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part7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关系】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
1、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现实世界中,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果,结果必定由于一定的原因所引起。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原因和结果的统一性还表现在,在无限发展的链条中,每一现象的发展过程往往是互为因果的。互为因果关系既表现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转化,又表现它们的相互作用。
原因和结果经常互换位置,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变成了原因。
2、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取决于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所处的具体条件。就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的因果联系来说,前者总是体现在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之中,而后者则通过各种盲目力量的相互使用表现出来。现实的因果联系总是复杂的,现象的产生往往有着各种不同的原因,如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导因与根本原因等等。在分析因果联系复杂性时,就要将这些不同的原因区分开来,探求它们结果之间的真正关系。
3、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型):所谓一因多果是指一种原因同时引起多种结果。所谓同因异果,是指一种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之下,引起不同的结果。
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型):前者是指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后者是指同一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下由不同的原因所引起。
多因多果(复合因果型):这是指无论原因或结果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
这种极其复杂的情况,要求人们在坚持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前提之下,要善于对原因、结果及其关系进行全面的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因果链条,卓有成效地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总体可以概括是辩证的关系
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第二,偶然性体现并受必然性的制约。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
第三,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无限广大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以转化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上,还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把一切都看作是必然的机械决定论观点;另一种是否认必然性只承认偶然性的非决定论观点。机械唯物主义与非决定论都不懂得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前者承认了必然性,但却不理解必然性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后者承认了偶然性,但却不理解偶然性要受到必然性的支配。我们只有全面理解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不能把可能性与现实性混为一谈。第二,可能性与现实性又紧密相连。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之中,是没有展开的、没有实现的现实;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的可能,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所以,没有现实性也就没有可能性,反过来,没有可能也就没有现实。第三,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相互转化的。现实的发展是不断产生可能、可能又不断变为现实的过程。可能与现实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川流不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形式是构成事物的各种要素的结构或内容的表现方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各种内部要素的总和。形式和内容不可分离,它们同时存在于任何同一事物之中。内容是形式的基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可以推动或阻碍内容向前发展。
--------------------------------------------------------华丽丽的分割线--------------------------------------------------------------
【佛教的因果论】
因果一说,我国最早见于《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其次《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善恶因果转化思想。我国的儒道二家都是一世因果论者,只讲今世因果。西方的一神教,亦谈因果。主张有一独立个灵,由今生到后世,或落地狱,或升天堂。这是二世因果论者,只讲今世和来世的因果。
佛教是三世因果论者,主张一切众生的生命,是无限延续的,宛如大河流水,滔滔不尽,激起层层浪花。众生的生与死,不过是生命之流中浪花的泛起与消散而已。它既不同于一世论者的“一死了之”,又不同于二世论者的“上帝造人”说。生命之流的水,是身口意三业的业水,有什么业即感什么果,如影之随形。在感果时又继续造业,导致未来新的果报,如此循环,无有穷尽。
依生命之河的流向和无限延续的特点,将佛教的三世因果论,名之曰因果循环律。这一定律,是佛教的人生观。它能使人们充满希望,鼓足勇气,看清前途,努力创造自己和人类美好的未来。同时,也告诉人们:前生的思想言行,是自利利人的,善良而非邪恶的,今生即能得到好的果报。在今生受果时,如不再努力向善,死后便会被恶业所牵引,陷入黑暗悲惨的境地。这个定律最大的特点是把人们的思想从神权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教育人们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自己的未来。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因果一说,我国最早见于《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其次《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善恶因果转化思想。我国的儒道二家都是一世因果论者,只讲今世因果。西方的一神教,亦谈因果。主张有一独立个灵,由今生到后世,或落地狱,或升天堂。这是二世因果论者,只讲今世和来世的因果。 佛教是三世因果论者,主张一切众生的生命,是无限延续的,宛如大河流水,滔滔不尽,激起层层浪花。众生的生与死,不过是生命之流中浪花的泛起与消散而已。它既不同于一世论者的“一死了之”,又不同于二世论者的“上帝造人”说。生命之流的水,是身口意三业的业水,有什么业即感什么果,如影之随形。在感果时又继续造业,导致未来新的果报,如此循环,无有穷尽。
依生命之河的流向和无限延续的特点,将佛教的三世因果论,名之曰因果循环律。这一定律,是佛教的人生观。它能使人们充满希望,鼓足勇气,看清前途,努力创造自己和人类美好的未来。同时,也告诉人们:前生的思想言行,是自利利人的,善良而非邪恶的,今生即能得到好的果报。在今生受果时,如不再努力向善,死后便会被恶业所牵引,陷入黑暗悲惨的境地。这个定律最大的特点是把人们的思想从神权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教育人们。一切事物都是因果相续而成,佛教不承认有造物主、救世主、万能的神。宇宙有成住坏空的时期;事物有生住异灭的变化;人有生老病死的苦迫,都是随着众生的共业和自业所感而不断地演变着。所谓吉凶祸福、成败利钝,都是人们行为的结果,没有任何神能主宰其间。释迦牟尼从不希望人们对他作盲目的崇拜,如能根据他的言教去实践,就是对他最大的尊敬。佛教只是教人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和离苦得乐的方法,不能像万能的神“降殃赐福”,“消灾免难”。他教育人们自己要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负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自己的未来。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用到的资料: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 《周易今解今注》,南怀瑾
