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is everlasting, to love another person is to see the face of God
昨天,看到一个同学发的心情,说她去看《悲惨世界》看哭了,不过是打哈欠的时候流出的眼泪。也许这部电影是歌舞剧的原因,时间又比较长了的原因吧。
恰好我上个星期也看了这部电影。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是在一两个月多月之前了吧,那时在梁文道的专栏里提到了《孤星泪》,他说他每次看这部剧都会感动,那篇专栏里特别提到了一首歌《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ing》,当时自己还找来听了一下。那时我并不知道《孤星泪》就是《悲惨世界》。
而我人生的第一本文学读物就是《悲惨世界》。 那时我上小学四五年级吧,寒假作业就是看名著写摘抄。妈妈带着我到书城买了一本少儿版的世界名著,那本书里面有三本名著的改写版大概有接近300页吧。现在我仍记得蓝色的书皮上印着“悲惨世界”四个黑字和一幅插画。四五年级的我还有很多字都不认识,我想故事我是看完了,可是我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唯独记得的是男主人公的名字——冉阿让,因为那时我不认识再字少了一横的那个字,主动查起字典,于是这个怪怪的名字就一直留在了我的心中,直到多年后才见到法文的冉阿让——Jean Valjean. 这一次,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维克多·雨果是大文豪了,这个在十多年前傻傻的背他的生卒年月日的作家,最后以他的作品和他的人文精神感动了我。
我对歌舞剧的接触并不多,在记忆中大概只看过《音乐之声》《芝加哥》这两部吧,所以对于这类的形似的电影算是比较陌生的。这种所有台词都以歌唱的形式表现的电影,对于从来没接触过的人来说也许是不那么容易融入剧情吧。有专业影评人在评论男主角的唱功不尽如人意。不过我在我这个门外汉的眼里,真的听不出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不论怎么说感动我的还是剧情,也许我还是停留在比较低级的阶段。我没有什么专业的眼光和电影知识,只是一个跟着感觉走的观众罢了。《悲惨世界》的伟大是在于在悲惨中有被救赎的可能,有希望,有爱,有理想和坚持。伟大的文学艺术从来都不是黑白分明的,不是正反对立的,它教给人的是理解与包容。
小时候总是不理解什么叫做悲惨世界,人们都说生活很美好为何要说这个世界是悲惨的呢?现在我理解了,世界本就是一个悲惨的地方,无时无刻无数悲惨的事情再上演。我们说生活是美好的,是因为悲惨的乌云还没有飘到自己的天空,但我总相信每个人遇到厄运的几率是相同的,此时停留在别人上空的乌云,说不定下一刻也就随风飘到了自己的上空。世界上有太多的事,从表面上看太难理解了太荒谬了,其实一切荒谬的背后都有可被理解的理由,而且往往背后的理由总令人唏嘘感叹。就张爱玲说的那样,“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大部分人都有难过的“悲惨”的过去,如果知道他的过去,也许再想恨他讨厌他也不太容易了。
人人见了面都讲好的,不好的不堪的都被藏在角落里,因为这样生活看上去似乎是美好的。这是不是再自欺欺人呢?生活的不堪不会因为你将它放在角落里就不存在了。我是一个天生就乐观不起来的人,任何事情我的第一反应大都非积极。我从不认为生活是很美好的,在我的眼里人生不过是在一张灰白色的画布上抹上了点颜色罢了。 小时候,我总觉得周围的人都比我活得更好,比我幸福,大概我永远都听到他们告诉我他们幸福,了不起的那面吧,而我傻傻的相信了,于是认为自己不够聪明,能干,漂亮,所以我才会不幸福,不快乐。
也许是越缺什么东西,嘴上越会念叨什么东西吧。生活当中最缺的一定有幸福和快乐,于是就将一点点幸福快乐放大传播,以至最后不仅让自己相信了自己是幸福的也让别人羡慕了自己的幸福。伟大的电影与文学的力量在于它承认生活的悲惨,并且将悲惨的,不如意的,不堪的,无奈的通通都展现在你的面前,是将本色还给生活,而不是展示最光鲜的一面。伟大的文学戏剧电影为人展现的是开阔的世界,真实的非夸张的人性。
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丝毫没有给人非真实的感觉,也许那时法国社会就如此悲惨。可现代社会就不悲惨了吗?看看新闻不是天灾就是人祸,我想即使现代社会比那时的法国有进步,但悲惨的事件永远都不会停止发生的,只是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我可以当这些悲惨不存在。雨果的伟大就在于他在悲惨世界当中用爱救赎悲惨的灵魂。作为一个作家他不是当悲惨不存在,而是用他的笔书写悲惨,用爱去救赎悲惨,这就是《悲惨世界》感人的地方。
