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过年杂记
湘西过年杂记
一月十八日。乾州。
火车到吉首,阿秀、建成、岳父已在出站口等着。晚点一个多小时。建成的新家在乾州一角,一个叫漩潭的地方,住处门前向南两步远横着一条水泥砖砌成的半高的围墙,围墙外一道宽宽的洼地,洼地里满是贴地的荒草;对岸亦有房屋。东边下去,挨着洼地,一片橘子林,矮矮的植株,树叶黑绿,经冬不凋;再不远是出城并齐的土路和铁道,火车不时通过,轰隆作响。
这里的天气颇为清冷,薄阴,有雾。吃过饭,小憩片刻,踱步上街。街景灰败,人物寥寥,小城里的脏,乱。亦有人坐在马路旁边局促的房屋前谈话,素衣相向,南方市井景象。
晚,无事,打五十K。已过十点时,邻居住处有乐声起,渐渐喧闹起来。说是当地死人,在做法事。
一月十九日。乾州。
一早醒来。邻居出殡。窗外阴雾蒙蒙,那边道上,一群孝子,前者披孝十多人,拉绳子,后边亦十多披孝孝子跟随,中间“棺材宝船”,四体漆红黄色,上有白纸鹤一只,孤立向前;雾气中,鼓点整齐,号音响起,音调分明,为“千年等一回”;乐声中孝子们拉着棺材宝船向前猛跑,然后忽然站住;闪光炮呼啸上天,噼啪直响,窜出缕缕青烟,虽晕染在雾气中,亦十分好看;孝子们后退,缓慢着动作,停有须臾,忽然又向前猛跑,伴有人群呼喊声,一时间,人喧,乐响,炮竹噼啪,孝子们披白,直如一群舞动的精灵。
起床后,与建成、秋霞、二嫂、阿秀到街上吃粉。拐过一个弯,上了大街,一直向西,到一繁华处,有888粉店。建成以前的店面就在附近,如今已不租了;不少人和他打招呼,看来关系颇熟。进到店里,每人要了一碗粉,各自坐下。粉店分里外间,煮粉的炉子设在门口,一张长矮木板,上排了许多盆盆,盆盆里盛有不同的佐料,挨墙设了吃粉的桌椅。还有一个套间,应是储备原料之用。店由一个小伙子打理,寡言,眼神温顺,独自里里外外忙着。一会儿,粉煮好端上来了,嫩滑如玉,和肥肠和酸辣椒做成的佐料,拌在一起,红白分明,入口纯厚,十分开胃。桌上另有一碗酸豆角,一碗炸好的干辣椒。干辣椒油红红的,让人垂涎。
等建邦来。建成进到旁边一家门面房里,里面一些人围住一个坐在桌前的人,那人面前铺了一张表,似乎在做账。一问之下,方知是阿秀邻村的村民,浙江帮人修路。坐着的那人可能是工头,正在发工资。有人马路边利用废旧的横幅,撕开来绞绳子。俱为乡人打扮,短褐之人。其中有人招呼我,亦有递烟给我者,脸上善意的笑。
去步行街买衣服。这里苗族风俗,新女婿第一次回岳父家,新娘有几个哥哥,每人当根据各人财力为妹夫买衣服一套,从头到脚,帽子、衣服、鞋子,甚至袜子和鞋垫都有。但这种风俗我当时并未真正领会,以为可以变通,不想让他们破费,结果酿成误会。
明日去禾库。
一月二十日。禾库。
包车去禾库。先下起毛毛雨,有大雾。来这几天一直连阴,弄得人脑子里灰蒙蒙的,加上坐车,闷罐一般,十分不爽。
细雨蒙蒙,人在湖南。
我想,什么叫命运,什么叫造化,什么又是机缘,一次邂逅,改变一生?也许说大了点,但有时真情实感中这种体会慢慢渗透出来。如果没有那次邂逅,我不会和眼前这些有任何联系。命运伸开一支触角,朝着幽深未知的地域进发着。
