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T51是否达到入门解码水准?兼谈随身播放设备当台机用的可行性
贫僧按,这是年前在耳机大家坛上写的两篇小东西,转到这里吧,男人玩玩这些也挺好的。
首先声明,下面所说的,代表了我自己和坛子里有过交易和讨论的几位兄弟的一些观点,听音本来就是主观的,但主观中间也有着一定的共性。大多数时候,与其相信网上充斥的评测枪文,不如看看普通用户的一般观点,更为靠谱。
先说我们的观点吧:T51是一个分水岭。
这部机器推出已久,从一出世,T51就充满着争论,誉之者赞为神器,贬之者认为应该“强制退市”。如今这个型号已经曲终人散,我们也不妨以平常心,回顾一下这台机器。不妨先引用一位兄弟的观点:
“我并没有听过很多东西,主要是国产的,意见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我自己是拉小提的,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业余最高级证书也拿到了,还是对自己的听音观比较自信的。
T51是一个分水岭,在他的下面有诸如IPC,XK,新A7这类玩意。
跟T51平级的有D50,DPI,但他们都比T51稍好,并没有全面超越。如果你是技术流,可以mod一mod,可以在这一层里占绝对的优势,毕竟他是MP4,操作,接口,储存,随身性比其他的好很多。CK4没听过,不知道,据说低频很废。
又一个分水岭是812,他的LO已经有台机的风范了。Po在我看来也比C4强,因为C4不够温暖迷人。812的声音跟他们的广告比较符合。在他下面有C4以及男人家(注,指Hifiman)的小弟们。
再往上就只有PMD661,DX100,801这些神砖了,个人喜欢100的声音。”
那么这个观点是否成立呢?
我做过一个对比试验,用到以下的器材:
用来和T51对比的前端包括:小龙U100解码耳放(1500元档次)、Audiophile USB外置声卡(500元档次)、以及两部Mp3:iPod和创新 Zen(300元档次);
用来播放声音的音箱包括:M-audio AV30音箱(600元档次)、M-audio BX5(注意不是Bx5a,是老版本的入门专业监听,3000元档次)以及非常常见的惠威M200MK3(是最初的版本,质量很好,2000元档次) ;耳机则包括HD280、HD500、HD590各一套,国产DIY胆耳放一台(500元档次)。
连接的线材都是一两百的DIY线,至少不会拖后腿。
这些比较只涉及LO,T51 PO的效果差的很多,很粗,甚至不如创新Zen或Ipod好听。
结果如下:
在音箱上面,相比于声卡和解码,T51的动态是最强的,Hifi给人的感受,首先可能也就是这种凌厉的动态。如果接在监听上,T51甚至听起来有些冲,并不好听。而在M200上,T51却能和U100与Audiophile打个平手,这时候,三台价格差很多的前端听起来都差不多,都很好听,具有良好的音乐味,能让人沉浸于翩翩音符中间。而且关键的一点是,只有T51才能重现音场、定位、脱箱感这些Hifi的起码要素,比T51档次低的Mp3都不行。所以说T51是一个分水岭,是很正确的。(同时,这当然也说明了,要把一两千元的解码出来的声音较好地播放出来,后端至少要丹拿真力这类高档有源,或者万元级别的无源才行,一两千的箱子是配不上的。)
在耳机系统上面,这种差距却变得非常明显,T51无论接不接耳放,都远远及不上U100,甚至也不如台式声卡的效果,问题还是强大动态带来的这种“粗放感”,打个比方,远远的听一条汉子大吼山歌,你也许会觉得很好听,很有气势,但是如果靠得太近,气息相接,汗味扑人,却是受不了的。如果接个胆耳放过一过,会好很多,但是还是没有好的系统,如U100能给你带来那种音乐味道。
所以,结论是这样的,如果你打算给一两千的箱子找音源,那么T51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便宜量足,什么格式都能播,很好用。但是如果你想要给一两千的耳机找音源,那么T51就未必能让你满意了,即便D50之类的前神器也好不到哪儿去,好的方案还是用台式解码。同样的钱,台式设备的声音必定可以秒杀移动设备。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总之,耳机要前重后轻,耳机不妨便宜一些,前端一定要足够好;而箱子则要前轻后重,这样的投资搭配才合理。
