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欧洲小贩的历史旅程﹕一段经济与文化的流动痕迹
书名﹕追寻欧洲小贩的历史旅程﹕一段经济与文化的流动痕迹
作者﹕罗伦丝‧封丹
译者﹕黄煜文
出版社﹕麦田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定价﹕港币127圆
作者继承法国的社会史传统,翻查家族史料,将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小贩生活展现眼前。「小贩」是指那些沿街叫卖、挨家逐户兜售商品的贩子,比身份卑微的「商人」还要低贱。以往人们对他们的印象一向很差,在中国有所谓「贩夫走卒」一词,在英语里则是"petty chapman",法语则是”petty mercier”,都不是甚么好东西,西班牙语”Gabacho”则是指他们是来自北方(法国)的粗人,他们或囤积居奇,或打家劫舍,他们有自己的大套密语。
这些贩子的确来自落后的地方,比如说﹕法国的商贩大都来自阿尔卑斯山麓的萨伏依(Savoy)地区,在德国城市的商贩则大多来自意大利,而英国伦敦一带的商贩则来自苏格兰,都可作为贩子从穷乡僻壤到富裕地区谋生的左证。但作者想证明他们并非如人们所描绘的,是流浪汉和盗贼,他们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利益而已。他们在乡下也有自己的家庭,同乡到了外埠还懂得互相照顾,合力抵制外埠市民对他们的歧视,或混入当地行会,或争取或不争取当地的市民权,都只是为了保障自己的生意可以长久做下去,他们中间有些人甚至衣锦还乡,在乡下住好穿好,与他们营商市镇的市民想象中「衣衫褴褛」的形象,不尽相同。
他们的生意的确越做越大,甚至传统的商贾家族和城市商人,都希望与他们合伙,把业务扩充到更远的地方去。这就涉及到较复杂的商业关系。由于这些贩子的业务都很大,一般银行也会向这些商贩提供信托借贷。他们甚至愿意贩卖一些崭新的商品,例如在天主教传统的意大利城市,就贩卖圣经和祈祷书,在较富裕的法国城镇,就贩卖流行的书籍,到了英国的伦敦,就贩卖时髦的冷毛外衣。
商贩被压制的时间恰好在十八到十九世纪,政府自然要管制这些居无定所、扰乱公共秩序的巡回者,尤其是十八世纪的法国波旁王朝政府,更是大力抵制,因为他们散布印刷品,无异将流传于贵族的读物传播到民间,有蛊惑人心之嫌。然而他们贩卖的图书,的确广受贵族和平民百姓的欢迎,如果当地商人抵制他们,居民便无法看到新鲜书刊,或者无法购买纸牌和家庭日用品。所以,虽然人们看不起外来商贩,可是这些贩子仍能融入当地社会脉络之中。
作者以阿尔卑斯山区的商贩家族为对象,将他们的生活放大,从家族的婚嫁、个人赊贷、缴纳的税项,到这些商贾的营销方式,巨细无遗。读者不会觉得自己在面对一堆死的史料,而是活生生的体验。读者彷佛跳进了法国南部、意大利和西班牙北部各地星罗棋布的乡镇里,细细观察他们与同乡出外营商的路线。
流动性是本书一个重要题材,中译本副标题是「一段经济与文化的流动痕迹」,可见作者不是要为这些家族写社会史,而要是探讨他们的流动历程对十八、十九世纪欧洲文化的影响。罗伦丝‧封丹着力描写出这群人的流动性,将他们的小型巡回贸易写成现代消费社会的前奏,显示他们这种冒险活动的浪漫与幻想性质,与本雅明笔下发达资本主义城市一样迷人,但封丹告诉读者,迷人的不是凝固的都市,而是贩商的旅程,开启现代文明的也不是凝固的都市,而是商贩贸易的路线图,封丹与「年鉴学派」的史学家一样,同样对于前资本主义时代欧洲大陆上的跨地域经济活动,及其文化影响感到兴趣。
流动性的贸易既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也间接鼓励人们多用「赊贷」和「帐簿」。不论是书商或布匹贩,要在某一时期到一个陌生地方做生意,就得用账薄抄录顾客纪录,尤其在秋末收成以前,村民很少有余钱,加上天灾、亲人过世种种因素,都令作为顾客的农民收入不稳定,所以商贩必需用「记账」和「赊货」的方法营生。这也意味着这些令人讨厌的外来者,已经融入到村镇社会的经济生活里。不单如此,在英国曼彻斯特的商人,更会印制专属信笺或名卡,甚至让各地报纸刊登抵达某地的消息,方便自己进行贸易,这已经是现代商业活动的先声。
