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宝贝儿》
刻画了一个女人的形象。这个女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如果没有人可以爱,她就像掉了魂。
从小到大,她先后爱过她爸爸、她姑姑、她的法文老师。“她老得爱上一个人,不这样就不行。”可能是这种爱给她的样子增添了几分美丽,就连女人们也会被她感染,满心欢喜地叫她:“宝贝儿!”
到了恋爱的年龄,她很轻易地就爱上了剧团经理库金,因为库金连续三天对她抱怨下雨、观众品味差使得他的剧院陷入了十分糟糕的处境,她因他的不幸而爱上了他。他们结了婚,她成了剧团的老板娘,掌管票房和其他事务。这时她的谈吐就变得很像库金的谈吐,他说什么,她就会照学一遍,无论观点还是语气都是照搬库金的。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不错,夫妻两个很恩爱。但不久库金外出办事时,客死异地,回来的只有一封电报。宝贝儿奥莲卡很伤心,但没多久她就爱上了一个安慰过她的人,并迅速地结了婚。
无论是对第一个丈夫之死的伤心难过,还是对第二个丈夫的爱,都是真的。
这次变故被契诃夫写得非常简练。一封电报就表示库金死了,连死因都没有说明。然后就是奥莲卡的痛哭,这痛哭显然是伤心欲绝的,但所哭的内容最终指向一个问题:她该怎么办?“你把你这可怜的奥莲卡,可怜的、不幸的人丢给谁哟?”接下来就是埋葬库金,半句话就把他埋葬了,剩下的半句继续说她回到家后如何放声大哭。“‘宝贝儿!’街坊说,在自己胸前画十字,‘亲爱的奥尔迦•谢敏诺芙娜,可怜,这么难过!’”这是关于这件事的最后一句话,这奇妙的句子,真不知道契诃夫是怎么写出来的。然后没有任何停顿地,普斯托瓦洛夫出场了。
普斯托瓦洛夫是木材场的经理,奥莲卡同他结婚后,就当上了木材场的老板娘,现在她嘴里谈论的只有木材了。
“如今木材一年年贵起来,一年要涨两成,”她对顾客和熟人说。“上帝保佑,往常我们总是卖本地的木材,现在呢,瓦西奇卡只好每年到莫吉廖夫省去办木材了。运费好大呀!”她接着说,现出害怕的神情,双手捂住脸,“好大的运费!”
她梦见的也全都是木材。这时熟人劝她别太累了,抽空去看看戏,她就说:“我们是干活的人,我们哪儿顾得上去看那些胡闹的玩意儿。看戏有什么好处呢?”
我曾说过:虚伪是真诚的,真诚才是虚伪的。奥莲卡就是这样,她的自相矛盾,她那些一旦说出口就会被揭穿的“谎言”,反而使得她显得特别真诚。真诚和虚伪,她没有这种概念,她只知道不能欺骗自己,殊不知,做到了这一点,其实就是最大的真诚了。
他们也是“婚后过得很好。”这个句子前面已经出现过一次了。关于他们婚后的日常生活方面,写了一大段话,讲他们去做晨祷,讲他们穿着、身上的香气,讲他们吃,讲吃讲很比较多。最后,在这一段的结尾是:“夫妇俩每个星期去洗一回澡,并肩走回家来,两个人都是满面红光。”这是契诃夫比较经常使用的一招,一段啰嗦的话后面,以一句跟前文内容形成跳跃性的精彩句子收尾。有点像“顺便提一下”的效果,但这顺便的一提才是最出彩的。这一句让人浮想联翩,相反前面的那些描写因为太具体了,没什么可想象的空间。浮想不是因为“洗澡”,而是因为它的简练又不经意地透露出来的信息,比如,每星期一回、去、走回家来、满面红光……这简直可以想象出一整个故事来了。
这两段婚姻从开始到过程,都是如此雷同,预示着结局也是一样的。普斯托瓦洛夫也死了,死于感冒。“你把我丢给谁啊,我的亲人?”连哭的内容也惊人地一致。