车晃晃荡荡向前开去,不久行驰在山道上,颠颠簸簸,那些棱嶒的山体,野草披拂,以前经过了,几年后似乎还记得。盘旋,盘旋,渐渐上升,悬崖峭壁,深沟大壑,萧索的树木,泛青的山田,一堆堆的碎石块,我们进到大山里,大山上,大山深处一个叫禾库的地方。
禾库,2002年的时候我就知道了这个地方。那时正准备一个人去凤凰,上网查资料,见网友写的攻略,上面说到“禾库”,介绍凤凰苗族市集,俗名“赶场”,有名者三,腊尔山,禾库,山江。一个人到了凤凰,什么都是新的,也想去赶下场,但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去这些地方不是方便。一是这些地方,离凤凰县城有一段距离,需要开车或包车去,我一个人,没这条件;再者,当时闲散游玩,到哪儿算哪儿,想去,但也不是非去,决心不大,于是就错过了。
一月二十一日。禾库。
禾库赶场。
一早外边就传来汽车声,人声,人已是睡不着了。七点半的时候,起床。
天依然阴着,只是云层比昨天薄了些。街上清光一片,二楼看,下面有苗妇在收拾摊位,动作不急不慌;又有从车上卸货,许多红艳艳的包装纸箱,摆货。街上泥泞满地,来往的人还不多,均着素衣,他们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主人。
带DV上街,像持枪的士兵,一下子闯进他们的生活。被照的人侧目,冷着眼,面无表情。似乎他们只是一个个个体,彼此并不熟悉。年轻人已现代装束,年长者,尤其老年妇女,苗装者居多。那些中老年人,手脚多粗陋,面色亦灰败,可以想见长年的辛苦。街头有卖花椒者,背篓盛之,束束青枝带着青粒。
天气尚早,街上有摊位,人还不多,沿街陆陆续续有乡人走进来。我拣着穿着苗装的人拍,想拍到能代表禾库特点的影像。一位背孩子苗族老妇人,裹头,青衣,黑裤子,装扮朴素;背上的孩子两岁左右,眼睛奇大,粉嫩的脸,十分俊俏。我拍照,她走得很快,并未拍到满意的神态,于是我跟着拍。她似乎对我的拍照并不欢迎,一点配合的意思没有。待她到了一处店,和人说话的机会,拍到了一个回头的镜头。夸那孩子,“这小姑娘真漂亮!”不意老妇人提醒说:“不是女孩,他是男孩子!”
走回来,接着向东拍。路渐下坡。到处分叉,里边是巷子,石砌的台阶。卖米粉的,卖春联的,卖桔子的,卖蔬菜的,也有支着油锅炸东西的。那油锅前的,是个瘦削的着苗装的老妇人,照她,马上背过脸去,很警惕的样子,不让拍。
人渐渐多起来。楼前支好了摊,卖鸭爪等熟菜;旁边一家卖小百货的亦在摆货。想起小时候到芒山赶集,和几个同学到县城里玩耍,此种情形熟悉极了。此地货物与大城里相当,只是环境变了,货物亦随落地而变得简陋。如今见到的那些粗疏的食品,对于孩提时代的自己,可是具有相当的诱惑,现在不以为是什么,当年算是心情释放的一个重点。
我捏着相机在集市上穿梭,觉得是个景就想拍下来。人潮涌动,散布在我的周边,我感觉自己当时当刻是孤立的,孤立于他们之外,仅为捕捉他们的瞬间而存在。有些人被照的时候,一经发现,马上扭头过去,极不情愿,甚至是厌恶的表情。这偏僻的乡铺,大山里的集市,或存在那一点纯朴,但更多的是粗疏、陋鄙。我则更多的被一些自己想当然的“知识”熏陶了,不是“思想”,是“知识”,被“知识”所催眠,内心里为好奇占据,以为自己读到的听到的或感受到的那点宣传可以在这里得到验证,心存侥幸,而结果像摸彩票一样,失望往往居多。或许我的体验能力不足,没有贯通升华,抓不到这里人群的生活精髓。可白老师他们呢?蔚县亦是粗疏的地方。一趟又一趟,挖到了精华。过客,永远是过客。
