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略知“戛纳金棕榈”一二
由于网络流传各大电影奖项存在些许以讹传讹的不妥之处,试以戛纳为例,作文如下: 仅讨论长片主竞赛单元 戛纳电影节自1996年设立最佳编剧奖以来,已稳定每年颁发7个奖项(非常6+1),遇到初一十五等特殊年份,则会有周年纪念奖什么的,偶尔也会有几个特别奖!7奖如下: 1.金棕榈奖(Palme d'Or):通常是毫无争议的最高奖项。 2.评审团大奖(Grand Prix):被认为是与金棕榈一步之遥的佳片。 3.最佳导演奖(Award for Best Director) 4.最佳编剧奖(Award for the Best Screenplay) 5.最佳男演员奖(Award for Best Actor) 6.最佳女演员奖(Award for Best Actress) 7.评委会奖/评委会特别奖(Jury Prize / Special Jury Prize) 这第7个奖被区区在下认为是安慰奖!这得与评审团大奖作以区别,比如2000年《鬼子来了》是评审团大奖,2005年《青红》只能是安慰奖! 在1996年之前还存在一些其他奖项,比较出名的有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International Critic's Prize by the F.I.P.R.E.S.C.I.),在这暂且不提!说回金棕榈,这名副其实的第1部金棕榈奖应该是1955年第8届颁发的迪尔伯特.曼执导的《马蒂》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584/,该片也是同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还是第一部电视剧改编的电影,是欧内斯特.博格宁的成名作,影片很短却有好多第一!至于前面7届,官方颁发的最高奖项没有金棕榈,只有Grand Prix,《地狱门》是Grand Prix,号称同获金棕榈和金熊的《恐惧的代价》也是Grand Prix!由于后来金棕榈成了最高奖项,江湖上也就理所当然的把当年的最高奖项默认为金棕榈了!此其一! 其二,自有了金棕榈后,戛纳历史上仍然存在11年没有名副其实的金棕榈 1964年第17届,雅克.德米《瑟堡的雨伞》是Grand Prix 1965年第18届,理查德.莱斯特《诀窍》是Grand Prix 1966年第19届,这届甚至Grand Prix都没有,勒鲁什的《男欢女爱》&皮亚托杰米的《绅士现形记》只是20周年纪念奖 (戛纳1946年举办第1届,48年和50年未举办,不清楚为什么19届却发20周年纪念奖,后来71年24届的时候给《魂断威尼斯》颁的也是25周年纪念奖,求达人释疑!) 1967年第20届,安东尼奥尼《放大》是Grand Prix International du Festival 1968年第21届,五月风暴,停办 1969年第22届,林塞.安德森《如果》Grand Prix International du Festival 1970年第23届,罗伯特·奥特曼《陆军野战医院》Grand Prix International du Festival 1971年第24届,约瑟夫.洛西《送信人》Grand Prix International du Festival 1972年第25届,弗兰西斯科.罗西《马太伊事件》&埃里奥·佩特里的《工人阶级上天堂》并列Grand Prix International du Festival 1973年第25届,杰瑞.沙兹堡《稻草人》&阿兰·布里吉斯《受雇者》并列Grand Prix International du Festival 1974年第26届,科波拉《对话》Grand Prix International du Festival 这里不能确定Grand Prix和Grand Prix International du Festival是完全一致的,不过从结果看都代表了当年的最高奖项,可是他们不叫金棕榈(Palme d'Or)。 再来看一些统计数据: 最高奖项双黄蛋历史 1961年第14届,布努艾尔《比丽迪亚娜》&亨利.科尔皮《长别离》 1979年第32届,施隆多夫《铁皮鼓》&科波拉《现代启示录》 1980年第33届,鲍勃.福斯《爵士春秋》&黑泽明《影武者》 1982年第35届,科斯塔.加夫拉斯《大失踪》&尤马兹·古尼《自由之路》 1993年第46届,简.坎皮恩《钢琴别恋》&陈凯歌《霸王别姬》 1997年第50届,阿巴斯《樱桃的滋味》&今村昌平《鳗鱼》 算上66年,72年,73年,总共9届(当然1到7届奖项还未成形,没有统计) 那些双金棕榈得主们 去年哈内克的《爱》拿了金棕榈后,这般人物又多了一个!按时间顺序,以第2次拿金棕榈的先后排列,因为只有拿了第2次才能叫双得主! 1.比尔.奥古斯特,88年《征服者佩尔》,92年《善意的背叛》,相隔4年 2.埃米尔.库斯图里卡,85年《爸爸去出差》,95年《地下》,相隔10年 3.今村昌平,83年《楢山节考》,97年《鳗鱼》,相隔14年 4.达内兄弟,99年《罗塞塔》,05年《孩子》,相隔6年 5.迈克尔.哈内克,09年《白丝带》,12年《爱》,相隔3年 6.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79年《现代启示录》,74年《对话》!1979年萨冈要把金棕榈颁给《铁皮鼓》,所以科波拉曾自嘲自己只拿了一个半金棕榈,其实他应该知道,自己只拿了半个,另外一个叫Grand Prix International du Festival,这么说来,今村昌平才是一个半!当然,像科波拉、今村这样的人物是不需要去在乎什么金棕榈的,因为没人会否定他们在电影领域的成就! 上面说的这些名与实的问题其实对很多观影者来说并无所谓,这里也只是就事论事,无关痛痒!不仅戛纳,其他电影奖项我想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圣马克金狮”不是从威尼斯电影节诞生以来就有的,有银熊奖,银狮奖,却没有银棕榈奖~~有兴趣的小朋友不妨自行斟酌,详情参见官网! 戛纳电影节官网http://www.festival-cannes.com/en.html 柏林电影节官网http://www.berlinale.de/en/HomePage.html 威尼斯电影节官网http://www.labiennale.org/en/cinema/ 以及Oscar、AFI、BFI什么的 PS:2013年的戛纳评审团主席是那位红了半个多世纪的犹太佬史蒂文.死皮包。戛纳已经65岁,与柏林的政治性和威尼斯的纯艺术性相比,她一直被认为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但如果空客想卖飞机给中国,那电影节主席就会更多的考虑中国电影,你说电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