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书养”还是“当猪养”?
昨天在小报上读到,歌手林依轮有两个出生在美国的孩子,说自己第一个孩子是完全照着参考书来养育的;第二个是当成了“猪”来“喂养”的。一个是“照书养”,一个是“当猪养”。说得真生动。可惜他没有用一组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论证孰优孰劣,要不倒是篇很有价值的文章,比他唱的什么“鸟”要强多了。
“照书养”和“当猪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养理念和方法,大概就类似于“学院派”和“山寨派”的区别了。最近快当爷爷的大哥常常跟我讨论对孩子的养育问题,林歌手的说法虽然跟我们的话题并不完全重叠,但不无启发。
我是在农场成家添丁的;在农场里,对孩子确实是“当猪养”的,甚至还不如对猪的精心照料——因为一头自养猪的健康成长直到安全出栏,往往是最好的“增值手段”。究其原因固然和传统的“养孩子就是多抓一把米,多添一只碗”的观念有关,但还有一些特定的缘由。比如频繁的政治运动加上超强度的体力劳动,让每个人从身体到精神整天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一下班都累得散架,夜晚早早上床养精蓄锐,哪里还有余暇顾及其他呢?孩子只要吃饱穿暖、不痴不呆不生病就万万大吉了。再说农场条件差,托儿所是粗毛竹上绑一排摇床,小学是四个年级的“车轮战”,即便“有心”也“无力”哪!记得农忙,我们就把女儿带到田间,任凭她戏水玩土,泥娃娃一个。更重要的是,当时“读书无用,知识有罪”颇为风行,自己看不见前途,看不到出路,对孩子的未来也就自由主义了。有道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再道是“天无绝人之路”,自然在各方面就听之任之了。我们几个一起下放的同事,上一代高级知识分子的不少,可子女的教育都不咋的,就因为那些坎坷遭遇把我们的心都伤透了,哀莫大于心死,管不了那么多了。现在想起来,总觉得很对不起孩子呀,要说真有什么输赢,那他们在起跑线上就掉队了!
可我哥哥就不一样。尽管当时也说“读书无用,造反有理”,但他和大多数上海的父母一样,潜意识里,教育能改变人生的理念始终没有动摇,只是有时明确,有时朦胧罢了。不用请家教,也无需上这个那个班(再说那时也很少),这种理念的存在就会影响到对孩子的要求、指点和激励。我的侄子在其他孩子还沉迷于小虎队和“红孩儿”的时候就模模糊糊懂得了“先苦后甜”一类人生哲理。一步领先就步步领先呀,金光大道就这样在脚下展现了。
我当然是赞成“照书养”了,但也不无忧虑。比如“独木桥”现象,不光孩子童年的快乐大打折扣,就是大人的生活也悬于一线,很受干扰,尤其对工薪阶层而言,简直是一场前途未卜的赌博。这种激烈竞争太残酷了,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失败者、淘汰者的无效付出就太大太大了,虽然不至于“败则为寇”,但心理创伤极难平复。报上常披露的种种不幸事件,其主角往往就是这样的失意者。至于“当猪养”自然养不出尖端人材,可也绝非一无是处。比如这样的孩子自立自理、交际能力强,心态平和,容易知足,善于调适,人情味浓。你可以说他们上进心不强,可是幸福感强不更加重要吗? 所以,说句玩笑话,照着书来养“猪”,是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了。
不过就婴儿抚育这个阶段,我倒觉得“当猪养”更是合理一些。过于精细,反而不利健康;还是粗放点好。我们每每感慨于农民工的孩子,虽然不那么干净,可多半是胖胖憨憨、结结实实的,就因为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免疫力强呗。。另外,“当猪养”就是不要让孩子出世便是王子、公主,便是“特权阶层”、“既得利益者”,这对他们日后健康人格的形成肯定是大有好处的。我看到好几个孝顺女儿在自己当了母亲以后,常常为了所谓的“科学哺养”跟母亲吵架,很伤感情。可不能有了孩子忘了娘!
“照书养”并非把书本当教条,亦步亦趋。我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家庭有一种“书的氛围”,日熏夜陶,潜移默化,那父母不必精心策划、刻意安排,更不要节衣缩食,大把大把往外甩银子;你即使要孩子“不出息”,恐怕也很难很难了。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