按照这个规律,接下来应该又有另一个男人来填补空缺才对。契诃夫对事件的形式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敏感,两次婚姻如此雷同,首先是在形式上的雷同,而那本应该出现的第三次婚姻之所以没出现,似乎正是因为从一开始它没有严格按“规定好”的形式进行。普斯托瓦洛夫是在库金死后才出现的,但兽医米尔宁则没有遵守这一规则,在普斯托瓦洛夫还没死时就经常来给奥莲卡“解闷儿”了,这细微的差异,导致了——虽然没有任何科学的分析可以支持这个结论——完全相反的结果:他们没能结成婚。尽管那时他们经常在一块呆着,尽管她的谈吐开始绕着“兽医”这个话题打转了,但是,仿佛是命运使然,兽医还是走了,随着部队开拔到远地去了。接着父亲又死了。奥莲卡没人可以爱了。
奥莲卡爱一个人就会把自己全身心地寄存在那个人身上,把自己的灵魂也寄托在彼人的灵魂里,简言之就是让自己完完全全地变成那个人。她觉得这样爱才痛快。一旦没人可以爱了,她也就失去了存在感,这也是为什么每在爱人死的时候她如此关心自己被丢给谁的问题。如何表达出一个人失去存在感呢?契诃夫抓住了这个形象的重点:就是她的思想的空无。其实这早有暗示了,奥莲卡爱一个人就学一个说话,表达那个人的观点、见解,但现在没有人让她爱了,她发现自己也不再有任何见解,对身边的一切事物她都没有能力去形成自己的看法。
照理说,一个可以毫无私心地去爱她的男人们的女子,也同时会充满着对柔弱事物的爱怜,她应该是善良的。但奥莲卡不是,她不爱她的那只猫,把它赶走。因为猫是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
过了很多年,兽医又带着妻儿回来了。她主动请他们住在她家里,她发现了爱的新对象,就是兽医的儿子萨沙,一个十岁的胖孩子,正在念书。当他复习功课时,她就会陪他讲话,给他茶喝。她将他想象成自己的儿子。
“我的宝贝儿,漂亮小伙子。……我的小乖乖,长得这么白净,这么聪明。”
“‘四面被水围着的一部分陆地称为岛,’”他念道。
这两句话语挨着出现形成对白的形式,有一种非常震憾的悲剧和喜剧的效果。契诃夫在这里没有描写他们的表情。这课文里的句子,被孩子说出来,又马上被她学会了。于是她再次拥有了“自己”的见解。很快,她又恢复了以前的快活,对熟人们说:“如今在中学念书可真难啊,昨天一年级的老师叫学生背熟一则寓言,翻译一篇拉丁文,还要做习题,这是闹着玩的吗?……唉,小小的孩子怎么受得了?”
爱,让这个女人的心智变得越来越不成熟,之前她有着剧团经理的谈吐,后来她说起话来就像“干活儿”的人、半懂不懂的兽医,最后她完全退化成一个愚笨的孩子。
也正是因为这样,她越来越不招人爱了。之前的两次婚姻,她都过得很好,丈夫们也爱她(读者也爱她)。到了兽医那里,她的言行似乎有点让人讨厌,兽医不太领她的情,而对那个孩子的母爱则完全是她的一厢情愿。这时的她与其说令人感动,不如说使人同情、怜悯。
这篇小说与契诃夫同一时期的另一杰作《带小狗的女人》在方法和途径上截然不同,虽然人物的气质丝毫不差,都是典型的契诃夫式的人物。《带小狗的女人》比较诗意地考察了事件的微妙发展,是更为精细的艺术,而《宝贝儿》则采取了夸张式的戏剧性表现手法,放大了人物的特点,概念化地处理了某些对象。在作品的整体气息上,《宝贝儿》像是《堂•诘诃德》直至巴尔扎克的延续,而《带小狗的女人》则是二十世纪那些所有此类作品的起点。
从小到大,她先后爱过她爸爸、她姑姑、她的法文老师。“她老得爱上一个人,不这样就不行。”可能是这种爱给她的样子增添了几分美丽,就连女人们也会被她感染,满心欢喜地叫她:“宝贝儿!”