附送一篇:
有源音箱一定要换线
刚刚以惊喜价收了一对M200MK3,本来我是打算上更好一些的箱子如H5的,现在发现这个箱子其素质是相当可以的。(用到的器材有另外两对箱子:M-audio的老版BX5监听和AV30箱子以作对比,前端包括:小龙U100解码、HD590耳机、T51 Mp3播放器等,这些老设备我都用了很久,前后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升级和听MK3,所以相信这个结论还是靠得住的。)
这个帖子的关键词:线材。有人说MK3不好,如果用原配的线材接电脑就这么听,那的确很烂,除了动态比较大,低音还可以,跟漫步者轻骑兵是拉不开差距的,远远达不到专业监听的水准。但是,如果换上一对脚架,换上比较好的电源线,用外接解码换掉板载声卡,再用发烧音频线换掉随机的红白塑料线的话,MK3的音乐感受是非常好的。甚至可以同两三倍价格的无源系统相比较。
最重要的线是什么?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是电源线!我在淘宝上200多买了一根古河8字线试验了一下,属于最便宜的电源线了,接上去一开机,晴天霹雳,乍然一惊!低音、声场、定位,什么效果都出来了。尤其是低音的弹性感和音场的连绵不断,非常好听!相比之下,换音频线和前端之类虽然改变也很大,但远远及不上电源线的差别大。可以说只要换掉电源线,就是其他都不换,听起来也很好听。
有人说换线如换机,又有人说低档的有源箱子不必折腾线材,这两句话哪一句更正确呢?根据最近一周实践,结论是这样的:在具有一定素质的前提下,越是低档的器材,越是需要注重线材,换线的回报越是高,换线越是能收到换机的效果。
另外要说明,我收到的这部Mk3的编号很小,是早期的产品。后期的箱子,产量大了,零件质量有可能有缩水,配对上也可能比较马虎了,比如有人说换了四个箱子都有底噪。但我手头这对箱子一点也没有底噪,这说明产品的质量,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如果配对都不精确,功放板内部都在产生噪音,那可能系统的瓶颈已经不是线材了,本文的结论就未必成立。(我以前也给创新的2.1等箱子换过线,毫无效果,不如不换。所以,低档是特指在hifi器材这个范围之内的低档,百元级别的箱子,如漫步者北美版,我试过,换线没多大作用,更不要说十元级别的了。)
以上是我的一点结论,供大家参考。
![]() |
首先声明,下面所说的,代表了我自己和坛子里有过交易和讨论的几位兄弟的一些观点,听音本来就是主观的,但主观中间也有着一定的共性。大多数时候,与其相信网上充斥的评测枪文,不如看看普通用户的一般观点,更为靠谱。
先说我们的观点吧:T51是一个分水岭。
这部机器推出已久,从一出世,T51就充满着争论,誉之者赞为神器,贬之者认为应该“强制退市”。如今这个型号已经曲终人散,我们也不妨以平常心,回顾一下这台机器。不妨先引用一位兄弟的观点:
“我并没有听过很多东西,主要是国产的,意见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我自己是拉小提的,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业余最高级证书也拿到了,还是对自己的听音观比较自信的。
T51是一个分水岭,在他的下面有诸如IPC,XK,新A7这类玩意。
跟T51平级的有D50,DPI,但他们都比T51稍好,并没有全面超越。如果你是技术流,可以mod一mod,可以在这一层里占绝对的优势,毕竟他是MP4,操作,接口,储存,随身性比其他的好很多。CK4没听过,不知道,据说低频很废。
又一个分水岭是812,他的LO已经有台机的风范了。Po在我看来也比C4强,因为C4不够温暖迷人。812的声音跟他们的广告比较符合。在他下面有C4以及男人家(注,指Hifiman)的小弟们。
再往上就只有PMD661,DX100,801这些神砖了,个人喜欢100的声音。”
那么这个观点是否成立呢?
