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张佳玮
知道并开始了解张佳玮是个偶然,也或者,是个必然。
其实张佳玮只比韩寒小一岁,算起来几乎是同龄人,而韩寒,早在我读初中时就出了名。那时见身边的同学捧一本《三重门》,我只是瞅瞅,从没上心看过,至今,我没读过韩寒。
虽然也是八零后,但我却始终与同时代的人和事保持着距离,或者说,因为离得近,就有了一种本能的警惕。一直相信时间,对有时间感的人和事,有一种说不清的偏爱,选择书本也不例外。第一次读《挪威的森林》,其实并没怎么读懂,但书中的一个小片段却一直留在脑海里:书中的永泽是个怪人,也是个书虫,大量地吞着书,但原则上,他只读那些死后满三十年以上的作家的作品。“我只能信任那类的书,”永泽说,“倒不是说我不信任现代文学。我只是不想浪费宝贵的时间,去读那些尚未经过岁月洗礼的东西。人生苦短呐!” 很显然,永泽说这话时是带着点儿自负与凌厉之气的,因着他的聪明与轻而易举的优秀。但我当时读到这句话,却深以为然,并非骄傲,而是封闭与认同。我曾顽固地读着苏东坡钱钟书,对于刚出道的韩寒这样的小毛头,多少是有点嗤之以鼻的,大作家我还看不过来呢,有空看韩寒?!那时候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生活在崇拜中,苏东坡,钱钟书,杨绛,陶渊明,归有光……读他们的作品,读传记,跟他们有关的都找来读着,我对他们的家庭组成人际交往的兴趣大过了对周围人的,而且乐此不疲。我沉浸在过去,对于身处的世界,多少有些隔膜,而且并不自知,那时的我以为,真正美好高尚的生活,是在书里。
大学时候很封闭,缩在一个壳里面,所有的书也是在壳里读的。那时的读书是个缩的过程,越读对自己的状态越坚信,越读越顽固,不断输入的过程,成了一个液体变固体的过程,有点固化了的意思。瞅准了大家们,然后读,然后崇拜,我在追寻自己时,无意中用大家们的光环淹没了自己。那时的我基本只有欣赏与崇拜,很少问过自己:要是换做你,你能做到什么份上?我只是消费着那个封闭世界的一切,很少输出,也很少走出那个圈圈,关注一下生活的时代。我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的是过去,是死去人们的思想与生活,我忽略了我身边活跃着的人们。对于活着的人,也诸多挑剔,挑别人也挑自己,然后觉得好多东西都不值得那么花时间细读。
固化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也不例外。我的固守与封闭,让我不敢动笔,不敢亮出自己。不敢在别人面前亮出,甚至不敢在自己面前亮出。不敢写的结果就是越缩越不会写,我衡量不了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是迷失了,不敢放开来拥抱活生生的生活。
工作让我不得不面对生活。要工作我就不可能生活在书中,更不可能生活在那些死去的人中间。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破了我的壳,也或者,因为在壳里待久了,自己已经意识到了问题,工作,只是个契机,我需要变了,而工作恰好给了我改变的可能。
我就是一只蜗牛,小心地用触角触摸着这个世界,起初受到了不良刺激,缩回去做了个貌似清高的壳,死守着………慢慢地,胆子大一点了,伸出头来瞅瞅这个世界,觉得还不错,再大着胆子尝尝生活滋味,咦,味道还不错,那就放心吃吧,一吃,结果没那么好吃,却也没我想的那么难吃,五味杂陈,但意味无穷。吃与不吃,完全是两种滋味两样世界,这也许就是生活吧。
张佳玮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在我真正开始初尝这个世界斑斓滋味的时候出现的。出现得很偶然,却是种必然。之前偶尔上豆瓣,也知道张佳玮,但没用心注意过,直到某一天,点开了他的日志,因着心静,耐心读了他几篇日志,然后就迷上了,还有点一发不可收拾的意思:保存了他豆瓣上的几百篇日志,仔细地看着,买了本《无非求碗热汤喝》,仔细翻开……我成了他不出声的粉丝,时时关注他的日志、书评……