③ 《道德经释义》,任法融注
④ 《中观论》龙树菩萨
⑤ 《十善业道经》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
1、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现实世界中,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果,结果必定由于一定的原因所引起。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原因和结果的统一性还表现在,在无限发展的链条中,每一现象的发展过程往往是互为因果的。互为因果关系既表现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转化,又表现它们的相互作用。
原因和结果经常互换位置,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变成了原因。
2、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取决于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所处的具体条件。就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的因果联系来说,前者总是体现在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之中,而后者则通过各种盲目力量的相互使用表现出来。现实的因果联系总是复杂的,现象的产生往往有着各种不同的原因,如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导因与根本原因等等。在分析因果联系复杂性时,就要将这些不同的原因区分开来,探求它们结果之间的真正关系。
3、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型):所谓一因多果是指一种原因同时引起多种结果。所谓同因异果,是指一种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之下,引起不同的结果。
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型):前者是指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后者是指同一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下由不同的原因所引起。
多因多果(复合因果型):这是指无论原因或结果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
这种极其复杂的情况,要求人们在坚持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前提之下,要善于对原因、结果及其关系进行全面的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因果链条,卓有成效地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总体可以概括是辩证的关系
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第二,偶然性体现并受必然性的制约。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
第三,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无限广大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以转化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上,还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把一切都看作是必然的机械决定论观点;另一种是否认必然性只承认偶然性的非决定论观点。机械唯物主义与非决定论都不懂得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前者承认了必然性,但却不理解必然性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后者承认了偶然性,但却不理解偶然性要受到必然性的支配。我们只有全面理解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不能把可能性与现实性混为一谈。第二,可能性与现实性又紧密相连。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之中,是没有展开的、没有实现的现实;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的可能,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所以,没有现实性也就没有可能性,反过来,没有可能也就没有现实。第三,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相互转化的。现实的发展是不断产生可能、可能又不断变为现实的过程。可能与现实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川流不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形式是构成事物的各种要素的结构或内容的表现方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各种内部要素的总和。形式和内容不可分离,它们同时存在于任何同一事物之中。内容是形式的基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可以推动或阻碍内容向前发展。
--------------------------------------------------------华丽丽的分割线--------------------------------------------------------------
【佛教的因果论】
因果一说,我国最早见于《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其次《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善恶因果转化思想。我国的儒道二家都是一世因果论者,只讲今世因果。西方的一神教,亦谈因果。主张有一独立个灵,由今生到后世,或落地狱,或升天堂。这是二世因果论者,只讲今世和来世的因果。
佛教是三世因果论者,主张一切众生的生命,是无限延续的,宛如大河流水,滔滔不尽,激起层层浪花。众生的生与死,不过是生命之流中浪花的泛起与消散而已。它既不同于一世论者的“一死了之”,又不同于二世论者的“上帝造人”说。生命之流的水,是身口意三业的业水,有什么业即感什么果,如影之随形。在感果时又继续造业,导致未来新的果报,如此循环,无有穷尽。
依生命之河的流向和无限延续的特点,将佛教的三世因果论,名之曰因果循环律。这一定律,是佛教的人生观。它能使人们充满希望,鼓足勇气,看清前途,努力创造自己和人类美好的未来。同时,也告诉人们:前生的思想言行,是自利利人的,善良而非邪恶的,今生即能得到好的果报。在今生受果时,如不再努力向善,死后便会被恶业所牵引,陷入黑暗悲惨的境地。这个定律最大的特点是把人们的思想从神权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教育人们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自己的未来。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因果一说,我国最早见于《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其次《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善恶因果转化思想。我国的儒道二家都是一世因果论者,只讲今世因果。西方的一神教,亦谈因果。主张有一独立个灵,由今生到后世,或落地狱,或升天堂。这是二世因果论者,只讲今世和来世的因果。 佛教是三世因果论者,主张一切众生的生命,是无限延续的,宛如大河流水,滔滔不尽,激起层层浪花。众生的生与死,不过是生命之流中浪花的泛起与消散而已。它既不同于一世论者的“一死了之”,又不同于二世论者的“上帝造人”说。生命之流的水,是身口意三业的业水,有什么业即感什么果,如影之随形。在感果时又继续造业,导致未来新的果报,如此循环,无有穷尽。
依生命之河的流向和无限延续的特点,将佛教的三世因果论,名之曰因果循环律。这一定律,是佛教的人生观。它能使人们充满希望,鼓足勇气,看清前途,努力创造自己和人类美好的未来。同时,也告诉人们:前生的思想言行,是自利利人的,善良而非邪恶的,今生即能得到好的果报。在今生受果时,如不再努力向善,死后便会被恶业所牵引,陷入黑暗悲惨的境地。这个定律最大的特点是把人们的思想从神权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教育人们。一切事物都是因果相续而成,佛教不承认有造物主、救世主、万能的神。宇宙有成住坏空的时期;事物有生住异灭的变化;人有生老病死的苦迫,都是随着众生的共业和自业所感而不断地演变着。所谓吉凶祸福、成败利钝,都是人们行为的结果,没有任何神能主宰其间。释迦牟尼从不希望人们对他作盲目的崇拜,如能根据他的言教去实践,就是对他最大的尊敬。佛教只是教人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和离苦得乐的方法,不能像万能的神“降殃赐福”,“消灾免难”。他教育人们自己要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负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自己的未来。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用到的资料: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 《周易今解今注》,南怀瑾
③ 《道德经释义》,任法融注
④ 《中观论》龙树菩萨
⑤ 《十善业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