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瑞典文学:犯罪与社会批评
原文载自:http://t.cn/zYnHJ5T
在小说领域,瑞典语是世界上十大被翻译最多的语言之一。从2006年到2010年,3300多本图书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国际兴趣主要集中在像斯蒂格•拉森(Stieg Larsson)和亨宁•曼凯尔(Henning Mankell)这样的犯罪小说家身上。他们保持了瑞典文学的经典传统,即对当代社会的批判和批评。
瑞典小说在海外的销量近年来显著上升。总收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6千万瑞典克朗(850万美金或660万欧元)左右增加到2010年和2011年的每年1.5亿瑞典克朗。在瑞典,主要向海外市场销售著作权的著作经纪人数量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明显增长。如今,瑞典文学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主要是丹麦语、德语、挪威语、芬兰语、英语、荷兰语和波兰语。半数被翻译的作品属于北欧犯罪小说题材---也被称为“斯堪的纳维亚犯罪小说”。
早在犯罪小说风靡之前,瑞典小说上已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像夏丝汀·艾克曼(Kerstin Ekman)、玛丽安·费吉森(Marianne Fredriksson)和P.O.恩奎斯特(P.O. Enquist)等被广泛翻译的作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其鼎盛时期,费吉森的《汉纳的女儿》曾是世界上第四大畅销书。
铺平道路
现代瑞典犯罪小说的先驱是马伊·舍瓦尔(Maj Sjöwall)和佩尔·瓦勒( Per Wahlöö),他们在1965年至1975年期间写了十本以侦探马丁·贝克为主角的小说。两人的作品开创了这一题材首次从那些被现代化进程所遗忘的人的角度分析一个发展中的社会所面临的挑战的先河。舍瓦尔和瓦勒为自此以后瑞典犯罪小说的繁荣铺平了道路,其中的许多作品都已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
源自舍瓦尔和瓦勒的传统清晰地呈现在亨宁·曼凯尔以侦探库尔特·瓦兰德为主角的作品中。曼凯尔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其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是这些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他的书卖出4千多万本,被翻译成40种语言。它们还被拍成影视作品,既有瑞典语的,也有由肯尼思·布拉纳主演的英语电视剧版本。
瑞典犯罪小说现象最成功的例子之一是“千禧年”三部曲(Milleniumtrilogin)。斯蒂格•拉森的系列作品在全世界轰动一时,进入了许多国家的畅销书排行榜。2004年去世的拉森和他书中的主角迈克尔·布隆奎斯特有着许多共同的个性特点,比如,他们都是调查型的政治记者。“千禧年”三部曲两次被拍成电影,一次由瑞典拍摄,一次由好莱坞。
莱夫·G·W·佩尔森(Leif GW Persson)和丽莎·马克伦德(Liza Marklund)同样在他们的作品中交织了社会批判。刑事犯罪学家佩尔森是瑞典最成功的犯罪小说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都涉及1986年瑞典首相奥洛夫·帕尔梅的谋杀案,经常以警察、公务员和政治家的无能和腐败为主题。马克伦德在1998年发表了处女作《截止日期》(Sprängaren),这是有关调查型记者安妮卡·本松的九部系列作品中的第一部。
马克伦德激励了其他女性从事犯罪类型小说的写作。自从她的处女作出版后,女性作家的人数激增。在1991年到1997年期间,只有两本由女性创作的犯罪小说出版。2012年,这个数字增加到20多本。
最成功的女性犯罪小说作家之一是卡米拉·拉克伯格(Camilla Läckberg)。自从她2003年出版处女作《冰公主》(Isprinsessan)以来,她的作品已在30个国家取得5百万本的销量。
其他国际性成功