作者指这是信贷的开始,一方面,贩子在自己的家乡村落里有土地和债权,可以向城镇的商人借贷,并在目的地赚取足够金钱,他们必须保持各地清偿债务时间一致,以保持信贷体系的运作,于是账簿就成了他们的财产,与担保人和金主的关系也支配了他们。人们以为商贩都是背着一大堆货物的自由流浪者,其实他们既依附于、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其营商所建立出来的信贷及社会网络束缚。他们中间有人曾经因为冒险及大宗生意而致富,也有人因为债权人和金主的压力而破产,经济不景气时,整个村落的经济发展会因为业务不振而动摇。
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大企业的雇员受薪制取代了这些商贩的家族经营方式,铁路和公路的铺设、城市面积的扩张,都对这些乡村商贩的存在带来威胁。人们不再重视这些曾经巡回各地买卖的商贩,连同其社会组织及赊购文化也一同唾弃。纵观十八世纪英国和十九世纪法国,在大规模生产线和销售服务纷纷建立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从事其它业务,原来父死子继的业务,到现在只有少数人维系。小贩成员亦开始改变,越来越多贫困小贩、乞讨叫卖者、文盲、乞丐、流浪汉,甚至罪犯出现,过去衣锦还乡的贩商已经不再存在。书店和出版商设立的经销网取代了书贩,书籍轻易流通到农村地区,而且价钱低廉。整个演变趋势标志着现代资本主义体系的兴起,以新的商业组织淘汰旧有交易网络。最后,他们都不愿意被称为「小贩」,因为这种背着货物到处叫卖的职业受尽歧视,而宁愿被称为「商人旅行者」。
然而这些贩商,的确曾经改变社会文化,为欧洲人带来了许多新事物,比如象征现代礼节文化的手帕,传播社会信息的新闻出版品,还有早期线装书等,都透过他们流通到贫苦百姓手上。起码这本书告诉我们,历史是由这些被人忽略的活动改变的。
作者﹕罗伦丝‧封丹
译者﹕黄煜文
出版社﹕麦田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定价﹕港币127圆
作者继承法国的社会史传统,翻查家族史料,将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小贩生活展现眼前。「小贩」是指那些沿街叫卖、挨家逐户兜售商品的贩子,比身份卑微的「商人」还要低贱。以往人们对他们的印象一向很差,在中国有所谓「贩夫走卒」一词,在英语里则是"petty chapman",法语则是”petty mercier”,都不是甚么好东西,西班牙语”Gabacho”则是指他们是来自北方(法国)的粗人,他们或囤积居奇,或打家劫舍,他们有自己的大套密语。
这些贩子的确来自落后的地方,比如说﹕法国的商贩大都来自阿尔卑斯山麓的萨伏依(Savoy)地区,在德国城市的商贩则大多来自意大利,而英国伦敦一带的商贩则来自苏格兰,都可作为贩子从穷乡僻壤到富裕地区谋生的左证。但作者想证明他们并非如人们所描绘的,是流浪汉和盗贼,他们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利益而已。他们在乡下也有自己的家庭,同乡到了外埠还懂得互相照顾,合力抵制外埠市民对他们的歧视,或混入当地行会,或争取或不争取当地的市民权,都只是为了保障自己的生意可以长久做下去,他们中间有些人甚至衣锦还乡,在乡下住好穿好,与他们营商市镇的市民想象中「衣衫褴褛」的形象,不尽相同。
他们的生意的确越做越大,甚至传统的商贾家族和城市商人,都希望与他们合伙,把业务扩充到更远的地方去。这就涉及到较复杂的商业关系。由于这些贩子的业务都很大,一般银行也会向这些商贩提供信托借贷。他们甚至愿意贩卖一些崭新的商品,例如在天主教传统的意大利城市,就贩卖圣经和祈祷书,在较富裕的法国城镇,就贩卖流行的书籍,到了英国的伦敦,就贩卖时髦的冷毛外衣。