来回几趟,可拍的东西越来越少。镇子东边,路北一角有小房子,里有大砖炉,高约三米,炉膛冲门口,炉内熊熊火烧,师傅在那忙着。回来问建邦,知道是铁匠铺。
阿秀说带我去拍苗绣。街上的人几乎塞满了,道本来就窄,加上两边的摊位,中间只留下更少的通道,人流就在这些通道上拥挤着。我们好不容易才挤到卖苗绣的巷子。墙上挂了一条条刺绣,花纹斑斓。一些苗族妇女在绣前守着。黑布为底,多为龙凤,花草,人物,吉祥话等。有虎头帽,红绸做成,白兔毛做边,帽头秀有虎头花样。问价,一顶六十元。
街上一处,几个苗装老妇嘴衔铁管,凑旁边油灯火焰上吹,说是洗银器的;旁边一两个浅水盆,水泡了些耳环,戒指之类简单的银器。
到鸡鸭市。乡人旁立,脚边活鸡鸭,讨价后成交,大称过斤两,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鸡鸭市的分布,一直延伸到深深的巷子里,石级向下,愈加的幽深。
和我想象中的“赶场”有些不一样,没有想象中的好。不过,这样的也是最真实的。我原以为,苗族的赶场,民族风情,艺术气息更浓,看到后,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居然连这一点都没想通。艺术来源生活,艺术需要发现和提纯,但脱离不掉的,永远是现实。
一月二十二日。米坨。
下午和建邦一块去米坨,他去那给客户装塑钢门窗,搭着我和阿秀一块去玩。这几天,他见我照相,知道我喜欢老寨子,想拍苗装,正好那米坨也算老寨子了,于是安排一块去。
去时大雾。道路泥泞。时见赶场回村的人,亦有大卡车,上挤满了人,晃晃悠悠在山道上。
雾锁大山,天色亦昏暗一片,树木、石头隐在雾中。
米坨不久到了。到了村头,我和阿秀下车,先自拍照去了。
村子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村,中有水塘,新旧屋舍围之。塘中水浑浊,间有隔网,几只鸭子嬉戏其中。一座烤烟用的房子矗立在塘边。紧挨一处人家,黑色瓦顶,石块垒成的屋墙。沿着石块路向上,旁边一大块撂荒地,稀疏的草色布满其上。有老屋,细竹竿交叉编成的墙,涂上泥和草,已十分老旧。见有人来,有犬狂吠,再入一户人家,又一群犬狂吠。下来另一家,几个村里的孩子,又好奇又害羞,照他们时,咯咯地笑。有妇人从门内渗透出来,看了一眼,又进去,不再露面。
我听到电钻声,对阿秀说,可能你大哥就在附近。果然,拐过一处小巷,前边一条穿村的街道,建邦的车就停在一户房前;二楼,建邦正帮人装窗户。
找老房子,均不是很好。这地方太穷,没有钱修高宅大院,故多为普通民居,加之多年失修,今天光线又不好,拍照的欲望不大。
有小孩仨,当街游玩。见我拍照,调皮接语,一点也不怵人。
一个说:“来,给他拍。”指着一个小不点。另一个孩子笑着补充说,“是他弟弟!”照了,他又搂了他弟弟,接着让我照,看效果时,凑到我后边,歪着头说:“让我看看。”看后,似乎感到还算满意,说:“你给我拍照,下次你来,我还在这等你,你洗好了给我送来。”见我不太积极响应,接着威胁说:“不给我送来,下次见到你,打你!”