其他在海外获得成功的作家有哈坎·内塞尔(Håkan Nesser)和阿纳·达尔(Arne Dahl)。内塞尔的《心灵之眼》(Det grovmaskiga nätet)出版于1993年,是Maardam城市系列的第一本。这个系列一共十本书,讲述了范维特伦警官的故事。阿纳·达尔是扬·阿诺德的笔名。达尔写了十一本关于一个负责国际犯罪的瑞典警察特别部门——A组——的系列故事。这一系列已被翻译成20种文字,其中5本被拍成了电影。
阿克·爱德华森(Åke Edwardson)以警官艾里克·温特为主角的小说已被翻译成约20种文字,其中的几部被拍成电影。奥萨·拉森(Åsa Larsson)从处女作《太阳风暴》(Solstorm)开始在犯罪小说界留下印记,这是有关律师瑞贝卡·马丁森系列作品的第一部。
玛丽·雍斯特德(Mari Jungstedt)2003年凭借《你所看不见的》(Den du inte ser)一书成名。从那以后,她写了有关警官安德斯·克努塔斯的十本书。她的小说已被翻译成超过15种语言,并在德国拍成了一部电视剧。
卡琳·亚弗提根(Karin Alvtegen)的五部作品为她树立了国际声誉,30个国家购买了她的作品翻译权。她的第二部作品《失踪》(Saknad)已被拍成英国电视短剧。
扬斯·拉皮杜斯(Jens Lapidus)取得巨大成功的三部小说将故事背景设为黑社会和快节奏、年轻、时尚的斯德哥尔摩。这些小说销往30个国家,并拍成了电影三部曲。
来自斯德哥尔摩的亚力山大和亚莉珊卓拉·柯艾卢·安多利(Alexander and Alexandra Coelho Ahndoril)夫妇以拉斯·卡普拉(Lars Kepler)的笔名创作阴郁、恶梦般的惊悚小说。第一本小说《施行催眠术的人》(Hypnotisören)2009年出版,在23个国家行销,也已被拍成电影。
传统小说
瑞典作家历来擅长讲故事。像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和塞尔玛·拉格洛夫(Selma Lagerlöf)这样的作家都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在二十世纪的经典作家中,以描写劳动阶层的生活而著名的作家有埃温德·雍松(Eyvind Johnson)、伊瓦尔•罗-约翰逊(Ivar Lo-Johansson)、威廉•莫伯格(Vilhelm Moberg)、亚德·仑奎斯特(Artur Lundkvist)、哈瑞•马丁松(Harry Martinson)、扬•弗列德古尔德(Jan Fridegård)、莫娅‧马丁松(Moa Martinson)和艾林•瓦格纳( Elin Wägner)。莫伯格因他的《大移民》(Utvandrarna)而受到广泛赞誉,这个小说系列描写了十九世纪中期移民美国的瑞典人。瓦格纳的创作主题包括女性权利、女性选举权、和平和环境事务,为瑞典的女权主义小说铺平了道路。
上世纪六十年代,政治激进主义在瑞典抬头,纪实性小说日益流行,P.O.恩奎斯特和萨拉‧里德曼(Sara Lidman)是其中的领袖。另两位著名的社会批判作家是P.C.耶舍尔德(P.C. Jersild)和扬‧古利欧(Jan Guillou)。耶舍尔德常常创作基于某种理念的小说,如《通天塔之屋》(Babels hus),他在其中批判了工业规模的医疗体系。其最新作品《蓝旗亚》(Ypsilon)于2012年出版。古利欧同时也是一名记者,擅长辩论而又充满争议。作为作家,他最著名的是有关瑞典特工卡尔‧汉密尔顿的小说和关于圣殿骑士阿恩‧马格努松的历史小说。这两个系列都被拍成了电影。
夏丝汀·艾克曼写了一系列关于劳动阶层妇女的小说,其中的第一部《女巫的戒指》(Häxringarna)于1974年出版。她的其他重要作品包括《黑水》(Händelser vid vatten)和有关瑞典北部社会发展的《狼皮》(Vargskinnet)三部曲。艾克曼1978年当选瑞典文学院院士,1989年因为抗议文学院没有支持引起争议的《撒旦的诗篇》一书的作者萨尔曼•拉什迪而退出该机构。
托尔尼·林德格林(Torgny Lindgren)是瑞典文学院院士,作品已被翻译成30种文字。他在1982年推出的《毒如蛇蝎》(Ormens väg på hälleberget)为其职业生涯带来了突破,该书主要描绘了十九世纪末瑞典北方Västerbotten的生活。
既是记者也是作家的玛戈尔·阿克尔森(Majgull Axelsson)创作了大量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纪实性作品。她的第一部小说《远离死人国》(Långt borta från Nifelheim)出版于1994年。
