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格达诺维奇访谈
(译)
(1997年彼得·博格达诺维奇就他的新书出版接受某广播节目采访)
主持人:我提到了的您的很多头衔,您曾经也是个评论家。
博:曾经有段时间是。那是一种免费观影的手段,还能免费赠书和免费看戏。动机纯粹是为了自己不用花钱,因为当时我没钱。
主持人:常听说,对于评论家的工作,很多导演演员感到不爽。我比较好奇,既然你既是一位导演,也是一位评论家,那么你对评论家的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吗?
博:我不认为如此。你知道,评论家有好有坏。就像导演也有好有坏一样。其中一些评论家的确真的很有良知,也真得在试图竭力推广和解释作品。但另一些却是靠攻击成名。我对此不是很感冒。
主持人:说道您最近出版的这本书,您访谈的对象都是整个电影史中的一些最伟大的导演。
博:是的。我有幸在六、七十年代与这些传奇人物会过面。十六位中的十三位已经过世。三位还健在。我把访谈整理出版,按照导演出生时间排序,而这将有助于你获得一个百年电影的全景印象。书中最老的导演是艾伦·德文,1910年就开始从事导演工作。最年轻的是西德尼·吕米特。现在还没退休,本年度已完成两部作品。
主持人:您当时是以何种背景得到了与这些导演访谈的机会,我是说,是作为一位评论家,还是成为导演之后,曾经在其中一些人的手下工作?
博:开始是在1960年。当时导演戏剧和演戏已经有五年的时间。同时,我也是个评论家。当时以写作为生,赚了一些钱。但不是很多。60年代早期境况还不错,我一直脚踩两条船。至于提问的动机,至少有一半的原因来自于我个人很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我能从中学到如何去导演。
主持人:所以对您来说,更多的是个学习的过程。那么当时你就排序整理出书的打算吗?
博:没有。或者说部分上,有。比如当时在纽约的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组织过一次霍华德·霍克斯回顾展。还准备过一篇论文,包括了与霍克斯的访谈。所以那次访谈是有目的的。而其他只是提问。但所有访谈背后的潜藏动机是要替自己探究如何拍电影,以及向世人推广某些我认为被低估、忽视或是被误解的美国艺术家。
主持人:现在为什么要写这部书。为什么没有早写?
博:坦率地说,我也不知道。阴差阳错之下就写了。约翰列侬有句歌词,“生活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例如有两个访谈就太长了。可以分别出书。与希区柯克,与霍克斯。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如愿。其他一些的,比如艾文与弗兰兹·朗的访谈,出版过几乎没人看过的很小的一本书。已经绝版好多年。当然,大部分的除了零星散落在各种媒体上片段之外,压根就没出版过。几年前,我就琢磨,该是整理一下这些访谈的时候了,看看还剩多少。其中一些从未被转化为文字。乔治·库克的访谈曾上过电视。好像没有做完。我甚至没机会去记录文字。我出书是想看看那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能成为好的访谈。我从没想到会那么好。……
主持人:十六位导演?
博:是的。
主持人:总体说来,他们应该是风格迥异,几乎就是十六个不同的人。我比较好奇,除去都是导演这一点外,他们还有什么共同之处?
博: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原本都没打算当导演。他们并不是像今天的孩子一样,随着电影发展一同成长起来的。原因很简单,那个年代就没听说有电影导演这种行当。他们开始从事的都是一些默默无闻的职业。他们可能走上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道路。这是我认为这些导演最有趣的地方。他们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原本并不是特别为了去拍电影而准备的,但后来却丰富到了他们的电影。因为他们了解人,了解戏外的人生百态。今天电影的一大问题就在于,太多拍电影的人是一开始就想去拍,他们太早的被专业定型,而没有真正地去领会生活到底是什么。
主持人:你自己想成为导演吗?
博:恐怕是的。我曾想成为一名演员。实际上我从很年轻的时候,我就一直认为自己会成为一名演员。十五岁时,我做了演员。在剧院演戏,很职业的那种。后来参与了电视直播节目。吕米特指导我在一个电视秀上演了个小角色。人们总是问我这个问题,但我也不是很清楚,到底是什么驱使我进入了导演行业,曾经有个天真的想法是,既然所有的角色都能演,那么导演也没问题。有点像是野心……
主持人:有时候演员很怕导演。你书中的一些人物就是这样的狠角色。他们确实让你感到敬畏吗?
博:确实有点。范·斯滕伯格,朗……所有人,都不同程度让人敬畏。但不只是个性,也是他们的经验。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也很开朗随和,比如阿兰·艾文。另一些则比较闪躲冷淡,比如范·斯滕伯格。比较友善的是唐·西格。但对我来说最可宝贵的是能与这些人共度一段时光。这是我写这部书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这个电影技艺日渐衰落的时代。
主持人:您已经两次提到了现代电影。我的理解是您似乎对现在电影不太满意?