唉,哪有我所期望的童真。
一夜大风。
一月二十三。禾库。
九时起床。和孩子们玩。
街上结上了点冰,天气变了,仍然灰色。
呆得无聊,一个人去到北边寨子。冬季的田,有水其中,稻茬犹在,泡在水中;一汪一汪如平镜,浅且清。寨子和镇几乎连着,后边即是层层田的山,草和小树杂处其上。寨子里人影寥寥,院落大多空落落的,老房子,木板门,有的亦开着,可见正面墙上贴着的毛泽东像,晒的衣服挂在廊内。拍了些老的建筑,俱不典型,但也聊胜于无。狗窜行于村内,撕咬。惊异于这里乡犬如此之多,村野外亦多见野狗。
寓于禾库,迥异于旧往的生活。鲜见书、新闻,人物习惯更是差别甚大。悬于一点,动弹不得。
一月二十四日。乾州。
回乾州。天渐晴,暖意着身。
上次来还看见的那条小黄狗,第一眼看到,知是吴峰家的狗,视为自然,当时也没太在意,印象中相当温顺,吴峰甚至骑在它头上玩。不意这次回来,在东边靠近橘林的小沟里,见到它静静地躺着,说可能吃了毒死的小动物,或者别的原因,死了。一刹间,忽然可怜这小生命的脆弱,几天前还摇尾呼吸,与人嬉戏,而现在僵卧在野风吹拂的沟底,与人世间永远的告别了。
到街上一家澡堂洗澡。去时穿过长长的路,过红绿灯,等到了,我也迷路了。
晚上,玩五十K。没有什么娱乐项目,这几日在禾库就只是随着孩子们看电视了。范冰冰投资并主演的《胭脂雪》,一直在看。有阿秀在,仍抑制不住的寂寞。寂寞啊,寂寞。
岳父他们为生计忙,过得艰苦,挣钱不容易,我到这里来,是亲戚,也是客人,给他们添了很多麻烦。这是矛盾的。从亲戚计,因为阿秀,我不来亦不好,不然或以为我有其他想法;来了,自然又以我为客人,尤其岳母,老担心照顾不好我。我又不是小孩子,受到这样的照顾,心里过意不去。
一月二十五,乾州。大年三十。
十点多起床。建成买来菜、鱼,鱿鱼、基围虾等。打车去吉首最大的菜市场。买荸荠,玩具、台灯。买片片桔、爽歪歪。买春联。买烟花爆竹。
回来,建邦两口子和吴镝已来。建成下厨。
他们这里下午三点就开始算过年。饭后不久,建邦两口子要回禾库看门面,守房子。
晚,打五十K,玩至初一二点才散。其间,听零点钟声,上平房顶看周遭放烟花。这是岳父一家第一次在城里过年,过往过年在村里,没人像这买大的礼花放,零星几个鞭炮,连电灯都少。
建成今年在乾州买了房子,定置了新家,这里条件比山上要好些,过年了,一家商定在乾州过团圆年。一家人团聚了,放炮,放烟花,孩子闹,吃一桌子菜,只是和以往相比,环境变了,人气也变了,周围没有了乡亲熟人,另一种感觉。热闹也热闹,单薄的热闹。这是我想的,也许他们并不觉得吧。
一月二十六,乾州。
一早起来,吃早饭。
和建成、岳父玩气枪。岳父年轻当过兵,自诩枪法不错。我们在放过的烟花筒上画上圆圈,比赛枪法。
建成说带我去山上打猎,或明天去洞角。
阿秀、岳父、岳母、二嫂一边聊天,说的都是苗语,我一句也听不懂。阿秀又哭了。是处事不顺,或者本来就是这样。他们说的话我听不懂,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我不明所以,虽在旁边,亦如空气一般。我原以为个人可以自由,但事实总不能如愿。这里牵扯出了沟通,人情、风俗等等事。我的原意,插空可以出去走走,坐在家里和孩子们嬉闹,老这样怕也是浪费时间。但阿秀说这不行,那也不行。他们也很着急,想安排好我。我不想让他们多管我,多照顾我,不要把我当客人,但这又是不现实的事。说话间,正说着苗语的岳父,对我说明天可以带我去洞角,那里有很陡的山路,他们走惯了,风景还是不错。二嫂也改用汉语插话说,那里(指洞角)家里没人了,东西都搬到这里来了。岳父瞪大了眼睛,提高了声音说,没关系,我带你去,到高斗,到洞角,很多熟人的,哪家都可以有吃饭的地方。