张佳玮自有其迷人处,不然我也就不会着迷,不会连着好些天疯看他的文章。他文章的信息量很足,幽默,调皮,关心时事,热爱生活家人,爱吃爱玩,有真性情,当然也恶搞下,文章随性而来,不一定字斟句酌,但能感觉着思路很活,阅读量很大,放得开,吃喝玩乐都不拒绝,看书也是旁学杂收,逮着什么看什么……我从他文章里读到的,好多是不熟悉的东西,熟悉的,却又换了新面孔呈现,一时间,我有点眼花缭乱招架不住了。我的思路跟不上他,也无法思考与辨别,只是一股脑在那儿看着,乐得屁颠屁颠,迷失在一片花团锦簇中……
当然,这种迷失是短暂的,几天而已。看的越多,越清醒。渐渐从花团锦簇中出来了,脑子里的着迷与崇拜也淡了,我开始思考与审视,读文章时脑子自然也清醒多了。作为八零后,他大我那么几岁,他的积累自然远大于我,但比起老牌作家来,他显然还是积淀不足。他读过大量的书,而且消化得很好,能熟练运用,很多东西都是信手拈来。作为同代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可能,一种不断积累然后输出的可能。他并非天才,相比起来,韩寒是有天赋的问题孩子,早早退学,然后在社会中折腾;张佳玮相对乖多了,老老实实上完中学大学,然后做了自由撰稿人,他只是没老老实实上班工作而已。他的文章并非才气逼人那种,更多的是真诚与亲切,以及用心读书,吃苦之后的举重若轻。几百篇文章,题材内容各异,有些文章比较杂乱,甚至有点轻飘飘,但有一点真的很难得:自始至终,读他的文章,我没读到我最警惕最受不了的俗浮与浅薄。他也吃喝玩乐,但那种吃喝玩乐是建立在博学多识的基础上的。他的文章里,处处浸着文化与思考,这是他文章的底子。他是认真读过书的,而且读了不少,将好多东西吸收内化了,然后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他的底子是淳朴温厚的,于是,不管那些文章的内容是如何拉杂斑驳,最后都九九归一,走向同一个温厚的底子,不会让人觉得浮乱,只会觉得丰富斑斓。他是个榜样,但非崇拜对象,他非高高在上,我也就无所谓仰望。他其实更像个幽默调皮却内功深厚的兄长,我看得见他的努力与成长,不突兀,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透着亲切与力量。这有点像王安忆《长恨歌》里的王琦瑶,只是作为三小姐出场,真正代表了大多数,也是最体现民意的。少了第一名那压倒群芳的华贵,也没有第二名集万种风情于一身的妖冶,她只是老老实实可着人心成长着,处处透着细水长流的美丽,流淌于人们的生活中。
跟王琦瑶一样,张佳玮其实是有点家常的,家常的也就是到处可见的,我只读到了一个张佳玮,却可由此推出不少张佳玮来,也许他们就在这个世界的各处散在着,勉力生活着。突然意识到,这样文字输出的意义了:过好自己的生活,而后用自己的方式记下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对自己,是反思与总结,对他人,则是种丰富与鼓励。张佳玮的文字,就让我感受到了这种丰富与鼓励。我们交流的意义恐怕也就在于:交流让我们能切实享受自己的生活,还能通过文字图画声音等间接享受他人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丰富才不寂寞。
张佳玮在一篇描写包子馒头的文章里说:吃汤包是件考较功力的事。初吃的人很容易烫到唇舌,汁太烫,囫囵下肚,来不及细品,“所以吃汤包有点像一见钟情:只来得及惊鸿一瞥伊的绝世容颜,来不及细看一眼,就吧唧吧唧地爱上了。”我要说的是,我对真实生活的态度,有点像吃汤包,初闻觉得香,不断向往啊追寻啊,热腾腾到嘴了,一咬,那个烫啊,还没细尝味道就赶紧扔开,脑子里只剩下了烫,然后拒斥,观望,等观望久了包子凉了,再大着胆子吃,一尝,果然香,于是,也吧唧吧唧爱上了……
