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之《形而上学导论》
《形而上学导论》这本书的中心内容,用一段话可以概括,存在(sein)和在场性(Abwesenheit)之间的混淆在希腊就发生了,因此才会有形而上学这回事。
而这里对中国人的问题主要是,我们没有sein这个be动词,所以形而上学首先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语法问题。
而在其中,有一个存在(sein)和生成(werden)的分离,在赫拉克列特的时候就发生了,同时出现了存在(sein)和表象(schein)的分离,此2种分离是同时进行的。
第3个分离就是存在(sein)和思(denken)的分离,也就是存在和逻各斯(logos)的分离,因为存在(sein)最后变成了理念(idea),而logos本来是一种话语,最后变成了理性的说出来(aussprechen)。这里logos在巴门尼德时期是一种讯问的意思,而到了柏拉图时期堕落成了一种对idea的说出,也就是说和一些相关的范畴结合(Kategorie)——也就是如何的理性的说出。
而理性是什么东西呢?理性是希腊城邦中对语言的一种专制。城邦的论战是一个语言的市场,因此往往鸡对鸭讲。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说话的规则,这个规则就被统合为逻各斯(logos)。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存在的希腊语原意是绽放,而人在讯问的动作下就进入了一种此在(dasein),一种共同的绽放。因此存在和思之间是关于一种此在。而应该(sollen)出现是跟随者那个理念的升华,如何的把握存在之问题,因此康德是存在和应该的分离之起点——理性如何可能。
对海德格尔《存在和思》章节赘长的描述无法忍受的同志们,可以只读后面部分,可以从大约167页开始读。其中那首希腊的古诗由于翻译风格的问题,几乎再创造的意味更强,而用“苍劲者”来翻译umheimlich,完全不知所云。因此可以适当的跳过。
再回头总结一下,此文核心的内容就是说存在(sein)被自柏拉图起和长住性(ständige Anwesenheit)混淆。这个灾难性的混淆是由于存在和生成的分离,存在和表象的分离,存在和思考的分离导致的。
当存在和理念等同的时候,当逻各斯作为达到理念的途径被确立起来的时候,主体和客体之分离就在古希腊预先设定了,也不用等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了。
面对海德格尔所描述的灾难,中国的“道”变成一种理想的思考途径。没有那个存在作为一个真理性的设置。道本来就是万物之流变,“象”是其中的显现,没有承诺真理(Wahrheit),只有个人试图对道的亲近。象不和任何分裂,象和万物同,万物出于有無之间。而“有”不可以被理解为sein,因为sein作为be动词是有时态和变格,的,“無”不可以被理解为nichtsein,而应该被理解为“被遮蔽”(verborgen),它不是宣告nothing,而是宣告“沉寂”。
这里是否是对“道”的过度诠释先不论,只是为了开启一个观看海德格尔的新的可能。
而这里对中国人的问题主要是,我们没有sein这个be动词,所以形而上学首先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语法问题。
而在其中,有一个存在(sein)和生成(werden)的分离,在赫拉克列特的时候就发生了,同时出现了存在(sein)和表象(schein)的分离,此2种分离是同时进行的。
第3个分离就是存在(sein)和思(denken)的分离,也就是存在和逻各斯(logos)的分离,因为存在(sein)最后变成了理念(idea),而logos本来是一种话语,最后变成了理性的说出来(aussprechen)。这里logos在巴门尼德时期是一种讯问的意思,而到了柏拉图时期堕落成了一种对idea的说出,也就是说和一些相关的范畴结合(Kategorie)——也就是如何的理性的说出。
而理性是什么东西呢?理性是希腊城邦中对语言的一种专制。城邦的论战是一个语言的市场,因此往往鸡对鸭讲。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说话的规则,这个规则就被统合为逻各斯(logos)。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存在的希腊语原意是绽放,而人在讯问的动作下就进入了一种此在(dasein),一种共同的绽放。因此存在和思之间是关于一种此在。而应该(sollen)出现是跟随者那个理念的升华,如何的把握存在之问题,因此康德是存在和应该的分离之起点——理性如何可能。
对海德格尔《存在和思》章节赘长的描述无法忍受的同志们,可以只读后面部分,可以从大约167页开始读。其中那首希腊的古诗由于翻译风格的问题,几乎再创造的意味更强,而用“苍劲者”来翻译umheimlich,完全不知所云。因此可以适当的跳过。
再回头总结一下,此文核心的内容就是说存在(sein)被自柏拉图起和长住性(ständige Anwesenheit)混淆。这个灾难性的混淆是由于存在和生成的分离,存在和表象的分离,存在和思考的分离导致的。
当存在和理念等同的时候,当逻各斯作为达到理念的途径被确立起来的时候,主体和客体之分离就在古希腊预先设定了,也不用等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了。
面对海德格尔所描述的灾难,中国的“道”变成一种理想的思考途径。没有那个存在作为一个真理性的设置。道本来就是万物之流变,“象”是其中的显现,没有承诺真理(Wahrheit),只有个人试图对道的亲近。象不和任何分裂,象和万物同,万物出于有無之间。而“有”不可以被理解为sein,因为sein作为be动词是有时态和变格,的,“無”不可以被理解为nichtsein,而应该被理解为“被遮蔽”(verborgen),它不是宣告nothing,而是宣告“沉寂”。
这里是否是对“道”的过度诠释先不论,只是为了开启一个观看海德格尔的新的可能。