自助游和探亲的差别。自助游客已不顾及那么多条条框框,自己想去,拔腿就走了,探亲却要顾及太多,束缚了手脚。我本来想,今天没事,可以去凤凰,那里老房子多,以前自己摄影技术幼稚,近年提高了,去了应该有收获,交通也方便,住一晚上,明天早上回来。岳父不明白,他真诚想安排我明天去洞角玩好的,我于是也不好意思再提什么,要不然自己显得太多事了。
建邦开车来,带岳父岳母、阿秀我们五人去十八弯。车是他那辆运货的车,阿秀和岳父坐司机楼,我和岳母站在后车筐里。冷风吹面,手扶着冷冰冰的车栏,开始还觉得冷,一会就适应了。一路风景平淡,路面上车很少。
一月十八日。乾州。
火车到吉首,阿秀、建成、岳父已在出站口等着。晚点一个多小时。建成的新家在乾州一角,一个叫漩潭的地方,住处门前向南两步远横着一条水泥砖砌成的半高的围墙,围墙外一道宽宽的洼地,洼地里满是贴地的荒草;对岸亦有房屋。东边下去,挨着洼地,一片橘子林,矮矮的植株,树叶黑绿,经冬不凋;再不远是出城并齐的土路和铁道,火车不时通过,轰隆作响。
这里的天气颇为清冷,薄阴,有雾。吃过饭,小憩片刻,踱步上街。街景灰败,人物寥寥,小城里的脏,乱。亦有人坐在马路旁边局促的房屋前谈话,素衣相向,南方市井景象。
晚,无事,打五十K。已过十点时,邻居住处有乐声起,渐渐喧闹起来。说是当地死人,在做法事。
一月十九日。乾州。
一早醒来。邻居出殡。窗外阴雾蒙蒙,那边道上,一群孝子,前者披孝十多人,拉绳子,后边亦十多披孝孝子跟随,中间“棺材宝船”,四体漆红黄色,上有白纸鹤一只,孤立向前;雾气中,鼓点整齐,号音响起,音调分明,为“千年等一回”;乐声中孝子们拉着棺材宝船向前猛跑,然后忽然站住;闪光炮呼啸上天,噼啪直响,窜出缕缕青烟,虽晕染在雾气中,亦十分好看;孝子们后退,缓慢着动作,停有须臾,忽然又向前猛跑,伴有人群呼喊声,一时间,人喧,乐响,炮竹噼啪,孝子们披白,直如一群舞动的精灵。
起床后,与建成、秋霞、二嫂、阿秀到街上吃粉。拐过一个弯,上了大街,一直向西,到一繁华处,有888粉店。建成以前的店面就在附近,如今已不租了;不少人和他打招呼,看来关系颇熟。进到店里,每人要了一碗粉,各自坐下。粉店分里外间,煮粉的炉子设在门口,一张长矮木板,上排了许多盆盆,盆盆里盛有不同的佐料,挨墙设了吃粉的桌椅。还有一个套间,应是储备原料之用。店由一个小伙子打理,寡言,眼神温顺,独自里里外外忙着。一会儿,粉煮好端上来了,嫩滑如玉,和肥肠和酸辣椒做成的佐料,拌在一起,红白分明,入口纯厚,十分开胃。桌上另有一碗酸豆角,一碗炸好的干辣椒。干辣椒油红红的,让人垂涎。
等建邦来。建成进到旁边一家门面房里,里面一些人围住一个坐在桌前的人,那人面前铺了一张表,似乎在做账。一问之下,方知是阿秀邻村的村民,浙江帮人修路。坐着的那人可能是工头,正在发工资。有人马路边利用废旧的横幅,撕开来绞绳子。俱为乡人打扮,短褐之人。其中有人招呼我,亦有递烟给我者,脸上善意的笑。
去步行街买衣服。这里苗族风俗,新女婿第一次回岳父家,新娘有几个哥哥,每人当根据各人财力为妹夫买衣服一套,从头到脚,帽子、衣服、鞋子,甚至袜子和鞋垫都有。但这种风俗我当时并未真正领会,以为可以变通,不想让他们破费,结果酿成误会。
明日去禾库。
一月二十日。禾库。
包车去禾库。先下起毛毛雨,有大雾。来这几天一直连阴,弄得人脑子里灰蒙蒙的,加上坐车,闷罐一般,十分不爽。