耶勒特·塔马斯(Gellert Tamas)是一名瑞典记者,同时也是几部非小说类文学作品的作者,其中最著名的是《激光人——关于瑞典的故事》(Lasermannen – En berättelse om Sverige)。它讲述的是被定罪的种族主义谋杀犯约翰· 奥松内斯的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向11名有移民背景的人开枪,导致其中一人死亡。
卡特琳娜·玛瑟提(Katarina Mazetti)创作的文学作品涉及不同类型。其中有几部被拍成电影,许多部被翻译成无数种他国文字。她的小说《隔壁墓园的男孩》(Grabben i graven bredvid)出版于1999年,讲述了一个有才华的图书管理员和一名头脑简单的农民之间的奇怪爱情故事。在法国,这本书卖出了45万本,并且正在被搬上舞台。
苏珊娜·阿拉可斯基(Susanna Alakoski)出生在芬兰,但在瑞典南部的斯科讷长大。她的首部小说《爱,让悲伤跨越》(Svinalängorna)已经被拍成电影,并搬上舞台,还售出了50多万本。小说描绘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酗酒盛行的瑞典南部的生活。
卡尔-约翰·瓦格伦(Carl-Johan Vallgren)的作品获得过许多大奖,已经行销25个国家。《可怕的测心术》(Den vidunderliga kärlekens historia)是他在国际上最成功的小说。
乔纳斯·嘉德尔(Jonas Gardell)出版了18本书,最近的一本是《戴上手套擦泪》的第一部《爱》(Torka aldrig tårar utan handskar: 1. Kärleken)。作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描写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艾滋病侵袭斯德哥尔摩时的故事。
尤纳斯·哈桑·霍米利(Jonas Hassen Khemiri)2003年推出处女作《一只红眼》(Ett öga rött),讲述了来自摩洛哥移民家庭的少年哈里姆在斯德哥尔摩成长的故事。小说用“移民的土语”写成,探讨了种族、寻根以及语言对一个人的身份认同的重要性等问题。
在小说领域,瑞典语是世界上十大被翻译最多的语言之一。从2006年到2010年,3300多本图书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国际兴趣主要集中在像斯蒂格•拉森(Stieg Larsson)和亨宁•曼凯尔(Henning Mankell)这样的犯罪小说家身上。他们保持了瑞典文学的经典传统,即对当代社会的批判和批评。
瑞典小说在海外的销量近年来显著上升。总收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6千万瑞典克朗(850万美金或660万欧元)左右增加到2010年和2011年的每年1.5亿瑞典克朗。在瑞典,主要向海外市场销售著作权的著作经纪人数量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明显增长。如今,瑞典文学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主要是丹麦语、德语、挪威语、芬兰语、英语、荷兰语和波兰语。半数被翻译的作品属于北欧犯罪小说题材---也被称为“斯堪的纳维亚犯罪小说”。
早在犯罪小说风靡之前,瑞典小说上已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像夏丝汀·艾克曼(Kerstin Ekman)、玛丽安·费吉森(Marianne Fredriksson)和P.O.恩奎斯特(P.O. Enquist)等被广泛翻译的作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其鼎盛时期,费吉森的《汉纳的女儿》曾是世界上第四大畅销书。
铺平道路
现代瑞典犯罪小说的先驱是马伊·舍瓦尔(Maj Sjöwall)和佩尔·瓦勒( Per Wahlöö),他们在1965年至1975年期间写了十本以侦探马丁·贝克为主角的小说。两人的作品开创了这一题材首次从那些被现代化进程所遗忘的人的角度分析一个发展中的社会所面临的挑战的先河。舍瓦尔和瓦勒为自此以后瑞典犯罪小说的繁荣铺平了道路,其中的许多作品都已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