到了恋爱的年龄,她很轻易地就爱上了剧团经理库金,因为库金连续三天对她抱怨下雨、观众品味差使得他的剧院陷入了十分糟糕的处境,她因他的不幸而爱上了他。他们结了婚,她成了剧团的老板娘,掌管票房和其他事务。这时她的谈吐就变得很像库金的谈吐,他说什么,她就会照学一遍,无论观点还是语气都是照搬库金的。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不错,夫妻两个很恩爱。但不久库金外出办事时,客死异地,回来的只有一封电报。宝贝儿奥莲卡很伤心,但没多久她就爱上了一个安慰过她的人,并迅速地结了婚。
无论是对第一个丈夫之死的伤心难过,还是对第二个丈夫的爱,都是真的。
这次变故被契诃夫写得非常简练。一封电报就表示库金死了,连死因都没有说明。然后就是奥莲卡的痛哭,这痛哭显然是伤心欲绝的,但所哭的内容最终指向一个问题:她该怎么办?“你把你这可怜的奥莲卡,可怜的、不幸的人丢给谁哟?”接下来就是埋葬库金,半句话就把他埋葬了,剩下的半句继续说她回到家后如何放声大哭。“‘宝贝儿!’街坊说,在自己胸前画十字,‘亲爱的奥尔迦•谢敏诺芙娜,可怜,这么难过!’”这是关于这件事的最后一句话,这奇妙的句子,真不知道契诃夫是怎么写出来的。然后没有任何停顿地,普斯托瓦洛夫出场了。
普斯托瓦洛夫是木材场的经理,奥莲卡同他结婚后,就当上了木材场的老板娘,现在她嘴里谈论的只有木材了。
“如今木材一年年贵起来,一年要涨两成,”她对顾客和熟人说。“上帝保佑,往常我们总是卖本地的木材,现在呢,瓦西奇卡只好每年到莫吉廖夫省去办木材了。运费好大呀!”她接着说,现出害怕的神情,双手捂住脸,“好大的运费!”
她梦见的也全都是木材。这时熟人劝她别太累了,抽空去看看戏,她就说:“我们是干活的人,我们哪儿顾得上去看那些胡闹的玩意儿。看戏有什么好处呢?”
我曾说过:虚伪是真诚的,真诚才是虚伪的。奥莲卡就是这样,她的自相矛盾,她那些一旦说出口就会被揭穿的“谎言”,反而使得她显得特别真诚。真诚和虚伪,她没有这种概念,她只知道不能欺骗自己,殊不知,做到了这一点,其实就是最大的真诚了。
他们也是“婚后过得很好。”这个句子前面已经出现过一次了。关于他们婚后的日常生活方面,写了一大段话,讲他们去做晨祷,讲他们穿着、身上的香气,讲他们吃,讲吃讲很比较多。最后,在这一段的结尾是:“夫妇俩每个星期去洗一回澡,并肩走回家来,两个人都是满面红光。”这是契诃夫比较经常使用的一招,一段啰嗦的话后面,以一句跟前文内容形成跳跃性的精彩句子收尾。有点像“顺便提一下”的效果,但这顺便的一提才是最出彩的。这一句让人浮想联翩,相反前面的那些描写因为太具体了,没什么可想象的空间。浮想不是因为“洗澡”,而是因为它的简练又不经意地透露出来的信息,比如,每星期一回、去、走回家来、满面红光……这简直可以想象出一整个故事来了。
这两段婚姻从开始到过程,都是如此雷同,预示着结局也是一样的。普斯托瓦洛夫也死了,死于感冒。“你把我丢给谁啊,我的亲人?”连哭的内容也惊人地一致。