细雨蒙蒙,人在湖南。
我想,什么叫命运,什么叫造化,什么又是机缘,一次邂逅,改变一生?也许说大了点,但有时真情实感中这种体会慢慢渗透出来。如果没有那次邂逅,我不会和眼前这些有任何联系。命运伸开一支触角,朝着幽深未知的地域进发着。
车晃晃荡荡向前开去,不久行驰在山道上,颠颠簸簸,那些棱嶒的山体,野草披拂,以前经过了,几年后似乎还记得。盘旋,盘旋,渐渐上升,悬崖峭壁,深沟大壑,萧索的树木,泛青的山田,一堆堆的碎石块,我们进到大山里,大山上,大山深处一个叫禾库的地方。
禾库,2002年的时候我就知道了这个地方。那时正准备一个人去凤凰,上网查资料,见网友写的攻略,上面说到“禾库”,介绍凤凰苗族市集,俗名“赶场”,有名者三,腊尔山,禾库,山江。一个人到了凤凰,什么都是新的,也想去赶下场,但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去这些地方不是方便。一是这些地方,离凤凰县城有一段距离,需要开车或包车去,我一个人,没这条件;再者,当时闲散游玩,到哪儿算哪儿,想去,但也不是非去,决心不大,于是就错过了。
一月二十一日。禾库。
禾库赶场。
一早外边就传来汽车声,人声,人已是睡不着了。七点半的时候,起床。
天依然阴着,只是云层比昨天薄了些。街上清光一片,二楼看,下面有苗妇在收拾摊位,动作不急不慌;又有从车上卸货,许多红艳艳的包装纸箱,摆货。街上泥泞满地,来往的人还不多,均着素衣,他们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主人。
带DV上街,像持枪的士兵,一下子闯进他们的生活。被照的人侧目,冷着眼,面无表情。似乎他们只是一个个个体,彼此并不熟悉。年轻人已现代装束,年长者,尤其老年妇女,苗装者居多。那些中老年人,手脚多粗陋,面色亦灰败,可以想见长年的辛苦。街头有卖花椒者,背篓盛之,束束青枝带着青粒。
天气尚早,街上有摊位,人还不多,沿街陆陆续续有乡人走进来。我拣着穿着苗装的人拍,想拍到能代表禾库特点的影像。一位背孩子苗族老妇人,裹头,青衣,黑裤子,装扮朴素;背上的孩子两岁左右,眼睛奇大,粉嫩的脸,十分俊俏。我拍照,她走得很快,并未拍到满意的神态,于是我跟着拍。她似乎对我的拍照并不欢迎,一点配合的意思没有。待她到了一处店,和人说话的机会,拍到了一个回头的镜头。夸那孩子,“这小姑娘真漂亮!”不意老妇人提醒说:“不是女孩,他是男孩子!”
走回来,接着向东拍。路渐下坡。到处分叉,里边是巷子,石砌的台阶。卖米粉的,卖春联的,卖桔子的,卖蔬菜的,也有支着油锅炸东西的。那油锅前的,是个瘦削的着苗装的老妇人,照她,马上背过脸去,很警惕的样子,不让拍。
人渐渐多起来。楼前支好了摊,卖鸭爪等熟菜;旁边一家卖小百货的亦在摆货。想起小时候到芒山赶集,和几个同学到县城里玩耍,此种情形熟悉极了。此地货物与大城里相当,只是环境变了,货物亦随落地而变得简陋。如今见到的那些粗疏的食品,对于孩提时代的自己,可是具有相当的诱惑,现在不以为是什么,当年算是心情释放的一个重点。