其实张佳玮只比韩寒小一岁,算起来几乎是同龄人,而韩寒,早在我读初中时就出了名。那时见身边的同学捧一本《三重门》,我只是瞅瞅,从没上心看过,至今,我没读过韩寒。
虽然也是八零后,但我却始终与同时代的人和事保持着距离,或者说,因为离得近,就有了一种本能的警惕。一直相信时间,对有时间感的人和事,有一种说不清的偏爱,选择书本也不例外。第一次读《挪威的森林》,其实并没怎么读懂,但书中的一个小片段却一直留在脑海里:书中的永泽是个怪人,也是个书虫,大量地吞着书,但原则上,他只读那些死后满三十年以上的作家的作品。“我只能信任那类的书,”永泽说,“倒不是说我不信任现代文学。我只是不想浪费宝贵的时间,去读那些尚未经过岁月洗礼的东西。人生苦短呐!” 很显然,永泽说这话时是带着点儿自负与凌厉之气的,因着他的聪明与轻而易举的优秀。但我当时读到这句话,却深以为然,并非骄傲,而是封闭与认同。我曾顽固地读着苏东坡钱钟书,对于刚出道的韩寒这样的小毛头,多少是有点嗤之以鼻的,大作家我还看不过来呢,有空看韩寒?!那时候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生活在崇拜中,苏东坡,钱钟书,杨绛,陶渊明,归有光……读他们的作品,读传记,跟他们有关的都找来读着,我对他们的家庭组成人际交往的兴趣大过了对周围人的,而且乐此不疲。我沉浸在过去,对于身处的世界,多少有些隔膜,而且并不自知,那时的我以为,真正美好高尚的生活,是在书里。
大学时候很封闭,缩在一个壳里面,所有的书也是在壳里读的。那时的读书是个缩的过程,越读对自己的状态越坚信,越读越顽固,不断输入的过程,成了一个液体变固体的过程,有点固化了的意思。瞅准了大家们,然后读,然后崇拜,我在追寻自己时,无意中用大家们的光环淹没了自己。那时的我基本只有欣赏与崇拜,很少问过自己:要是换做你,你能做到什么份上?我只是消费着那个封闭世界的一切,很少输出,也很少走出那个圈圈,关注一下生活的时代。我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的是过去,是死去人们的思想与生活,我忽略了我身边活跃着的人们。对于活着的人,也诸多挑剔,挑别人也挑自己,然后觉得好多东西都不值得那么花时间细读。
固化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也不例外。我的固守与封闭,让我不敢动笔,不敢亮出自己。不敢在别人面前亮出,甚至不敢在自己面前亮出。不敢写的结果就是越缩越不会写,我衡量不了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是迷失了,不敢放开来拥抱活生生的生活。
工作让我不得不面对生活。要工作我就不可能生活在书中,更不可能生活在那些死去的人中间。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破了我的壳,也或者,因为在壳里待久了,自己已经意识到了问题,工作,只是个契机,我需要变了,而工作恰好给了我改变的可能。
我就是一只蜗牛,小心地用触角触摸着这个世界,起初受到了不良刺激,缩回去做了个貌似清高的壳,死守着………慢慢地,胆子大一点了,伸出头来瞅瞅这个世界,觉得还不错,再大着胆子尝尝生活滋味,咦,味道还不错,那就放心吃吧,一吃,结果没那么好吃,却也没我想的那么难吃,五味杂陈,但意味无穷。吃与不吃,完全是两种滋味两样世界,这也许就是生活吧。
张佳玮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在我真正开始初尝这个世界斑斓滋味的时候出现的。出现得很偶然,却是种必然。之前偶尔上豆瓣,也知道张佳玮,但没用心注意过,直到某一天,点开了他的日志,因着心静,耐心读了他几篇日志,然后就迷上了,还有点一发不可收拾的意思:保存了他豆瓣上的几百篇日志,仔细地看着,买了本《无非求碗热汤喝》,仔细翻开……我成了他不出声的粉丝,时时关注他的日志、书评……