博: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我只是表达我个人的感受。
主持人:您认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博:我认为根儿上出现了问题。你可能会不以为意,因为这是笼统的假设。但你要知道,电影发轫于默片时代,当时讲述故事的唯一手段就是影像。当然,有字卡,但默片中的字卡也是写在银幕上。电影的头三十年,几乎所有导演的一个基本信条就是通过视觉,而非说话和字卡,来表达故事、角色、细腻变化,总之一切。某个角度说,电影一开始是默片。如何用画面而不是对话成为了信条。随后,即使电影演变为有声之后,这依然是他们的重要信条。即使已经出现了对白。这些导演起步于默片时带,到六十年代中后期完全进入有声时代,但大部分人已经辞世。甚至随默片一起成长起来的三十年代进入这个行业的的第二代,也都走了。而今天业内的这批人与上面说的这种电影媒体的基础根本毫无连结。
主持人:今天作为一名导演是否很困难?在我看来,电影鼎盛时代,导演方方面面的控制力很强。但今天,太多的演员经纪人,电影公司,还有市场化。
博:是的。已经失控了。因为每个人都是导演,每个人都是制片人,每个人什么都懂。没人在合约约束下,他们是完全独立的。自从公司体制消失后,我意思是现在虽然有大量的电影公司,但实质上却是一些投资拍片的和打包出售的银行。过去的模式不同。当时,所有人都有合约,合约导演,合约编剧,合约演员,以及其他拍电影的各种类型的人才。他们都从属一家独立的公司。每个公司有属于自己的人和权利。这是一种保证,提供了一种延续性。就像不断喷涌运转良好的油田,制作了一大批好电影。当然也有垃圾。但总体是绝对积极的和正面的。霍克斯曾在他的书中说,从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你能得到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批电影明星。他们当中几乎没人去谈论将要出演什么角色。对比一下今天,演员都在受控中,赚了大把的钞票。赚钱的原因是因为电影公司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事可做。除了付钱给演员,他们没有一点头绪。
主持人:在与您书中导演访谈时,您有机会像刚才你做的那样,去回顾、比较电影行业的时代变迁吗?我的意思是,比如霍克斯曾经谈到过一点不同,我好奇的是,其他导演也都会去回忆所谓黄金时代的电影拍摄吗?
博:我认为书中都有。我是说,他们不必以我那样的方式回顾,但他们也都感受到了情况在变得糟,如果有个体系存在,这个行业将会更好。当然,体系有他自身的弱点和白痴的地方,比如海斯码之类的东西。但瑕不掩瑜,总体来看,过去的体系是要比现在的什么审查都放开,恨不得全世界的钱都投入其中要好很多。有钱你买不来天赋。
主持人:你自己呢?现在在导演什么作品?我们将看到一些什么新的东西?
博:……
(后面,巴拉巴拉,不译了)
![]() |
(1997年彼得·博格达诺维奇就他的新书出版接受某广播节目采访)
主持人:我提到了的您的很多头衔,您曾经也是个评论家。
博:曾经有段时间是。那是一种免费观影的手段,还能免费赠书和免费看戏。动机纯粹是为了自己不用花钱,因为当时我没钱。
主持人:常听说,对于评论家的工作,很多导演演员感到不爽。我比较好奇,既然你既是一位导演,也是一位评论家,那么你对评论家的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吗?
博:我不认为如此。你知道,评论家有好有坏。就像导演也有好有坏一样。其中一些评论家的确真的很有良知,也真得在试图竭力推广和解释作品。但另一些却是靠攻击成名。我对此不是很感冒。
主持人:说道您最近出版的这本书,您访谈的对象都是整个电影史中的一些最伟大的导演。
博:是的。我有幸在六、七十年代与这些传奇人物会过面。十六位中的十三位已经过世。三位还健在。我把访谈整理出版,按照导演出生时间排序,而这将有助于你获得一个百年电影的全景印象。书中最老的导演是艾伦·德文,1910年就开始从事导演工作。最年轻的是西德尼·吕米特。现在还没退休,本年度已完成两部作品。
主持人:您当时是以何种背景得到了与这些导演访谈的机会,我是说,是作为一位评论家,还是成为导演之后,曾经在其中一些人的手下工作?
博:开始是在1960年。当时导演戏剧和演戏已经有五年的时间。同时,我也是个评论家。当时以写作为生,赚了一些钱。但不是很多。60年代早期境况还不错,我一直脚踩两条船。至于提问的动机,至少有一半的原因来自于我个人很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我能从中学到如何去导演。
主持人:所以对您来说,更多的是个学习的过程。那么当时你就排序整理出书的打算吗?
博:没有。或者说部分上,有。比如当时在纽约的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组织过一次霍华德·霍克斯回顾展。还准备过一篇论文,包括了与霍克斯的访谈。所以那次访谈是有目的的。而其他只是提问。但所有访谈背后的潜藏动机是要替自己探究如何拍电影,以及向世人推广某些我认为被低估、忽视或是被误解的美国艺术家。
主持人:现在为什么要写这部书。为什么没有早写?