按照这个规律,接下来应该又有另一个男人来填补空缺才对。契诃夫对事件的形式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敏感,两次婚姻如此雷同,首先是在形式上的雷同,而那本应该出现的第三次婚姻之所以没出现,似乎正是因为从一开始它没有严格按“规定好”的形式进行。普斯托瓦洛夫是在库金死后才出现的,但兽医米尔宁则没有遵守这一规则,在普斯托瓦洛夫还没死时就经常来给奥莲卡“解闷儿”了,这细微的差异,导致了——虽然没有任何科学的分析可以支持这个结论——完全相反的结果:他们没能结成婚。尽管那时他们经常在一块呆着,尽管她的谈吐开始绕着“兽医”这个话题打转了,但是,仿佛是命运使然,兽医还是走了,随着部队开拔到远地去了。接着父亲又死了。奥莲卡没人可以爱了。
奥莲卡爱一个人就会把自己全身心地寄存在那个人身上,把自己的灵魂也寄托在彼人的灵魂里,简言之就是让自己完完全全地变成那个人。她觉得这样爱才痛快。一旦没人可以爱了,她也就失去了存在感,这也是为什么每在爱人死的时候她如此关心自己被丢给谁的问题。如何表达出一个人失去存在感呢?契诃夫抓住了这个形象的重点:就是她的思想的空无。其实这早有暗示了,奥莲卡爱一个人就学一个说话,表达那个人的观点、见解,但现在没有人让她爱了,她发现自己也不再有任何见解,对身边的一切事物她都没有能力去形成自己的看法。
照理说,一个可以毫无私心地去爱她的男人们的女子,也同时会充满着对柔弱事物的爱怜,她应该是善良的。但奥莲卡不是,她不爱她的那只猫,把它赶走。因为猫是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
过了很多年,兽医又带着妻儿回来了。她主动请他们住在她家里,她发现了爱的新对象,就是兽医的儿子萨沙,一个十岁的胖孩子,正在念书。当他复习功课时,她就会陪他讲话,给他茶喝。她将他想象成自己的儿子。
“我的宝贝儿,漂亮小伙子。……我的小乖乖,长得这么白净,这么聪明。”
“‘四面被水围着的一部分陆地称为岛,’”他念道。
这两句话语挨着出现形成对白的形式,有一种非常震憾的悲剧和喜剧的效果。契诃夫在这里没有描写他们的表情。这课文里的句子,被孩子说出来,又马上被她学会了。于是她再次拥有了“自己”的见解。很快,她又恢复了以前的快活,对熟人们说:“如今在中学念书可真难啊,昨天一年级的老师叫学生背熟一则寓言,翻译一篇拉丁文,还要做习题,这是闹着玩的吗?……唉,小小的孩子怎么受得了?”
爱,让这个女人的心智变得越来越不成熟,之前她有着剧团经理的谈吐,后来她说起话来就像“干活儿”的人、半懂不懂的兽医,最后她完全退化成一个愚笨的孩子。
也正是因为这样,她越来越不招人爱了。之前的两次婚姻,她都过得很好,丈夫们也爱她(读者也爱她)。到了兽医那里,她的言行似乎有点让人讨厌,兽医不太领她的情,而对那个孩子的母爱则完全是她的一厢情愿。这时的她与其说令人感动,不如说使人同情、怜悯。
这篇小说与契诃夫同一时期的另一杰作《带小狗的女人》在方法和途径上截然不同,虽然人物的气质丝毫不差,都是典型的契诃夫式的人物。《带小狗的女人》比较诗意地考察了事件的微妙发展,是更为精细的艺术,而《宝贝儿》则采取了夸张式的戏剧性表现手法,放大了人物的特点,概念化地处理了某些对象。在作品的整体气息上,《宝贝儿》像是《堂•诘诃德》直至巴尔扎克的延续,而《带小狗的女人》则是二十世纪那些所有此类作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