张佳玮自有其迷人处,不然我也就不会着迷,不会连着好些天疯看他的文章。他文章的信息量很足,幽默,调皮,关心时事,热爱生活家人,爱吃爱玩,有真性情,当然也恶搞下,文章随性而来,不一定字斟句酌,但能感觉着思路很活,阅读量很大,放得开,吃喝玩乐都不拒绝,看书也是旁学杂收,逮着什么看什么……我从他文章里读到的,好多是不熟悉的东西,熟悉的,却又换了新面孔呈现,一时间,我有点眼花缭乱招架不住了。我的思路跟不上他,也无法思考与辨别,只是一股脑在那儿看着,乐得屁颠屁颠,迷失在一片花团锦簇中……
当然,这种迷失是短暂的,几天而已。看的越多,越清醒。渐渐从花团锦簇中出来了,脑子里的着迷与崇拜也淡了,我开始思考与审视,读文章时脑子自然也清醒多了。作为八零后,他大我那么几岁,他的积累自然远大于我,但比起老牌作家来,他显然还是积淀不足。他读过大量的书,而且消化得很好,能熟练运用,很多东西都是信手拈来。作为同代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可能,一种不断积累然后输出的可能。他并非天才,相比起来,韩寒是有天赋的问题孩子,早早退学,然后在社会中折腾;张佳玮相对乖多了,老老实实上完中学大学,然后做了自由撰稿人,他只是没老老实实上班工作而已。他的文章并非才气逼人那种,更多的是真诚与亲切,以及用心读书,吃苦之后的举重若轻。几百篇文章,题材内容各异,有些文章比较杂乱,甚至有点轻飘飘,但有一点真的很难得:自始至终,读他的文章,我没读到我最警惕最受不了的俗浮与浅薄。他也吃喝玩乐,但那种吃喝玩乐是建立在博学多识的基础上的。他的文章里,处处浸着文化与思考,这是他文章的底子。他是认真读过书的,而且读了不少,将好多东西吸收内化了,然后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他的底子是淳朴温厚的,于是,不管那些文章的内容是如何拉杂斑驳,最后都九九归一,走向同一个温厚的底子,不会让人觉得浮乱,只会觉得丰富斑斓。他是个榜样,但非崇拜对象,他非高高在上,我也就无所谓仰望。他其实更像个幽默调皮却内功深厚的兄长,我看得见他的努力与成长,不突兀,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透着亲切与力量。这有点像王安忆《长恨歌》里的王琦瑶,只是作为三小姐出场,真正代表了大多数,也是最体现民意的。少了第一名那压倒群芳的华贵,也没有第二名集万种风情于一身的妖冶,她只是老老实实可着人心成长着,处处透着细水长流的美丽,流淌于人们的生活中。
跟王琦瑶一样,张佳玮其实是有点家常的,家常的也就是到处可见的,我只读到了一个张佳玮,却可由此推出不少张佳玮来,也许他们就在这个世界的各处散在着,勉力生活着。突然意识到,这样文字输出的意义了:过好自己的生活,而后用自己的方式记下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对自己,是反思与总结,对他人,则是种丰富与鼓励。张佳玮的文字,就让我感受到了这种丰富与鼓励。我们交流的意义恐怕也就在于:交流让我们能切实享受自己的生活,还能通过文字图画声音等间接享受他人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丰富才不寂寞。
张佳玮在一篇描写包子馒头的文章里说:吃汤包是件考较功力的事。初吃的人很容易烫到唇舌,汁太烫,囫囵下肚,来不及细品,“所以吃汤包有点像一见钟情:只来得及惊鸿一瞥伊的绝世容颜,来不及细看一眼,就吧唧吧唧地爱上了。”我要说的是,我对真实生活的态度,有点像吃汤包,初闻觉得香,不断向往啊追寻啊,热腾腾到嘴了,一咬,那个烫啊,还没细尝味道就赶紧扔开,脑子里只剩下了烫,然后拒斥,观望,等观望久了包子凉了,再大着胆子吃,一尝,果然香,于是,也吧唧吧唧爱上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