我捏着相机在集市上穿梭,觉得是个景就想拍下来。人潮涌动,散布在我的周边,我感觉自己当时当刻是孤立的,孤立于他们之外,仅为捕捉他们的瞬间而存在。有些人被照的时候,一经发现,马上扭头过去,极不情愿,甚至是厌恶的表情。这偏僻的乡铺,大山里的集市,或存在那一点纯朴,但更多的是粗疏、陋鄙。我则更多的被一些自己想当然的“知识”熏陶了,不是“思想”,是“知识”,被“知识”所催眠,内心里为好奇占据,以为自己读到的听到的或感受到的那点宣传可以在这里得到验证,心存侥幸,而结果像摸彩票一样,失望往往居多。或许我的体验能力不足,没有贯通升华,抓不到这里人群的生活精髓。可白老师他们呢?蔚县亦是粗疏的地方。一趟又一趟,挖到了精华。过客,永远是过客。
来回几趟,可拍的东西越来越少。镇子东边,路北一角有小房子,里有大砖炉,高约三米,炉膛冲门口,炉内熊熊火烧,师傅在那忙着。回来问建邦,知道是铁匠铺。
阿秀说带我去拍苗绣。街上的人几乎塞满了,道本来就窄,加上两边的摊位,中间只留下更少的通道,人流就在这些通道上拥挤着。我们好不容易才挤到卖苗绣的巷子。墙上挂了一条条刺绣,花纹斑斓。一些苗族妇女在绣前守着。黑布为底,多为龙凤,花草,人物,吉祥话等。有虎头帽,红绸做成,白兔毛做边,帽头秀有虎头花样。问价,一顶六十元。
街上一处,几个苗装老妇嘴衔铁管,凑旁边油灯火焰上吹,说是洗银器的;旁边一两个浅水盆,水泡了些耳环,戒指之类简单的银器。
到鸡鸭市。乡人旁立,脚边活鸡鸭,讨价后成交,大称过斤两,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鸡鸭市的分布,一直延伸到深深的巷子里,石级向下,愈加的幽深。
和我想象中的“赶场”有些不一样,没有想象中的好。不过,这样的也是最真实的。我原以为,苗族的赶场,民族风情,艺术气息更浓,看到后,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居然连这一点都没想通。艺术来源生活,艺术需要发现和提纯,但脱离不掉的,永远是现实。
一月二十二日。米坨。
下午和建邦一块去米坨,他去那给客户装塑钢门窗,搭着我和阿秀一块去玩。这几天,他见我照相,知道我喜欢老寨子,想拍苗装,正好那米坨也算老寨子了,于是安排一块去。
去时大雾。道路泥泞。时见赶场回村的人,亦有大卡车,上挤满了人,晃晃悠悠在山道上。
雾锁大山,天色亦昏暗一片,树木、石头隐在雾中。
米坨不久到了。到了村头,我和阿秀下车,先自拍照去了。
村子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村,中有水塘,新旧屋舍围之。塘中水浑浊,间有隔网,几只鸭子嬉戏其中。一座烤烟用的房子矗立在塘边。紧挨一处人家,黑色瓦顶,石块垒成的屋墙。沿着石块路向上,旁边一大块撂荒地,稀疏的草色布满其上。有老屋,细竹竿交叉编成的墙,涂上泥和草,已十分老旧。见有人来,有犬狂吠,再入一户人家,又一群犬狂吠。下来另一家,几个村里的孩子,又好奇又害羞,照他们时,咯咯地笑。有妇人从门内渗透出来,看了一眼,又进去,不再露面。
我听到电钻声,对阿秀说,可能你大哥就在附近。果然,拐过一处小巷,前边一条穿村的街道,建邦的车就停在一户房前;二楼,建邦正帮人装窗户。
找老房子,均不是很好。这地方太穷,没有钱修高宅大院,故多为普通民居,加之多年失修,今天光线又不好,拍照的欲望不大。
有小孩仨,当街游玩。见我拍照,调皮接语,一点也不怵人。
一个说:“来,给他拍。”指着一个小不点。另一个孩子笑着补充说,“是他弟弟!”照了,他又搂了他弟弟,接着让我照,看效果时,凑到我后边,歪着头说:“让我看看。”看后,似乎感到还算满意,说:“你给我拍照,下次你来,我还在这等你,你洗好了给我送来。”见我不太积极响应,接着威胁说:“不给我送来,下次见到你,打你!”