博:坦率地说,我也不知道。阴差阳错之下就写了。约翰列侬有句歌词,“生活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例如有两个访谈就太长了。可以分别出书。与希区柯克,与霍克斯。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如愿。其他一些的,比如艾文与弗兰兹·朗的访谈,出版过几乎没人看过的很小的一本书。已经绝版好多年。当然,大部分的除了零星散落在各种媒体上片段之外,压根就没出版过。几年前,我就琢磨,该是整理一下这些访谈的时候了,看看还剩多少。其中一些从未被转化为文字。乔治·库克的访谈曾上过电视。好像没有做完。我甚至没机会去记录文字。我出书是想看看那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能成为好的访谈。我从没想到会那么好。……
主持人:十六位导演?
博:是的。
主持人:总体说来,他们应该是风格迥异,几乎就是十六个不同的人。我比较好奇,除去都是导演这一点外,他们还有什么共同之处?
博: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原本都没打算当导演。他们并不是像今天的孩子一样,随着电影发展一同成长起来的。原因很简单,那个年代就没听说有电影导演这种行当。他们开始从事的都是一些默默无闻的职业。他们可能走上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道路。这是我认为这些导演最有趣的地方。他们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原本并不是特别为了去拍电影而准备的,但后来却丰富到了他们的电影。因为他们了解人,了解戏外的人生百态。今天电影的一大问题就在于,太多拍电影的人是一开始就想去拍,他们太早的被专业定型,而没有真正地去领会生活到底是什么。
主持人:你自己想成为导演吗?
博:恐怕是的。我曾想成为一名演员。实际上我从很年轻的时候,我就一直认为自己会成为一名演员。十五岁时,我做了演员。在剧院演戏,很职业的那种。后来参与了电视直播节目。吕米特指导我在一个电视秀上演了个小角色。人们总是问我这个问题,但我也不是很清楚,到底是什么驱使我进入了导演行业,曾经有个天真的想法是,既然所有的角色都能演,那么导演也没问题。有点像是野心……
主持人:有时候演员很怕导演。你书中的一些人物就是这样的狠角色。他们确实让你感到敬畏吗?
博:确实有点。范·斯滕伯格,朗……所有人,都不同程度让人敬畏。但不只是个性,也是他们的经验。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也很开朗随和,比如阿兰·艾文。另一些则比较闪躲冷淡,比如范·斯滕伯格。比较友善的是唐·西格。但对我来说最可宝贵的是能与这些人共度一段时光。这是我写这部书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这个电影技艺日渐衰落的时代。
主持人:您已经两次提到了现代电影。我的理解是您似乎对现在电影不太满意?
博: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我只是表达我个人的感受。
主持人:您认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博:我认为根儿上出现了问题。你可能会不以为意,因为这是笼统的假设。但你要知道,电影发轫于默片时代,当时讲述故事的唯一手段就是影像。当然,有字卡,但默片中的字卡也是写在银幕上。电影的头三十年,几乎所有导演的一个基本信条就是通过视觉,而非说话和字卡,来表达故事、角色、细腻变化,总之一切。某个角度说,电影一开始是默片。如何用画面而不是对话成为了信条。随后,即使电影演变为有声之后,这依然是他们的重要信条。即使已经出现了对白。这些导演起步于默片时带,到六十年代中后期完全进入有声时代,但大部分人已经辞世。甚至随默片一起成长起来的三十年代进入这个行业的的第二代,也都走了。而今天业内的这批人与上面说的这种电影媒体的基础根本毫无连结。
主持人:今天作为一名导演是否很困难?在我看来,电影鼎盛时代,导演方方面面的控制力很强。但今天,太多的演员经纪人,电影公司,还有市场化。
博:是的。已经失控了。因为每个人都是导演,每个人都是制片人,每个人什么都懂。没人在合约约束下,他们是完全独立的。自从公司体制消失后,我意思是现在虽然有大量的电影公司,但实质上却是一些投资拍片的和打包出售的银行。过去的模式不同。当时,所有人都有合约,合约导演,合约编剧,合约演员,以及其他拍电影的各种类型的人才。他们都从属一家独立的公司。每个公司有属于自己的人和权利。这是一种保证,提供了一种延续性。就像不断喷涌运转良好的油田,制作了一大批好电影。当然也有垃圾。但总体是绝对积极的和正面的。霍克斯曾在他的书中说,从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你能得到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批电影明星。他们当中几乎没人去谈论将要出演什么角色。对比一下今天,演员都在受控中,赚了大把的钞票。赚钱的原因是因为电影公司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事可做。除了付钱给演员,他们没有一点头绪。
主持人:在与您书中导演访谈时,您有机会像刚才你做的那样,去回顾、比较电影行业的时代变迁吗?我的意思是,比如霍克斯曾经谈到过一点不同,我好奇的是,其他导演也都会去回忆所谓黄金时代的电影拍摄吗?
博:我认为书中都有。我是说,他们不必以我那样的方式回顾,但他们也都感受到了情况在变得糟,如果有个体系存在,这个行业将会更好。当然,体系有他自身的弱点和白痴的地方,比如海斯码之类的东西。但瑕不掩瑜,总体来看,过去的体系是要比现在的什么审查都放开,恨不得全世界的钱都投入其中要好很多。有钱你买不来天赋。
主持人:你自己呢?现在在导演什么作品?我们将看到一些什么新的东西?
博:……
(后面,巴拉巴拉,不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