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年头,5个建筑,1个细部(缺图)
这个细部是承重混凝土结构的内外交接节点。结构上要求内外结构连接,但保温上要求两者断开,所以处理起来有技术难度。关于这个细部,《建筑建构手册》给过这两张图,一个断开,要用到一种叫保温钢筋的产品;一个不断开,在室内尽量多做保温。随着节能要求越来越高,现在瑞士基本都要断开做了。
第一个认真考虑这个细部的建筑大概是Olgiati在1997年建成的Paspels学校。当时为了尽量减少内外结构连接,建筑使用了一系列抗剪销钉。这个细部被很技术的解决了,未对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造成任何影响。
之后对这个细部有所讨论的建筑是Miller在2001年建成的Villa Garbald。内外结构互相独立,分开建造。这个细部被考虑进了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细部并未被表达,建筑外观没有因此改变。
后来关于这个细部很引人注目的一个建筑是Kerez在2004年建成的Leutschenbach中学。因为疏散要求,建筑必须在保温层外设置疏散走道,于是一圈宽达3米的走道被悬挑出楼板外。这里的细部不但受剪,而且受弯,保温工字钢技术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造价很高。这个细部的解决水准没有超过Paspels,只不过产品的质量提高了。
这个细部真正影响到建筑设计的案例是Olgiati在2011年设计的Zug住宅楼。阳台和内部楼板有各自的承重结构,这个细部需要承受的荷载被降到最低。同时建筑学上,支撑阳台的结构变成了一种表现元素,在空间上也有效果,造价上也更便宜。在这里,这个细部被高度整合在建筑设计中。
随后一个同等水准的解决方案来自于Chipperfield。在2012年Basel大学生命科学中心的竞赛中,大楼内外双层柱子不仅解决了这个细部,也给立面带来建筑学品质。
关于这个细部,当把这5个不同阶段的建筑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一种进化。一个细部开始仅仅在技术上解决,随着产品慢慢成熟,建筑设计也慢慢被影响,直到现在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一个突破口,瑞士盒子的形象正在被打破——这个过程花了15年。
其实这个转化过程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各种类似的情况,就像当年大家尝试使用混凝土,再慢慢探索混凝土的各种可能性一样。但目前,由于技术法规经济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将技术问题建筑学化”是瑞士建筑的强项。这种对于技术问题的态度既不同于希望“大规模应用以降低成本”的德国,也不同于“关注尖端技术而不重视应用”的英国,更不同于拥有良好气候而“不大受技术问题困扰”的西班牙。
以我个人观点,“将技术问题建筑学化”是瑞士建筑最值得被学习的地方之一。其他例子还有一些,比如大面积玻璃成本降低后对瑞士建筑的改变。
[[一些题外话]]
回复中有好多质疑分类,质疑做法,质疑解读角度的,很有启发。但我这么分类是为了用”面向问题“的角度重新梳理下知识,总结个角度。
最后观点落在“将技术问题建筑学化”上,大家赞同与否无所谓,我们不妨以这种角度看下国内的问题。比如上海115大火过后,建筑外墙保温的限制很多,有机保温材料不让用了,保温砂浆还算不过,挂石材等成本也有问题。这样一时间扼杀了好多外立面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解决可能靠材料进步,比如瑞士有好多防火棉。可能靠构造,比如瑞士现在有各种整合保温的外立面挂件。也可能靠建筑设计,但现在还没好的办法。
如果看文中提到的瑞士路线图。保温材料和覆层产品会先给出答案,但这也是个设计上的契机,能利用这个限制做出什么外墙设计,现在还不知道。但我想说,机会也在这里面。
![]() |
不断开,不断开但延伸保温层,断开 |
![]() |
实现内外断开的产品,保温钢筋,抗剪销钉 |
第一个认真考虑这个细部的建筑大概是Olgiati在1997年建成的Paspels学校。当时为了尽量减少内外结构连接,建筑使用了一系列抗剪销钉。这个细部被很技术的解决了,未对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造成任何影响。
![]() |
浇筑楼板前,抗剪销钉与外部结构提前连接。 |
之后对这个细部有所讨论的建筑是Miller在2001年建成的Villa Garbald。内外结构互相独立,分开建造。这个细部被考虑进了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细部并未被表达,建筑外观没有因此改变。
![]() |
外层结构已经完成,内外结构同样由抗减构件连接 |
后来关于这个细部很引人注目的一个建筑是Kerez在2004年建成的Leutschenbach中学。因为疏散要求,建筑必须在保温层外设置疏散走道,于是一圈宽达3米的走道被悬挑出楼板外。这里的细部不但受剪,而且受弯,保温工字钢技术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造价很高。这个细部的解决水准没有超过Paspels,只不过产品的质量提高了。
![]() |
逃生走廊从内部结构悬挑而出,内外交界处荷载很大 |
这个细部真正影响到建筑设计的案例是Olgiati在2011年设计的Zug住宅楼。阳台和内部楼板有各自的承重结构,这个细部需要承受的荷载被降到最低。同时建筑学上,支撑阳台的结构变成了一种表现元素,在空间上也有效果,造价上也更便宜。在这里,这个细部被高度整合在建筑设计中。
![]() |
反光层即保温切断的地方,外部结构独立支撑,内外交接处不受力 |
随后一个同等水准的解决方案来自于Chipperfield。在2012年Basel大学生命科学中心的竞赛中,大楼内外双层柱子不仅解决了这个细部,也给立面带来建筑学品质。
![]() |
内外双层柱一冷一热,交接处不受力 |
![]() |
关于这个细部,当把这5个不同阶段的建筑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一种进化。一个细部开始仅仅在技术上解决,随着产品慢慢成熟,建筑设计也慢慢被影响,直到现在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一个突破口,瑞士盒子的形象正在被打破——这个过程花了15年。
其实这个转化过程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各种类似的情况,就像当年大家尝试使用混凝土,再慢慢探索混凝土的各种可能性一样。但目前,由于技术法规经济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将技术问题建筑学化”是瑞士建筑的强项。这种对于技术问题的态度既不同于希望“大规模应用以降低成本”的德国,也不同于“关注尖端技术而不重视应用”的英国,更不同于拥有良好气候而“不大受技术问题困扰”的西班牙。
以我个人观点,“将技术问题建筑学化”是瑞士建筑最值得被学习的地方之一。其他例子还有一些,比如大面积玻璃成本降低后对瑞士建筑的改变。
[[一些题外话]]
回复中有好多质疑分类,质疑做法,质疑解读角度的,很有启发。但我这么分类是为了用”面向问题“的角度重新梳理下知识,总结个角度。
最后观点落在“将技术问题建筑学化”上,大家赞同与否无所谓,我们不妨以这种角度看下国内的问题。比如上海115大火过后,建筑外墙保温的限制很多,有机保温材料不让用了,保温砂浆还算不过,挂石材等成本也有问题。这样一时间扼杀了好多外立面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解决可能靠材料进步,比如瑞士有好多防火棉。可能靠构造,比如瑞士现在有各种整合保温的外立面挂件。也可能靠建筑设计,但现在还没好的办法。
如果看文中提到的瑞士路线图。保温材料和覆层产品会先给出答案,但这也是个设计上的契机,能利用这个限制做出什么外墙设计,现在还不知道。但我想说,机会也在这里面。
远古超萌武士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威双第三天 (42人喜欢)
- 威双第二天 (20人喜欢)
- 威双第一天 (136人喜欢)
- 说窗3——窗框:窗饰边,侧壁,窗楣,窗台 (66人喜欢)
- 说窗2——墙内窗位 (8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