都含糊掉。
这就是Lo-fi,一种理念甚至精神。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indie部分讲的已经差不太多
最后这一部分我讲和后面将要出现的英伦摇滚关系比较米钱的这一部分
他们也分别代表着两个大型的独立厂商——Rough Trade和Island,他们中都有非常强大的乐手,比如说之前说的Mazzy Star就最初曾经在Rough Trade发行过他们的第一张唱片,而一笔带过的 PJ Harvey这个独立名媛则是来自Island。
而这里我们要讲到谁呢?
The Smiths和Pulp
貌似这两支队伍可能已经可以算到英伦的范畴里了, 很多人都将他们混入进去。
我们就姑且作为一个交集好了
The Smiths成军于1982年,有人说他们有着和Pink Floyd一样的先驱地位,不过个人感觉貌似还差点,毕竟他们影响的音乐范畴没有PF那么大,不过他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来英伦摇滚的形成形态。
惯例一张
![]() |
主音Morrisey和吉它手JohnnyMarr是乐团的中坚人物
他们的第一张同名专辑就让人惊叹,倾斜的中性歌词加上生机蓬勃的吉他节奏,一切都是那么合理盎然
到达1984年他们已经走到了英国音乐的顶端,
Morrissey是个同道中人,恩明显的同志,不过这可能也让他选择了中性的磁性嗓音和中性的歌词演绎,不过,同道中人在乐坛中其实也并不少见。
但是没有人像他有独特的视角,在局外淡看众生, 人文思考世界,完成心灵的旅行。
《The Queen is Dead》从专辑名称就能看出他注定是一张重要的专辑,而其实从它的发行开始,Smiths也逐渐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直到《Strangeways Here We Come》后,乐队解散
不过每张Smiths的专辑都是那么经典丰富,后续Morrisey的个人音乐也都是如此中性动听充满意境。
Smiths永垂不朽,这是一个影响了整个英伦发展历史的乐队
接下来说到Pulp,一只奇葩的乐队,这支乐队组建于1978年(1978年哦亲,有年头哦亲!)
惯例一张
![]() |
78年组成的乐队开始走的是后朋克范儿一直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出名的作品,知道主唱同学Cooker这个奇葩娘炮跳楼自杀未遂瘫痪一年回归之后,整个80年代过去,他们都是默默无闻
知道1994年的一张《His and Hers》他们才有所起色,而1995年的《Different Class》让他们注定成为英国摇滚的重要一页,《Common People》、《I Spy》都是让人称奇的作品。
“Please understand,We don’t want no trouble。We just want the right to be different。That’s all。”这是《Different Class》cover上的一句话,轻描淡写却笑里藏刀,真是展述了pulp的内里精神。
到达90年代中后期,他们推动着brit-pop浪潮成为了英伦摇滚中的重要部分,而其乐队本身也是英伦摇滚浪潮产生的见证者,只是乐队不但从资历上和风格上还是相对奇葩,便放在此节。
而下面一节,则是英伦摇滚的时代到了。
当然,独立并没有断绝,一直在发展着,很多独立到后来也混入流行之流。除此以外,前卫实验独立永远是音乐前进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大陆人,在先锋方面鄙人也是井底之蛙,较主流的东西便讲到这里了。
第四章 英伦之路
时间不知不觉走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真不容易,越来越接近我们现在的时代了。。。)
然后我们大部分对英式有了解的物质——英伦摇滚悄然诞生。
有关于英伦摇滚的源头,众说纷纭。
一说是由Suede在90年代开创了此番纪元,而另一说则是根据时间上将开创的功劳归结于The Stone Roses
其实我感觉这个事情不用这么纠结,英伦的强大,也不是一个开创者说了算的
本章我就按照时间顺序,将英伦的发展捋一下
英伦乐队数不胜数,我在其中只介绍部分出名乐队。
按照时间的话,我们姑且认为这一切归根于前几天在美国表演被黑了的The Stone Roses吧(英式的东西到了这个时代普遍不被美国佬认可)
惯例一张
![]() |
石玫瑰成立的时间非常早,1984年,起军于曼彻斯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 每一个能够在曼彻斯顿拥有一席之位的乐队基本上都能够成为英伦中的佼佼者。
傲然、超然的定位是石玫瑰的特点, 舞蹈音乐的节奏和迷幻的一些设定,造就了他们
89年的同名专辑和94年的《The Second Coming》都是非常优异的作品
而到达90年代中期这个英伦王朝时代,他们在96年解散。
石玫瑰还有一只分支乐队——The Seahorses,也是不错的
而和石玫瑰同期在80年代,还有一些较早期的英伦乐队,比如说——The La‘s
惯例一张
![]() |
他们是当年的奇葩,在Dance Music浪潮中,保持了早年的艺术摇滚却有所变动的风格,独善其身。
乐队成立于83年,解散与92年,共发行一张同名专辑
但是非常优异,这张专辑通体清新,加上受到smiths影响的一些post-punk气息,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92年解散后,其分支乐队cast,继承了一部分长青遗韵,继续发展着。
接下来就要步入90年代了,这则是brit-pop的真正时代, 我就想到谁说谁了
首先是之前说起到重要作用的suede
首先惯例一张
![]() |
suede成军是很早的,1989年
独特的嗓音和音乐理念造就了suede
看似Suede现在到没有如此出名,不像很多我们后面要说的乐队那么火红,但是他们的低调迎合了他们的音乐
1993年的《Suede》是一张最纯粹的Brit-pop专辑,他完整的带出了每一个Brit-pop的细节标准
而之后的《Dog Man Star》更是一张将Brit-pop性质发挥到极致的美丽专辑,毒品中的晦涩颓废,这种阴柔你脑中的缠绵让人难以离别。