Love is everlasting, to love another person is to see the face of God
恰好我上个星期也看了这部电影。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是在一两个月多月之前了吧,那时在梁文道的专栏里提到了《孤星泪》,他说他每次看这部剧都会感动,那篇专栏里特别提到了一首歌《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ing》,当时自己还找来听了一下。那时我并不知道《孤星泪》就是《悲惨世界》。
而我人生的第一本文学读物就是《悲惨世界》。 那时我上小学四五年级吧,寒假作业就是看名著写摘抄。妈妈带着我到书城买了一本少儿版的世界名著,那本书里面有三本名著的改写版大概有接近300页吧。现在我仍记得蓝色的书皮上印着“悲惨世界”四个黑字和一幅插画。四五年级的我还有很多字都不认识,我想故事我是看完了,可是我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唯独记得的是男主人公的名字——冉阿让,因为那时我不认识再字少了一横的那个字,主动查起字典,于是这个怪怪的名字就一直留在了我的心中,直到多年后才见到法文的冉阿让——Jean Valjean. 这一次,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维克多·雨果是大文豪了,这个在十多年前傻傻的背他的生卒年月日的作家,最后以他的作品和他的人文精神感动了我。
我对歌舞剧的接触并不多,在记忆中大概只看过《音乐之声》《芝加哥》这两部吧,所以对于这类的形似的电影算是比较陌生的。这种所有台词都以歌唱的形式表现的电影,对于从来没接触过的人来说也许是不那么容易融入剧情吧。有专业影评人在评论男主角的唱功不尽如人意。不过我在我这个门外汉的眼里,真的听不出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不论怎么说感动我的还是剧情,也许我还是停留在比较低级的阶段。我没有什么专业的眼光和电影知识,只是一个跟着感觉走的观众罢了。《悲惨世界》的伟大是在于在悲惨中有被救赎的可能,有希望,有爱,有理想和坚持。伟大的文学艺术从来都不是黑白分明的,不是正反对立的,它教给人的是理解与包容。
小时候总是不理解什么叫做悲惨世界,人们都说生活很美好为何要说这个世界是悲惨的呢?现在我理解了,世界本就是一个悲惨的地方,无时无刻无数悲惨的事情再上演。我们说生活是美好的,是因为悲惨的乌云还没有飘到自己的天空,但我总相信每个人遇到厄运的几率是相同的,此时停留在别人上空的乌云,说不定下一刻也就随风飘到了自己的上空。世界上有太多的事,从表面上看太难理解了太荒谬了,其实一切荒谬的背后都有可被理解的理由,而且往往背后的理由总令人唏嘘感叹。就张爱玲说的那样,“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大部分人都有难过的“悲惨”的过去,如果知道他的过去,也许再想恨他讨厌他也不太容易了。
人人见了面都讲好的,不好的不堪的都被藏在角落里,因为这样生活看上去似乎是美好的。这是不是再自欺欺人呢?生活的不堪不会因为你将它放在角落里就不存在了。我是一个天生就乐观不起来的人,任何事情我的第一反应大都非积极。我从不认为生活是很美好的,在我的眼里人生不过是在一张灰白色的画布上抹上了点颜色罢了。 小时候,我总觉得周围的人都比我活得更好,比我幸福,大概我永远都听到他们告诉我他们幸福,了不起的那面吧,而我傻傻的相信了,于是认为自己不够聪明,能干,漂亮,所以我才会不幸福,不快乐。
也许是越缺什么东西,嘴上越会念叨什么东西吧。生活当中最缺的一定有幸福和快乐,于是就将一点点幸福快乐放大传播,以至最后不仅让自己相信了自己是幸福的也让别人羡慕了自己的幸福。伟大的电影与文学的力量在于它承认生活的悲惨,并且将悲惨的,不如意的,不堪的,无奈的通通都展现在你的面前,是将本色还给生活,而不是展示最光鲜的一面。伟大的文学戏剧电影为人展现的是开阔的世界,真实的非夸张的人性。
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丝毫没有给人非真实的感觉,也许那时法国社会就如此悲惨。可现代社会就不悲惨了吗?看看新闻不是天灾就是人祸,我想即使现代社会比那时的法国有进步,但悲惨的事件永远都不会停止发生的,只是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我可以当这些悲惨不存在。雨果的伟大就在于他在悲惨世界当中用爱救赎悲惨的灵魂。作为一个作家他不是当悲惨不存在,而是用他的笔书写悲惨,用爱去救赎悲惨,这就是《悲惨世界》感人的地方。
Love is everlasting, to love another person is to see the face of God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