源自舍瓦尔和瓦勒的传统清晰地呈现在亨宁·曼凯尔以侦探库尔特·瓦兰德为主角的作品中。曼凯尔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其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是这些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他的书卖出4千多万本,被翻译成40种语言。它们还被拍成影视作品,既有瑞典语的,也有由肯尼思·布拉纳主演的英语电视剧版本。
瑞典犯罪小说现象最成功的例子之一是“千禧年”三部曲(Milleniumtrilogin)。斯蒂格•拉森的系列作品在全世界轰动一时,进入了许多国家的畅销书排行榜。2004年去世的拉森和他书中的主角迈克尔·布隆奎斯特有着许多共同的个性特点,比如,他们都是调查型的政治记者。“千禧年”三部曲两次被拍成电影,一次由瑞典拍摄,一次由好莱坞。
莱夫·G·W·佩尔森(Leif GW Persson)和丽莎·马克伦德(Liza Marklund)同样在他们的作品中交织了社会批判。刑事犯罪学家佩尔森是瑞典最成功的犯罪小说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都涉及1986年瑞典首相奥洛夫·帕尔梅的谋杀案,经常以警察、公务员和政治家的无能和腐败为主题。马克伦德在1998年发表了处女作《截止日期》(Sprängaren),这是有关调查型记者安妮卡·本松的九部系列作品中的第一部。
马克伦德激励了其他女性从事犯罪类型小说的写作。自从她的处女作出版后,女性作家的人数激增。在1991年到1997年期间,只有两本由女性创作的犯罪小说出版。2012年,这个数字增加到20多本。
最成功的女性犯罪小说作家之一是卡米拉·拉克伯格(Camilla Läckberg)。自从她2003年出版处女作《冰公主》(Isprinsessan)以来,她的作品已在30个国家取得5百万本的销量。
其他国际性成功
其他在海外获得成功的作家有哈坎·内塞尔(Håkan Nesser)和阿纳·达尔(Arne Dahl)。内塞尔的《心灵之眼》(Det grovmaskiga nätet)出版于1993年,是Maardam城市系列的第一本。这个系列一共十本书,讲述了范维特伦警官的故事。阿纳·达尔是扬·阿诺德的笔名。达尔写了十一本关于一个负责国际犯罪的瑞典警察特别部门——A组——的系列故事。这一系列已被翻译成20种文字,其中5本被拍成了电影。
阿克·爱德华森(Åke Edwardson)以警官艾里克·温特为主角的小说已被翻译成约20种文字,其中的几部被拍成电影。奥萨·拉森(Åsa Larsson)从处女作《太阳风暴》(Solstorm)开始在犯罪小说界留下印记,这是有关律师瑞贝卡·马丁森系列作品的第一部。
玛丽·雍斯特德(Mari Jungstedt)2003年凭借《你所看不见的》(Den du inte ser)一书成名。从那以后,她写了有关警官安德斯·克努塔斯的十本书。她的小说已被翻译成超过15种语言,并在德国拍成了一部电视剧。
卡琳·亚弗提根(Karin Alvtegen)的五部作品为她树立了国际声誉,30个国家购买了她的作品翻译权。她的第二部作品《失踪》(Saknad)已被拍成英国电视短剧。
扬斯·拉皮杜斯(Jens Lapidus)取得巨大成功的三部小说将故事背景设为黑社会和快节奏、年轻、时尚的斯德哥尔摩。这些小说销往30个国家,并拍成了电影三部曲。
来自斯德哥尔摩的亚力山大和亚莉珊卓拉·柯艾卢·安多利(Alexander and Alexandra Coelho Ahndoril)夫妇以拉斯·卡普拉(Lars Kepler)的笔名创作阴郁、恶梦般的惊悚小说。第一本小说《施行催眠术的人》(Hypnotisören)2009年出版,在23个国家行销,也已被拍成电影。
传统小说
瑞典作家历来擅长讲故事。像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和塞尔玛·拉格洛夫(Selma Lagerlöf)这样的作家都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在二十世纪的经典作家中,以描写劳动阶层的生活而著名的作家有埃温德·雍松(Eyvind Johnson)、伊瓦尔•罗-约翰逊(Ivar Lo-Johansson)、威廉•莫伯格(Vilhelm Moberg)、亚德·仑奎斯特(Artur Lundkvist)、哈瑞•马丁松(Harry Martinson)、扬•弗列德古尔德(Jan Fridegård)、莫娅‧马丁松(Moa Martinson)和艾林•瓦格纳( Elin Wägner)。莫伯格因他的《大移民》(Utvandrarna)而受到广泛赞誉,这个小说系列描写了十九世纪中期移民美国的瑞典人。瓦格纳的创作主题包括女性权利、女性选举权、和平和环境事务,为瑞典的女权主义小说铺平了道路。