而到了《Coming Up》,乐队放下了之前的阴暗幽怨,变得朝气勃勃,成为了一张完美之作。
之后的生涯中他们继续创造了很多强大的作品,让他们成为Brit-pop的一笔重墨。
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两只非常有名并且相互胶着的乐队,我在这里一并提到,Blur&Oasis
首先惯例
![]() |
这是两支风格独特并且非常优异的乐队,把他们写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共同占据着那么一个时代,并竞争激烈,甚至在同一天发行专辑。
Blur作为“‘披头士以来’最好的乐队”加入了EMI并在1991年发型了他们的第一张专辑,这是一张个人很喜欢却终究没能找到好的版本的专辑
而在之后的短时间内,他们乐队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差点从历史上彻底消失
直到1994年的《Parklife》,Blur找到了他们应在的那种灵动躁动而又无谓的感觉,加上他们优异的舞台表演,他们再次一发不可收拾,并且带动了同期的英伦乐队发展。
而在之后他们在争夺战中击败了Oasis,并且《The Great Escape》再次登陆榜首
但是不幸的是由于曲风的阴暗,很多年轻的乐迷们,赚到了oasis的麾下。
而之后Blur乐队仍创作了不少很好的作品。
再说到Oais,成立于1991年,曼彻斯特,恩,曼彻斯特很重要吧~
早期延续了the who和石玫瑰比较灰暗的形象,老摇滚曲调和英式抒情的表达,吉他的吼叫和人生的干瘪,叛逆并傲慢自大
1994年的《Definitely Maybe 》是卖的最快的处女碟,oasis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在英国,而是英美两地
1995年的一张《What's the Story? ) Morning Glory》更是让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专辑,绿洲热成为了世界现象
在家上一张《Be Here Now》,Oasis的传奇无法被打破
不过Oasis的兄弟关系一直是否就纠结愁人的,我也不在这里八卦太多了。
但希望他们都能继续在音乐的路上走得更远。
下面介绍的是一直大红大紫的英伦乐队,也是个人特别喜欢的
Radiohead
惯例一张
![]() |
大家了解最多的可能就是他们那首翻唱无数的《Creep》了
原本在精神病院工作的Thom同学在1992年带着诸位将乐队名称正式更名为Radiohead并在同年录制小样
同样,他们也被唱片公司寄予希望成为下一个Beatles
第一张专辑《Pablo Honey》于1993年发行,里面包括这著名的《Creep》,整体来说是一张中规中矩的英伦专辑,
第二张专辑《The Bends》增加了更多的元素,曲风更加古灵幽暗,Thom和Jonny也开始了创作竞赛,他们再尝试谁能将最多的和弦放进一首歌里,答案是,他们都能。
到达1997年则是一张著名的专辑《OK Computer》登场,这张被当年调查“如果你只能带一张专辑在一个荒岛上”的最高得票者,他包含了radiohead新型的音乐理念,有些无情,时而冷淡,时而柔和,并且是一张非常Mordern 的东西,电子的元素开始有所增加,但thom的唱腔依然保持着英伦的浪荡,而这并为他们的转型做出一个引子
到达2000年的《KID A》则是之后被滚石杂志评论为21世纪前十年最伟大的100张专辑中的第一名,Radiohead也彻底转向电子摇滚的大方向,并且在原本世人认为电子摇滚的时代,将这种风格重新拉回一线。
之后的若干年中直到现在,Radiohead仍然创作出许多非常优异的作品,Thom Yorke的个人计划作品也是可圈可点,在不断地调整和转型中,他们不断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这是Radiohead带给我们的感悟。
除去他们还有很多优秀的英伦乐队,我在这里简要的再说几个吧(其实我实在是有点写不下去了)
The Verve:创建于1991年,第一张专辑《A Storm in Heaven》是一张充斥迷幻的专辑,之后的作品增加了大气的成分,中间分和一次,08年出完新专辑后解散,除此,主唱Richard Ashcroft的个人音乐计划出乎意料的优异
Mansun:有一说起名于Verve的《A Man called Sun》,但从专辑来看本来也是叫Manson后来因为重名而修改了队名,1997年一张《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迷幻绚烂,其完整巧妙和细节上丝毫不差与同一年的《OK Computer》,而之后的由一首八分钟的同名歌曲开头的专辑《Six》仍是让人不禁赞叹不已。后续作品延续了这种风格,艳丽的代名词
Muse:一只当今大红大紫的Brit-pop出身乐队,第一张《Showbiz》专辑和Radiohead早期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2001年的《The Origin of Symmetry》也是精彩绝伦,到了第三张专辑,凭借主唱华丽的嗓音他们开始了流行向电子摇滚的开辟之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火红至今。
Coldplay:早年凭借一曲《Yellow》占据英伦摇滚中的重要一席,到后期也变更风格走流行路线,《Viva La Vida》这种大气的作品就是他们风格转变的体现。
优秀的英伦乐队数不胜数,supergrass、travis、kasabian、keane、kent、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数不胜数,希望喜爱的同学们还是多多发展,你一定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最近实在是太忙碌了,这部东西就先写到这里吧,有关于电子的东西,我原本打算写,可是又发现这其实是应该单独成章的,欧洲大陆整体难以分割,回头又就会我在整体来说,谢谢各位的支持,我总算写完了这篇东西,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