唉,哪有我所期望的童真。
一夜大风。
一月二十三。禾库。
九时起床。和孩子们玩。
街上结上了点冰,天气变了,仍然灰色。
呆得无聊,一个人去到北边寨子。冬季的田,有水其中,稻茬犹在,泡在水中;一汪一汪如平镜,浅且清。寨子和镇几乎连着,后边即是层层田的山,草和小树杂处其上。寨子里人影寥寥,院落大多空落落的,老房子,木板门,有的亦开着,可见正面墙上贴着的毛泽东像,晒的衣服挂在廊内。拍了些老的建筑,俱不典型,但也聊胜于无。狗窜行于村内,撕咬。惊异于这里乡犬如此之多,村野外亦多见野狗。
寓于禾库,迥异于旧往的生活。鲜见书、新闻,人物习惯更是差别甚大。悬于一点,动弹不得。
一月二十四日。乾州。
回乾州。天渐晴,暖意着身。
上次来还看见的那条小黄狗,第一眼看到,知是吴峰家的狗,视为自然,当时也没太在意,印象中相当温顺,吴峰甚至骑在它头上玩。不意这次回来,在东边靠近橘林的小沟里,见到它静静地躺着,说可能吃了毒死的小动物,或者别的原因,死了。一刹间,忽然可怜这小生命的脆弱,几天前还摇尾呼吸,与人嬉戏,而现在僵卧在野风吹拂的沟底,与人世间永远的告别了。
到街上一家澡堂洗澡。去时穿过长长的路,过红绿灯,等到了,我也迷路了。
晚上,玩五十K。没有什么娱乐项目,这几日在禾库就只是随着孩子们看电视了。范冰冰投资并主演的《胭脂雪》,一直在看。有阿秀在,仍抑制不住的寂寞。寂寞啊,寂寞。
岳父他们为生计忙,过得艰苦,挣钱不容易,我到这里来,是亲戚,也是客人,给他们添了很多麻烦。这是矛盾的。从亲戚计,因为阿秀,我不来亦不好,不然或以为我有其他想法;来了,自然又以我为客人,尤其岳母,老担心照顾不好我。我又不是小孩子,受到这样的照顾,心里过意不去。
一月二十五,乾州。大年三十。
十点多起床。建成买来菜、鱼,鱿鱼、基围虾等。打车去吉首最大的菜市场。买荸荠,玩具、台灯。买片片桔、爽歪歪。买春联。买烟花爆竹。
回来,建邦两口子和吴镝已来。建成下厨。
他们这里下午三点就开始算过年。饭后不久,建邦两口子要回禾库看门面,守房子。
晚,打五十K,玩至初一二点才散。其间,听零点钟声,上平房顶看周遭放烟花。这是岳父一家第一次在城里过年,过往过年在村里,没人像这买大的礼花放,零星几个鞭炮,连电灯都少。
建成今年在乾州买了房子,定置了新家,这里条件比山上要好些,过年了,一家商定在乾州过团圆年。一家人团聚了,放炮,放烟花,孩子闹,吃一桌子菜,只是和以往相比,环境变了,人气也变了,周围没有了乡亲熟人,另一种感觉。热闹也热闹,单薄的热闹。这是我想的,也许他们并不觉得吧。
一月二十六,乾州。
一早起来,吃早饭。
和建成、岳父玩气枪。岳父年轻当过兵,自诩枪法不错。我们在放过的烟花筒上画上圆圈,比赛枪法。
建成说带我去山上打猎,或明天去洞角。
阿秀、岳父、岳母、二嫂一边聊天,说的都是苗语,我一句也听不懂。阿秀又哭了。是处事不顺,或者本来就是这样。他们说的话我听不懂,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我不明所以,虽在旁边,亦如空气一般。我原以为个人可以自由,但事实总不能如愿。这里牵扯出了沟通,人情、风俗等等事。我的原意,插空可以出去走走,坐在家里和孩子们嬉闹,老这样怕也是浪费时间。但阿秀说这不行,那也不行。他们也很着急,想安排好我。我不想让他们多管我,多照顾我,不要把我当客人,但这又是不现实的事。说话间,正说着苗语的岳父,对我说明天可以带我去洞角,那里有很陡的山路,他们走惯了,风景还是不错。二嫂也改用汉语插话说,那里(指洞角)家里没人了,东西都搬到这里来了。岳父瞪大了眼睛,提高了声音说,没关系,我带你去,到高斗,到洞角,很多熟人的,哪家都可以有吃饭的地方。
自助游和探亲的差别。自助游客已不顾及那么多条条框框,自己想去,拔腿就走了,探亲却要顾及太多,束缚了手脚。我本来想,今天没事,可以去凤凰,那里老房子多,以前自己摄影技术幼稚,近年提高了,去了应该有收获,交通也方便,住一晚上,明天早上回来。岳父不明白,他真诚想安排我明天去洞角玩好的,我于是也不好意思再提什么,要不然自己显得太多事了。
建邦开车来,带岳父岳母、阿秀我们五人去十八弯。车是他那辆运货的车,阿秀和岳父坐司机楼,我和岳母站在后车筐里。冷风吹面,手扶着冷冰冰的车栏,开始还觉得冷,一会就适应了。一路风景平淡,路面上车很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