我做过一个对比试验,用到以下的器材:
用来和T51对比的前端包括:小龙U100解码耳放(1500元档次)、Audiophile USB外置声卡(500元档次)、以及两部Mp3:iPod和创新 Zen(300元档次);
用来播放声音的音箱包括:M-audio AV30音箱(600元档次)、M-audio BX5(注意不是Bx5a,是老版本的入门专业监听,3000元档次)以及非常常见的惠威M200MK3(是最初的版本,质量很好,2000元档次) ;耳机则包括HD280、HD500、HD590各一套,国产DIY胆耳放一台(500元档次)。
连接的线材都是一两百的DIY线,至少不会拖后腿。
这些比较只涉及LO,T51 PO的效果差的很多,很粗,甚至不如创新Zen或Ipod好听。
结果如下:
在音箱上面,相比于声卡和解码,T51的动态是最强的,Hifi给人的感受,首先可能也就是这种凌厉的动态。如果接在监听上,T51甚至听起来有些冲,并不好听。而在M200上,T51却能和U100与Audiophile打个平手,这时候,三台价格差很多的前端听起来都差不多,都很好听,具有良好的音乐味,能让人沉浸于翩翩音符中间。而且关键的一点是,只有T51才能重现音场、定位、脱箱感这些Hifi的起码要素,比T51档次低的Mp3都不行。所以说T51是一个分水岭,是很正确的。(同时,这当然也说明了,要把一两千元的解码出来的声音较好地播放出来,后端至少要丹拿真力这类高档有源,或者万元级别的无源才行,一两千的箱子是配不上的。)
在耳机系统上面,这种差距却变得非常明显,T51无论接不接耳放,都远远及不上U100,甚至也不如台式声卡的效果,问题还是强大动态带来的这种“粗放感”,打个比方,远远的听一条汉子大吼山歌,你也许会觉得很好听,很有气势,但是如果靠得太近,气息相接,汗味扑人,却是受不了的。如果接个胆耳放过一过,会好很多,但是还是没有好的系统,如U100能给你带来那种音乐味道。
所以,结论是这样的,如果你打算给一两千的箱子找音源,那么T51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便宜量足,什么格式都能播,很好用。但是如果你想要给一两千的耳机找音源,那么T51就未必能让你满意了,即便D50之类的前神器也好不到哪儿去,好的方案还是用台式解码。同样的钱,台式设备的声音必定可以秒杀移动设备。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总之,耳机要前重后轻,耳机不妨便宜一些,前端一定要足够好;而箱子则要前轻后重,这样的投资搭配才合理。
附送一篇:
有源音箱一定要换线
刚刚以惊喜价收了一对M200MK3,本来我是打算上更好一些的箱子如H5的,现在发现这个箱子其素质是相当可以的。(用到的器材有另外两对箱子:M-audio的老版BX5监听和AV30箱子以作对比,前端包括:小龙U100解码、HD590耳机、T51 Mp3播放器等,这些老设备我都用了很久,前后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升级和听MK3,所以相信这个结论还是靠得住的。)
这个帖子的关键词:线材。有人说MK3不好,如果用原配的线材接电脑就这么听,那的确很烂,除了动态比较大,低音还可以,跟漫步者轻骑兵是拉不开差距的,远远达不到专业监听的水准。但是,如果换上一对脚架,换上比较好的电源线,用外接解码换掉板载声卡,再用发烧音频线换掉随机的红白塑料线的话,MK3的音乐感受是非常好的。甚至可以同两三倍价格的无源系统相比较。
最重要的线是什么?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是电源线!我在淘宝上200多买了一根古河8字线试验了一下,属于最便宜的电源线了,接上去一开机,晴天霹雳,乍然一惊!低音、声场、定位,什么效果都出来了。尤其是低音的弹性感和音场的连绵不断,非常好听!相比之下,换音频线和前端之类虽然改变也很大,但远远及不上电源线的差别大。可以说只要换掉电源线,就是其他都不换,听起来也很好听。
有人说换线如换机,又有人说低档的有源箱子不必折腾线材,这两句话哪一句更正确呢?根据最近一周实践,结论是这样的:在具有一定素质的前提下,越是低档的器材,越是需要注重线材,换线的回报越是高,换线越是能收到换机的效果。
另外要说明,我收到的这部Mk3的编号很小,是早期的产品。后期的箱子,产量大了,零件质量有可能有缩水,配对上也可能比较马虎了,比如有人说换了四个箱子都有底噪。但我手头这对箱子一点也没有底噪,这说明产品的质量,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如果配对都不精确,功放板内部都在产生噪音,那可能系统的瓶颈已经不是线材了,本文的结论就未必成立。(我以前也给创新的2.1等箱子换过线,毫无效果,不如不换。所以,低档是特指在hifi器材这个范围之内的低档,百元级别的箱子,如漫步者北美版,我试过,换线没多大作用,更不要说十元级别的了。)
以上是我的一点结论,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