商贩被压制的时间恰好在十八到十九世纪,政府自然要管制这些居无定所、扰乱公共秩序的巡回者,尤其是十八世纪的法国波旁王朝政府,更是大力抵制,因为他们散布印刷品,无异将流传于贵族的读物传播到民间,有蛊惑人心之嫌。然而他们贩卖的图书,的确广受贵族和平民百姓的欢迎,如果当地商人抵制他们,居民便无法看到新鲜书刊,或者无法购买纸牌和家庭日用品。所以,虽然人们看不起外来商贩,可是这些贩子仍能融入当地社会脉络之中。
作者以阿尔卑斯山区的商贩家族为对象,将他们的生活放大,从家族的婚嫁、个人赊贷、缴纳的税项,到这些商贾的营销方式,巨细无遗。读者不会觉得自己在面对一堆死的史料,而是活生生的体验。读者彷佛跳进了法国南部、意大利和西班牙北部各地星罗棋布的乡镇里,细细观察他们与同乡出外营商的路线。
流动性是本书一个重要题材,中译本副标题是「一段经济与文化的流动痕迹」,可见作者不是要为这些家族写社会史,而要是探讨他们的流动历程对十八、十九世纪欧洲文化的影响。罗伦丝‧封丹着力描写出这群人的流动性,将他们的小型巡回贸易写成现代消费社会的前奏,显示他们这种冒险活动的浪漫与幻想性质,与本雅明笔下发达资本主义城市一样迷人,但封丹告诉读者,迷人的不是凝固的都市,而是贩商的旅程,开启现代文明的也不是凝固的都市,而是商贩贸易的路线图,封丹与「年鉴学派」的史学家一样,同样对于前资本主义时代欧洲大陆上的跨地域经济活动,及其文化影响感到兴趣。
流动性的贸易既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也间接鼓励人们多用「赊贷」和「帐簿」。不论是书商或布匹贩,要在某一时期到一个陌生地方做生意,就得用账薄抄录顾客纪录,尤其在秋末收成以前,村民很少有余钱,加上天灾、亲人过世种种因素,都令作为顾客的农民收入不稳定,所以商贩必需用「记账」和「赊货」的方法营生。这也意味着这些令人讨厌的外来者,已经融入到村镇社会的经济生活里。不单如此,在英国曼彻斯特的商人,更会印制专属信笺或名卡,甚至让各地报纸刊登抵达某地的消息,方便自己进行贸易,这已经是现代商业活动的先声。
作者指这是信贷的开始,一方面,贩子在自己的家乡村落里有土地和债权,可以向城镇的商人借贷,并在目的地赚取足够金钱,他们必须保持各地清偿债务时间一致,以保持信贷体系的运作,于是账簿就成了他们的财产,与担保人和金主的关系也支配了他们。人们以为商贩都是背着一大堆货物的自由流浪者,其实他们既依附于、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其营商所建立出来的信贷及社会网络束缚。他们中间有人曾经因为冒险及大宗生意而致富,也有人因为债权人和金主的压力而破产,经济不景气时,整个村落的经济发展会因为业务不振而动摇。
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大企业的雇员受薪制取代了这些商贩的家族经营方式,铁路和公路的铺设、城市面积的扩张,都对这些乡村商贩的存在带来威胁。人们不再重视这些曾经巡回各地买卖的商贩,连同其社会组织及赊购文化也一同唾弃。纵观十八世纪英国和十九世纪法国,在大规模生产线和销售服务纷纷建立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从事其它业务,原来父死子继的业务,到现在只有少数人维系。小贩成员亦开始改变,越来越多贫困小贩、乞讨叫卖者、文盲、乞丐、流浪汉,甚至罪犯出现,过去衣锦还乡的贩商已经不再存在。书店和出版商设立的经销网取代了书贩,书籍轻易流通到农村地区,而且价钱低廉。整个演变趋势标志着现代资本主义体系的兴起,以新的商业组织淘汰旧有交易网络。最后,他们都不愿意被称为「小贩」,因为这种背着货物到处叫卖的职业受尽歧视,而宁愿被称为「商人旅行者」。
然而这些贩商,的确曾经改变社会文化,为欧洲人带来了许多新事物,比如象征现代礼节文化的手帕,传播社会信息的新闻出版品,还有早期线装书等,都透过他们流通到贫苦百姓手上。起码这本书告诉我们,历史是由这些被人忽略的活动改变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