上世纪六十年代,政治激进主义在瑞典抬头,纪实性小说日益流行,P.O.恩奎斯特和萨拉‧里德曼(Sara Lidman)是其中的领袖。另两位著名的社会批判作家是P.C.耶舍尔德(P.C. Jersild)和扬‧古利欧(Jan Guillou)。耶舍尔德常常创作基于某种理念的小说,如《通天塔之屋》(Babels hus),他在其中批判了工业规模的医疗体系。其最新作品《蓝旗亚》(Ypsilon)于2012年出版。古利欧同时也是一名记者,擅长辩论而又充满争议。作为作家,他最著名的是有关瑞典特工卡尔‧汉密尔顿的小说和关于圣殿骑士阿恩‧马格努松的历史小说。这两个系列都被拍成了电影。
夏丝汀·艾克曼写了一系列关于劳动阶层妇女的小说,其中的第一部《女巫的戒指》(Häxringarna)于1974年出版。她的其他重要作品包括《黑水》(Händelser vid vatten)和有关瑞典北部社会发展的《狼皮》(Vargskinnet)三部曲。艾克曼1978年当选瑞典文学院院士,1989年因为抗议文学院没有支持引起争议的《撒旦的诗篇》一书的作者萨尔曼•拉什迪而退出该机构。
托尔尼·林德格林(Torgny Lindgren)是瑞典文学院院士,作品已被翻译成30种文字。他在1982年推出的《毒如蛇蝎》(Ormens väg på hälleberget)为其职业生涯带来了突破,该书主要描绘了十九世纪末瑞典北方Västerbotten的生活。
既是记者也是作家的玛戈尔·阿克尔森(Majgull Axelsson)创作了大量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纪实性作品。她的第一部小说《远离死人国》(Långt borta från Nifelheim)出版于1994年。
耶勒特·塔马斯(Gellert Tamas)是一名瑞典记者,同时也是几部非小说类文学作品的作者,其中最著名的是《激光人——关于瑞典的故事》(Lasermannen – En berättelse om Sverige)。它讲述的是被定罪的种族主义谋杀犯约翰· 奥松内斯的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向11名有移民背景的人开枪,导致其中一人死亡。
卡特琳娜·玛瑟提(Katarina Mazetti)创作的文学作品涉及不同类型。其中有几部被拍成电影,许多部被翻译成无数种他国文字。她的小说《隔壁墓园的男孩》(Grabben i graven bredvid)出版于1999年,讲述了一个有才华的图书管理员和一名头脑简单的农民之间的奇怪爱情故事。在法国,这本书卖出了45万本,并且正在被搬上舞台。
苏珊娜·阿拉可斯基(Susanna Alakoski)出生在芬兰,但在瑞典南部的斯科讷长大。她的首部小说《爱,让悲伤跨越》(Svinalängorna)已经被拍成电影,并搬上舞台,还售出了50多万本。小说描绘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酗酒盛行的瑞典南部的生活。
卡尔-约翰·瓦格伦(Carl-Johan Vallgren)的作品获得过许多大奖,已经行销25个国家。《可怕的测心术》(Den vidunderliga kärlekens historia)是他在国际上最成功的小说。
乔纳斯·嘉德尔(Jonas Gardell)出版了18本书,最近的一本是《戴上手套擦泪》的第一部《爱》(Torka aldrig tårar utan handskar: 1. Kärleken)。作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描写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艾滋病侵袭斯德哥尔摩时的故事。
尤纳斯·哈桑·霍米利(Jonas Hassen Khemiri)2003年推出处女作《一只红眼》(Ett öga rött),讲述了来自摩洛哥移民家庭的少年哈里姆在斯德哥尔摩成长的故事。小说用“移民的土语”写成,探讨了种族、寻根以及语言对一个人的身份认同的重要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